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活化石”

合集下载

参观株洲博物馆的收获和感悟作文

参观株洲博物馆的收获和感悟作文

参观株洲博物馆的收获和感悟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去株洲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吧。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去过博物馆,但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走进博物馆大门,我就被里面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气氛所吸引。

博物馆前面有一座高大的雕塑,那是株洲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军骑着战马英勇斗志昂扬的模样。

爸爸告诉我,这位将军就是我们株洲人引以为傲的岳飞。

看着他威武的形象,我似乎也感受到了一股patrioticmobilizing的力量在我心中激荡。

接着,我们来到了陈列厅。

只见展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有陶器、铜器、玉器等,还有一些古老的钱币和印章。

每件展品旁边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讲述了它们来自哪个时期、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小小的玉姿,爸爸说它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我难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用非常简陋的工具把坚硬的玉石雕刻得如此细腻生动。

真是了不起!参观陈列厅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被一些特别的展品所吸引,就忍不住多看两眼。

比如一件四分之一人高的巨大陶罐,上面雕刻着很多有趣的人物和动物图案;再比如一件做工精细的金杯,虽然只有手掌那么大,却熠熠生辉。

每件文物都让我感受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匠心,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更引领我们把优秀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除了陈列厅,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展览区。

生活陈设区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这些生动的陈设增强了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考古发掘区则展示了一些出土的遗迹和珍贵文物,向我们揭示了history的神秘面纱。

在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区,是一些珍贵文物的临时展览,比如佛教艺术品、唐代陶俑等。

看到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我既兴奋又惶恐,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破坏了这些万贯家珍。

同时我也被这些文物流露出的文化气息所深深吸引,它们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活化石二年级语文教案

活化石二年级语文教案

活化石二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恐龙生活的时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对恐龙生活时代的了解。

2.教学难点:对恐龙生活时代的深入理解。

生字词的书写与记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并组内交流。

学生书写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

4.理解课文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回答。

5.深入学习课文教师讲解恐龙生活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进一步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

6.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各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恐龙的相关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家长签字确认。

2.课外拓展: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朗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恐龙这一“活化石”。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在地球上生活的时期叫什么名字吗?”引导学生回答“侏罗纪、白垩纪”,然后我会进一步解释这些时期的特点。

故宫打卡文案短句的另类说法

故宫打卡文案短句的另类说法

故宫打卡文案短句的另类说法故宫打卡文案短句的另类说法1. 沉浸在历史的怀抱,故宫是一个时光机器。

2. 走进故宫,仿佛漫步在古代的皇家殿堂。

3. 故宫,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4. 在故宫感受古代帝王的威严与荣耀。

5. 故宫,中国文化瑰宝的宝库。

6. 在红墙黄瓦的世界里,追寻皇家的过往。

7. 故宫,一个属于紫禁城的梦境。

8. 在故宫里,探寻历史的密码和谜团。

9. 漫步于故宫,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年沉积。

10. 故宫,一个可以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地方。

总结回顾: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拥有无数令人惊叹的宫殿和珍贵文物。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壮丽的皇家宫殿,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的象征。

通过在故宫的参观,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代皇家的威严和辉煌,探寻历史的秘密和谜团。

故宫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活化石,它的存在让我们对过去的文明充满敬仰和好奇。

无论是欣赏宫殿建筑的壮丽、仰望宝贵文物的珍稀,还是感受帝王权力的神秘与虚无,故宫都能带给我们独特而深刻的体验,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在故宫打卡,我们不仅可以拍摄美丽的照片,更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年沉积,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拥有无数令人惊叹的宫殿和珍贵文物。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壮丽的皇家宫殿,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的象征。

通过在故宫的参观,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代皇家的威严和辉煌,探寻历史的秘密和谜团。

在红墙黄瓦的世界里,追寻皇家的过往。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进入故宫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广场和雄伟的建筑。

一片红墙黄瓦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封建帝王统治时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皇家的寝宫、御花园、朝会殿等宫殿建筑,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和精湛。

走在宽阔的宫廷道路上,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故宫,一个属于紫禁城的梦境。

从午门穿过,进入紫禁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写一篇去水族馆看到中华鲟的作文

写一篇去水族馆看到中华鲟的作文

写一篇去水族馆看到中华鲟的作文探秘水族馆珍宝——中华鲟阳光透过水族馆巨大玻璃穹顶,洒水族馆每一角落,也洒我满怀期待心。

周末,我一行来我国著名水族馆,一睹那些生活水中神秘生物风采。

众多展缸中,我最期待能够见那古老、被誉“活化石”中华鲟。

中华鲟,我国特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

它生活中国长江流域,世界现存最古老鱼类之一,见证我国亿万质变迁。

古代,中华鲟被称之“王鲔鱼”,着很高位。

由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中华鲟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成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走进水族馆,我被引导至一专门展示中华鲟巨型透明水族箱前。

水族箱中水质清澈,水草丰茂,几只中华鲟正缓缓游动。

它身影庞大,皮肤呈现出深灰色色泽,身着规则纵向条纹,给一种古老而神秘感觉。

我驻足观赏,细细观察些生活水中珍稀生物。

中华鲟体型硕大,最长可达一米体重可超过百斤。

它头部呈三角形,吻部尖而长,眼睛则小而深邃。

鲟类独特之处它鳃腔内一种特殊结构,叫做“气囊”,可帮助它水中呼吸。

而它那巨大尾鳍,则它前进动力来源。

水族箱一侧,我还看一只刚刚孵化出中华鲟幼鱼。

它身体娇小,色泽较浅淡,身条纹也并明显。

据工作员介绍,中华鲟繁殖过程非常艰辛,它需长江中产卵,而幼鱼成长也需特定水质生态环境。

正因如此,中华鲟保护工作尤重。

站水族箱前,我陷入沉思。

些古老生物,见证我国河流变迁,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

它自然恩赐,水族馆珍宝,也我类宝贵财富。

由类过度干预,它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我应该采取行动,加强中华鲟保护,让它片土继续繁衍生息。

水族馆里,我仅看中华鲟壮观,还解许多关它知识。

水族馆中华鲟科研保护提供良好条件,也广大游客提供认识解一珍稀物种机。

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中华鲟一定能够战胜种种困难,继续长江中游弋。

次水族馆之行,让我中华鲟更加深刻认识。

我大自然神奇而感叹,也我国拥样独特生物而自豪。

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从我做起,从现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鲟,让它片土继续传承去。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参观记作文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参观记作文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参观记作文
上个周末,我和朋友们乘坐公交前往无锡市区,到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去"打卡"。

虽说这已不是我头一回参观这座博物馆了,但每次来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穿过厚重的城门,踏上那条曲折的青石板路,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来到了六七百年前的繁华都市。

两旁是重现当年街市场景的各色店铺,生动再现了昔日的市井生活。

有卖杂货的,有修鞋铺,更有制陶作坊,活灵活现地展现着当年的手工艺人们是如何倾注心血的。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蜿蜒的石阶一路攀登,来到了城墙的高处。

从这里俯瞰,整个古城的轮廓历历在目- 错落有致的青瓦房舍、窄窄的弄堂小巷、修长笔直的护城河...棋盘般的布局,处处透露着高超的城市规划。

难怪当年的阖闾城作为"东南重镇",在江南一带独领风骚。

如今的无锡,依旧是人杰地灵、潇洒生人的好所在。

而这座阖闾遗址,就是见证了这千年古都兴衰沉浮的活化石。

走过闹市,穿越长廊,我们仿佛时光穿梭,从容优雅地行走在古老与现代的夹缝中。

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正是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所在。

真希望下次再来,能领会更多这座城池别样的风情。

看博物馆文案

看博物馆文案

看博物馆文案
1.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

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文化的魅力。

2. 在博物馆里漫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 博物馆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收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无论你是对艺术、历史还是科学感兴趣,这里都能满足你的求知欲。

4.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博物馆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在文化的海洋中畅游。

5.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的魅力,传承文明的火种。

6. 每一次参观博物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7. 博物馆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
迁。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8.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走进博物馆,开启一段奇妙的文化之旅。

三足陶器的介绍

三足陶器的介绍

三足陶器的介绍三足陶器:穿越千年的历史韵味与艺术瑰宝嘿,你知道吗?在我们华夏大地那浩瀚无垠的文化长河中,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古董——三足陶器,它们就像一个个沉睡的历史信使,承载着先民智慧的独特印记,诉说着岁月流转的故事。

这种独特的陶艺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更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始,三足陶器就以其稳如泰山的“三足鼎立”之姿,傲然屹立于历史舞台。

瞧,那造型古朴而富有力量感的三足,既满足了实用性的需求,又富含深厚的文化寓意,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哲学理念,仿佛是咱们老祖宗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敬畏之情的物化表现。

真是让人忍不住感慨:“哇塞,古人的心思可真够细腻且深邃的!”你若细细端详一件三足陶器,定会被其独特的纹理和色泽所吸引。

那土色斑驳的胎体上,似乎能窥见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热烈舞蹈;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节奏感的纹饰,或抽象或具象,都是工匠们用心雕琢的艺术结晶。

每一处痕迹,每一道线条,都在讲述着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人心生敬意的同时,又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哎呀,这可不是一般的工艺品,简直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啊!”再说到那功能各异的三足陶器,从炊煮食物的陶鬲,到祭祀用的礼器,再到贮存物品的陶罐,无不体现出古人生活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每一种器型的变化,每一种用途的拓展,都像是一部无声的历史纪录片,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说真的,面对这些穿越时空的“活化石”,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生活艺术!总而言之,三足陶器不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实物载体,更是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堪称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次触碰,每一次凝视,都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温度和力量。

所以说,三足陶器,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去珍爱、传承和发扬光大呢!。

导游优秀作文小学三年级介绍赵州桥的

导游优秀作文小学三年级介绍赵州桥的

导游优秀作文小学三年级介绍赵州桥的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赵州桥真漂亮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座非常漂亮的古桥——赵州桥。

赵州桥就在我家附近的河里,是一座非常有名气的石拱桥。

它全长64米,有24座石拱,还有精美的石栏杆和桥墩。

每次看到赵州桥,我都被它美丽的外表所吸引。

赵州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老师说,它是建于隋朝的时候,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拱桥之一。

当时的建筑工人们可真厉害,竟然能用石头砌出这么结实漂亮的桥梁。

不过它的修建过程可不太平凡。

有一次,工人们建了一半,就被淹没在河水里了,整个工程不得不停工。

后来有一位很聪明的工程师想出了办法,就是先在河里打了一圈圈木桩作为支撑,然后在上面一点一点砌石头。

经过几年的努力,赵州桥终于修建完工了。

赵州桥最有名的就是它的24个石拱,工人们将每一个拱都精心雕刻,拱型各不相同,有些高高的、有些又矮矮的,有些是完全的半圆形,有些却略微变形。

虽然有些拱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别扭,但正是这些不同形状的拱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赵州桥独特的风格。

每当夜幕降临,赵州桥在桥上亮起灯光时,就显得格外灿烂动人。

流水在桥下时而翻腾,时而缓缓流淌,阵阵水声让人心旷神怡。

我最喜欢傍晚时分来到桥边,数着桥上的灯火,听着水声,看着路过的行人。

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除了夜景,白天的赵州桥同样让人心醉。

阳光洒在石桥上,桥身呈现出古朴的黄色,几个游人或摄影师散落在桥上,或是随手拍几张照片,或是坐在桥头远眺。

偶尔几只鸽子落在桥栏上,显得格外祥和。

赵州桥不仅是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我们当地的著名景点。

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亲眼目睹这座历史名桥的雄伟。

当然,作为本地人的我,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我觉得赵州桥之所以能流芳百世,除了它出色的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她寄托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梦想。

虽然修桥的工人和工程师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姓名,但他们执着和智慧却体现在每一块精心雕琢的石料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越时空的“活化石”
作者:程醉
来源:《天天爱科学》2019年第02期
鲎(hòu),俗称鲎鱼,因为长着硕大的马蹄形的头胸甲,也被称作马蹄蟹。

鲎是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动物的统称,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

世界上现存的鲎只有4种,分别是中国鲎、美洲鲎、大鲎和圆尾鲎。

鲎的体形呈瓢形,为深褐色或灰绿色,头胸部有宽阔的背甲。

虽然整体上看起来鲎和螃蟹有几分神似,但它们的“近亲”并非螃蟹,而是已经灭绝了的古生物三叶虫。

神奇的剑尾
鲎的腹部末端长有一条呈三棱锥形的剑尾,中国鲎的剑尾上还长有锯齿状的小刺。

这条长长的剑尾有什么用处呢?当然啦,不是为了“卖萌”。

在游水和爬行时,剑尾可以起到控制方向的作用,和船舵的功能类似。

如果鲎不小心摔得仰面朝天,剑尾还可以帮助它们翻过身来。

更为重要的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剑尾可是它们保卫自己的有力武器。

鲎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潮间带或者泥沙质的浅海底。

绝大多数时间,鲎都会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沙中,只把长长的剑尾露在外面。

了不起的蓝色血液
作為一种非常古老的海洋动物,早在寒武纪时期,鲎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形态,堪称海洋世界里的“远古遗民”。

为什么和它同时代的动物大都灭绝了,唯独鲎幸存下来了呢?
原来,这与鲎特有的蓝色血液有着很大的关系。

科学家发现,鲎的血液中既没有红细胞,也没有白细胞,而只有一种能输送氧气的低级原始细胞。

而鲎的血液之所以呈现出另类的蓝色,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铜离子。

正是由于血液中富含铜离子,所以当鲎受伤流血时,血液可以快速凝固,使它们不至于因为失血过多或细菌入侵而丧命。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研制出了“鲎试剂”,这种试剂能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和水质检测等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要想长大,不容易
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每年的6—9月为鲎的繁殖季节,雌鲎在沙滩上挖出若干洞穴并分别在洞穴中产卵,可产卵五六千粒。

不过,最终能顺利长大的鲎宝宝却寥寥无几。

自然界中,行动缓慢的鲎有不少天敌,而防卫能力薄弱的鲎宝宝更是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饥肠辘辘的候鸟
紧紧盯着那些营养丰富的卵,随时准备大快朵颐。

超过半数的鲎宝宝还来不及看一眼这个神奇的世界,便成为了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牺牲品”。

而那些顺利孵化出来的“幸运儿”,会回到大海里生活。

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鲎已经进化出了既能在海水中生活,又能在低盐分的河口附近生活的特殊体质。

在经过十余年、近二十次蜕壳之后,鲎才能最终生长成熟。

在野生环境下,鲎的寿命一般为14—19年。

人类对鲎的滥捕现象一度十分严重,仅仅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鲎的数量已经减少了90%。

随着野生鲎数量的日益减少,中国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乱捕滥杀。

与此同时,由于广西北海地区的水质较好,适合中国鲎生存,因此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建立一个中国鲎保护区,让这位从远古“穿越”而来的老朋友能和我们一直做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