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外段膜暗电流↓ 电紧张方式扩布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医教园
38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锥细胞的换能与颜色 视觉 感光换能机制与视杆细 胞基本相同。 三种不同的感光色素, 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 视锥细胞中,分别对不 同波长的光线敏感。
医教园
39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不同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光敏感的 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 不同。
医教园
1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晶状体调节 视网膜模糊物像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视觉皮层
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
睫状神经节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视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医教园
17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距离。 (1)近点为判断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近点距 眼越近,晶状体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2) 随年龄的增长近点距眼的距离增大。
医教园
3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医教园
3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由视杆细胞外段细胞膜 对钠的通透性减小引起。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维持RP。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级化。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医教园
3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 化的特殊结构。

生理学--感觉器官

生理学--感觉器官
• 分类
部位:内、外;性质:机械、化学、电磁;…….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 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称为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适宜刺激对感受器来说最敏 感、感觉阈值最低。适宜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必须达到一定 的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才能引起某种相应的感觉。
Outer segment—discs
House the discs that contain the lightabsorbing photopigment
Inner segment
Nucleus
dendrites
生理 盲点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由视杆
不同性质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 种类,还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而刺激强度不仅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低来编 码,还可通过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来编码。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一个 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 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辨认光的强弱、物体或符号的大小和形状、 辨认空间位置、物体的颜色。
视觉系统:视觉器官(折光系统,感光系 统)、视神经、视觉中枢。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4种折光系数不同的传光介质;4个曲率不同的折射 面;主界面为角膜与空气。
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小于5微米,一般 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人眼所能看清楚的最 小视网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 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专升本生理学第9章感觉器官

专升本生理学第9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2.远点3.近点4.瞳孔对光反射5.视力6.暗适应7.明适应8.眼震颤答案:1.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2.通常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即折光能力的改变)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3.近点是指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

4.瞳孔的直径由于入射眼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强度大时,瞳孔缩小; 光照强度小时,瞳孔放大。

5.视力也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即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

6.人突然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眼前漆黑一片,看不清物体,但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过程叫暗适应。

7.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初来到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8.人体旋转时可出现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称为眼震颤。

二、填空题1.味觉的感受器是______,四种基本味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

舌尖部对______ 感受味最敏感; 舌根部对______ 味最敏感。

2.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球囊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

3. 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需通过4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依次为____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

4.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______ 、______ 和______。

5.视近物时晶状体______ ,视远物时晶状体______ 。

6.老视眼的产生原因主要是______ ,表现为近点______ 移,所以看近物时需戴适当焦度的______ 透镜。

7.光照愈强、瞳孔愈______ ;光照愈弱,瞳孔愈______ ,称为______ 反射。

其反射中枢在______ 。

8.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包括______和______ 。

感觉器官生理学

感觉器官生理学

感觉器官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学是研究人类感觉器官的功能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感觉器官是我们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关键部分,它们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之一,它通过眼睛传递信息到大脑进行处理和理解。

眼睛是感光器官,它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结构。

当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聚焦作用后,信息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

视网膜包含大量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对颜色和细节有更高的分辨率,而视杆细胞对于低光环境更敏感。

这些感光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脉冲,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听觉是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

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接收声音并将其导入耳道,声波会通过外耳道传入中耳。

中耳包含鼓膜和听小骨,声波会引起听小骨振动,进而将声波转化为液体内的压力变化。

内耳是感听系统的最后一个部分,它包含听觉神经和耳蜗。

耳蜗内部充满了液体,声波的振动将导致液体中的感觉细胞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解码和理解。

触觉是通过皮肤接收信息的感觉。

皮肤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如触觉,疼痛和温度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会对刺激作出反应,产生神经冲动,并将其传递到大脑的感觉皮层。

不同的皮肤区域对触觉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例如手指和嘴唇等部位对细小物体的触觉更为敏感。

味觉是通过舌头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舌头上有味蕾,味蕾内含有味觉细胞。

人类味觉可以感知到甜、咸、酸、苦和麻等五种基本味道。

当食物溶解在口腔中时,味觉细胞中的受体会与食物分子结合,并产生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味觉区域进行解码和识别。

嗅觉是通过鼻子感知香味和气味的能力。

人类的嗅觉系统通过鼻腔中的嗅觉受体感知气味分子。

嗅觉受体位于鼻腔内的黏膜上,当气味分子进入鼻腔时,它们会与嗅觉受体结合,并触发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的嗅觉皮层进行解码和识别。

生理学 第九章感官

生理学 第九章感官

(五)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 双眼视觉的优点: 弥补盲区、扩大视野、产生立 体视觉 产生立体视觉的原因: 两眼视觉差异, 生活经验
38
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 传音系统的功能
• 感音系统的功能
39
40

听 觉 的 产 生 过 程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 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 →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41
(三)视杆细胞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 紫 红 质 视黄醛异构酶
(暗处,需能)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醇脱氢酶
视黄醛还原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11-顺视黄醇→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 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28 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15
16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 8.0mm之间。
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 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反
瞳孔近反射意义:瞳孔缩小后,可减少入眼光量,保 护视网膜;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视 使 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17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的 强弱而变化。 弱光瞳孔扩大 (保证清晰像) 强光瞳孔缩小 (保护视网膜) *中枢:中脑 临床意义: 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的判断指标

生理学-感觉器官

生理学-感觉器官
• 对刺激部位的编码:一个感觉单位所能感受的范围称为感受野。 落在不同感受野上的刺激可以辨别出不同的刺激部位。两点辨 别阈——能够分辨出两个点状刺激的最小距离(指尖明显小于 背部,与感受野的精细程度有关)
• 对相同刺激不同强度的编码:单一神经上冲动发放频率不同, 传输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机制:一个强刺激可以募集更多的 感受野加入对一个刺激的反应)
止疼药——阿司匹林
②代谢中产物的作用 • TXA2作用:
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同时是缩血管物质。 • 前列环素(PGI2):
抗血小板和舒张血管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 前列腺素:
a. 神经系统:升高下丘脑体温调节调定点,使体温增加;降低 痛觉传入神经兴奋阈值,致痛。 b. 免疫系统:抑制抗体的分泌,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负反 馈),抑制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抑制淋巴因子的分泌。 c. 心血管系统:PGH2主要形成TXA2,引起血栓。 d. 呼吸系统:PGF等可是支气管收缩,PGE等可是支气管舒张, 哮喘病人支气管对PGF异常敏感,引起支气管痉挛。 e. 消化系统:抑制在食物的作用下胃泌素导致的胃酸分泌,增 加胃粘液分泌,保护胃肠道。
• 双极细胞层:连接感光细 胞和视神经。
• 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元 的胞体聚集处。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装置
(一)视网膜的结构层次
起横向联系作用和传递反馈信 息的细胞
• 水平细胞:分布在感光细胞层 和双极细胞层之间,其细胞突 较长,横向联系于各视锥细胞 与视杆细胞基底部之间。
• 无长突细胞:在双极细胞层和 神经节细胞层之间,其轴突与 各神经节细胞的树突相联系。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装置
(二)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构成暗视觉和明视觉系统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装置

生理学感觉器官

生理学感觉器官

引言概述:生理学感觉器官研究生物体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感觉的器官。

它们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涉及到感觉神经元、感觉细胞和感觉途径等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生理学感觉器官的产生和功能进行详细的探讨。

正文内容:1.触觉感知器官:a.皮肤感受器:皮肤感受器是最外层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外界的触摸、压力、痛觉和温度变化。

b.毛发感觉器:毛发感觉器通过感知外界刺激,帮助我们感知触摸和变化的环境条件。

c.肌腱感觉器:肌腱感觉器位于肌腱附着点,具有感知肌肉张力和位置的能力。

2.视觉感知器官:a.视网膜:视网膜是感光细胞的层,可以感知光线的强度和颜色,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b.视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包括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传递过程,其中包括视觉信号的处理和解码。

c.感光细胞:感光细胞是视觉感知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负责低光和彩色视觉的感知。

3.听觉感知器官:a.耳蜗:耳蜗是听觉感知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b.音频通路:音频通路是从耳蜗到大脑的传递路径,包括声音传导和音频信号的处理和解码。

c.听觉神经元:听觉神经元负责将从耳蜗收集到的声音信息传递到大脑,并解码这些信息。

4.嗅觉感知器官:a.嗅觉细胞:嗅觉细胞位于鼻腔上皮,能够感知气味分子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b.嗅觉神经通路:嗅觉神经通路负责将嗅觉信号从嗅觉细胞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气味的识别和解码。

5.味觉感知器官:a.味蕾:味蕾位于舌头表面,能够感知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b.味觉神经通路:味觉神经通路将味觉信号从味蕾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味觉的分析和识别。

结论:生理学感觉器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感知外界的关键组成部分,涉及到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多个感觉维度。

通过皮肤感受器、视网膜、耳蜗、嗅觉细胞和味蕾等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教材第三章《感觉器官》,详细内容涵盖第58节,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掌握感觉器官的工作机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生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机制。

难点:感觉器官的微观工作原理,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感光机制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嗅觉和味觉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嗅觉和味觉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现象,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讲解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机制。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眼球结构为例,解释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视网膜切片,辨认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嗅觉和味觉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2)解释嗅觉和味觉器官如何协同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气味和味道。

2. 答案:(1)视觉器官主要由眼球、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组成。

眼球负责接收光线,经过折射形成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2)嗅觉和味觉器官通过协同工作,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气味和味道。

嗅觉器官识别气味,味觉器官识别味道,两者结合,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丰富的食物体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器官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受 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续 2检020测/4/4,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信 息来自视觉。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 磁波)。
2020/4/4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刺激的信息整合作用):
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移到 感受器电位(其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以及神经 冲动(特定序列)的可变参数之中的过程。
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进行分 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
刺激性质的不编仅码决:定于感受器的编码作用,还决定 于特异传导途径将冲动所传到的特定皮层。
2020/4/4
4.两种感光细胞
与神经细胞的联 系方式: ①视锥细胞:
呈单线式联系
(视锥:双极:节细胞 = 1:1:1);
②视杆细胞: 呈聚合式联系
(视杆:双极:节细胞 = mn:n:1)。
2020/4/4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布 结
2020/4/4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指感受器对之最敏感的刺激=感受器的适
宜刺激。 如:眼:一定波长的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
刺激; 耳: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
刺激。
感觉阈(能阈引值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最小 的适宜刺激强度。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 刺激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产生的感受器 电位以电紧张方 式扩布到终足。
视杆细胞的代谢方式是外段的根部不断生成而顶部不断脱 落。 2020/4/4 视锥细胞的代谢方式可能与此不同。
3.神经细胞层 细胞层间
存在着复杂的 突触联系,有 化学性突触和 电突触,可纵 向和水平方向 传递信号。
当最初产 生的视觉电信 号,将首先在 这些细胞层中 处理与加工。
刺激强度的不编仅码决:定于单一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 高低,还决定于参于冲动传导的神经数量多少。
2020/4/4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刺激的持续性):
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逐渐降低 的现象。
即感觉阈渐升、反应渐降,主观感觉也可逐渐减 弱,甚至消失。
产生机适制应:现象的机制比较复杂,可发生在感受器 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感受器细胞与感 觉传入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等不同阶段。
视黄醛还原酶
醇脱氢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
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
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2中020的/4/4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2.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
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 =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
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 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
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 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2020/4/4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刺激的能量转换性):
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号转换 过程,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将感受器看作“生物换能器”。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入 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与电位EP的P特一性样:,是局部电位:① 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②不具有 “全或无” 的特征;③可总和;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 作近距离的扩布。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 方向,这些可变参数能反映外界刺激的某些特性。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
(中央凹为主)
(向外周递减)
构 联系方式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征 感光色素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视蛋白 + 视黄醛)
种族差异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常见的有远视、 2近020视/4/4 和散光。
1.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
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故远处物体的平 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以致视远物模糊不清; 而近处物体发出至眼的辐射光线,眼不需调节或作较 小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而看清近物。 因此,近视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视力正 常。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
物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2020/4/4
3.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 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 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这个过程即为眼的 调节:晶状体调节、 瞳 孔 2020/4/4调 节 和 眼 球 会 聚 。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花眼
折光能力↑
物202像0/4落/4 在视网膜上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觉(sensation)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导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二、感受器:是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是能量转换的特殊结构。其分类: 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 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2020/4/4
⑵色觉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 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色觉是一 种复杂的物理和心理现象。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 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20视20/4觉/4 中枢→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光线由一媒介进入另一媒介所构成的单球面折光
体时,就会发生折射。折射能力(F2 )的大小由该单球 面折光体的曲率半径(r)和折射率(n2)决定。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020/4/4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 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 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瞳意孔义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
功 适宜刺激
能 光敏感度 作 分辨力 用 专司视觉
2020/4视/4 力
强光
弱光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2.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光 视紫红质
视蛋白+11-顺视黄 醛
视黄醛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暗处,需能) 白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曲率半径
7.8(前) 6.8(后)
10.0(前) -6.0(后)
2020/4/4
∵整体眼折光 能力最强的是:空 气-角膜界面。
∴当不戴潜水 镜潜水时,水中视物 模糊的原因是空气 -角膜界面的折射 率↓所致。
若空气的折射率n1,其关系式为:
F2 =
(后主焦距)
n2 ·r n2 - n1
F2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n2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 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
2020/4/4
D = 1/F2 1D = 100度
(二)眼的折光系统和成像
1.折光系统: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020/4/4
2.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
的折光能力过弱。故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 网膜的后方,•以致视远物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发出至 眼的辐射光线,眼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使光线聚 焦在视网膜上而看清近物。因此,远视眼的近点比正 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 疲劳。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
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2020/4/4
(四)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正视眼) 通过调节,可以分 别看清远、近不同 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