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范文斌-公开课-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课《点、线、面、体》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课《点、线、面、体》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2 《点 线 面 体》
学习目标:
1.掌握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线、面、体.(重点) 2.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难点)
回顾立体图形
锥体
几 何 体
柱体
棱锥 圆锥 球 棱柱
圆柱
说一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曲面
曲面
平面
观察: 图中的面有区别吗?
平面

请你说一说这些几何体的面有几个?
结论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点.
点没有大小
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探究1
点动成线
探究2
线动成面
探究3
面动成体
练习
把下面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直线旋转一周,能形成哪 种几何体?
小结
1、多姿多彩的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 2、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线有直线和曲线,面有平面和曲面.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3.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 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4.如图,各图中的阴影图形绕着直线l旋转360°, 各能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当堂测试
1. 包围着体的是___面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__线____;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 _____点__.
2.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__点__动__成_线__;车轮旋转时, 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____线__动__成_;面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 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面__动__成_体__.
2个
4个
3个
6个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课件:4.2 课时3 整式的加减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课件:4.2 课时3 整式的加减
过程.
(a2b+4ab)-3(ab-a2b)
=a2b+4ab-3ab-3a2b…………第一步,
=a2b-3a2b+4ab-3ab…………第二步,
=ab-2a2b…………第三步.
据此解答下列问题.
(1)马小虎同学解答过程在第
是 去括号时,没有变号

一 步开始出错,出错原因
跟踪训练
1.以下是马小虎同学化简代数式(a2b+4ab)-3(ab-a2b)的
=4a2b+ab.
新知探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整式加减的运算
法则:
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
再合并同类项.
典型例题
例3 求



− ( −

解:

=




)

−2 −
− 2 +



+








(−

+
+
+




)

+
解:小纸盒的表面积是(2ab+2bc+2ca)cm2,
大纸盒的表面积是(6ab+8bc+6ca)cm2.
(1)由(2ab+2bc+2ca)+ (6ab+8bc+6ca)
=2ab+2bc+2ca+6ab+8bc+6ca
= 8ab+10bc+8ca
可知,做这两个纸盒共用纸(8ab+10bc+8ca)cm2.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课件: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课件: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 小结与复习
数为4;
32t3是单项式,系数为32,次数为3;
2x-y是多项式,有2x,-y两项,次数为1.
随堂练习
4. 先化简,再求值.
5x2+4-3x2-5x-2x2-5+6x,其中x =-3.
解:5x2+4-3x2-5x-2x2-5+6x
= (5-3-2)x2+(-5+6)x-1
= x-1.
当x = -3时,原式 =-3-1 =-4.
当n=5时,S=12;当n=7时,S=18;当n=11时,S=30.
|b-a|+|a+b|-|c|-|b-c|+|a+c|.
解:由题意,得b<c<0<a,且|c|<|a|<|b|,
所以b-a<0,a+b<0,b-c<0,a+c>0,
所以|b-a|+|a+b|-|c|-|b-c|+|a+c|
=-(b-a)-(a+b)+c+(b-c)+(a+c)
=-b+a-a-b+c+b-c+a+c
x是单项式,系数为1,次数为1;
随堂练习
3.下列整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是单项式的指出系数
和次数,是多项式的指出项和次数:





a2b,
,x2+y2-1,

x ,3x2-y+3xy3+x4-1,32t3,2x-y.
解:3x2-y+3xy3 +x4-1是多项式,有3x2,-y,3xy3,x4,-1五项,次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复习课教学设计E C A D BE C A D B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班级设计的完善的知识树和结构图,希望学生能以此为榜样,在接下来的复习总结中能更系统、更全面。

第二环节:知识回顾,形成体系通过提问课本基本内容并板书知识结构的形式复习本章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整章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章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在课上对重点的内容进行提问,并着重板书,加深学生的记忆。

第三环节:小组交流, 释疑解惑本环节按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解惑、变式总结: 知识点一:线段、直线、射线出示以下两题的几何书写并变式提升:5、如图,在直线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且线段AB=10cm, BC=4cm,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AO 的长.变式:在直线上取A ,B ,C 三点,且线段AB=10cm, BC=4cm,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AO 的长.6、如图,线段AC=14cm, BC=6cm,C 是线段AB 上一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E 是线段BC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变式:如图,线段AB=20cm,C 是线段AB 上一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E 是线段BC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式的题目,能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并解决问题,初步体会分类讨论、整体的数学思想。

知识点二:角教学过程出示以下两题的几何书写并变式提升:5、如图,已知:∠AOB=70°,∠BOC=30°,OM平分∠AOC,求∠BOM的度数.变式:已知:∠AOB=70°,∠BOC=30°,OM平分∠AOC,求∠BOM的度数.6、如图,已知OM平分∠AOC,ON平分∠BOC, ∠AOC=40°,∠COB=60°,求∠MON的度数.变式:如图,已知OM平分∠AOC,ON平分∠BOC,∠AOB=100°,求∠MON的度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线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并解决变式的题目,再次体会分类讨论、整体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数学中的类比思想。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逻辑的基本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推理的基本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理性精神的内涵。

第一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什么叫逻辑?清晨,村长发现村口有一男一女围着一堆西瓜在争吵。

男的说:“这瓜是你从我的地里偷出来的。

"妇女说:“你诬赖好人,瓜是我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

”村长经过仔细观察后对妇女说:“你把这瓜按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分成两堆,数数各堆有多少。

" 妇女有一丝慌乱,但也只好照办,分好后说:“成熟的12 个,未成熟的10 个。

”村长冷冷一笑,指着妇女说:“你就是偷瓜的贼!"妇女无言地低下了头。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女人的所作所为存在怎样的漏洞?村长是如何判断谁是偷瓜贼的?【明确】村长看出这堆瓜有生有熟,可是大家知道,瓜农是不会把自家的生瓜摘下来的。

因此,村长推断出女人摘的是别人家的瓜,是偷瓜的贼。

(二)任务一: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定律1.概念①概念是什么?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点或本质来反映某个或某类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对象的特点或本质反映在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内涵;而被概念所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对象,就成为概念的外延。

所以,任何一个概念都包含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如:奇数:不能被2所整除的整数。

如+1、-1、+3、-3……偶数:能被2所整除的整数。

如0、+2、-2、+4、-4……在汉语中,不同的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意思),如:“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第一句中的“一个"“孤”“独自"都是讲同一个概念——独个。

第二句中的“关门”“闭户"“掩柴扉”都是一个概念——关门。

第三句中的“半夜"“三更”“子时分"都是一个概念——半夜。

第四模块_群文阅读示范课__第二课时

第四模块_群文阅读示范课__第二课时

《时间》
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 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 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枯荣, 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 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们疏忽了。 结合自身实际,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你能想到几条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句子,说出 来跟大家分享。 试举一例,说说时间的存在。
《再坚持一下》
“把我拖上去吧!”她对陪伴她的小艇上 的人挣扎着说。 “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只剩一英里远 了。”艇上的人鼓励她。
这是一句语言描写,想想在生活中你是 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想一想,然后说 出来,跟大家分享。 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以后该 怎样做呢?
《沙土和水》
花儿感叹着说:“啊!我们这个世界是多 么美好和谐啊!” 这时,沙土和水都突然醒悟过来: 水说:“原来这和谐也不是没有过排斥, 但它更需要互相包容啊!“ 沙土说:“原来这和谐是需要培育的,和 谐创造了奇迹“
阅读概览,以情悟情
《庄子钓于濮水》——摒弃权贵,崇尚 自由 《时间》——时不待人,物非人非 《胡杨树》——肃穆超然,奋勇顽强 《再坚持一下》——唯有坚持,方能成 功 《沙土和水》——团结就是力量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以巾笥(sì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 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 曳尾于涂中乎?” 《庄子钓于濮水》 (1)说出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你能结合注释,解释一下这句话的 意思吗? (3)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1)自由读全文,说说作者说这句话的原因 是什么 (2)通过全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学法
自己列个表格做一下 简单的总结,至少三要内容

《庄子钓于濮水》
《时间》 《庄子钓于濮水》 《胡杨树》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题逻辑的力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 结合文本,辨识其违反的逻辑规律类型。

3. 细读文本,能辨析逻辑谬误的类型。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的3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导入:分析语言、思维与逻辑的关系(1)我们谈到了逻辑的相关基本知识,我们课下对于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也进行了思考,大家有些什么心得呢?明确:我们发现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

一个观念能够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是因为语言正确的表达。

审视我们的观念,并且理清逻辑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表达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会发现,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就越有效。

(2)从有效沟通的角度来看,有如下原则需要遵守:11. 说完整的句子。

2. 不将主观的看法当成客观事实。

3.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环节一:认识逻辑的基本规律(1)思考“逻辑谬误"的含义。

(2)思考如何尽量避免逻辑谬误。

明确: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前提要真实,第二个是要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

(3)认识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通常意义上我们也把充足理由率作为一种重要的规律。

“同一律”的含义是: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性。

从概念同一的角度来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

从命题同一的角度来说,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

用公式来总结,就是A 是A。

“A "指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或者命题。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把不同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往往会造成“偷换概念”的谬误。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到:“任何真实的事物,必须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一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章(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章(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整式的乘除的基本概念。整式的乘除是指如何将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整式)进行相乘和相除。它在代数运算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需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通过整式的乘除,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运算。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的乘除》: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4.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5.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6.整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7.应用题:利用整式的乘除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实际问题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案例,如计算多个物品的总价,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整式的乘除运算,并逐步解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整式的乘除》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面积、体积或价格折扣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整式的乘除的奥秘。
-强调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和完全平方公式((a±b)²=a²±2ab+b²)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通过例题演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步骤,如(a²+2ab+b²)÷a = a+b;
-结合实际应用题,如计算长方形面积,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整式乘除法则的理解。
2.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问题与人种》公开课教案
地理组范文斌【备教材、备课标】
本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人口问题与人种,主要知识点有两方面:人口问题与人种。

课标要求:
1.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 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了解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能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3.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种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读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树立种族平等的观念。

【重难点】
(一)重点:
1. 人口问题
2. 世界三大人中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二)难点:
1. 人口问题及对策
2. 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引入发、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由小辩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为主题的小型自由辩论赛。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意见,派出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其发言内容
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同时人也是消费者,除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教育、医疗、娱乐、就业等其他需求。

一个地区合理的人口数量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人口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人口问题与人种
一、人口问题
(一)主要人口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辩论赛的观点迅速总结归纳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
(1)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短缺、矿产资源短缺等)(2)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3)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基础设跟不上)
2. 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
(1)劳动力资源短缺
(2)国防兵源不足
(3)人口老龄化,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
(4)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
过渡:既然人口数量不合理会产生如此多的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人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呢?
(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控制生育政策
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印度采取经济鼓励和教育普及来控制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过慢----鼓励生育政策
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补贴、接纳海外移民
过渡:以一个小故事引入“人种”
以前,在美国,一个白人乘坐电梯时,看到一个黑人进入电梯,那个白人会在电梯关闭的一瞬间逃出电梯。

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他们肤色不同,白人对黑人有种族歧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不同人种的人。

板书:二、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点(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面部特征等)划分
为白、黄、黑三大人种。

2.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
了解完三大人种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
读图4.7 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三大人种的分布
3.各种族一律平等,反对种族歧视
人中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种族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4.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阅读材料
【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部分内容
【课堂小结】
根据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所学,强调重难点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人口与人种方面的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人口问题与人种
一、人口问题
(一)主要人口问题
1.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
(1)资源短缺
(2)环境破坏
(3)社会问题
2. 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
(1)劳动力资源短缺
(2)国防兵源不足
(3)人口老龄化,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
(4)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
3. 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控制生育政策
(2)人口增长过慢----鼓励生育政策
二、不同人种
1. 三大人种的特征
2. 三大人种的分布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但较为简单,计划采用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引导,通过举例、图片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由辩论引入,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第一个知识点人口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学生基本能总结出来。

中间知识点采用小故事引入。

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本课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小组讨论回答后的评价不到位以及评分标准的不够统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