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的协同发展研究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四编 现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五 说明文阅读 第3讲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精讲

第3讲说明的方法及作用【例】植物的抗旱本领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颗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还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________。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到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
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就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

Tourism Overview97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徐 宏 曾 恋一、研究背景贵州省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歌舞之州”,民族节庆众多,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规模较大的民族节庆活动多达300余个。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既是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民族精神与生活习俗活的传承,具有突出的旅游吸引力。
依托优势资源条件,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已经在国内外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树立鲜明品牌形象。
然而,由于组织粗放、管理混乱、开发同质、缺乏规划等各种原因,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特征,产生社会经济有限,未能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在当前全域旅游开发背景下,如何利用全域旅游空间拓展、时间延伸、产业融合、社会参与等发展特征,探索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创新发展之路,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时空、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具有“一地一景区”的局面,跳出了传统且小旅游的旅游规划,谋划出符合现代的大旅游,在旅游发展理念及模式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全域旅游要求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发展要从全时空、全要素、全行业、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协同推进,为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契机。
二、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现状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丰富,民族节庆众多,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黔东南州民族节庆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通过民族节庆旅游开发既可以强化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胜地品牌形象,又可以促进黔东南州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广大民族村寨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从客源地旅游市场需求角度看,游客来黔东南州旅游主要是为了观赏体验淳朴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最精彩、最活跃、最有吸引力的组成部分,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可以丰富黔东南州旅游产品体系,更好地满足游客异文化体验旅游需求。
谈乡村旅游开发下苗族古歌的发展_以黔东南巴拉河为例

第28卷第1期凯里学院学报Vol .28 No .12010年2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Feb .2010谈乡村旅游开发下苗族古歌的发展———以黔东南巴拉河为例李志勇(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苗族古歌被誉为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
现今,古歌因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而受人喜爱,也给古歌文化主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但旅游开发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和发展究竟是利或是弊很值得人们思考。
关键词:旅游开发;苗族古歌;发展Doi:10.3969/j .issn .1673-9329.2010.01.16 贵州的黔东南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十大“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旅游胜地之一、十大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巴拉河流域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所辖峡谷,巴拉河沿岸的苗族村寨,均保留着古朴古香的民族风情文化遗产。
南花苗寨的苗族歌舞,季刀苗寨的古老建筑结构和历史文化(百年粮仓、百年古歌、百年步道……),郎德上寨的苗族歌舞、古建筑群、酒礼(十二道拦门酒),脚猛苗寨的苗族铜鼓舞、特色农业,南猛苗寨的芦笙表演,猫猫河苗寨的苗族刺绣等等,民族文化特点鲜明,都散发着浓浓的民族气息,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开发上其地位举足轻重。
在所有的旅游项目中,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1]。
近些年来,巴拉河流域的苗族古歌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开发。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以期认识苗族古歌在旅游开发环境下的发展情况。
一、开发前后巴拉河苗族古歌的发展状况在进行旅游开发以前,巴拉河流域苗族古歌大多是在吃鼓藏、婚丧活动、亲友聚会、节日等场合进行演唱,演唱者均是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懂歌较多的人,歌唱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而不是随心所欲,如古歌里的《蝴蝶歌》就只能是在祭祖的各种仪式中才能唱,而不允许小孩子唱,认为小孩子唱了会亵渎祖先;《洪水滔天歌》也是不能轻易唱的,要唱的话只能是在户外而不是在家中,在唱的过程中,还需要杀鸡或杀鸭,有纪念人类祖先蒙难的意思[2]。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巴拉河教训”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巴拉河教训”陈昌茂因为课题《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研究调研活动的关系,我有幸两次陪同深圳华侨城工会李主席考察黔东南的苗乡侗寨。
记得有一次下午,李主席站在巴拉河边,望着不远处的苗寨,说:“我想哭啊”。
随着课题的深入,当我又一次陪同台湾大学韩教授在巴拉河的季刀苗寨吃饭时,我醉了,我哭了。
为什么呢?“巴拉河流域农业旅游区”是2004年贵州省旅游总体规划确定的9个示范项目之一。
《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贵州乡村旅游的开发战略重点,应突出少数民族村寨集中、人口集中,并能展示游客所寻求的那种特征,吸引游客的地区。
”“目前,贵州农村已有10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旅游,形成了歌舞表演、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民族节庆、民族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巴拉河流域农业旅游区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东南面约12公里处,以凯里三棵树镇的怀恩堡村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县境内,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545亩。
探索巴拉河流域苗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新途径

贵州是 一个 多 民族 省份 , 民族旅游 一 直是贵 州 旅 游 的一种 重要旅 游形 式 , 贵州 的民族 旅游一 直 而 按照 8 0年代 所 开 发 的模 式 经 营着 。20 06年 贵 州 省旅游局加大了旅游的开发 , 将乡村旅 游提到了一 个新 的起点 。其 中乡村 旅 游 中 民族 村 寨旅 游 也 是
维普资讯
20 0 8年 9月 第 2 卷 第 3期 1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 ih u C mme ca H g o r l o z o o n Gu ri l Co e e
S p 2 0 e. 08 V I2 . o . 1 No 3
个重要的模式 , 而落后的民族旅游经营模式已经 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要求。如何开发新的经 营模 式就 是我们 要 研究 的新 问题 。巴拉 河 流域 的苗 族 村寨 是 贵州苗 族文化 旅游 的代表 , 我们 以此为 点进 行研 究 。
一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巴拉 河流域 苗族 村寨开 发旅游 的资源 分析
探 索 巴拉河 流域苗族村寨 的旅游发展新途径
胡 昕
( 贵州 商业高等 专科 学校 旅游 系 , 贵州 贵阳 500 ) 504
摘要: 巴拉 河流域 的 苗族村寨 旅游从 8 0年代 开始发展 到 2 0 0 4年 已取 得 了很 大的成 果 , 存 但
在旅 游形 式过 于单一 等 问题 。通过 增加 文化 内涵 、 明确 村寨 特点 、 改善 基础设 施等 方法 来改变现
在 的经 营模 式 , 苗族村 寨旅游 实现 可持 续发展 。 使
关键 词 : 苗寨 ; 经营模 式 ; 文化 内涵
中图分类 号 :50 1 F9 .
贵州省黔东南乡村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多元化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贵州省黔东南乡村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多元化发展路径研究马斐饶穆友罗连侯江海(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摘要:黔东南地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以旅游带动农业园区的发展统筹了城乡发展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扶贫,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良好典型Q在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之下,黔东南地区,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保留乡村当地的文化,同时进行创新多种发展模式同时进行,突出新型的农业发展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统筹城乡的发展,城市人到农村进行体验,而农村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双收入,这样的一种模式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双向互利。
关键词:黔东南;田园综合体;发展路径基金项目:2019年度贵州师范学院校级自主研究项目课题: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发展路径研究----以黔东南为例(编号:2019D X S012)近年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备受世人的注目,在发展的过程中正在一步步从国内旅游市场走向国际旅游市场这个大舞台上。
然而中国乡村旅游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不足也制约着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因此对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田园综合体旅游的提出,符合了绿色发展理念。
同时,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和建设是以扶贫为主导,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样的一种模式是以突出乡村文化为特点,改变乡村的面貌,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采用多项协同发展进行的一种新型模式,而这样的一种旅游发展路径,也 可以为更多的地方作为先例指导。
一、田园综合体旅游发展的多元化2010年贵州为了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开始发展产业园区。
云谷田园是贵州最早建立的园区,由此引发了贵州各地的田园建设模式。
农村综合体开发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推动旅游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实现城乡协调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应该保留乡村的乡土文化特色,利用乡村的乡土文化来构建独特的田园旅游体验综合体。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让城市居民体验不一样的农业和农村生活。
“旅游+”的思路与方向——黔东南州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就与点评

“旅游+”的思路与方向——黔东南州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就与点评朱江;岳振【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6(000)028【总页数】6页(P12-17)【作者】朱江;岳振【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5月6日,省委常委会在专题听取黔东南州工作汇报、研究指导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时指出,民族文化旅游业对黔东南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黔东南州最有条件和优势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黔东南的生态旅游、原生态文化旅游走向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而今,加快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成就:在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战略带动下,黔东南州省级农业园区发展到50个(其中省级重点园区8个)。
农业园区融合文化、旅游的各功能区块逐渐形成,扭转了过去“小打小闹”无规模的现象,涌现出了如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三穗颇洞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
点评:推动“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
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精致农业、创意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寓农业于旅游之中,将“三农”打造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和通道,让更多农民成为旅游项目的业主,成为旅游产业的工人,分享旅游带来的财富和快乐。
成就: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打造银饰、刺绣、蜡染、雕刻、木工,成为黔东南州推进“旅游+工业”的重要举措。
这是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今,黔东南州已建成16个工业园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逐渐发展成为以林产加工、冶金、能源、特色食品和建材等五大产业为支柱,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健康医药、电子信息、工厂化建房等新兴产业为主导,以服装纺织、民族工艺品、矿业资源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体系,201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近800亿元。
谈贵州旅游资源的特点

谈贵州旅游资源的特点一、自然生态的奇特性贵州山川秀丽。
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高品味景观,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贵州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
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其数量、类型之多,为全国罕见。
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
浑然一体。
二、多种民族文化的原生性贵州是古代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的族群交汇处,也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
目前贵州省的总人口约为390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7.8%,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就有9个。
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在1992年,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就把黔东南的苗族。
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各保护圈之列;1995年,由挪威政府援助,在六枝梭嘎苗族社区设立了中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其后挪威政府又帮助贵州陆续建立了隆里、镇山、堂安三个“生态博物馆”。
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
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
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
民族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之众和内容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三、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性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协 同发展是 巴拉河流域 自身发展的需要 。巴托河流域 山清水秀 ,以 田园风光 、原生民族文化 、历 史遗存在《贵州省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全省 九个 乡村旅游示 范项 目区 之 一 。成 为 中 外 游 客热 选 的 旅 游 目的地 之 一 。但 流域 内旅 游 资 源 与旅 游 项 目同构 化 程 度 高 ,这 种 趋 同性 威 胁 导致 开发 尚 局限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 面上 ,各旅游景 区创新能力差 ,效 仿能力强,你有 、我有 、全都有 ,不具备长期垄断性 ,同时导致 客源分流 ,恶性竞争 。加之流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 ,要 达 到旅游跨越式发展的 目标 ,单靠巴拉河一河之力很难实现 , 与黔东南旅游圈协 同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 区的合作 ,优势互 补 ,以形成集聚优势 ,形成大旅游区的联合开发 ,成为巴拉河 流 域 的必 然选 择 。
2010年 第 6期 总第 8O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OMIC RESEARCH GUIDE
No.6,2010 Serial No.8O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的协同发展研究
蒋丽芹 ,苏 日娅 ,曹炳汝
(江南 大学 商学院 旅游系,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 :乡村旅游是 以乡村 为依托 .把 乡村环境 、生态、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的一种深度体验旅 游。巴拉 河流域 是贵州省 乡村旅游发展 的一个重点 ,但其在黔 东南旅游 圈的区位优 势和资源优 势并未充分发挥 出来,黔 东南旅游 圈 旅游业的发展 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仍不相称,通过 分析 巴拉 河流域 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 圈协同发展 的必然性 ,提 出 巴拉 河 乡村旅 游与 黔 东南旅 游 圈协 同发 展 的 对策 和 建议 。
一 14】一
同时 ,随 着 现 代 旅 游 业 的发 展 ,区域 旅 游协 同 发 展 成 为 旅 游 业 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从 周 边 地 区看 ,大桂 林 旅 游 圈 、重 庆旅 游 圈、成都旅游圈在这方 面取得 了初步的成效 。黔东南作为西 南地区一个重要 的旅游经济增长极 ,目前以其独特 的民族风 情旅游资源吸引来 自海内外 的游客 ,巴拉河 乡村旅游与黔东 南 民 族 文化 旅 游 协 同 发展 ,正 是顺 应 了 黔东 南 区域 旅 游 发 展 的 需要 。
收 稿 日期 :2009—12—08 基金项 目:作 者参与江南大学与加拿大温哥 华社 区学院智力援贵项 目期间考察贵州省黔 东南地 区后 ,在 江南大学旅游 管 理 系与 凯里 市旅 游局 合 作 项 目“巴拉 河 流域 乡村旅 游发 展 总体 规 划 (2005- 2020年 )”基 础上 形 成 的 作者简介 :蒋丽芹(197l一),女,江苏姜堰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管理教学 、科研等研究 ;苏 日娅(1971一),女(蒙古 族),江苏泰县人 ,讲师,硕士研 究生,从 事旅游 市场营销等研 究;曹炳汝(1960一),男,江苏张 家港人 ,主任 ,副教授 ,从 事城 市与 区域 经 济 、旅 游地 理 研 究 。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 区开展 的,以特 有的 乡村人 居环 境 、乡村民俗 、乡村田园风光 、农业生产及其 自然环境为基础 的旅游活动 。在 中国 ,乡村旅游大规模开展的时间并不 长,是 目前 中 国正 在 发展 与 成 长 的一 种 旅游 形 式 。贵 州 省 巴拉 河 流 域具有优美 的 自然环境 、古朴淳厚而又绚丽多姿的 民族 文 化 ,独特 的资 源 禀 赋 和客 观 现 实 让 巴拉 河 流 域 七 个 苗族 村 寨 群落被选定作为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项 目,同时也被作为贵 州省学 习和借 鉴新 西兰和爱尔兰等国家乡村旅游成功经 验 的一个 国际合作项 目。
关 键 词 :乡村旅 游 ;黔 东 南 ;旅 游 圈 ;协调 发 展 中图 分类 号 :F59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673—291X(2010)06—0141—03
一 、 引言
本文所指的黔东南旅游圈是指黔东 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 , 辖 1个 县 级 市 、l5个 县 ,即凯 里 市 、黄 平 县 、施 秉 县 、三 穗 县 、 镇 远 县 、岑 巩 县 、天柱 县 、锦 屏 县 、剑 河 县 、台江 县 、黎平 县 、榕 江县 、从 江县 、雷 山县 、麻江县 、丹寨县 ,地理上黔东南东接湖 南,南接广西 ,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 ,辖 内有苗侗壮士等几十 个少 数 民族 。圈 内 自然 风光 神奇 秀丽 ,人 文 景 观绚 丽 多 彩 ,民 族风情浓郁迷人 。巴拉河流域 乡村旅游区位于雷 山北 面,为 贵州 省 乡 村 旅游 的示 范项 目。 巴拉 河 源 于雷 公 山 ,项 目区 的 朗德 、猫猫河 、南猛 、脚猛 、南花 、季刀 、怀恩堡等村寨分 布在 巴拉河的两岸 ,苗族人口占 98%以上 。山水 秀丽 、田园风光 、 民族文化 、历史遗存等为巴拉河流域的主要特色。
随着贵州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巴拉河作为黔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指从旅游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东南地区与湘西地区华南地区连接的纽带以其独特的地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理位置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形成相对阔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受到黔东南乃至整个贵州省的关注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指从旅游 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 , 跨 越 行 政 区划 的 限 制 ,充 分 发 挥各 地 区旅 游 的优 势 、特 色 ,精 心组织旅游线路 和产 品组合 ,共享客源市场 ,逐步形成相 对
发达的旅游区域 。黔东南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 区相 比,整体上速度相对缓慢 ,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产 品上 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旅游区 域 的 协 同发 展 。
2.黔东南 区域旅游一体化需要协同发展 。旅游业是关联 性 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 ,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区域 内各地相互 支持与配合 。随着贵州省旅游业 的快速发展 ,巴拉河作为黔 东南地区与湘西地 区、华南地区连接的纽带 ,以其独特的地 理 位置 、丰富的 自然与人文旅游 资源 、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 阔的开发前景 ,越来越受到黔东南乃 至整个贵州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