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秋燥(修)

合集下载

秋燥

秋燥

简介深秋季节,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这种现象就是“秋燥”。

进入深秋,天气变得更加凉爽,但是很多人却觉得浑身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嘴唇老是脱皮,喝了很多水也不解渴;有的人觉得鼻腔干燥,鼻子老像要冒烟一样,一不小心还会流鼻血;有的人觉得喉咙发干,咳嗽却咳不出痰来。

这些症状,虽然不是大毛病,但是却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类型编辑本段回目录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

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疗法编辑本段回目录抓住“食机”治秋燥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甚至鼻内经常容易出血,或咽痛干燥,似有物梗阻;女性突然感觉皮肤干涩,甚或皲裂难看,抑或毛发不荣、易脱;有的还可兼见大便秘结难出。

所以,古代著名的中医刘河间(金代,公元约1200年)有“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的论语。

秋季防病治病,当御“燥”为先,“滋润”为法。

饮食疗法《说文》释义:“水流湿,火就燥,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所以,秋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煎炒,多进果蔬,力戒温燥辛辣或烟酒槟榔等刺激之物。

如清炖、清蒸之品常吃,旺火爆炒之物尽量疏远。

冰糖、蜂蜜,因人而异;西红杮、黄瓜、绿叶蔬菜最好餐餐佐食;葡萄、杮子、梨子等水果为清凉滋润佳品,虽可常吃,但应注意交替变换,不可单一挑食,亦不可放量暴食。

秋天干燥太上火,快来败败火,一分钟带你远离”秋燥“!

秋天干燥太上火,快来败败火,一分钟带你远离”秋燥“!

秋天干燥太上火,快来败败火,一分钟带你远离”秋燥“!引导语:可别小看“秋燥”这时易伤肺,一些免疫力低的人容易感冒,面对“秋燥”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感觉“燥”,口干舌燥,溃疡,容易莫名的烦躁。

那么你可能是被秋天“烘干了”。

快来看看小编给你的妙招吧!秋季败火的妙招1.多吃流质食物“秋气燥,宜以润其燥。

”要多喝开水(纯净水中缺乏微量元素,不宜长期饮用)、淡茶、鲜榨果汁、豆浆、银耳粥等,这样可以养阴润燥,补充因秋天干燥流失的水分。

2.多补充蔬果可能大家就会问了?怎么天天都是多吃水果蔬菜啊?因为水果和蔬菜当中还有调节人体平衡的微量元素,维生素还有纤维素,这些纯天然的物质在果蔬里隐藏着,是人体必须的哦!!秋燥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性质寒凉,可以润燥、清热,还可以缓解便秘哦~3.多吃酸的少吃辣“肺主秋,用酸补之,辛泻之。

”酸补肺,辛辣泻肺。

秋天饮食要多酸少辣尽量少吃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

多食用一些西红柿和水果~4.少吃煎炸的食物煎炸的食物吃多不但容易肥胖还容易上火~少吃煎炸的东西,炸鸡腿、炸里脊、炸鹌鹑、炸刀鱼、炸薯条、炸麻花等等,这些食物会助燥伤阴,加重你烦躁的情绪扩大你的口腔溃疡哦~下面就具体的说几种解决“秋愁”的食物~秋天也要润润哒~1.梨梨有“天然矿泉水”之称,吃了不仅可以降火,还可以减压,秋季有时感到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有益健康。

梨有养阴清热去火的功效;能促进食欲还能利尿通便呢~煮熟的梨还能帮助肾脏排泄尿酸和预防痛风、风湿病和关节炎。

梨树全身是宝,梨皮、梨叶、梨花、梨根均可入药,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等功效!2.石榴石榴的营养超级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果实中含有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有机酸、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

它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高1~2倍。

石榴来泡水喝,会有更好的去火功效哦~3.山楂山楂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活力、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

中医防秋燥,早饮盐水晚喝蜜汤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中医防秋燥,早饮盐水晚喝蜜汤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中医防秋燥,早饮盐水晚喝蜜汤一场秋雨后,秋天的气息更浓了。

秋高气爽,中医认为时下也容易出现“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因此中医专家提醒当心“秋邪”伤人。

燥主秋令最易伤肺秋季,许多市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心烦、便秘等现象。

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症状。

秋季,早晚温差比较大,中午高温易出汗,晚上天气干燥偏凉,很容易造成气阴两伤,气不够就会有乏力现象。

中医有“燥主秋令”的说法,也就是说燥为秋季的主气,因而称为秋燥。

秋燥之气最易伤肺。

因为肺脏直接与大气相通,且与皮肤和大肠有密切的关系。

冷空气到来后,最容易刺激呼吸系统,加上抵抗力减弱,就给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或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鼻炎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老人与儿童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历代医学家都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秋季养肺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中药调理、饮食调补等。

滋阴润肺“中医素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王仕鑫说,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养收敛收藏之气之说,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要预防秋燥,滋阴润肺。

春夏体热,应该多运动,把体内积热排出去;秋冬体凉,应该休养,防止阳气外泄。

“肺乃娇脏,秋燥常能灼伤肺阴,进而引起一系列全身症状。

故中秋季节应注意护养肺阴。

”“不同脏腑的阴虚证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

故补阴法有补心阴、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等。

”说起补阴,王仕鑫说,这是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又称滋阴、养阴、育阴、益阴。

属补法。

补阴法常用于治疗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眩晕,耳鸣,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胃中灼热等。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对付“秋燥”,王仕鑫建议首先要多吃有营养的物质,如百合、银耳、绿色蔬菜、白萝卜、香蕉等,还要多喝水。

“预防秋燥也可以用苹果、梨煮水喝,还可以吃一些润燥的中药,如用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或汤)。

秋燥来袭 调整脾胃

秋燥来袭 调整脾胃

衰 、阴寒 日胜 ,雨水偏少 、气候 干燥 ,万物渐 渐 以清 热滋润 为主。饮食 养 生的方 法应 坚持 二
萧条 。“阳消 阴长 ,热去寒来 ”,人们体 内的阳 粥一汤 ,即早 晚餐食 粥,午餐 喝汤 ,但 粥和汤 的
气逐 渐 内敛 ,阴精之 气不 断转盛 ,因此代 谢机 内容 有所不 同。传统养 生 学认 为燥 邪最 易伤
能也 由盛转衰 ,开始进入低潮。
肺 ,在煮 粥时加些切碎 的梨块 ,有 生津止渴 、滋
进 入秋 季 后 ,刚经 受过 夏 天酷 暑 “折 磨 ” 阴润燥 、止咳化痰 的作用 ,适用 于秋季 干 咳少
的人 们 的体 质 ,在初 秋容 易受到酷 暑和秋 季 痰 、失 眠多梦者食用 。煮 粥 时加 些银耳 ,有 滋
会下 降,要做好保 暖工作 ,预 防疾病入侵。
气太 盛会伤 肝 ,故在 秋天 要增加酸 味 的食 品。
酸 味入肝 ,可增加 肝脏功 能 ,以抵 御过 剩 的肺
秋高气 爽须 防“燥 ”
气侵入 。根据 中医这 一原则 ,秋季 人们 一定要
立秋 即秋 季 的开始 ,人们 在 享受秋 高 气 改变食用 辛辣食 物 的习惯 ,以达 到滋 阴、润肺 、
62
有的人会 出现燥 咳症状 ,如干 咳少 痰 、痰 中带 生素丰 富并有利于消化吸收。
血 等 。
秋季 后期 :用 于凉燥 的饮食 养 生方 法 ,要
别 让 “肺 燥 "伤 害 你
以驱寒 润肺为主。饮食原则 除滋 阴润燥外 ,应 适 当增 加蛋 白质 和能量 较高 的食 物。食 粥仍
中医认 为 :“燥 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 是 主要方法 ,比如梨粥 、百合 粥、银耳 粥都 可食

秋燥修 ppt课件

秋燥修 ppt课件
及头面、肠、胃等。
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一般病程的初、中 期以燥热偏盛为主,津伤为次,或燥热阴伤并 重,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阴津的耗伤 。
(二)治则治法
治则-滋润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
并施
祛邪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 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 培真阴


凉燥病邪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轻 无汗 多流清涕,鼻塞 较清稀 口干唇燥,但不渴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 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 散 温 润 (杏 苏 散 )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 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 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 中性 83%,淋巴17%。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有 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5、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五仁橘皮汤:甜杏仁、松仁、李
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第十三章 秋 燥
3、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把脉“秋燥”分型治疗

把脉“秋燥”分型治疗

把脉“秋燥”分型治疗
梁昀康
【期刊名称】《人生与伴侣:新养生》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秋季天气干燥,很容易发生鼻塞、口干、阵发性咳嗽,甚至发热等一系
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像咽喉干燥、嘴唇干裂、流鼻血、大便干燥都是秋燥
的表现。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梁昀康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秋燥分温凉对证能祛燥
2.喻昌《秋燥论》的燥病辩证防治观
3.秋季要避“秋乏”、“秋燥”、“秋膘”
4.防秋燥重在拒燥入里
5.秋燥应该吃什麽? 秋燥秋凉饮食多保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节 秋燥

第四节 秋燥

三.诊断要点
1.发病季节:初秋燥热偏盛时节(立 秋 小雪前)。
2.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津液干燥见 证(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 病变在心在肺,影响至胃肠;病情较晚, 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 肾的病变。
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鉴别诊断:
风温

或患暑病后,津气未复 —— 正气不足 气
素体阴虚


秋燥
(二)病机特点 1.津伤失润,燥象明显 2.以肺为病变中心 3.病情较轻,传变较少
(三)传变过程 燥热病邪──→卫─→燥热袭肺卫
↓ │ 燥热上扰清窍 ↓ 燥热伤肺 气→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 肺燥肠闭 │ 肺胃阴伤
↓ 营血→(证候和风温相似)
冬春 表热证为主,津伤不明显
温热性质肺卫证
秋燥
秋季 津伤失润的表现
四、辨证治疗原则
治则:清热润燥(以滋养津液,清除燥热病邪)
• 上燥治气 指上燥病变多在肺,初起燥热郁
闭肺气,燥伤肺津,治宜清手太阴肺经燥热- 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叶天士:“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 愈”。主要是指桑杏汤。
• 中燥增液 肺之燥热化火,中燥病多在胃肠,
前人对本病的认识: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论对本病作
了专篇论述,首创秋燥病名。
与现代医学关系: 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西医学中 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某 些肺部感染等病,可参与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 病因
外因:燥热病邪
—————————
内因:夏令汗出过多,损伤津气
导致胃肠津液耗损,治宜滋养胃肠津液-沙参 麦冬汤,五仁橘皮汤等。

第七章--秋燥

第七章--秋燥

第七章秋燥一、概述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

初起以病在肺卫时就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液缺乏表现为其特征。

本病发生于秋季燥气主令之时,尤以秋分后小雪前多见,地势高、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多见。

有关燥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载,指明燥气的形成与岁运及时令有关系。

“燥胜则干”,“燥者濡之”,则指出了燥邪的致病特点和治疗原则。

金元时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对燥邪为病的病机作了补充说明,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专篇,首创秋燥病名,指明秋燥为感受秋季燥热病邪而致,多犯上焦肺系,创立清燥救肺汤名方。

喻氏认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并对内伤之燥、外感之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此后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秋燥辨证论治内容,并各自就燥邪的阴阳属性阐述己见。

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吴鞠通以胜复气化理沦沦述燥气,即胜气属凉,复气属热;沈目南认为燥属次寒;俞根初以秋季气候的温凉之别作为划分温燥和凉燥的根据,对临床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凉燥不属于温病范畴,故本章主要论温燥。

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病证表现,西医疾病中发生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秋燥为病,外因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

秋季气候有偏温偏凉的不同,俞根初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

”燥热病邪易伤人津液,若遇人体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足,或夏季汗多津气受伤,即易感受而发为秋燥,此是秋燥发病的内因。

秋季燥金之气主令。

肺属金,其气应于秋,肺在外合皮毛,故秋燥初起,首犯肺卫。

温燥初起与风温初起临床表现相似,凉燥初起与风寒轻证初起临床表现相似。

唯因燥邪有伤津的性质,所以不论温燥凉燥,都同时伴有津液干燥见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温燥与凉燥初起证治比较表:
温 病因 发病季节 恶寒 发热 汗 鼻 痰 口渴 舌苔 发展趋势 初起治法 燥 凉 燥 燥热病邪 初秋久晴无雨, 天燥热 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较重 可有少量出汗 鼻涕少, 鼻中干燥灼热 痰少质粘难咯 口渴欲饮 苔薄白而燥, 舌边尖红 赤 易灼伤阴液 辛凉甘润(桑杏汤) 凉燥病邪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轻 无汗 多流清涕,鼻塞 较清稀 口干唇燥,但不渴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 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散温润(杏苏散)
第十三章 秋

概述
1、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以
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具有
津气干燥的特征,病程中津液耗损较为显
著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热病。
2、沿革
1.《内经》时期:有燥邪形成、致病特点和治法的记 载:“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燥胜则干”, “燥者濡之”, “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
(二)邪在气分
1、燥干清窍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 苔薄黄少津,脉数。 【治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 【方药】翘荷汤 薄荷-辛凉以清头目 连翘、栀子皮、绿豆皮-清解气分燥热; 桔梗、甘草-宣透润燥,兼利咽喉。
2、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促,胸满胁 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而燥,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 桑叶-辛凉质轻,宣透燥热 石膏-辛寒清肺泄热 阿胶、胡麻仁-养液润燥 枇杷叶、杏仁-宣肃肺气 人参、麦冬、甘草-益气生津
(三)治疗宜忌:对秋燥的治疗“宜
柔润,忌苦燥”。 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说: “燥证路 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 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 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痰,咽 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乏津, 右脉数大。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桑杏汤 桑叶、豆豉-辛散透热,疏解在表 杏仁、象贝-宣开肺气,化痰止咳 栀子皮-质轻而力趋上焦,能清上焦燥热 沙参、梨皮-甘凉生津,养阴润燥
4、腑实阴伤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有
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5、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五仁橘皮汤:甜杏仁、松仁、李
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甘” 等。
2.金元时期 :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
3.明代:李梴指出燥有内、外之分 。
4.清代:清初喻嘉言首创秋燥病名,对秋燥为病开始
3、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二、鉴别诊断
主要与风温、风寒感冒、伏暑等病鉴别。 秋燥与风温的鉴别表
发病季节 病因 初起证候 传变 秋燥 春、冬 秋(初秋) 风热病邪 燥热病邪 但见肺卫表热证 肺卫表热证+津液干燥见 症 病势重、传变快、变化多、 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易逆传心包 风温
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温燥与凉燥
4、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 :主因为燥热病邪 2、发病条件:
外界条件: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体内条件:人体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 足,或夏季汗多津气受伤,摄护失慎,
二、病机演变
特点:
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 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液干燥征象 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燥热阴伤的病 变。 4.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亦可出现内陷营血或 传入下焦等病理变化。 5.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2、审燥热的所在部位 :以肺经为重点,也可涉
及头面、肠、胃等。
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一般病程的初、中
期以燥热偏盛为主,津伤为次,或燥热阴伤并
重,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阴津的耗伤 。
(二)治则治法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 并施
治则-滋润 祛邪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 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 培真阴
(四)燥伤真阴
【临床表现】低热不解,口渴,或干咳,或不 咳,甚则痉厥,舌质干绛,脉虚。 【治法】滋养肝肾,潜镇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
附.凉燥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 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治法】辛开温润 【方药】杏苏散 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杏仁-宣肺润燥 甘草、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宣降肺气, 化痰止咳 姜、枣-调和营卫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因:燥热病邪 2、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 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 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 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 中性 83%,淋巴17%。 思考:
秋燥病理演变示意图: 1、初起 肺卫失宣 燥热病邪 侵袭肺卫 津气干燥
传变
燥热入气
燥热伤肺 燥干清窍 燥伤胃肠
深入营血
后期
肺胃阴伤 燥热未净 真阴受损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 发生于秋阳以曝的秋季,在秋分与小雪之 间。
2、初起证候:初起除具有肺卫见症外,必伴有口、鼻、咽、
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3、病证特点:病位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一般传变较少, 以伤肺胃之阴者为多,少有传入下焦者。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临床表现】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 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 干,脉数。
【治法】润肺清肠,清热止血。
【方药】阿胶黄芩汤:
黄芩-苦寒,能清泄肺与大肠之热 杏仁合桑白皮-泻肺热而止咳血 阿胶、甘蔗-润肺生津 车前草-导热下行 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且能缓急止痛
6、肺胃阴伤
【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 红少苔,脉细。 【治法】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方药】沙参麦冬汤:
五汁饮:梨汁、荸荠汁气营(血)两燔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衄血, 苔黄燥,舌绛,脉数。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
关于“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肺时,肺经燥热偏盛,治宜 辛凉透邪,清肺润燥,代表方剂如清燥救肺汤,桑 杏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中焦,胃肠津液耗伤时,治疗
宜予甘寒生津之品以补养胃肠阴液,代表方剂如益 胃汤。 下燥治血-则是指燥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肾精血 加减复脉汤。 时, 治疗宜用甘咸酸寒之品滋养肝肾精血,代表方剂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