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总目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明史研究专刊总目1-14

明史研究专刊总目1-14

明史研究专刊
主编者︰吴智和
出版者︰明史研究小组
台湾.宜兰县罗东镇光武街50 -3号
电话︰(03) 9512843
经销处︰乐学书局有限公司
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138号10号之1
电话︰(02)23219033
FAX︰(02)23568068
第一期目次一九七八年七月出刊
第二期目次一九七九年九月出刊
第三期目次一九八○年九月出刊
第四期目次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出刊
第五期目次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出刊
第六期目次一九八三年六月出刊
第七期目次一九八四年六月出刊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出第八期目次

第九期目次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出刊
第十期目次一九九二年十月出刊
第十一期目次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刊
第十二期目次一九九八年十月出刊
第十三期目次
二○○二年三月出刊[ 悼念王恢教授專輯 ]
第十四期目次
二○○三年八月出刊[ 點差御史專輯 (一) ]
第十五期目次
二○○六年十月出刊[ 點差御史專輯 (二) ]
明史研究專刊1-10期分類目錄
[學術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社會][經濟][史學] [文學][科技][宗教][外交][建築][人物][評介][其他]。

1999年明史研究概况

1999年明史研究概况

1999年明史研究概况99年明史研究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

本年度发表的明史专著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由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的《中国通史·明代卷》的出版。

该书不同于一般通史的写作方式,而以序说、综述、典志、人物为纲,对明史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当前的研究状况,明代政治发展的过程,有明一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中外关系、思想文化以及明代人物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说,是迄今内容最为丰富的明代通史之作。

该书撰写历时多年,由几十位学者协作完成,基本反映了当前明史研究的水平。

本年度出版的明史专著还有: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尤韶华《明代司法制度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李小林《万历朝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州古籍出版社);余同元《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崇祯十七年家国兴亡止观录》(河北大学出版社);刘重日主编《李自成终归何处》(三秦出版社)以及论文集《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郑成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据粗略估计,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约有300多篇。

以下试从五个方面做一概述。

一政治史政治事件洪武开国,嘉、万变革,崇祯衰亡,明代政治发展的这几个重要阶段,依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尤其是嘉靖、万历之间的政局,近年来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于洪武朝的政治,学界对朱元璋炮制的冤狱仍比较关心,希望以此为线索,对明初的政治作更深入的探究。

刘长江《明初皇室姻亲与蓝玉案》(《北大史学》第5期)从前人较少注意的明初皇室与功臣联姻和政争的关系,探析了蓝玉案的成因。

作者认为蓝玉案系明初皇室政争所致。

梁希哲、宋鸥《评李善长之死》(《史学集刊》2期)则以李善长案、案发前后的政治状况,来分析洪武朝皇权政治与君主专制的特点。

嘉靖前期出现的“大礼议”及其结局到底意味着什么?田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在《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明史研究》第6辑)等文章中提出,嘉靖前期,伴随“大礼议”而来的,是明代历史中一次全面的改革活动。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差异浅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差异浅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与《总目》提要 差异浅谈
四库全书
1.起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对《永乐大 典》进行辑佚。 2.过程: 征集---整理---抄写---校订 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 费时十三年。 3.成果: 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前后共抄写7部,其 中文渊阁本体例最为完备,保存最好。
[1]《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89册19页。 [2]《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3页。
Page 8
8
三.著录书名差异
阁本 总目
《前汉书》—————--—《汉书》 《前汉纪》————----—《汉纪》 《萧氏续后汉书》—----—《续后汉书》 《唐创业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
Page 5
5
二.卷数及字词差异
第一类,字误漏字 阁本《新五代史》著录为七十四卷,《总目》著录为七十五卷,检 校原书实为七十四卷,疑《总目》误写。 阁本《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云:“臣等谨按《平定两金川方略》 五十二卷”[1]而《总目》云:“臣等谨按《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 十二卷”[2]查为一百五十二卷,阁本脱“一百”两字。 阁本《史记集解》“官至中郎参军”[3],《总目》为“官至南中郎 参军”[4],考《隋书·经籍志》:“《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 参军骃撰。”[5]又《宋书》、《南史》皆云“南中郎参军”。且宋齐 之世,共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皆以皇子为之,可开府置官属。南中郎, 所仕府之名,参军则为其职,中郎之前,应有南字。
[1]《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60册1页。 [2]《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1页。 [3]《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45册1页。 Page 6 [4]《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8页。 [5]《隋书· 经籍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39页。

《明史》全文及译文

《明史》全文及译文

《明史》全文及译文《明史》是明代朱熹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

该书共计(不包括补编本)42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事件、皇帝事迹、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明史》全文及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明史》的全文分为朱熹主编的原稿和明代之后新增的补编本。

在朱熹的原稿中,文献记载了明朝自洪武元年开始至万历三十年(公元1368年至1602年)期间的历史事件。

补编本则进一步增加了万历三十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02年至1644年)的历史材料。

全文共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和志四部分。

其中,本纪是按照各个皇帝的年号来编写的,对于明朝的20位皇帝有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事迹。

世家记载了明朝皇族和王侯达官贵人物的家世及其事迹,也有一些法家、兵家、纵横家等思想家的列传。

志部则是按照具体的内容分门别类,包括经籍、礼仪、音乐、兵器、地理、官制等等。

《明史》全文的翻译涉及其体量大、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对于整个全文进行翻译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相关的译文版本有吕嘉问先生的《明史全译》,刘学勤先生的《明史译注》,杨文元等人的《明代实录全译编年译注》等。

这些译文版本在语言表达、注释解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供读者参考。

《明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独特的史书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

它不仅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具有许多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尽管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记载的主观性和偏见,但整体来说,《明史》仍然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综上所述,《明史》全文及译文是一部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史书。

对于学者、研究人员和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方面的情况。

秦艳君:钦定《明史》的初检视——清人的《明史》研究

秦艳君:钦定《明史》的初检视——清人的《明史》研究

秦艳君:钦定《明史》的初检视——清人的《明史》研究编者按: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明史》颁行于世,确立了清朝官方对明代历史的基本论述。

本文主要以清代对《明史》的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清官方对《明史》的修订与评价,其后论述赵翼、钱大昕、杨椿、赵翼等清代学者对《明史》的不同评述与考证。

本文的研究表明,清人对《明史》的研究,纠正了《明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为估定《明史》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乾隆四年(1739),清修《明史》刊刻印行,意味着清人《明史》研究的开始。

四库馆臣对殿本《明史》本纪、列传的全面订正,是清官方修订《明史》的主要成果,它纠正了《明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加深了统治者的文化控制。

清代学者对《明史》的评论,褒贬兼而有之。

赵翼、钱大昕对《明史》编纂、体例、叙述等史法方面的赞扬,后逐渐成为学界公论。

史家对《明史》的批评与考证,受政治思想、社会风潮等影响,从乾嘉时期到道咸以后渐次深入,部分揭露了为清朝统治者隐讳而歪曲和抹杀明代历史的现象。

杨椿、赵翼、李慈铭等人史学修养的不同,使清代学者对《明史》的认识差异性更大,也更复杂。

清人的《明史》研究,是清官方和私家对钦定《明史》的初步检视,是清人对本朝所修前代正史的评述与考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清理了《明史》中的部分问题,为估定《明史》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阅时95载,武英殿本《明史》,即《明史》的通行本刊刻进呈。

这是清朝官方的一件大事,与其政治统治、社会学术思潮、帝王与史家的史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意味着清人《明史》研究的开始。

以往对《明史》的研究,多侧重考察《明史》的纂修阶段和各稿本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重要参与者、分撰诸人与纪志传稿的研究,以及对《明史》的考证与总体评价等。

清人对殿本《明史》的研究,相关书籍也略有谈及,部分研究也注意到具体史家对《明史》的认识,但未能将个体的研究进行整体的考察,也较少结合清代政治、学术与社会加以深入剖析。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第1辑《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明代的寄庄韩大成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再谈火佃彭超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论解缙商传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明代的乐户张正明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读史札记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附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第2辑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书讯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学会动态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附录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3辑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读史札记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书评书讯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海外明史研究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学术动态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附录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4辑严嵩传序王毓铨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论明代的吏李洵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附录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5辑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顺案”考略毛佩琦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文物选萃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读史札记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第6辑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书评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读史与考察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补白《明督抚年表》术补(一)《明督抚年表》术补(二)《明督抚年表》术补(三)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明末勇卫营潘星辉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明代科场案张德信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第8辑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补白《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明史学习书目

明史学习书目

明史学习书目明史书目一、参考文献:1.《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明实录》,台湾史语所校印本。

3.(清)谈迁:《国榷》,中华书局点校本。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点校本。

5.《明会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中国史学丛书初编本。

7.(明)陈子龙、徐孚远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8.(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0.(清)查继佐:《罪惟录》,四部丛刊本。

11.佚名《崇祯长编》,上海书店本。

12.(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点校本。

13.(明)张岱《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14.《明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

15.(明)王圻《续文献统考》,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

1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

1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18.(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排印本。

19.(明)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华书局排印本。

20.(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排印本。

2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3. 郑天挺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年版。

24.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系书店1959年版。

25.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7. 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今人论著:1.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研究》总目(1-8辑)[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

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2004年8月31日第1辑《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明代的寄庄韩大成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再谈火佃彭超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论解缙商传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明代的乐户张正明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读史札记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附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第2辑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书讯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学会动态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附录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3辑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读史札记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书评书讯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海外明史研究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学术动态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附录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4辑严嵩传序王毓铨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论明代的吏李洵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附录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5辑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顺案”考略毛佩琦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文物选萃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读史札记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第6辑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书评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读史与考察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补白《明督抚年表》术补(一)《明督抚年表》术补(二)《明督抚年表》术补(三)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明末勇卫营潘星辉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明代科场案张德信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第8辑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补白《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