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荷塘月色一、重点剖析1. 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极度苦闷、彷徨,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分析:“另一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我”的心情开始由“淡淡的哀愁”向下文“淡淡的喜悦”过渡。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内心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分析:作者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便猛地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分析:采莲的快乐只属于过去,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从记忆中追寻,暗示了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都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小结:情感上,作者经历了“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的变化过程。

文中作者的情感交织在“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中。

3. 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每幅画面的特征如何?4. 第五段在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语言知识总结

荷塘月色语言知识总结

《荷塘月色》课后语言知识积累(1)知识积累蓊蓊..()霎.时()..郁郁()点缀.()踱.步()惦.记()袅娜斑驳..玲()..()弥.望()渺茫..()琐屑.()打颤.()梵婀(2)多音字辨识()处.理()荷.花()歌曲.()打颤.(战栗)处着曲颤()处.所()负荷.()曲.折()颤.抖()脉.搏)安娜.()参差.不齐()差役脉娜差()差.别()脉脉..含情)袅娜.()差.劲(3)形近字辨析惦.()惦.记缀.()点缀.僻.()僻.远袅.( )袅.娜掂.()掂.量辍.()辍.学.()躲避.枭.()枭.雄倩.()倩.影靖.()绥靖.(4)词语解释【幽僻】幽静偏僻。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大意】文中指“轮廓”之意。

【丰姿】又作“风姿”,指风度、仪态,特别指美好的姿态。

【受用】本文指享受,动词。

【弥望】指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一例】一概,一律。

【袅娜】形容植物枝条细长、柔软、摇曳的美好姿态,也形容女子身体姿态柔美轻盈。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脉脉含情的样子。

【倩影】美丽的影子。

【消受】享受。

多用于否定。

【风流】指年轻男女不拘礼法,表露自己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斑驳】又作“班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掺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5)近义词辨析①泻泄“泻”指液体从上往下快速流出,如“一泻千里”、“倾泻”等。

“泄”是液体或气体横向地快速排出,如“泄露”、“排泄”、“泄气”、“发泄”。

②斑驳稀疏“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掺杂有别的颜色,或指颜色“深浅不一”,侧重于表达物体颜色上的特点。

“稀疏”指的是空间或者时间上间隔远,不密集,侧重于表达物体形态上的特点(6)成语释义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没有神采,提不起劲头。

例句:他没精打采地站在一边,并不参与小组的活动。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例句:这棵参天大树,树干撑在碧蓝的天空中,蓊蓊郁郁,莽莽苍苍。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荷塘月色是一首诗,是文学作品中流传较广的一篇。

作为高一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文学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十分重要。

下面,我将从作者、写作背景、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作者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理学家周邦彦,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周邦彦以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广为流传,并为后人所推崇。

他的笔触独特、情感细腻,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2.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这首诗是周邦彦在江南游历之时创作的,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貌给了他很大的灵感。

周邦彦在描绘荷塘的过程中,既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赞赏,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3. 主题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周邦彦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景仰。

同时,通过描写荷塘中青蛙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人生如青蛙在荷塘中一样,应该适应自然的规律,顺应人生的变化。

4. 表现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以实现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其中,以景写的手法最为明显。

周邦彦通过描绘荷塘的色彩、香气以及荷叶、莲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几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荷塘的美丽。

他还通过对青蛙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它们在月光下欢快的画面。

此外,周邦彦还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

通过深入研读《荷塘月色》,我们可以欣赏到周邦彦才情横溢的文学才华,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同时,我们还能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因此,高一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这样的优秀作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荷塘月色这首诗,挖掘出更多的精华所在。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请同学们参考。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荷塘月色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林语堂。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荷塘中看到的月亮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散文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1. 文体特点: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属于现代散文的范畴。

现代散文注重对自然、人生、人情等主题的抒发和感悟,以情感为主线,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注重展示个人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2. 主题思想:荷塘月色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引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并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对比,传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其中,比喻手法是作者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法,通过将月亮比喻为"水面上的银盘"、"掬起一碟子清白的明月"等,增强了对月亮的形象和意境的表现。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对比、抒情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4. 感悟与思考:荷塘月色以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美好感受。

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从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

文章最后通过回忆儿时的游泳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

5. 文化内涵:荷塘月色借助了自然景物,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寄托了对东方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着深厚的意义,被视为家、情、思乡等情感的象征。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文化内涵,在写作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致敬。

通过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望高一的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重要语段
背诵第四、五、六三段
三、写作素材
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重点内容精讲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重点内容精讲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重点内容精讲【作家介绍】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任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国“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大教授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年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知识梳理】一、词语积累:幽僻(yōu 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 yù):树木茂盛的样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

(弥: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1美好的容貌和举止。

2风味;风趣。

二、文章内容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这两句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第一句由嗅觉转向听觉。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柔飘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了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第二句由视觉转向听觉。

光与影的分布本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光与影巧妙地转化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

提到梵婀玲,则会令读者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悠扬给人的感受相通,两相烘托,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覆上了温馨幽雅的薄纱。

2、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愁在上文已经说过,作者在欣赏月色时注意了情与景的交融:幽僻寂静的小路,阴森森的树木,使作者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暂时忘却了哀愁,有一种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3、文中运用了许多叠音词,试揣摩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叠音词能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如以“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的广度;以“亭亭”来描绘荷叶的高洁纯美,同时赋予它动感;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示它的深度;以“缕缕”来形容飘散的荷香,朦胧迷离,淡雅芬芳。

又如“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了荷塘四面树木之茂密。

这些多样形态的叠音词极富艺术表现力,且有很强的音韵感。

同时这些叠音词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是由作者的情绪决定的。

荷塘的景色是静谧幽雅的,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没有大红大绿的浓重,身处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的境界中,流露出了作者适度中和的生活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荷塘月色》知识点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这篇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学大系散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特殊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