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文章

合集下载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抓文章的中心主旨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

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不会陷入某一局部问题中而不能自拔。

相似的道理苏轼也深有体会,所以在《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也指出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文章是我们阅读现代文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也就成功一半了。

下面我们不妨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做到“读懂”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

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以参考: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在引言部分又加以重申。

这样我们就更清楚下文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和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以及具体解决办法这一行文思路了。

再举个课外的例子。

如一篇选自《小说月报》的小短文《蜜意》。

学生初看到题目时也许都会想到所学过的杨朔的《荔枝蜜》,这种相似联想的思路是对的。

这类文章的题目属于象征性的题目类型,大家都清楚作者并非要简单地写蜂蜜,作者是要透过蜜的共性——甜,来抒发对某种事物、某种情感或精神的赞美之情。

明确了这种题目的寓意再去看文章,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专题0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专题0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文言文专题0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技巧】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理解全⽂内容的基础上,进⽂步思考作者蕴藏在⽂章⽂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章的中⽂。

【典型例题】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②,天雨墙坏③。

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⑤。

”其邻人之父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

②富人:富裕的人。

③坏:毁坏,损坏。

④筑:修补。

⑤盗:偷盗。

⑥亦云:也这样说。

⑦暮:晚上。

【问题】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如果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C.这个富人家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D.偷盗之人是富人的邻居。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人们()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下雨了房子会倒塌。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答案及解析】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故事情节的理解,从中概括主题。

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 一定有盗贼进来。

”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专项练习】一、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整体把握课文的四步

整体把握课文的四步

整体把握课文的四步“阅读法”------粗、细、精、通
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让作品本身来“教”学生。

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

“诵读”要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

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阅读时可按照(1)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

(2)细读课文, 把握了外在联系,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知.(3)精读课文,准确把握贯穿于主线之上的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从联系中揭示作者的认识及感情。

(4)通览全文,弄清重点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表达认识或感情的层次或阶段,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

经历了上述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对我们把握教材整体结构是非常有益的。

要想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方法不止于此,关键是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时就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与逻辑关系

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与逻辑关系

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与逻辑关系引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整体到细节,从表面到深层次,探讨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

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导语或者第一段,可以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讨论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前构建起对文章主题的预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二、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章中的段落往往有着明确的逻辑顺序,通过逻辑关系将各个段落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述。

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三、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

通常,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用来引入主题,正文部分用来展开论述,结论部分用来总结全文。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把握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四、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除了整体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外,还需要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每个段落都有着独立的主题和论述,通过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整篇文章连接起来。

在阅读每个段落时,要注意分析段落的主题句和支持句,理解段落的结构和逻辑。

五、辨析事实和观点在阅读文章时,要能够辨析事实和观点。

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现象,而观点是指作者对事实的看法或者评价。

通过辨析事实和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立场。

在阅读时,要注意将事实和观点区分开来,不要混淆。

六、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读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积极思考作者的意图、论证的有效性以及观点的合理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方法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一、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

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

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

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二、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 、对于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

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 、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3 、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1)字不离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阅读五步法

语文阅读五步法

语文阅读五步法
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语文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整体把握
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可以先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致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阅读时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重点。

第二步:逐段细读
在整体把握之后,就可以开始逐段细读了。

每读完一个段落,可以在脑海中做一个简短的概括,帮助理清思路。

在细读的过程中,可以标记关键词、关键句,帮助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第三步:语句分析
在细读的基础上,可以对文章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可以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同时,还可以注意一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四步:推理判断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推理判断。

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帮助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可以思
考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可能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五步:归纳总结
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回顾整篇文章,思考文章的主题、结构和重要内容。

可以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对文章进行评价和思考。

同时,也可以和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联系,拓宽思维。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进行语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希望大家在语文阅读中取得好的成绩!。

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论文]

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论文]

整体把握,前后贯通从充分认识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充分认识到文本解读与教学单元整体的有机联系、找准文本解读的有效切入点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进行了探讨。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切入点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是此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如此指出,同时又明确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提供方法论指导,“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要整体把握文本,教师就要做到“正确、准确、有创意”的解读文本。

“正确”,即读懂文本包含的有效信息,包括思想情感、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等;“准确”,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包括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等;“有创意”,则是强调指要读出个体的独特感受,一是个性化阅读,体现阅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关注最优化的教育价值,毕竟文本是教育化的资源。

做到这一点,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关乎教师的人文精神、语文素养、知识能力、逻辑思辨、鉴赏水准等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也是其集中体现,并关乎到学生的语文学习。

须知,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深度。

由此亦可见,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充分认识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整体把握”的首要含义,即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

教师首先要树立这种意识。

任何断章取义、寻章摘句、管中窥豹式的肢解文本、失却大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整体地感知、解读文本,沉浸于作品之中,以个体化的直觉对文本作灵感式阅读和体悟。

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怀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肤浅的观点看待这首诗,并无特别之处,无非是节日思亲,与今天的留守儿童节日思念亲人并无大异。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考点透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

所谓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整体把握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整体把握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往往会将某些重要内容写得比较具体,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运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譬如,概括全文的大意、层意、段意。

概括事件,概括中心等,这是阅读记叙文,乃至所有现代文必备的基本能力。

表现在考题中,常见的问法是:用一句话(或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或者某段)的主要内容;试分析题目的作用;请在本文标题上加上一个定语或给本文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此处指概括文章内容的标题)或者原文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等。

【中考真题1】(2010·福建省晋江市)微笑的可乐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

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

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

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

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

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

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

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讲义年级6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课次数 1 /学员姓名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主管审核教学目标1、快速把握段落大意。

2、能把握各层间的联系。

重、难点把握各层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高贵的施舍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

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

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

”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

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

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文章往往围绕在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或者几件完整的事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我们抓住事件的个数和前因后果就抓住了文章的思路。

○2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围绕事情纠缠的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文章的重点,但作者的重点在于事情带给读者的震撼和启发,所以抓住人物、人物的先后行动、心理变化过程和作者的态度,一篇文章的条理就清楚了。

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①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②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

在风雪的簇拥中,一辆白色的轿车像年迈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小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了儿子高烧住在医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

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

③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

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

“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道。

④上车的是一个约有六十开外的老者,说前面不远处的农场就是自已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⑤主动搭载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善举却非比寻常。

⑥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矫车喘息着踉跄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的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

⑦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脑部受到震荡。

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

鲁尼兹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深重的重创,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⑧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感谢他对老人在风雪中的帮助。

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请来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着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⑨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冰冷的白色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这长长的冬季。

⑩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

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

一时间,爱心像空中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11多少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的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最高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的淋漓尽致。

12在魁北克省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毫无争议的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不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

13“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

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

○3以写景为主的文章,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是重点,抓住什么景物、哪个方面、什么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萧萧池塘暮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

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

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

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

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

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

“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

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4以写物为主的文章,什么才是文章的重心呢?自己回忆看过的写物的文章,动手总结。

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