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练习2

合集下载

语文初二下学期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文言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一则)【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注】①鄙:边远地区。

②顾:反倒,反而。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至:________②学学半学:________③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④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

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份初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春秋大夫,知六政,行则国除,不行则国令。

从言原生,和则天应,不和则天杀,共为名宰。

议者之道,必去难得,明辨是非,言论譬资。

是以论乎说诡者,诡者无聪明,不达于道。

凡治国者,条理之人也。

问题: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什么?2. 从言原生的意思是什么?3. 诡者为什么无聪明?答案: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春秋时期的大夫的职责和要求,以及治国的原则。

2. 从言原生指的是听从各方面的意见,并能适应和解决问题。

3. 诡者无聪明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思维,无法理解和遵循道德原则。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太宗自即位以来,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隆盛。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仁义之道,为太宗的治国之本。

他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任人唯贤,推行慈爱政策。

他还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乐文化的传承,使得国家风清气正。

另外,太宗还重视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使得中国的声誉在世界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问题: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哪位君主?2. 太宗的治国之本是什么?3. 太宗如何提升了中国的声誉?答案:1.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某位历史上的君主,具体名称未提及。

2. 太宗的治国之本是仁义之道,推行仁政和重视人民的福祉。

3. 太宗提升了中国的声誉是通过积极开展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以上练习题的回答,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多加练习和掌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特点和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二)(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二)(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先视陂薮①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人各持束緼②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③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④,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

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减)(注)①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②緼,乱麻绳。

③唼(shà),水鸟吞食声。

④少选,不多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生尝为《雁奴说》(__________)②或微闻人声(______________)②各持束緼并匿穴中(__________)④人固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句读。

(划两处)后乡人益巧设诡计3.翻译句子。

①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③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从表达方式来看,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文章讽喻了怎样的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 宣王默然不悦。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7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有宦闽者,携双鹦鹉归江右,两禽晨夕相依如昆季①。

宦者以一赠陈子右骅②,韩子人谷亦得其一。

陈、韩固.亲串③,过从无间,鹦鹉时互相问“哥哥好”。

未几,陈子斋中有异物搏鹦鹉死,陈子痛之甚,既除地▲瘗④之,又语人谷赋诗吊之。

诗成,人谷持告。

其家羽⑤辄腾踯架上,曰:“哥哥死!哥哥死!”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二子广乞名词,为之志述。

江右、三吴诸词人皆有作,因汇为一集,颜曰《羽声合刻》。

邓子左之为之序,序亦凄恻肆动。

物固多情如此!【乙】又吾梁山货店市肆,养鹦鹉甚惠.,东关口市肆,有“料哥”亦能言。

两店携二鸟相较。

鹦鹉歌一诗,“料哥”随和,音清越不相下。

“料哥”再挑与言,不答一字。

人问其故,曰:“彼音劣⑥我而黠胜我,开口便为所窃矣。

”臬司有爱子病笃⑦,购以娱之。

贾人⑧笼.之以献,鹦鹉悲愁不食,自歌曰:“我本山货店中鸟,不识台司衙内尊。

最是伤心怀旧主,难将巧语博新恩。

”五日,苦口求归.,乃返之山货店,垂颈气尽。

万历年间事也。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昆季:兄弟。

②陈子右骅:人名,即陈右骅。

子,尊称。

③亲串:亲戚。

④瘗(yì):埋葬。

⑤家羽:此指鹦鹉。

⑥劣:比……差,不如。

⑦病笃:病重。

⑧贾人:商人。

1.词语解释。

(1)运用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归】①五日,苦口求归.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2.填入文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于B.其C.以D.与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彼音劣我而黠胜我,开口便为所窃矣。

5.【甲】【乙】两文中的鹦鹉形象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八年级下期末区统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二含答案

八年级下期末区统考语文文言文练习二含答案

唐玄宗以韩休为同平章事①。

及为相,甚允②时望③。

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

用休,为社稷耳,非为吾身也。


【注】①同平章事: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②允:符合。

③时望:当时的声望。

1.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

(2分)
(1)及后苑游猎。

及:
(2)上常临镜。

临: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戴嵩以为韩休恬静平和,认为他变换制度,所以拉着他见唐玄宗。

B.戴嵩以为韩休恬静平和,认为他变换制度,所以引荐他见唐玄宗。

C.戴嵩以为韩休恬静平和,认为他容易控制,所以拉着他见唐玄宗。

D.戴嵩以为韩休恬静平和,认为他容易控制,所以引荐他见唐玄宗。

3.唐玄宗认为韩休具有(用自己的话回答)的特点,所以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任他为相;由此可见,唐玄宗任用大臣是为了“”(用原文回答)。

(4分)
参考答案
1.(1)到(1分)(2)面对(1分)
2.D(2分)
3.(1)为人正直(2分)(2)“社稷”(2分,抄原文“为社稷耳,非为吾身也”,给1分)。

八下文言文期末复习题二

八下文言文期末复习题二

八下文言文期末复习题二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之二(文言文)横街中学许鹏浩《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俱.()从.()许.()若.()转.()反.()2、翻译下面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原文填空。

(3分)(1)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2)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3)描写两岸高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句子:《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与朱元思书》:一、C 二、B 三、C 四、随着江流漂浮荡漾,任意东西来往。

五、清澈和湍急六、两岸峭壁、重峦叠嶂、直插云霄(山高峻、山峰多、山谷幽静)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八、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九、不能。

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感情。

十、本文描述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表现出作者崇尚沉湎于自然山水的生活情趣和否定人世俗念的态度。

《五柳先生传》:一、略二、1、处所、地方2、知道3、羡慕4、高兴的5、爱好6、旧友、朋友7、去、往8、希望、期望9、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10、周围都是土墙11、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12、忧愁的样子13、心情急切的样子14、辈、同类三、1、用用……来、用来2、得到好处、利3、像……的样子 4、志趣做标记四、B 五、1、以之为,把它当作认为2、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心、领会别人没领会的意思六、1、“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2、“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3、“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4、“乐”,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快乐、把……作为乐趣七、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八、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读书、饮酒、写文章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不慕荣利”精神享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4、“不汲汲于富贵”5、陶渊明传记东晋山水田园诗人九、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十、是一个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马说》:一、略二、1、食—饲,喂养2、见—现,呈现3、材—才,才能4、邪――耶,吗三、1所以、2、只是3、两马并驾4、著称5、有时6、这7、等同8、怎能9、用鞭子打10、鞭子四、A、经常普通B、通“现”,显现看到五、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年级语⽂下册⽂⾔⽂练习(附答案)部编⼋年级语⽂下⽂⾔⽂练习桃花源记1、本⽂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园诗⼈(填⼈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中的意思。

缘溪⾏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延⾄其家此中⼈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绝境:外⼈:间隔:⽆论:不⾜:未果:问津:垂髫:4、⽂章第⼀段中间⼏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5、⽂章第⼆段写渔⼈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的讲述,桃花源⾥的⼈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8、由《桃花源记》诞⽣了⼀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们常⽤这个成语⽐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们⼼中的理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结合⽂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个⼈?12、根据⽂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组不少于七⾔的对偶句。

13、⽤原⽂回答:(1)写世外桃源⾃然环境美好的句⼦:,,。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

(3)、写桃源⼈⽣活恬静舒适的句⼦:,。

(4)、写桃源⼈热情好客的句⼦:,。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境,今天常引⽤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来形容春⾊美妙景致迷⼈的成语:。

14、读完全⽂,你认为桃源⼈“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5、⽂章开头⼀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16、渔⼈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找桃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的是什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2、顺着、沿着遇到花瓣⾛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3、繁多的样⼦开阔明亮⽥间⼩路交错相通整齐的样⼦愉快的样⼦妻⼦⼉⼥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桃花源以外的⼈隔断不⽤说,更不必说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探求指⼩孩4、带有神秘⾊彩,暗⽰将会出现奇境,为渔⼈进⼊桃源渲染了⽓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练习2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

”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基础练习】
3.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①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
..业。

4.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契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注音并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既.长②辄.以水沃面③范仲淹二岁而孤.
④日昃.始食
2.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①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
..有志于天下。

3.“六经”是指
4.我们应从哪两个方面学习范仲淹的哪两种精神?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