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的读诗法

合集下载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好理 解其诗 论 。本文 认 为废名 的诗论 具有 独特 的 智慧 与超 前 的眼光 , 名 的诗 作具 有 深 玄 思 想 与 废 新奇 的意 象 , 它们揭示 了废 名诗 魂 的 自由本 性 , 展 现 了废名 自由诗魂 的飞翔 轨迹 。

个情 感 当下 便成 为完 全 的诗 的 ” “ , 这首 诗不 写便 已成 功 了 , 因为这 个诗 的情绪 已 自己完 成 , 这样 便 是我 所谓诗 的 内容 。 _(7正是 新诗 内容 的 当下 ”lP) j1
性质 依赖 于其诗 的形 式 , 旧诗 的 内容 一 般 是 情 而
生文 文生情 式 的散 文 化 内容 , 名 如此 描 述 其 散 废 文化 的构思 方式 是 :“ 由一点事 情 酝酿起 来 的 , 好
比是 蜜蜂儿 嘤 嘤几 声 , 是 蜂 儿一 只一 只 的 飞来 于
了, 于是 蜂 儿成 群 , 一 句一 句 的写下 来 了 , 诗 于是

首 诗成 。 … 废名 饶有 兴趣 的发现 : 一 首新 ” “
诗 的杰作 , 虽然并 没有 什么严 格 的诗 的形式 , 却也 决不 能 用 散 文 来 改 写 。 废 名 意 味 深 长 地 指 出 , ”
小说 文体家 废 名 自己看来 , 的诗歌 的创作 , 他 都是
第 2期
诗 人 写诗 , 以诗 为事业 , 如我 写小说 。为得 这个 正 原故 , 我应该 讲讲 我 自己的诗 了。 _ ( 可见 , ”】H ’ _ 在
内容 然后诗 该 怎样 做 就 怎样 做 , 怕 旁 人 说 我们 不
不是 诗 了。 ”
废名认 为新 诗 的整个 的想象 决定 了新诗 的诗 的本 质 , 关 于新 诗 的文体 。而 反之 , 无 旧诗 的诗 的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

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以《竹林的故事》为例Xe10260127 王挺Xe10260129 吴文琴摘要: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而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美。

其中,废名的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而描绘得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

关键词:京派乡土小说废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竹林的故事》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而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京派小说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展示的乡土文化的韵味,如沈从文笔下之湘西,废名笔下之黄梅,芦焚笔下之果园城等。

其主要创作特点是:以小说、散文为主,描写中国乡村的风俗人情,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加强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形态。

京派作品大多接近自然、田园与农村,有“采菊东篱下”的隐居情境,包涵着田园牧歌般的文化价值底蕴,他们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生平年表编辑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1、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背着_语言的筏子_废名小说_桥_的诗学解读

背着_语言的筏子_废名小说_桥_的诗学解读

诗化小说研究背着『语言的筏子』 ———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吴晓东到底是他的夜之美还是这个女人美?一落言筌,便失真谛。

———《桥・天井》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

———维特根斯坦以往的评论者大都以晦涩难懂来批评废名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桥》。

周作人便称“据友人在河北某女校询问学生的结果,废名君的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①。

但晦涩并不意味着读不懂,《桥》的晦涩大体属于能懂的,它的耐读也正由于它的晦涩。

罗兰・巴特曾区分了两种文本:可写文本与可读文本。

所谓“可写文本”是要花费很大力气去阅读的文本,是要一遍遍重读的文本,它是多重性的,只有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才能逐渐展现深意。

《桥》就是典型的可写文本,用一目十行的方式来读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桥》以其晦涩对传统的浏览故事书的阅读方式构成了挑战。

晦涩更不是一个只用来责难和批评的负面字眼儿。

晦涩其实是一种诗学现象,一部晦涩的作品其实更可能是以简约的语言蕴涵复义性和多重美感的文本。

周作人即指出“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这里周作人把废名的晦涩主要归于文体问题。

这当然有道理,但恐怕也不尽全面,《桥》之所以晦涩恐怕与废名在小说中试图处理的是意念和心象有更直接的关系。

《桥》可以看作一部心象小说,它营造与组织了大量的意念与心象,套用废名在《桥》中的表述,《桥》乃是一部“存乎意象间”的作品(《天井》)。

有相当多的心象体现了废名个人化的特征,晦涩与这种“个人化”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桥》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正是其中濡染了作家自己的个人化色彩的意念: 走到一处,夥颐,映山红围了她们笑,挡住她们的脚。

两个古怪字样冲上琴子的唇边———下雨!大概是关于花上太阳之盛没有动词。

不容思索之间未造成功而已忘记了。

(《花红山》)在琴子看来,花上太阳之盛的情状是没有动词可来形容的,只好暂时借用了“下雨”,这在人们所习惯了的“下雨”的既有意义之外赋予了它新奇的意义,其中关涉了语言发生学的问题。

寂寞长在骨子里——废名小诗《灯》的解读

寂寞长在骨子里——废名小诗《灯》的解读

寂寞长在骨子里———废名小诗《灯》的解读沈云佳(怀化医专宣传统战部,湖南怀化!"#$$$)[摘要]诗人废名在小诗《灯》中以“灯”为“心灵”隐喻,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以及美好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万般无奈,长在骨子里的内心深处的寂寞没办法在读书与顿悟中得到排谴与消解。

[关键词]《灯》“心灵”隐喻寂寞解读现代诗人废名在文章《〈妆台〉及其他》中谈到其小诗《街头》的写作情况时说:“这首诗我记得是在护国寺街上吟成的。

一辆汽车来了,声势浩大,令我站住。

但它连忙过去了,站在我的对面不动的是邮筒,我觉得它于我很是亲切了,它身上的%&两个大字母仿佛是两只眼睛,在大街上望着我,令我很有一种寂寞。

连忙我又觉得刚才在我面前驰过的汽车寂寞,因为我记不清它的号码了,以后我再遇见还是不认得它了。

它到底是什么号码呢?于是我又替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寂寞,我记不得它是什么数了,白白的遇见我一遭了,于是我很是寂寞,乃吟成这首诗。

”["]小诗《街头》是这样的:“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

”整首诗共#行,其中)行中用了“寂寞”,可见该诗歌文本所要表现与强调的“寂寞”是一目了然的,也是表象化的。

虽然几乎行行强调“寂寞”,但“寂寞”仅仅是诗人走在护国寺街上看到汽车与邮筒后的一点感触,它既没有深入诗人的心灵,也不能给读者以震撼。

而废名的小诗《灯》就不同,《灯》中的“寂寞”是出自心灵的,是长在骨子里的,是能给读者以心灵震撼的。

小诗《灯》文本如下:深夜读书释手一本老子道德经之后,若抛却吉凶悔吝相晤一室。

太疏远莫若拈花一笑了。

有鱼之与水,猫不捕鱼,又记起去年冬夜里地席上看见一只小耗子走路,夜贩的叫卖声又做了宇宙的言语,又想起一个年青人的诗句,“鱼乃水之花。

”灯光好像写了一首诗,他寂寞我不读他。

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

新诗旧诗之辨与废名的新诗观念

新诗旧诗之辨与废名的新诗观念
1 945 年 5 月,废名的诗文选 本《招 隐 集》由 湖 北 大 楚 报 社 印 刷 发 行 ,作 为 南 北 丛 书 之 一 出 版 。 《招 隐 集》收废名 新 诗 1 5 首、诗 论 3 篇 和 散 文 随 笔 5 篇。 其中 3 篇诗论是《新 诗 问 答》、《新 诗 应 该 是 自 由 诗》 和《已往的诗文学与 新 诗》,这 3 篇 文 章 集 中 体 现 了 废名的新诗观念,也 是 废 名 开 展 新 诗 批 评 的 理 论 支 点 。 而 《新 诗 问 答 》是 废 名 《谈 新 诗 》出 版 前 唯 一 公 开 发表的诗论,发表在 1 934 年 1 1 月 5 日 《人 间 世》的 第 5 期,说明废名在 北 大 课 堂 系 统 讲 授 新 诗 之 前 已 有 自 己 的 观 察 和 思 考 ,废 名 的 新 诗 观 念 已 在 《新 诗 问 答 》中 初 露 端 倪 ,其 后 的 《新 诗 应 该 是 自 由 诗 》、《已 往 的 诗 文 学 与 新 诗 》是 《新 诗 问 答 》一 文 的 延 伸 与 深 入 。 细读这 3 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些频率很高的词,比 如“诗的感觉”、“诗 的 内 容”、“新 诗”、“旧 诗”、“散 文 的文字”、“自由”、“表 现”、“写”等,这 些 词 语 构 成 了 废名新诗观念的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 我们可以窥见废名新诗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诗学价 值 ,而 废 名 分 析 诗 人 的 作 品 ,都 是 他 的 新 诗 观 念 的 阐 述 。 “我 对 于 新 诗 能 够 有 我 的 一 点 意 见 ,可 以 说 是 从 旧诗看来的。我所 谓 旧 诗,乃 指 着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整 个的诗的文 学 而 说。”[1]227 从 这 里 可 以 看 出,废 名 讨 论新诗是以旧 诗 为 参 照 的———什 么 是 新 诗,新 诗 与 旧诗的分辨何在,不 但 是 他 作 为 “传 道 授 业 解 惑”的 教师面对学生要回 答 的 问 题,而 且 这 个 问 题 在 他 看 来 有 重 要 理 论 意 义 ,“如 果 这 个 问 题 与 我 们 今 日 的 新 诗 风 马 牛 不 相 及 ,我 们 也 就 可 以 不 谈 ,据 我 看 这 个 问 题又很关乎新诗 的 前 程。”[1]30 由 此 可 见,从 “辨 明 新 诗与旧诗 的 性 质 ”[1]29 入 手,探 讨 “新 诗 的 前 程 ”,是 废 名 《谈 新 诗 》的 问 题 和 方 法 。

读废名的诗与文

读废名的诗与文

/ 名作欣赏 MA T R I C S R V E 本 刊镱捌 3 S E PE E E IW/ 8
他才 在 “ ”里 写女子 的美 , 梦 儿童 的真 , 又真是 ~面 这 返 照 社会 的镜 子 。 桥 正 是他 做得 最 好的 镜子 , 是 也 可 以让 “ 郎 ”放 上她的 “ 台”的 。 妆台》与 桥 女 妆 体现 的 作 者 本 意是 一 样 的 , 写的 是 “ ”和 “ ” 他 美 真 。
郎拾去 ”了镜子 , 子出现 了 !看来我 刚才的 遐想没有 白想 。女 子总是 美的 , 女 看到镜 子 , 她将 放上她 “
的妆台 ” 。温 庭筠词 , 照花 前后镜 , “ 花面交 相映 ” 女子轻 放镜 子于妆 台 , , 爱美之 心可 见一斑 。至于 是 否有 “ 云欲 度香腮 雪”之姿 , 鬓 是次要 的。废 名之喜欢 温庭 筠词 , 似乎 在此 也可窥 见一斑 。这一路 写 来着 实 自然 , 人的诗情是 自然完 成的 。“ 诗 因为 此地是妆 台 /不 可有 悲哀” 据说诗人林 庚觉得 诗情 到 , 这里 已经 很悲哀 了 , 十多年 后及 至废 名重读此 诗也觉得 悲哀了 。莫非 “ 可有悲哀 ”之 “ 哀”也可 不 悲 以生 出悲哀来 ?其实女 子是美 的 , 悲哀 没有袭上 她的 心头 , 是读诗 的人心境 不 同吧 !废名 说写女 子 只 哭不好看 , 当时只注意 到一个 “ ”字 。“ 之使者 ”废 名总是 在冲淡悲痕 , 化些美丽 来 。 美 梦 幻 说到林庚 , 我很 觉得他的 “ 一盘清 丽的脸水 ” 有废名诗 的味道 。 人在洗脸 时 , 诗 诗情 已然存 于心 中, 即是说这 首诗 已经作好 了 。诗情 也是 自由的 , 些惘然 , 是废 名 比林 庚多些安 然。 带 只 这首诗 里的 “ ” “ 、 海” “ 梦 、 镜” “ 、 女子 ” 都 是废名 诗文里 出现得 最 多的 意象 。当我得知 “ ”还 , 镜 是他 的 自编诗 集的名字 时 , 我是如何 的慨 然。废名做 文章做 到这时 , 真是做 到最 好了 。废 名说 , 因为 “ 此地是妆 台 , 不可有 悲哀”是他 写 ( 》时 的哲 学 。于是 我返观 桥 》 真感 到神奇了 。我 敢说 ,妆 台 ( 桥 , 与 《 花》是 桥 )的最好 注解 , 也不需要 什么 多余 的话了 , 掐 ) 再 还有 谁比废名 更懂得他 自己呢? “ 世者做 的 文章总 美丽 ” 我 并不 是说废 名是 厌世 的 , 厌 , 而我 要说废 名是 爱人 生的 。正惟 其如 此 ,

试析废名小说的语言风格

试析废名小说的语言风格

试析废名小说的语言风格作者:张瑞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6期摘要: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语言个性的作家,其写小说通过刻意的精雕细琢、简约的句式、充满诗意的典故以及大量的联想的运用,使其小说拥有一种涩味的美,并形成了简约、含蓄、充满跳跃感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废名;小说;语言风格作者简介:张瑞芹(1990-),女,汉族,江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6-0-01废名的小说语言风格总体一致,其中以《竹林的故事》和《桥》为代表的小说语言更朴实无华,而后期的《莫须有先生传》语言更典雅蕴藉,但总的呈现出简约、含蓄、晦涩的风格。

本文试图运用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的相关知识从语汇、句式、修辞三个方面解析废名小说的这种风格。

一、词汇选用的日常性废名曾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 他的小说确实注重精雕细琢。

如在动词的选用上,《桥·“送牛”》“三哑——他是怎样的欢喜,一面走,一面总是笑,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

《讲究的信封》“书刚拿到手上,不知不觉也就从那没有密合的地方拆开,他突然被一声霹雳惊着似的,把书摔在桌上,自己坐在椅上!”“飞”、“摔”都是常用字,但这几个字将这些句子写活了,并赋予自然生命感。

废名的创作多源于家乡黄梅的生活。

于是在词语的选用上,作者又着力表现着家乡的生活场景。

他喜用俚语,将这类词引入诗境,从而生成具有张力的语境。

他用略带湖北口音的语言加上俚俗词语给我们描绘出他世界里的图景。

如《桥·茶铺》“这个癞痢婆扫了我的兴,记得有一回,现在想不起来为了什么忽然想到了,想到野外解溲觉得很是一个豪兴——”他也喜用日常生活中的名词,如“坟”、“灯”、“桥”、“塔”、“坦”、“黄昏”,这些名词作为一个个意象频繁的出现,构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名的读诗法
■孙郁
孙郁,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

诗是很难谈的,一细究起来,就要进入窘境。

用理论为之,弄不好漏掉了其内觉的丰富性;但就感性讲感性,似乎也要坠入同语反复的境地。

废名有一本书叫《谈新诗》,新民印刷书局1944年版。

林辰先生藏有一部,保存良好,现在被鲁迅博物馆收藏了。

此书的可读性强,是废名的有趣的著述之一。

他讲的新诗都是五四初期的作品,艺术上没有什么特别处。

那些诗作,我几乎都没有什么兴趣,可废名的文章却味道非凡,比其所言的诗句不知好多少呢。

无趣的东西,被阐释得那么有趣,除了废名这样的人,别人难以做到。

我不相信废名对初期白话诗是喜欢的。

理解多于钟情才是真的。

胡适的白话诗多么苍白呀,可废名却读到了好处。

竭力为其辩护,且言之凿凿。

黄侃大骂胡适的《两个蝴蝶》,以为毫无寓意。

废名则辩之曰“《蝴蝶》所含的情感,便不是旧诗有的。

”为什么呢?他说,旧诗是情生文,文生情,而新诗是灵魂的气息。

旧诗讲梦幻,新诗重抒情。

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人的白话诗是现代人说现代人的情感,思想是自由的,没有被旧套所罩。

我读到这里,觉出了作者的可爱,好似诗人的辩护者,思路别于常人,又讲出别人没有的意思。

废名的文笔隐曲,涩与雅,深与平,很奇妙地结合着。

但他偏礼赞和自己相反的东西,这倒给了我一个不小的刺激。

于是想,作者的枯涩而妙意之笔,乃从平淡者的远意而来,其嫁接的方式,异乎常理,盘旋于绝壁之间。

那恰是远意的表达,此外如何解释呢?
新诗出现不久后,言之者均不得其法,和以往的诗话类的思路统统不通,难解其语。

今人谈诗多是受到洋人的影响,哲学的思辨隐含其间。

废名的读诗,用的是自家门法。

洋人的东西渐被传统的性灵之气所融,概念和思路完全是中国式的。

比如他讲鲁迅的《他》,说“这首诗里的情思,如果用旧诗来写,一定不能写得这样深刻,而且新诗反而有古风的苍凉了。

”废名承认鲁迅的诗是新诗里的六朝风骨,真真是会心之言。

而言及周作人的《小河》,则看到精神的通达和哲理的自由运动。

所以他说:“新文学的质地起初是由外国文学开发的,后来又转为文艺复兴,即由个性的发展而自觉到传统的自由”。

如此说来,要描绘新诗的形态,要有不东不西的神采,亦多新旧间的对流。

废名讲解诗歌的妙处,就是印证着精神的谱系,从意识来源与直觉的流动里打捞本色。

顿悟与得道之乐,溢于其中,
真是妙乎独步之旅,觉于明暗之间,洋洋乎智人
51
诗刊·2009·4·上半月刊
之言。

废名之后,几乎没有人这样谈诗,其怪异的笔触被抒情者的直白代替了。

艾青、胡风等人写诗评,欧化的影子重,妙语并非都受到古文的暗示,仿佛是译文似的。

至于学院派的批评,竟把教条的东西放进去,连感悟的因素也不要了。

废名之后,木心的谈诗文章很好,真是妙趣多多。

东方的灵动和洋人式的机智都有一些,遂造成一种气势,被人暗自称道。

解析诗歌自然有不同的道路。

但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将有趣的文本完全无趣化,那是有问题的。

废名的讲稿是诗与哲思式的,就让读者眼亮,似乎是秋水般明澈,爽人耳目。

天才的作家,善解世间的谜语。

一些看似平常的东西竟能被楚楚之气所袭,心没有被迷雾所染。

博尔赫斯议论但丁的《神曲》,先不说那是诗,而讲那是画。

用谈画的口气言诗,就比一般的就诗言诗的人高明。

五四时期搞诗评的人,大多没有新意,乃是直白地说下去,智慧的东西是殊少的。

胡适的谈诗的文章道理没有问题,看法乃一家之言。

可是也是把精妙的存在平庸化了。

废名在那个时代,真是超俗之人,面对文学,找到了自己的述说方式,以玄学的笔触,述古往今来之事,在平淡里远离了平淡,诗话的表达,真是独立文坛,至今依然难见随者。

诗不好写,诗评亦难。

读诗不都是见解的问题,而关乎悟性和情趣的表达。

我读了许多新诗集,也看过不少的诗论类的作品,失望的时候多,不知是作者的问题,还是我的见解问题。

这样的时候,便想起废名来,觉得类似废名那样的高人的缺失,似是当今诗坛的一个问题。

《诗刊》稿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和我刊的具体情况,对作者的投稿作如下约定。

(一)投稿请寄《诗刊》上半月刊编辑部或下半月刊编辑部,稿件统一由编辑部阅处,勿寄私人,以免延误。

投稿地址:100125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诗刊》上半月刊或下半月刊编辑部。

(二)凡是投稿请用正楷详细写清固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作者姓名。

准备用笔名发表作品的作者请一定在稿末注明真实姓名(与本人身份证一致),便于作品发表后邮寄样刊及领取稿费。

(三)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决定刊用的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间内,请勿一稿两投。

(四)限于人力、财力,稿件一般不退,请自留底稿。

(五)本刊可以对准备发表的作品酌情修改删节,不愿本刊对其作品修改删节者,请在稿件上注明。

(六)本刊已在“中国作家网”开办《诗刊》网页,因此,凡给本刊投稿者,就被视为其稿件可以在本刊和本刊网页上发表,所付稿费包括在网页上刊登的稿费。

如不同意其作品在《诗刊》网页上发表者,请在稿件上注明。

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请留意本刊的《稿约》内容。

已向本刊投稿,我刊均视为自愿接受上述《稿约》的约定。

我们衷心感谢广大作者对我刊的一贯热情支持!我们一如既往欢迎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诗歌作品,尤其欢迎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引领健康艺术风尚,陶冶人们道德情操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诗篇。

欢迎在艺术上确有追求的创新之作和短小精湛之作。

《诗刊》编辑部52
诗刊·2009·4·上半月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