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心理学导论心理的生物基础环境基础

心理学导论心理的生物基础环境基础

第四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 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 过程。 一、从众与服从 1、从众P101(阿希实验) 2、服从P103 (服从实验)
• 从众行为是在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 的意见而采取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 阿希实验(37%从众) • 从众行为有两种类型:“口服心服”,另
第五节 舆论、风俗和时尚
• 一、舆论:是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 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 论”或公众意见。
• 舆论形成有一个过程:首先,社会上发生特殊 事件或违反常规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接着 社会各方面人士纷纷议论,交换看法,发表意见 等。最后众人的认识和态度趋向一致,符合社会 价值观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舆论产生。
一种“口服心不服”,即顺从。
• 补充:集体主义自决
• 二、团体影响
• 1、社会促进:个人在团体中由于他人在场,工 作效率比单独一个人高,这种现象成为社会促进 作用。
• 做简单工作——社会促进 例如主场优势 P109
• 做复杂工作——社会干扰
• 2、社会懈怠:他人在场反而会降低个人的工作 效率。
• 3、去个性化: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 体情境的现象。P111
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人口膨胀等带来的 拥挤、噪音等。
• 3、更重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 1、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 环境,前者指现实的环境,后者指个人意想中的环境。 P82
• 2、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动力场理论,与考夫卡 的行为环境基本相同。提出生活空间(人的行为),也 就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这里的环境不是客观环境,而 是心理环境,是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 影响的环境。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错误逻辑推理:
①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 ②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 ③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 ④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 ⑤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或情境; ⑥个性化:即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
(四)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避免精 神上的痛苦、缓解矛盾冲突、达到心理平衡而表现 的心理反应体系。
1.压抑 2.否认 3.反向 4.转移 5.退行 6.投射 7.升华
二、精神分析理论评述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在病理心理学领域。在当时的年 代,它不仅消除了心理障碍的神秘感和超自然解释,还开创了 全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开创了以精神分析疗法为代表的深层 次的心理治疗,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弗洛伊德提出 的系统的人格理论对人性的解释也是划时代的。
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
❖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 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 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 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上。
❖ 有评论认为,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 而马斯洛则将心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理论的依据缺乏有力 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 是人格发展不健全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无意识冲 突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环境、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且其 结论大多来源于对精神病人的观察,与正常人的情况有较大的 区别,因此结论的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最新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

最新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环境心理学》知识第三章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1.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

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

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塞尔耶把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应激,拉扎勒斯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⑴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

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唤醒理论认为:①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②并且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③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④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⑵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第三章 人与环境

第三章 人与环境

三、人的行为习性
1、常态行为 (1)抄近路 ——既使在室内,由于出入口位置不当或因家具布 置不妥,要绕道行走,也会使人感到烦恼。 (2)识途性 ——利用人类的识途性本能,在入口处要标明疏散 口的方向和位置。 (3)左侧通行 ——当人群密度达到0.3人/每平方米以上时,行人 会自然而然地左侧通行。
三、人的行为习性
第三章 人和环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 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与空间环境
本章要点:
1、舒适性的理解; 2、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概念及应用。
第一节
人和境的交互
一、环境的构成 (一)大小构成 1、 微观环境指室内环境,包括家具、设备、陈 设、绿化以及活动在其中的人们。 2、中观环境指一幢建筑乃至一个小区的空间大 小。它包括邻里建筑、交通系统,绿地、水 体、公共活动场地、公共设施,以及流动在 此空间里的人群。 3、宏观环境指小区以上,乃至一个乡镇,一座 城市,一个区域。
四、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分布
3、人在空间中的流动模式 (2)人群流动的量化指标: ——在实际空间设计中,需要对人群流动进行定性定量, 作为交通空间宽度与流动线路宽度的设计依据。
流动性指标公式:步数=步速 / 步距 X 时间
流动性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流动密度、流动系数和断面交 通量三个指标确定。
四、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分布
第二节
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一、行为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 丹麦建筑师杨· 盖尔(Jan Gehl)在1971年发 表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 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指出每一种活动类型 对物质环境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1、要性活动——很少受到环境构成的影响。 2、自发性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条件。 3、社会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 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 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 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 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
对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评价
• 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 的制约作用。 • 主要缺点是无法进行实证研究。
学习重点与方法
• 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文化传统和拷贝世界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 响 • 社会影响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
• 一、什么是环境 •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一、什么是环境
•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个体心理的产 生和发展来看,环境并不等同于“客观现 实”,每个人的环境也都是“有限”的。 •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并伴随着人的一生。
研究
• 1、对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如靠近火车 轨道或高速公路)人们认知行为的研究表明 ,长期的噪声使许多人试图将注意力从噪声 转移到与认知任务有关的任务上,也就是说 对噪声充耳不闻,以此来减轻噪声所造成的 应激。 • 2、噪声长期伤害着学校里的学生。试图转 移对噪声注意的儿童可能会造成一般性的认 知障碍,导致他们难以辨别哪些声音要注意 ,哪些要摒弃。有些学生学习能力低、挫折 容忍力低和不愿帮助他人,可能与噪声造成 的损害有关。
• 老总对秘书说:这几天我带你去北京走走,你准备 下。 秘书打电话给老公:这几天我要和老总去北京开会 ,你自己照顾自己。 老公给情人打电话:我老婆这几天要去北京出差, 我们也出来玩吧。 情人给辅导功课的小男孩打电话:这几天不用上课 ,我有事情。 小男孩给爷爷打电话:爷爷,这几天老师有事,不 用上课,你陪我玩吧。 爷爷给秘书打电话:我这几天要陪孙子玩,不能去 北京了。 秘书给老公打电话:这几天老总有急事,我们不去 北京开会了。 老公给情人打电话:这几天不能出来玩,我老婆不 去北京了。 情人给辅导功课的小男孩电话:这几天继续正常上 课。 小男孩给爷爷电话:爷爷,这几天还是要上课,我 不能陪你玩了。 爷爷给秘书电话:这几天我还是带你去北京走走的 ,你准备下
学习与思考
• • • • • 心理环境 环境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环境理论及其评价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空气质量与心理
– 气温 – 空气污染
• 二、噪声与心理 • 三、社会密度 •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包括有机 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 如大气、水、动植物、土壤、岩石矿物、 太阳辐射等; • 其中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 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第三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本章内容框架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环境的内容 自然环境 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 社会影响 舆论、风俗和时尚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理解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制 约作用 • 理解自然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了解和理解文化传统和拷贝世界对个体 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社会影响对个体心理 和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了解舆论、风俗和时尚对个体心理和行 为的影响作用
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 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 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 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 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 重下降。
第三节 文化传统和拷贝世界
• 文化是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和主要 社会环境因素。 •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 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 领域;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 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 3、噪声会降低工厂工人的效率,工作中常常 失误。 • 4、噪声还会引起多种疾病。在高噪声条件下 会经常出现像溃疡等肠胃病、血管收缩、高血 压、儿茶酚胺升高(肾上腺的和非肾上腺的) 等病症。 • 5、噪声还会扭曲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可能导 致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三、社会密度
• 当今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住在城市里的人们 经常有人满为患之感。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 通常用社会密度和拥挤这两个术语来讨论。 • 社会密度(social density)指在一个给定的空 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 计算。 • 拥挤(crowding)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 观感受。
讨论:
• 藏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哪些?(物质、精 神和行为层面) •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哪些?(物质、 精神和行为层面)
拷贝世界及其对人心理的影响
• 拷贝世界即由大众传媒所构成的精神世 界,它是现代社会对人类心理和行为产 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 • 拷贝世界不同于我们直接感知到的现实 世界,而是由符号、语言和图像组成的 精神世界。它对人的意义和功能往往由 人的兴趣、需要和价值观所决定。
• 拷贝世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既可 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能是 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其影响力是强 大的。 • 当大众传播的影响集中而有力时,则既 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可 能导致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 人所处的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 普遍的制约作用。(行为也会导致环境 的改变) • 首先表现在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 果。 • 其次,这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环境(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的相互 作用方面。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 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环境的理论 •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灾难后压力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主要症状是:
(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 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 (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 (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 着会产生罪疚感。
• 高社会密度会提高唤醒水平(心率加快,血压 升高,出汗增多,肾上腺素增加),但不一定 是不舒服的。 • 而当我们说感到拥挤时,一定是在抱怨空间不 够大,大多感到不舒服。拥挤是一种主观感受 ,当个体心情愉快时,拥挤会产生正面情绪。 例如,在房子里开舞会的一大堆人会觉得兴致 很高;看台上挤在一起的人欢呼,情绪特别高 涨。
(二)空气污染
• 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 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 上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 • 潜在影响时通过腐蚀破坏建筑物。
• 长期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污染综合征, 有头疼、疲劳、失眠、消沉、烦躁等症 状。
PM2.5
•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大气中粒 径小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即 PM2.5)的颗粒物(气溶胶)。虽然细 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 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 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 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 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 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环境的理论
• 考夫卡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 ”(即个人意想中的环境),并受行为 环境的调节。 • 勒温的动力场理论认为: B(行为)=f(生活空间Ls)=f(人P.环 境E)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结果。(这里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 )
•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 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 响的行为反映的主动性,但也容易 陷入否定环境对人的心理决定作用 的误区。
空气质量与心理
(一)气温
• “火冒三丈”、“怒火中烧”、“心烦 气躁”等都表明暴力与气温升高有关。 • 安德森夫妇的研究
安德森夫妇的研究
• 安德森夫妇等对气温与情绪、信念关系的研究 发现,在高温条件下人们提高了对愤怒和敌意 的感知,降低了警觉和能量水平,从而增加了 攻击和暴力行为,而低温的情况则与高温有相 反的效应。
• 文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括三种类型: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和行为文化。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 • 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即人性 的决定性条件,使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具 有共通性。 •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
文化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 共同心理素质。 • 每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 ,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 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 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 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 文化称为亚文化。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 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 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 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 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 统的特征。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 • • • 微系统 中系统 外系统 大系统 长期系统
• 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 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 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 ,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 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 状态。而且这种细颗粒物一旦进入肺泡 ,吸附在肺泡上很难掉落,这种吸附是 不可逆的。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综合征(disaster syndrome)发展的三 阶段行为模式:
第一个阶段,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觉察不 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险,可能漫无目的地徘 徊; 第二个阶段,受害者仍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 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
第三个阶段,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 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向 人讲述灾难中的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