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高效管理体系
朱元璋的管理制度

朱元璋的管理制度
首先,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官职任免制度。
他规定了官员的选拔标准和任免程序,确保了
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消除了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廉洁度。
他还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培养官员,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其次,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税收制度。
他规定了税收的征收标准和程序,确保了国家的财
政收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他还实行了土地制度,规定了土地的分配
和使用标准,确保了土地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条例,保护了人民的合法
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他还进行了司法改革,建立了严密的司法机构和程序,
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执行,提高了社会的公正和法制化水平。
最后,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军事制度。
他建立了一支强大而高效的军队,确保了国家的安
全和稳定。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法令和规章,提高了军队的纪律和效率。
他还进行了军
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总之,朱元璋的管理制度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政
策措施,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管理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为人民创造了长期的和平、发展和繁荣。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政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措施,为明朝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农业开发、政治制度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政。
一、统一战争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朱元璋先后领导起义军在纷乱的时代中崛起并击败敌对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他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管理和训练,建立了兵制,确保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此外,朱元璋还注重军队与民众的关系,鼓励军队帮助百姓解决困难,赢得了民心。
二、农业开发朱元璋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提倡耕地免墩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他还鼓励农民进行水利建设,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他还积极推行农田整理,开垦荒地,拓展耕地面积,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应。
三、政治制度改革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为明朝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他推行法纪严明,设立了各级官职,规定了官员的任期和考核制度。
他还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人才得以合理流动,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官僚。
此外,朱元璋还注重加强对地方政权的监督,确保朝廷的权威和地方的稳定。
四、教育事业发展为了推动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朱元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国子监和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文人和学者,为明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他还制定了教育法令,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流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通过这些举措,朱元璋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总结起来,明太祖朱元璋在治国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统一战争、农业开发、政治制度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来的明朝统治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努力,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和稳定,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朱 元璋的高效管理体系

朱元璋的高效管理体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并实施了一系列高效的管理措施,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元璋在政治方面的管理手段极为高明。
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以往丞相权力过大,有时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决策。
朱元璋果断出手,将这一制度废除,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举措使得朝廷的决策更加直接和迅速,减少了权力分散带来的内耗。
在官员选拔和管理上,朱元璋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他重视人才的选拔,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有才华的官员。
同时,他对官员的监督也极为严格。
制定了严厉的律法,对贪污腐败的官员严惩不贷。
朱元璋甚至发明了“剥皮实草”这样残酷的刑罚来威慑官员,以保证官员队伍的廉洁和高效。
这种高压态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的腐败行为,使得明朝初期的政治较为清明。
朱元璋还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
将百姓按照职业进行分类,如民户、军户、匠户等,并规定他们的职业世袭。
这种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税收和徭役的征收。
同时,也为国家的军事、工程建设等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持。
在经济管理方面,朱元璋实行了屯田、垦荒等政策。
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通过这些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粮食产量增加,不仅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也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朱元璋还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军事管理上,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
将军队分为卫和所,进行分级管理。
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方式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他还重视军事装备的制造和改进,提高了军队的装备水平。
朱元璋在法律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亲自参与制定了《大明律》,这部法律条文详细、严谨。
对各种犯罪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处罚。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建立强大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建立强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辉煌的朝代,而朱元璋则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明朝的统治体系并奠定了国家的基础。
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使明朝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本文将从朱元璋的政治改革、军事征服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明朝。
一、政治改革朱元璋在政治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明朝的政权稳定并保持了统治的合法性。
首先,他设立了明朝的国家组织机构,例如内阁和六部等,并进行严格的人事任免制度,确保了权力的有效运行。
其次,朱元璋采取了明确的法律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
此外,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强了人民的团结和支持。
二、军事征服为了统一全国,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征服和战争,使明朝的疆域不断扩大。
他以丰富的经验和精良的军事策略领导军队,先后击败了李善长、陈友谅等割据势力,最终夺取了全国的统治权。
他的军事征服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之一,并确立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三、经济发展朱元璋在经济发展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政策,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持和管理,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福祉。
此外,他还重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和壮大。
通过朱元璋的政治改革、军事征服和经济发展,明朝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的政治措施使得明朝的政权得以稳定,并保持了统治的合法性;他的军事征服使得明朝的疆域不断扩大,并确立了明朝的统治地位;他的经济发展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和繁荣。
朱元璋的开国事业为明朝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基础,并开启了明朝辉煌的历史。
总之,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通过政治改革、军事征服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朝代。
朱元璋的团队管理制度范文

朱元璋的团队管理制度范文朱元璋的团队管理制度范文一、团队管理目标和原则1.1 目标:朱元璋的团队管理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1.2 原则:朱元璋的团队管理原则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和法治思想,以及严格的纪律和奖惩机制。
二、团队建设2.1 团队选拔:朱元璋注重选拔具备才干和忠诚的人才。
他通过设立考试制度和推荐制度,选拔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
2.2 扶持培养:朱元璋通过设立学校和奖学金制度,培养和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进步。
2.3 团队氛围:朱元璋注重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他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理解,遵循诚信、正直、诚实和谦逊的原则。
三、团队沟通3.1 召开会议:朱元璋定期召开团队会议,以讨论决策、分配任务和解决问题。
会议必须遵守会议纪律,发表意见要求有依据和理由。
3.2 公开沟通:朱元璋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公开沟通,以建立更好的工作关系和合作精神。
他也鼓励下级成员向上级反映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3.3 团队建言献策:朱元璋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对于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成员,他会认真听取和考虑。
四、团队协作4.1 目标一致性:朱元璋明确团队的整体目标,并确保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他注重培养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
4.2 任务分配:朱元璋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特长,合理分配任务和工作负担,确保团队的运作高效。
4.3 合理激励:朱元璋注重激励团队成员,采取实物奖励和名誉奖励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4 知识共享:朱元璋鼓励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以提高整个团队的知识水平和业绩。
五、团队评估和奖惩5.1 评估制度:朱元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团队评估制度,通过考核和评定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以及团队的工作成果,对团队进行综合评估。
5.2 奖惩机制:朱元璋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给予奖励和晋升的机会,对于错误行为和不良表现的成员,给予惩罚和降职等处罚。
朱元璋改革官制的措施

朱元璋改革官制的措施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官制,以巩固自身权力,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以下是关于朱元璋官制的措施的详细陈述:第一,朱元璋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他废除了秦、晋、唐、宋等朝代遗留的分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百余个行省,由中央派遣文武官员直接管理。
此举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官员对中央更为忠诚;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各地地方势力的影响,使得政权更加稳定。
第二,朱元璋重用人才,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的官员。
明朝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以选拔出具有文化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流动更加顺畅,也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官员,为明朝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朱元璋采取措施限制官僚特权,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他规定官员不能买卖官职和晋升爵位,废除了赋役以及民间徭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元璋还规定了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以监督官员的贪污行为。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改善官民关系,减少社会矛盾。
第四,朱元璋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制结构。
他废除了五经博士和秘书省,设立了三公九卿,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各省下设尚书、侍郎、员外郎等职位。
这一使得政府更加规范,各级官员的职责分明,有利于中央政府的高效运作。
第五,朱元璋实行士官军分开制度,军队由郡县负责组织,军官的选拔和晋升都要经过科举考试。
这一使得军队从地方势力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有效保证了军队的忠诚和作战能力。
第六,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措施。
他废除了租庸调和多种赋税制度,实行单一的田赋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元璋还规定了农田制度,减少农田的充公和买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朱元璋官制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重用人才、限制官僚特权、建立官制结构、军队以及农业制度等方面。
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朱元璋个人的统治地位,也为明朝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

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期,其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关系。
尽管在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但对于明朝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揭示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明朝的行政管理是高度集权的。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措施。
他设立了的行省制度,并设置了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以监督地方行政事务。
此外,朱元璋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确保中央的行政权威。
这种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使得明朝的地方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
然而,明朝的地方政权依然具备一定的自治性。
尽管中央集权严密,但明朝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地方政权制度。
地方官员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政策和法规,并对地方事务进行调整。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一些地方性的机构,例如巡抚、知府等,以协助中央政府管理地方事务。
这些地方政权的存在,使得明朝的行政管理并非完全是中央集权的。
另一方面,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明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限制地方政权的权力,例如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
此外,明朝还采取了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以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
然而,地方政权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取更大的权力和资源,例如通过敛财、贿赂等方式。
这种权力斗争和冲突,使得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平衡。
最后,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进步。
这种发展使得地方政权相对独立,有了更大的自治权。
与此同时,明朝的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交通不便,这导致了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控制。
综上所述,明朝的行政管理与地方政权之间存在着独特而复杂的关系。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一、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完善1. 中央政权的建立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开始了对政权的整合和建设。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宰相制度,设立东厂、西厂等间谍机构,直接掌握朝政,巩固了中央政权。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官僚体系,设立了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管理了各种政务。
并且设置了东厂、西厂等监察机构,对朝廷内部和外部进行监察。
同时,地方行政也是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朝实行了郡县制和州府县县制,设立了巡抚、道员、知府等地方行政官员。
这些措施使得明朝政治体系逐步完善,政权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2. 职官制度的建立明朝建立了严格的职官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任用和晋升标准。
明朝通过举孝廉、乡试、会试等考试形式选拔官员,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晋升标准,使得官员能力逐步得到保证。
此外,明朝实行了巡按制度,派遣巡按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确保了各地政务的顺利进行。
3. 统一的法律制度为了整合社会秩序,明朝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法律制度。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后来逐渐完善了刑律、兵律、户律、兵律等各种法律条文。
这些法律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利,保障了社会治安和秩序,推动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明朝军事管理制度的完善1. 分防制度明朝实行了分防制度,将全国分成十四个军区,设立都督、提督等军事官员,分别管理各地的军事事务。
这样的安排使得军队分工明确,指挥得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巨大作用。
2. 募兵制度明朝实行了募兵制度,通过军务、镇守等方式,吸收了大批民间壮丁,组成了明朝强大的军队。
此外,明朝还规定了各地驻军的人数和装备,确保了各地安全和稳定。
三、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1. 设立户部明朝设置了户部,专门管理国家财政。
户部对财政和经济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规定了税种征收标准,确保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各种专门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各种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
以高效管理体系使政令畅通无阻
帝王要想全面控制局面,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一个职责分明、效率较高的行政体系。
因为这样一个行政体系可以使政令更加畅通,下情亦可上达,帝王只要能够掌控这个体系,也就能控制全局。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皇帝独裁、大臣辅政的先决条件,既然这是必由之途,首先就要在政治体制中确立、体现出来。
元朝时由于中央设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的大权实际是在左、右丞相手中掌握,如此则中央权力必然会过分地集中于中书省,造成左、右丞相权力的膨胀,因而丞相虽然起到了辅政的作用,可同时又起到了限制政权发展的作用。
而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从建制上仿效中书省,掌握了各地的政、法、军权,号称“外政府”。
正缘于此,元朝后期各自为政,往往擅权自专,不听朝廷调度,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正如我们所知,朱元璋渡江后建立的明政权江南行中书省,也仿效了元朝这种政体,因此一应军国大事均不需向小明王奏请,朱元璋得以江山坐大。
因而可以说元制的种种弊端,是朱元璋亲历亲闻,所以他既然在前期从这种行政制度中得到了好处,后期却担心部下起而仿效。
正如朱元璋所担心的那样,明朝建立以后,臣僚越礼非分、违法通制的事件层出不穷。
有鉴于此,他已经感觉到改革行政机构势在必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也。
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他之所谓的“躬览庶政”,就是指皇帝要亲预朝政。
本来如完全遵照元制,各种政事的处理在中书省便已基本定案,至皇帝处批准就行了。
而将政事公文直接递交皇上,越过中书省,也就违背了元制逐级奏请的定制。
朱元璋在这里提出要亲预朝政,就意味着他允许这种逾制,将一部分本由中书省处理的政事揽在身上,这标志着他着手削弱中书省的权力职能,进一步扩大皇权的开始。
至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经过6年的经验准备和思想准备之后,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相等官职,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以“掌一省之政”,主要管民政和财政。
布政使是皇朝派驻地方的使臣,朝廷的政策、法令和派给地方的多种任务,通过他们下达各府、州、县的地方官员。
全国除南京为京师直辖外,分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随着云南的平定,又增设云南布政使司,共为十三个布政使司。
各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与元朝行中书省相仿,但不包括各处的卫所。
相较而言,布政使司的职权比元朝的行中书省大大缩小,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布政使司的长官是朝廷分派各地的使臣,凡事皆需秉承皇帝意旨,使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有效地避免了各地的擅权自专。
在承宣布政使司之外,各行省还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又设立都指挥使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管辖所属卫地,掌一方军政。
都指挥使司与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同为朝廷设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合称“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在地方三司分立行使各自职权,均由皇帝直接指挥。
凡遇重大政事均需由三司会议,上报给中央的部院。
这样不仅削弱地方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且各地方机构职能专一,互相牵制,既加强了统治效能,又便于皇帝直接控制。
对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政治机构,朱元璋也加以极大地简化。
将元朝的路、府、州、县归并为府、县二级,除府、县外,个别保留州的建制,
分府属州和直隶州,地位分别等同于县、府。
这样,地方政权的层次简化减少,皇帝命令的逐级下达也就通畅起来。
接着,朱元璋又回过头来对中央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由于洪武初期先后发生的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把持朝廷事件和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感觉到元朝丞相制度是君主专政的障碍,为此他说:“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胡,出纳君命,总理百僚。
当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
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王威福,乱自秦起。
宰相权重,指鹿为马。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人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
” 及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谋危社稷”被处死,朱元璋对大臣们宣布道:“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仰之各司所事,更五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
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塞蔽。
”接着便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的权力分属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各部尚书由原先的正三品升至正二品,侍郎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下属郎中、员外郎。
[next]
六部职权加重,同时又分司政务,取代中书省成为全国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至此,中国历史上相沿已久的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皇权空前扩大了。
后来,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政治实践,认为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并足以法之万世,便作为遗训教诫后世子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捷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丞相制度废除后,天下大事皆取决于朱元璋一人,日理万机,政务繁重。
尽管他勤勉不怠,可仍感力不能支,遇到棘手之事时,又苦于无人商量,因而作为补充,于洪武十四(1381年)年又设四辅官,以四季为号,用来协理政事。
四辅官的职责是为朱元璋讲座治道,与部院官共同处理某些重大事务:“刑官议狱,四辅及谏院复核奏行。
有疑檄,四辅官封驳”;和谏院官一起审查各地荐举的人才,“凡郡县所举诸科贤才至京者,日引至端门庑下,令四辅官、谏院官与之议论,以观其
才能。
”但是,这些四辅官多是来自山野的老儒,没有政治经验,起不到协助的作用,对此做了一年尝试后,朱元璋又觉无益于事,便下令予以废除。
不用四辅官,政务繁重的压力又至,于是仿效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实际上则是“授餐大内,常待天子殿阁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内阁”之称自此而来。
不过,内阁只起参谋顾问作用,至于决策权,则仍然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后来,经过建文、永乐洪熙、宣德诸朝的发展,内阁制度初步完善成熟起来。
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又撤销大都督府,改设前、后、左、右、中所谓的五军都督府,以分散中央军事机构的权力。
并规定五军都督府管兵籍,掌军政,但无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掌军官控选和军令,但无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
“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这样,军权也就完全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御史台本是中央的监察机构,但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而于十五年(1382年)改置都察院,并赋予更大的职权,代表皇帝对行政和军事系统实行监督。
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负责“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百官偎葺贪冒,坏官纪者”、“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均可举发弹劾,遇有朝勤、考察,还可“同吏部司贤否陟黜。
”朱元璋说:“以六部为朕总理庶务,都察院为朕耳目。
”
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扩大,更进一步地限制了朝臣擅权、结党情况的发生,扩大和强化了皇权。
都察院以都御使为正二品,时称“台职”,与部职并重,故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
都御史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散于全国十三布政使司,每道设7~11人,共120人,是负监视与纠举职责的官员。
都察院与六部分权并立,又互相牵制,更进一步产生了良性之效,有力地维护了皇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又置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掌审诚平反刑狱之政令”。
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推问的狱讼,均需将案牍和囚徒移交大理寺复审,“凡狱具,未经本寺评允,请司勿得发遣”。
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组成了一个纠举、审理、复核的完整司法过程。
这样,司法部门也被分散了权力,并互相牵制,利于皇帝操纵。
经过改革和整顿,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唐、宋基础上又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行政、军事、司法监察三大系统分立,最高决策权则统于皇帝,朱元璋因此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明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中央集权最为成熟最为完善的封建专制王朝。
对此,他曾总结道:“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颌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从此,这种体制成为明朝历代相沿的定制,朱元璋下令不得妄自更改,规定:“后世敢有言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经过各个朝代的逐步强化,至朱元璋时达到一个高潮,而至雍正则到峰顶。
这两个强权帝王的集权“接力”也确使行政组织机构的效率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