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美读教学有感语文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秋,对于我而言,不过是秋风起了,树叶落了,连蜘蛛也上吊了。
读了郁达夫笔下的秋后,那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不由让我喜爱上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喜爱上那小院秋晨,秋雨话凉。
倘若我能走进书中,我也想在清晨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感受天与地,人与物。
听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我被这份悠闲中的孤寂与落寞吸引,陶醉其中,好好领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倘若我能走进北国之秋,我想淋一淋那秋雨,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一立,遇见熟人用那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互答:“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我被秋雨中的闲适寒意吸引。
北京的秋是清、静、悲凉的,却透露出“秋”的独特风姿意境。
那是一种可以洗净人心灵污秽的美,是一种可以让人们修身养性的灵药。
即使我不如郁先生那般热爱秋天,我却已经被秋的美深深震撼,一步步的沦陷在秋景秋色的迷人魅惑中。
今天,我又读了一回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开篇即开门见山,切入正题,点明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感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竟为的是一饱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对故都的秋的迷恋可见一斑。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马川鸽的飞声;五彩缤纷的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无不展现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处北方的我,很喜欢诵读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散文。
那缓缓的笔调,略带悲凉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

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优秀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故都的秋读后感_故都的秋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故都的秋作文篇一故都的秋是美丽的,也是宁静的。
我最喜欢一个人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地看着。
一大早我又来到了这里,脚下枯黄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早晨的空气好清爽!故都的秋天里,最美丽的是这蓝蓝的天空,放眼望去是那么纯真无瑕,好像一块碧蓝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又好像是一块大玻璃,挡住了宇宙的黑暗。
蓝天下是无边无际的碧绿的湖水,蓝天上的白云在湖水上悄悄游走,我揉揉眼睛,分不清朵朵白云是飘在天上,还是浮在水中。
这里的天像水一样透明,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中有水,水中有天。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呼出,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近处的湖水被四周渐渐染成了各种层次的黄色:金黄、橙黄、淡黄、橘黄。
.。
.。
.我睁大眼睛,想数数究竟有多少种黄色,一阵秋风吹过,湖面上丝丝薄薄的晨雾夹杂着点点寒意,我不禁轻声吟诵起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
.”一群大雁划破湖水的宁静,我想它一定是一群游侠吧!广阔的天空任他们自由的翱翔,它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地飞着、飞着。
.。
.。
.我多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拍动翅膀,在层林尽染之中,在碧水蓝天之间自由飞翔。
夜,悄悄地来了。
寒月当头,流星数点,一切都淋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黑影,声声虫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适与安宁。
天也是可爱的,星星在这块蓝黑色的幕布中玩耍,月亮如同一位慈爱的老奶奶,在一旁安闲地看着,微笑着。
啊,多美的星空!多美的圆月!我愿意一直都醉在里。
我爱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篇二“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
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故都的秋》反思范文

《故都的秋》反思范文《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故都的秋》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故都的秋》反思范文篇1我把本课定位为散文鉴赏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学目标定为读作者眼中的清秋之美,品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悟人生悲凉的心境。
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
从标题《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
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
鼓励学生运用逆向对比的思想,合理地产生联想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向往,北国之秋更有秋的味,也为下文过渡到“故都的秋文段描写埋下伏笔。
《故都的秋》反思范文篇2《故都的秋》中描写五幅画面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在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和所集中的段落,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基本能找出原句,清,静,悲凉。
这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
部分学生找出了相关的词语和描写“故都的秋”的内容是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
把描写“故都的秋”文段鉴赏引入课堂赏析,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清果。
简略分析秋晨院落,赏读“秋槐落蕊”文段,深入设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秋槐落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引导总结。
在赏析秋雨图中加重对文化底蕴和知人论世的探究。
作者回到国内受国民党白色恐怖,从1933年4月回上海再迁居杭州,思想苦闷,生活闲散,因而全文基调:忧伤、悲凉。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和感悟—— 从《故都的秋》的教学谈课堂有效训练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和感悟—— 从《故都的秋》的教学谈课堂有效训练发表时间:2009-07-16T15:21:05.093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丽萍[导读] 投入到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和感悟—— 从《故都的秋》的教学谈课堂有效训练陈丽萍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摘要】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谈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心去感知,投入到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诵读感性认识品味创设氛围激发情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97-02 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先生指出:“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朗读的要求贯穿于各教学阶段的目标之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字词句篇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不通过诵读是无法体会到的,而且学生主体的独特感受、体验,也只有在诵读作品中才可以充分获得。
下面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将笔者的一些收获和实践中的体会总结如下:《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感情浓厚,文辞优美,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以笔者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上,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声情并茂地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通过“诵读”,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仿佛被那细腻而深沉的笔触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寂寥的北平之秋。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将故都的秋景、秋味、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沉浸在那独特的秋韵之中。
作者开篇便直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三个字,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故都之秋的大门。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是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卷。
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那“驯鸽的飞声”,那“破壁腰中”的牵牛花,那“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无一不让人感受到秋的清幽与宁静。
这种宁静并非是死寂,而是一种在喧嚣尘世中难得的宁静,让人的心灵得以片刻的休憩。
文中对槐树落蕊的描写,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段文字将落蕊的轻柔与无声描绘得如此逼真,让人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那种细腻的触感。
作者通过对落蕊的描写,传达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落寞,让人不禁为这秋的短暂和无常而感慨。
而说到秋味,那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味是在那“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中,是在那“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里,是在那“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间。
这种秋味,是一种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的韵味,它不是浓烈的、张扬的,而是含蓄的、内敛的。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秋蝉、秋雨等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了故都秋的悲凉之美。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那“息列索落”的秋雨,更是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氛围。
然而,这种悲凉并非是消极的、绝望的,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世事无常的坦然接受。
郁达夫在文中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了故都秋的独特韵味。
向名家学习写景抒情———《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文本解读新课程NEW CURRICULUM向名家学习写景抒情———《故都的秋》教学心得马静(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第一中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受高中语文教材各类版本青睐的选文,一篇好的教材,既是阅读的范本,也是写作的范文。
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写作上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在教学中,我感受颇深。
一、在对比中写景抒情在文中,作者为了表达对北方秋的喜爱,在文章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两度把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进行对比: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对比中,表现了北方的秋味十足。
从中,我们获得了巧用对比来写景抒情的启示。
二、写景要为抒情服务一篇散文,写什么样的景,要看抒什么样的情。
北方的秋景,既有秋高气爽。
麦穗金黄的明丽景色,也有秋雨绵绵、落叶满地的肃杀之景。
而当时的作者,个人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以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内心是无比忧虑的。
为了配合这种心情,他选择了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等景色来配合清、静、悲凉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平时的散文写作中,也应选择那些能恰当反映自己心境、情感的景物来写。
三、要适当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宕开一笔,谈古今中外的文人们对于秋的感受,这一方面表达了悲秋,并不是作者个人的感受,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
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说———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另一方面,各种引文的介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从而让这篇散文超越了普通写景抒情的层面,进入了对于悲秋这种情感更深意义上的探索。
最新故都的秋语文教学感悟随笔

故都的秋语文教学感悟随笔导语:《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语文教学感悟随笔》,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语文教学感悟随笔【第一篇】:《故都的秋》教学感悟《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美读教学有感

的秋》美读教学有感的秋》美读教学有感解作者思想感情搭桥铺路。
乘着美读的东风,我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情感的流露。
学生最容易把握的是作者直接的表述,如“清”、“静”、“悲凉”和“饱尝一尝。
”之后我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中作者几次提到赏秋时的地名变化──“北国””“北平”“故都”,然后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北平是北国的秋之集大成者。
我紧追一步,为什么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味”却要换成“故都的秋味”,学生略加思索便悟出了称“故都”和“故人”在表达效果上有相通之处,即“故”字中那种沉淀了很久的浓厚的情感,同时,“故都”还体现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一个词便为文章平添了些许深沉的文化韵味。
文中类似这样的含蓄的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还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关注“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很生动地从反面传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要“饱尝一尝”的感情。
而接下来的“将近十余年了”“总要想起”就更表现了这种情感的迫切。
一个接一个的新发现不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还领略到了字字传情的魅力。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精心描绘的五幅秋景图。
我请一位同学美读课文的第三段,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寻找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句或者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自主阅读加合作,大家主要品味了一下几句。
“不出门去吧”“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这两句表明故都的秋味弥漫在故都的每一个角落,俯拾皆是。
作者身处其中,还怕“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吗?“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早晨清新的空气,袅袅的茶香,简朴的小院,多么宁静;碧绿的天空,多么辽远,偶尔传来的鸽哨更让人觉得空旷寂寥。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美读教学
有感
每读到一篇情感如化雪春泥般细腻,语言似映月珍珠般温润的抒情散文,我都像得到了“世上仅此一件”的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在掌中,让眼睛承载着心灵,踏上一段寻找美,欣赏美,感悟美的旅程。
自从踏上讲台,我就又多了一个心愿,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散文时聆听美的教诲,收获精神的愉悦。
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
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因此,在组织《故都的秋》的课堂教学时,我尝试以范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配《妆台秋思》,旋律舒缓而略带感伤)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向往期待喜爱的情感,加之音乐以及我朗读时语调较低语速较缓的影响,有的同学在喜爱之外还能隐约感受到文中弥漫着一丝感伤情绪。
可以这样说,美读可以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品味的兴趣和热情。
当我停下来时,那些进入情境较快的同学已经情不自禁地低声朗读课文了,当我明确大家自由朗读时,琅琅书声立刻在教室里奏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无疑是在为进一步品味语言和深入理
解作者思想感情搭桥铺路。
乘着美读的东风,我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情感的流露。
学生最容易把握的是作者直接的表述,如“清”、“静”、“悲凉”和“饱尝一尝。
”之后我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中作者几次提到赏秋时的地名变化──“北
国””“北平”“故都”,然后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北平是北国的秋之集大成者。
我紧追一步,为什么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味”却要换成“故都的秋味”,学生略加思索便悟出了称“故都”和“故人”在表达效果上有相通之处,即“故”字中那种沉淀了很久的浓厚的情感,同时,“故都”还体现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一个词便为文章平添了些许深沉的文化韵味。
文中类似这样的含蓄的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还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关注“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很生动地从反面传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要“饱尝一尝”的感情。
而接下来的“将近十余年了”“总要想起”就更表现了这种情感的迫切。
一个接一个的新发现不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还领略到了字字传情的魅力。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精心描绘的五幅秋景图。
我请一位同学美读课文的
第三段,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寻找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句或者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自主阅读加合作,大家主要品味了一下几句。
“不出门去吧”“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这两句表明故都的秋味弥漫在故都的每一个角落,俯拾皆是。
作者身处其中,还怕“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吗?“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早晨清新的空气,袅袅的茶香,简朴的小院,多么宁静;碧绿的天空,多么辽远,偶尔传来的鸽哨更让人觉得空旷寂寥。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一个“细”字,委婉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自在悠闲;而偏爱破壁腰中的而且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又暗示了作者朦胧的忧伤。
多么真实而动人的秋景图阿!何妨名之曰“秋韵院中藏,意闲品茗香”?美读和品味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浮想联翩,“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位女同学即兴填
词一首:“别来秋半,满心尽释然。
柳影花间唱月圆,路遥钟声还远。
清霜一盏浓茶,凝碧鸽声苒苒。
寂寞寥寥日光,独酌小院悠然。
”为本节课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在特定的鉴赏氛围中,随着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逐渐深入,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会显著提高。
在赏析第二幅秋景图的时候,学生很快就捕捉到了“点缀”“落
蕊”“铺”“踏”“丝纹”“细腻”“清闲”“落
寞”“深沉”这些词,并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如“点缀”是一种装饰,而被装饰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美感,作者用秋槐来点缀故都的秋,其中就包含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赞美。
写“落蕊”而不写“落花”,描“丝纹”而不画“细纹”,都表现出了作者心中对秋天细腻的感触。
而“落寞”“深沉”又在回应着文章起首的“来得悲凉”。
学生叫它“秋槐落蕊图”,我称它为“径庭铺落蕊,慨然已知秋”。
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们继续着寻找美,感悟美的旅程。
第三幅“寒蝉碧树秋”,第四幅“风气云暗雨潺潺,斜桥初霁叹秋寒”,第五幅“色淡香清画秋果”,时而品字,时而酌句,不是被作者纯熟的语言表达所折服,就是为作者深沉的情感而感动。
美文如画,美文如诗。
所谓如画,是说色彩缤纷,形象鲜活,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用想象填补空白,就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所谓如诗,就是说文字具有诗歌一般和谐的韵律,跳跃的思维,纯美的意境,深厚的文化内涵等。
在美读中,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不时映入大家的眼帘。
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雨后的斜桥影里”等等,韵脚的和谐,声律的朗朗上口自不必多说,细看那意象的选择,哪一个在唐诗宋词里没有留下或浓或淡的影子?而文章的
第十二段作者恰恰要说故都的秋的文化内涵了,品读此段时只要对学生稍加点拨,教室便能成为吟秋颂秋的天堂了。
如此一番品味下来,再读文章的最后一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即使未能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要轻轻的叹息吧。
散文的美是讲不完的,真正的美的享受是没有止境的。
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
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
享受美读,让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在心灵碰撞的碰撞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读着读着,我们便也能吐气如兰,妙笔生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