模电课程设计 曹彪 201317037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发生器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发生器宁波大红鹰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发生器分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研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1121090249指导教师:二○一三年十二月1.设计任务“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项目任务一、设计目的1、熟悉电路的基本功能原理,学会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方波、三角波及正弦波发生器;2、学习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3、掌握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的调试与测量方法。
4、能正确焊装、检测、调试电路。
二、设计任务1、课题名称: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2、元器件选择范围:(1)集成电路:LM358、NE555等;(2)稳压二极管:5.1V或6.2V;(3)电阻:E24系列,碳膜电阻,1/4W,精度5%,阻值范围10Ω-1MΩ。
(4)电容:E6(100pF—1000uF),电解电容耐压25V、35V、50V。
(5)电位器:10K、50K、100K、500K。
三、设计要求1、电源电压:±12V;2、输出信号波形为对称方波、三角波和正弦波;3、输出信号频率(根据指标分配安排);4、输出信号幅度(根据指标分配安排);5、拓展要求:产生锯齿波。
2.硬件设计这是设计仿真时所用的电路,能够基本符合设计的要求。
基本构思思路是,一个由正弦波电路、方波电路、三角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的电路。
由于实际焊接测试时方波严重失真,对电路有所整改,如图所示。
1.元器件列表模拟所用元器件符号实际所用元器件符号LM358D U1A LM358D U1ALM358D U2A LM358D U2ALM358D U3A LM358D U3ALM358D U4A LM358D U4A1N4148 D1 1N4148 D1 1N4148 D2 1N4148 D2 ZPD3.3 D3 ZPD3.3 D3 ZPD3.3 D5 ZPD3.3 D56.9KΩR1 3KΩ+3.9KΩR16.9KΩR2 3KΩ+3.9KΩR210KΩR3 10KΩR3 电位器50KΩR5 电位器50KΩR5 1KΩR6 1KΩR62.4KΩR7 3KΩR71KΩR8 1KΩR8 电位器10KΩR9 电位器10KΩR9 20KΩR10 20KΩR10 1KΩR11 1KΩR11 3KΩR12 1.6KΩR12 1KΩR13 1KΩR13 10KΩR14 10KΩR14 47nF C1 47nF C1 47nF C2 47nF C2 1uF C3 1uF C3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产生正弦振荡的条件: 正弦波产生电路的目的就是使电路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我们一般在放大电路中引入正反馈,并创造条件,使其产生稳定可靠的振荡。
自动化2班模电课程设计任务书(1)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学期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电气工程系制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理论设计和实物制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发电子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掌握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包括: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初选电路;调查研究和设计计算确定电路方案;选择元件、安装电路、调试改进;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2、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询工具书和参考文献来寻找解决方案,掌握电路测试的一般规律;能通过观察、判断、实验、再判断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能对实验结果独立地进行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评价。
3、掌握普通电子电路的生产流程及安装、布线、焊接等基本技能。
4、巩固常用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技能。
5、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设计实践,逐步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经济观和全局观。
6、以下六个课题任选一个,六人一组,要求完成实物制作和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格式符合要求,本学期第十二周交作品和报告。
三、课程设计任务课题一半导体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一)设计目的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二)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1、设计要求要求电源输出电压为±15V,输入电压为交流220V;测量直流稳压电源的内阻;测量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纹波电压。
2、技术指标最大输出电流为I omax=500mA,纹波电压△V OP-P≤5mV,稳压系数Sr≤5%。
课程设计模电

课程设计模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用的模拟电路和放大电路,理解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模拟电子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基本的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来说,将讲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同时,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将系统地讲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讨论法,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法,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法,将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模拟电子技术》等。
参考书方面,将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模拟电子技术参考书,如《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
多媒体资料方面,将准备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将准备一些基本的模拟电子实验设备,如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将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通知
本学期电信13级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时间为2015年6月30日~2015年7月7日。
数电课程设计:请大家去教材科领好《基于FPGA的数字电路系统设计》,根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安排”到(主讲)教室听课,听完课后到对应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并验收;模电课程设计:带好本学期领的《电子技术实验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根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安排”到(主讲)教室听课,听完课后到对应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并验收。
具体分批名单详见下面的表格,也可以到综合实验楼b224房间走廊橱窗里查看分批名单。
第一次进实验室之前希望大家查看好自己在哪一个实验室、哪一个桌子。
带好校园卡。
有疑问可打电话67792175咨询。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2015/5/29
数电课程设计指导书
模电课程设计指导书
11。
模拟电力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模拟电力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报告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电力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方案。
咱们这个方案可是结合了十年经验的心血结晶,废话不多说,咱们直接进入主题!一、课程设计背景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我们这个课程设计应运而生。
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力电子设备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电力电子器件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特性、工作原理和应用。
通过这部分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电力电子电路设计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AC/DC变换、DC/DC变换、DC/AC变换等。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电路的原理和设计要3.电力电子系统仿真这部分内容主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力电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4.电力电子设备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设备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电力电子设备设计要点和实际应用案例。
四、课程设计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电力电子电路,进行仿真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团队协作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结束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原理的正确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五、课程设计成果1.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自动化2班模电课程设计任务书(1)资料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学期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电气工程系制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理论设计和实物制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发电子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掌握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包括: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初选电路;调查研究和设计计算确定电路方案;选择元件、安装电路、调试改进;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2、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询工具书和参考文献来寻找解决方案,掌握电路测试的一般规律;能通过观察、判断、实验、再判断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能对实验结果独立地进行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评价。
3、掌握普通电子电路的生产流程及安装、布线、焊接等基本技能。
4、巩固常用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技能。
5、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设计实践,逐步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经济观和全局观。
6、以下六个课题任选一个,六人一组,要求完成实物制作和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格式符合要求,本学期第十二周交作品和报告。
三、课程设计任务课题一半导体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一)设计目的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二)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1、设计要求要求电源输出电压为±15V,输入电压为交流220V;测量直流稳压电源的内阻;测量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纹波电压。
2、技术指标最大输出电流为I omax=500mA,纹波电压△V OP-P≤5mV,稳压系数Sr≤5%。
有关模电的课程设计

有关模电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原理与特性;3. 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模拟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设计简单模拟电路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调试模拟电路的技能;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引导学生认识电子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对模拟电子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 常用电子元器件:讲解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元器件的原理、特性及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
3. 模拟电路分析方法:教授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效电路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4. 模拟电路设计: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简单模拟电路的设计方法。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包括电路搭建、调试和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周: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教材第1章;第2周:常用电子元器件,教材第2章;第3周:模拟电路分析方法,教材第3章;第4周:模拟电路设计,教材第4章;第5周:实践操作,结合前四章内容进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uO1与uO的关系曲线如解图T8.6(a)所示。
(3) uO与uO1的运算关系式
uO
1 R4C
uO1 (t2
t1)
uO (t1)
2000uO1(t2 t1) uO (t1)
课程设计 – 46
(4)uO1与uO的波形如解图T8.6(b)所示。 (5)要提高振荡频率,可以减小R4、C、R1或 增大R2。
模拟电子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
封面
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二、电路原理图
见实验指导书
三、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参见课程设
四、电路设计计算
计指导书
五、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报告)
六、收获和体会
课程设计 – 41
任务书:主要技术指标
(1)输出功率 Po=0.5w Ⅹ x
自动化1~2 x =1; 生医1~2 x=2
模拟电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 1
一、具有推动级的标准互补功率放大电路
1、电路构成
T1—推动级, 又叫激励级, 甲类工作状态.
T2、T3—构 成OTL互补 功率放大电
路,甲乙类工 作状态.
课程设计 – 2
调节Rp1使UK =Vcc/2。
课程设计 – 3
C3作用:电路工 作时,减少交流 信号的损失。
调节Rp1使 UK=Vcc/2
课程设计 – 9
4)调节Rp1使 UK=Vcc/2, 且Rp1具有 电压负反馈的作用,可 以提高K点的直流电位 的稳定性,又有交流负 反馈的作用,以改善非 线性失真,降低输出电 阻和输入电阻。
5)R1提高电路 的输入电阻。
课程设计 – 10
6)R2、C2组成自举电路。提高输入信号负 半波的输出幅度;其作用避免ui足够大时, T2饱和,限制IB2的增加,从而限制uo的增 加。所以其作用最终是使功率放大电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LC振荡电路
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曹彪
同组人:李晨光陈文绪
指导教师:吕攀
完成日期: 2014年10月21日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
1.1项目名称
1.2项目设计说明
1.2.1设计任务和要求
1.2.2进度安排
1.3项目总体功能图
第二章需求分析
2.1问题基本描述
(要求分析得出整体电路图)
2.2设计流程图
2.3方案选择
2.4设计原理
2.5分解设计
第三章调试并分析结果
3.1输入说明
3.2仿真预计输出
3.3实际输入说明
3.4电路整合调试
3.5测试结果记录
3.6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结论(最终实现哪些功能、未实现功能)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一章设计任务
1.1项目名称:
LC振荡电路
1.2项目设计说明
1.2.1设计任务和要求:
用三极管设计一个三点式LC振荡电路,Vcc=15V,集电极最大电流不超过20mA,振荡频率为20~25KHz,输出幅度0~3V可调(可以利用滑动变阻器来实现)
1.2.2进度安排:
第一次课布置任务,整理思路,收集元件,设计电路图
第二次课进行仿真,通过运算,并收集实验元件参数
第三次课连接实际电路并不断进行调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次课调整并精确实验结果,检查实验结果
第五次课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1.3项目总体功能图:
第二章需求分析
2.1问题基本描述
由于L1、C组成的并联谐振作为三极管的集电极负载,所以这种放大电路具有选频特性。
L2为正反馈网络,通过电感耦合取得反馈信号,并将反馈信号的一部分送回到输入端。
因此该电路具有振荡电路应需的组成部分,电路图如下:
2.2设计流程图
总体方案设计——>单元设计——> 元器件选择——>仿真设计——>搭建实物图——>不断调频检查实验故障
2.3方案选择
方案一: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反馈信号与输入端电压同相,满足振荡的相位平衡条件,电路的振荡频率近似等于回路的谐振频率。
且输出波形较好。
但当改变电容调节频率时同时会改变正反馈量的大小,会使输出信号幅度发生变化,甚至可能会使振荡电路停振。
所以调节这种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很不方便。
方案二: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的优点是起振容易,因为L1、L2之间偶合很紧,正反馈较强的缘故。
且调节振荡频率只需要改变电容C的大小而不会改变正反馈量的大小。
所以调节这种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比电容三点式要方便的多。
但其输出的波形不好。
两相对比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更适合于产生固定频率的震荡。
因此我们选择方案二的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作为LC振荡电路的设计方向。
2.4设计原理
主要是由电容器和电感器并联组成的LC回路,通过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产生自由振荡。
起振的条件是幅度和频率,要维持振荡还要有具有正反馈的放大电路。
2.5分解设计:
1.连接一个分压偏置电路
2.将分压偏置上连接发射极的电阻换成电感和电容
3.调节静态工作点
第三章调试并分析结果
3.1输入说明
调节静态工作点Vce=1/2Vcc,Vcc=15V,Rb1=48千欧,Rb2=50千欧,Re=55千欧;电容C1=100nf,C3=100uf,C4=10nf
3.2仿真预计输出
3.3实际输入说明
Vcc=10v,Rb1=40千欧,Rbe=40千欧,Rc=2千欧,稳定电阻R=10千欧,电容均为10uf ,输出后Vce=5.8v
3.4电路整合调试
按照仿真图连接实物图,将输出信号输入到双踪示波器内,观察振荡频率。
(由于电感L 未知,所以将此时仿真中的电容连入)此时的振荡频率为
5KHZ,根据可由此计算出C1应减小,所以并联电容直到振荡频率为20~25千赫兹。
3.5测试结果记录
输入实际电压为Vcc=10V,静态工作点电压Vce=5.81V,实际电容C1为10uf,振动频率为24千赫兹,输出幅度为0.1V.
3.6测试结果分析
第一次Vcc=15v时,示波器上出现波形,但波形逐渐减小,说明此时振荡电路已经起振但不是正反馈,应调电感的同铭端。
第二次电感调节完毕且Vcc=10v时,示波器上出现平滑的正弦波波形,故障分析:
1.振荡器不起振:电路接线完成后,检查连线没有错误,静态工作点工作
亦正常,但振荡器不起振。
这主要是由于相位平衡条件和振幅条件没有满足导致的。
此时应将工作点适当调高。
2.连接的实物图得出的数据与理论值有偏差:实际中的电感线圈带有一
部分直流电阻,而理论值一般不考虑这些。
实际中有不少的实验器件的部分误差在理论中不考虑。
3振荡器不出现波形:振荡电路连接的电路中可能哪个器件或面包板本身接触不良,器件充足应重新连接电路。
4.波形成逐渐递减:电路呈现负反馈,电感同铭端接反了。
第四章结论
已实现什么:
通过实验实现了对LC振荡电路的共振幅度的输出功能,并实现振荡频率的输出稳定,未实现输入电压为15v。
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张辉,王鲁云.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淑范,董鹏中.电子技术试验与课程设计(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