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惠东渔歌样本的“非遗”保护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摘要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为研究对象,介绍惠东渔歌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惠东渔歌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惠东渔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阐述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参考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总结惠东渔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及作用,收集居住在惠东本地的居民对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从政府、社会及个体三个角度分析惠东渔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惠东渔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对策Abstract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is a folk song in the costal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to the society through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nds the matter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safeguard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Keywords: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roblem; methods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1.2.1研究方法 (2)1.2.2研究思路 (2)第二章文献综述 (3)2.1相关概念解析 (3)2.1.1物质文化遗产 (3)2.1.2非物质文化遗产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文献 (3)2.2.1国家及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 (3)2.2.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 (3)2.2.3专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及建议 (3)第三章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调查分析 (5)3.1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概况 (5)3.1.1 惠东渔歌概况 (5)3.1.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7)3.2调查过程 (7)3.3调查结果分析 (9)3.3.1政府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9)3.3.2社会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2)3.3.3个人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2)3.3.4惠东渔歌自身方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3)第四章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对策建议 (14)4.1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4)4.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4.1.2落实政策倾斜 (14)4.1.3加大资金投入 (14)4.1.4加强相应的宣传力度 (14)4.1.5提供相关的培训活动 (16)4.2社会层面的相关建议 (16)4.2.1协助政府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大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16)4.2.2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调研以提高社会关注度 (16)4.3个体层面的相关建议 (17)4.3.1学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17)4.3.2提高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7)4.4惠东渔歌自身的发展层面建议 (17)4.4.1加大创新力度让渔歌内容与时俱进 (17)4.4.2提高自身吸引力 (18)4.4.3宣传推广形式多样化 (19)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20)5.1结论 (20)5.2展望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惠东渔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惠东渔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惠东渔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作者:包惠芬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12-0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惠东渔歌是我县一份珍贵文化,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宋朝开始从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

是疍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或是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用渔歌唱之。

渔歌品种繁多,有“啊啊香调”、“啦打帝嘟帝嘟”、“呵呵香调”等20多个品种,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均无伴奏;歌词淳朴、修词简练,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

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韵味,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但是,渔民们迎来了新时代之后,以前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渔歌也渐渐地被淡忘,而且大部分渔歌采用当地“学老话”歌唱,又缺乏现代流行元素,受众面太窄,惠东渔歌面临失传的危险。

“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何从娃娃抓起?让惠东娃娃对渔歌感兴趣,而又乐于学习呢?这是惠东人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教育者要考虑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音乐教学注重萌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提高他们艺术表达能力,促使个性完善地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幼儿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渔歌课堂教学活动与一个有效的渔歌活动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渔歌教学设计中设计一些更容易被惠东幼儿易于接受的音乐内容,创造令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进行有效地教学。

鉴于以上因素,我们尝试在幼儿园进行《惠东渔歌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音乐课堂开展“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这一有效策略进行渔歌教学活动,促进渔歌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的现状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种是教师过于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初探惠东渔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

初探惠东渔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

初探惠东渔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
林立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8)001
【摘要】惠东渔歌属于口耳相传的韵体类民间文学,作为首批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歌谣类型,惠东渔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闪现着特有的价值光芒.文章着重阐述惠东渔歌艺术特色,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对如何加强保护惠东渔歌所采取的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林立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城区社科联,广东,惠州,51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惠东、潮汕地区渔歌对比研究 [J], 王振龙
2.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惠东渔歌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相关思考 [J], 柏林林;黄虹;李方
3.惠东渔歌的渊源、艺术特色及发展新思路 [J], 吴英莲
4.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 [J], 张喜英
5.动静结合,走足球、美术和渔歌等特色学校发展之路——惠东县平山中学特色学校建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独特的视唱练耳本土元素

独特的视唱练耳本土元素

独特的视唱练耳本土元素打开文本图片集视唱练耳课程的系统化是视唱练耳教育、教研工作者长期专注的研究课题,视唱练耳教学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如何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实现视唱练耳训练的科学延续性和有效性呢?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在课程中应选择真正有吸引力的知识和内容。

本土音乐文化最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也是学生们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音乐元素,因此,视唱练耳教学应重视对本土音乐构成风格、特点等各方面元素的提炼与训练。

惠东渔歌是中国东南沿海民歌中独具特色的民歌种类,主要流传于惠州市惠东县以平海古城为中心的沿海区域。

平海古城600多年的历史中镌刻着一代代蛋家渔民的生活历程,惠东渔歌正是出自这些渔民之口,代代传承,融汇了当地方言及戏曲元素,保留了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风貌。

视唱练耳训练中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为学生从事专业音乐活动积攒能量。

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找到民族音乐元素的痕迹,惠东渔歌也一样成为音乐创作的艺术源泉。

当代很多音乐作品在创作上就大量地借鉴和吸取了惠东渔歌的音乐元素,混声合唱《遥远的小渔村》的创作便是运用渔歌的素材;类似的还有电影《海霞》、主题歌《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20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剧《南海长城》的音乐。

这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都是运用惠东渔歌《娶新娘》《织网》等素材创作的,彰显出惠东渔歌的艺术魅力。

广东在建设文化大省战略中,已于2006年5月11日将惠东渔歌选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足见惠东渔歌突出的文化价值。

将其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与兴趣,提高对本土音乐元素的认知、运用与表演能力,更将对惠东渔歌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作为文化审美教学元素的惠东渔歌视唱练耳的本质并不是远离审美的纯技术操作,其训练过程本身在蕴含着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审美底蕴的同时也渗透着深厚的音乐文化性格。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
舟山渔歌是浙江省舟山市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海明珠”的舟山市是一个
充满着海洋文化的地方,渔歌是舟山渔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舟山渔歌传承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舟山渔歌已成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
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需要将舟山渔歌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来,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国家
层面,可以将舟山渔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地方层面,可以制定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为舟山渔歌传承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进行渔歌文化传承普及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舟山渔歌
文化。

其次,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对舟山渔歌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舟山渔
歌保护机构,为舟山渔歌传承者和保护人提供技术和场地支持,培训和选拔优秀的传承者,并加强对渔歌资料和记录的采集和整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舟山渔歌,使其
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加强渔歌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的保护经验。

可以通过举办舟山渔歌文
化节等活动,推广舟山渔歌文化,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欣赏和了解。

同时,可以借鉴
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对舟山渔歌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保护和传承舟山渔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建
立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加强舟山渔歌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
独特的文化遗产,使舟山渔歌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惠东渔歌发展现状

惠东渔歌发展现状

惠东渔歌发展现状
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的传统民歌艺术形式,和广东的粤剧、粤曲、木偶戏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艺术”。

惠东渔歌起源于惠东的渔村,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惠东渔歌曾经是当地渔村居民在闲暇时分的娱乐方式,也是他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渠道。

这些渔村歌手们通常会组成小组,演唱各种渔村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歌曲,歌词内容涵盖了家庭生活、爱情、友谊、劳动等多个方面,使其富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年轻一代对渔村生活的追求的减少,惠东渔歌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传统渔村生活的逐渐消失,渔歌的主题和内容也随之减少,导致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不足。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追求,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对惠东渔歌缺乏兴趣和了解。

为了保护和传承惠东渔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成立了渔歌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和比赛,培养和推广优秀的渔歌演唱人才。

他们还将渔歌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演出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另外,一些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也促进了惠东渔歌的发展和传播。

当地的文化节、旅游节和音乐节等活动,为惠东渔歌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虽然惠东渔歌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文化界的努力,渔歌的传统和魅力正在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惠东县和广东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惠 东 渔 歌 简 介
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 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的特色,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民间歌曲。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州 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惠东渔歌分布在广东省惠东 县沿海各地。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 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有山区、 丘陵和较长的海岸线。
南海水面印霞光 海风阵阵掀起浪
渔 家 世 代 向 海 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床头紧拉网 渔家世代向海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渔船对对迎夕阳 满载鱼虾喜归航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惠东渔歌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
~谢谢观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惠 东 渔 歌 现 状
经过历代渔民的传唱,惠东渔歌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新中国成立后,在许多著名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并一度闻名全国。1956年,港口渔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 加了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前 后,国家鼓励海上的“疍民”上岸,“疍民”渐渐远离海上生活, 渔歌的传唱逐渐减少,只剩下几位在海上长大的“疍民”闲时无聊, 聚在一起打发时间。 惠东渔歌目前面临失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解放后,渔民上岸居住,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 部分渔民弃渔进城打工,或是从事非渔业生产; 二是“文革”期间,惠东渔歌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被列为庸 俗、伤风败俗之音而被禁止传唱,致使惠东渔歌几乎面临失传;
当地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它属“粤东渔 歌”中的浅海渔歌类。它与广东省部分沿海市县的渔村, 如汕尾、海丰、宝安、惠阳等地渔村的渔歌同出一宗, 与以上地方的渔民风俗习惯、歌唱风格大体相同。但由 于他们长期住在不同的地区,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 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使同出一 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

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

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作者:张喜英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2期【摘要】惠东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惠东沿海一带流传的疍家渔民风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内核地位,是本质构成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品格和较强烈的情感晕染力。

本文论证惠东渔歌的三个艺术特色,认为伴唱是它在风俗中的基本形式,这就决定场共振是它的美学规范;第二个特色是具有相对宽松的即兴性和随意性表演,加强文化娱乐氛围;第三个特色是惠东漁歌的喉音唱法,在原生态音乐中别树一帜。

【关键词】惠东渔歌;风俗仪式;定位;特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26-02【本文著录格式】张喜英.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J].北方音乐,2020,06(12):26-27.惠东渔歌之所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渔歌世代口传流传至今以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在当地流传的疍家风俗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定位。

而且相比而言,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多种文化元素里有着较高的艺术品格和较强烈的情感共振效能。

所以,我们探索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的定位和特色,正是为了强化它的情感磁场和仪式美。

一、惠东渔歌的疍家风俗定位所谓“风俗”就是群体性、地域性相沿已久的风气习俗,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在民俗学理论中,一般把因自然条件不同的行为规范差异定义为“风”,把因社会族群不同的文化差异定义为“俗”,所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风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精神价值因为历史久远积淀,最终成为地域族群的集体人格构成。

所以,中国历来重视民间风俗,自古君王古训:“观风俗,知得失”。

惠东沿海一带的渔村风俗,是类型族群(疍家渔民)千年流传的文化模式和行为习惯,与我国其他民间风俗比较,既有相似、相传的一面,也有变异和不同的地方。

比如,与端午吃粽、中秋月饼、春节对联等静态风俗不同,与划龙舟、赛马、斗牛等动态传统相似,惠东疍家渔村风俗,大多是仪式性的群体动作场合,像“祭媽祖”“平海鲤鱼灯舞”“出海礼仪”、婚嫁迎娶等,其仪式性、集体性、动作性、观赏性、参与性是疍家风俗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惠东渔歌样本的“非遗”保护机制研究
东渔歌是中国民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类,是2006年5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并公布的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之一,也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实际走访惠东渔歌的主要分布区,笔者对其近年内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活动展开调研,旨在通过此样本研究全景式展现我国目前在“非遗”保护当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正式实施,为我国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机制。

但该机制运行状况如何,是否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择取了“惠东渔歌”这个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样本开展该问题的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希望重构我国的“非遗”保护机制,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东渔歌的地缘文化背景
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

这里生活着以捕渔为生的渔民约两万多人,长期过着海上生活,非常枯燥,面对大海蓝天,常常以歌自乐,以歌解忧。

据广东新语(清代屈大均著)曰:“疍民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过舟也。

”惠东渔歌随渔民迁至而来,它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例如“妹仔调”“罗茵调”“啦打啲嘟啲调”
等,歌曲旋律优美,有的抒情,有的委婉凄凉,具有咏叹调性,采用闽南方言演唱,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和特点,渔民生活劳动均在海上,故其艺术表演形式多为独唱、对唱和齐唱,均无伴奏,是渔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粤地“非遗”的典型代表,惠东渔歌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历史价值方面,惠东渔歌从传入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对沿海一带的渔民在生产、生活习俗、娱乐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后人研究渔歌的历史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惠东渔歌“嗳嗳调”的《乾隆登基十六年》,即是这方面的典型。

在文学价值方面,惠东渔歌的歌词朴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不同时代的渔歌歌词中,反映了沿海渔民的生活环境及地方文化特色。

对研究惠东平海的“军声”(它是综合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及地方方言为一体的地方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依据。

同时,惠东渔歌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如本土作家杜林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代代人生》,还有《惠东文学》《惠东诗词作品集》等等,从题材方面来分析,与惠东渔歌歌词的含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艺术价值方面,惠东渔歌品种繁多,旋律优美,曲式结构简单独特,多为复二句体,且衬词、衬句多,29种调名均是惠东渔歌的衬词衬句。

它是现代音乐创作的珍贵音乐素材。

20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的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广东作曲家徐东蔚创作的男女声二重唱《渔家四季尽春光》,均是取材于惠东渔歌。

二、惠东渔歌的“非遗”保护现状考察
近年来惠东渔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虽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明显缺陷。

笔者于20XX年10月5日、20XX年12月6日、20XX年6月13号三次赴惠东县进行实地考察,得到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调研的总结,可以得出惠东渔歌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两个重要机制:来自公共机构的保护机制和来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私人保护机制。

(一)公共机构保护机制
对于“非遗”来说,来自公共机构的保护机制应当说是最首要的保护方式。

早在1979年秋,惠东县文化局就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全面普查民间歌曲的通知,成立民间音乐普查小组。

收集了4个渔区的原生态渔歌四十多首(其中渔歌曲种29个),于1980年秋编成手抄本。

关于21世纪以来的主要保护活动的展开,笔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对相关艺人的采访,将主要公共活动进行了统计(见表格1)。

表格1表明,公共机构多次参与“搭台”演出和举办评奖评优评奖评优将年来在来的主要保护互动特点也得到了典
型体现,丰富的文学,“培育”惠东渔歌的表演者,推动惠东渔歌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整体取得的“非遗”保护成绩优秀,但近年来也日渐出现了活动减少、形式愈发单调的问
题,显得后劲不足。

(二)私人保护机制
代表性创承人是惠东渔歌保护最强大的民间力量。

传统惠东渔歌
的传承方式是以家传为主,偶有师徒传承,且以女性演唱为多。

另外群唱时的双方对歌,使得互相传授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2012年成立的惠东渔歌业余学校将这一传承方式做了较大的改变,培养了更多的年轻人,更符合了时代的需要,但由于师资和学员都不稳定,目前效果并不理想。

而后文中的表格2是惠东渔歌的主要传承谱系及代表人物统计表。

表格2显示,惠东渔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较大的居多,雖有个别相对年轻的传承者,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代表性传承人在惠东渔歌保护方面的功能式微: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部分渔民弃渔进城打工,或是从事非渔业生产,而改革开放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如音像制品、文学作品、电视媒体等大量进入沿海各地渔民生活,渔民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渔歌。

伴随着老年渔歌手相继去世,在普查中发现老年歌手仅剩三十多位,后继者不多,新的渔歌作品也开始减少,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学唱当年的渔歌。

三、惠东渔歌样本下现行“非遗”保护机制的反思
惠东渔歌的样本是当前“非遗”保护实践的缩影:一方面,通过公共机构的重视和若干法律保障机制的实施,惠东渔歌的“非遗”保护问题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系列保护成就仍然存在的潜在桎梏,即不管是来自公共机构的保护机制还是来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私人保护机制,均在取得一定成绩后进入发展空间有限的窘境。

而这一系列问题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设置的“非遗”保护法律机制的局限有关。

(一)公共机构保护机制的缺陷和成因
惠东渔歌的样本分析折射出,不管是公共机构主持的“非遗”展示活动,还是在公共机构助推下与社会组织合作进行的“非遗”保护活动,都存在着“软约束”的成分。

这类活动的推行并不是各地方公共机构在被施加了“非遗”保护方面的严格责任后的“履职”行为,而是一种颇有“面子工程”性质的“作秀”行为。

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为何近几年的公共机构保护机制后劲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