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

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研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研究

西藏发展论坛2018.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研究郭芳芳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得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1]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的问题。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这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依据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987,在党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目前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从当前基本国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当前基本国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当前基本国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987, 在党的十三大上,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认为我国目前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目前已经20多年, 这20多年, 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同志认为, 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度过了初级阶段, 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看, 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一、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一) 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009年, 我国的GDP 达到了达到33.5353万亿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成美元为4.931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居世界第3位。

但是, 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从农业上看,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 农业用手工工具搞饭吃和靠天吃饭两大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科学技术上, 我国在一些尖端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太空出舱、歼十飞机等,但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工业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出口商品中加工深度不够、技术附加值不高, 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源型商品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都是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表现。

工业产品的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基础工业落后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工业上的一些基础设备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总的来看,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而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

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决定的。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直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进入社会主义的。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比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起点要低的多。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因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起点是发达资本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

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堵塞了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唯一的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只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经济上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主,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这一低起点就决定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早以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我国自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愈益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雄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够健全,民主的法律化建设尚存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现象大量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相当影响,“左”的思想流毒仍然存在,僵化思想依然严重,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等等。

从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内容提要】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依据,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等问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状、基本国情、政治发展【正文】《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要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基本国情。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多次讲话中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尤其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这个科学论断的关键之一,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对此,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有明确的、科学的论述。

1979年3月30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小平同志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

他说:“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1987年8月29日,党的十三大前夕,小平同志又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两个方面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二是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个方面都要顾及,当然,长期性的重点在于后者。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

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起点低,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这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工业化、现代化。

注意这里“四化”的表述。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

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

当西北欧国家忙于拆除公用电话亭的时候,我们却正在大力的发展它;当欧美国家兴起重归大自然,从城市搬到农村的时候,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城镇化,百万民工大进城。

中国的人均GDP尚徘徊在八百美元的时候,美国已经是超过二万美元。

从一些数据也可以看出问题来。

比如说,中国的网民约6000万人,股民大概是4000万人,手机用户也只有1亿2千万,经常乘坐飞机的客户也只有8000万人,百万富翁大约是500万人。

而贫困人口则尚有近4000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也保持在3000万人的水平上。

居民储蓄存款有8万亿之巨(2001),但却呈二八律分布。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温总理在2002年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中国的贫困人口时坦承:以年人均收入625元人民币为标准统计,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如果以人均年收入825元民币为统计标准,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9000万之多。

在如此低的收入标准下,还有几乎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人数的贫困人口,可以想象所谓的中国崛起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联系现阶段的实际国情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

联系现阶段的实际国情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

联系现阶段的实际国情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党对国情、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了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开始走向成熟。

这一理论内容丰富,它包含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二层含义、历史前提,根本特征、主要矛盾、基术任务、长期过程、国际比较以及我们对国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历程等基本问题的系统的科学阐明,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长远方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长远的战略指导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值得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特点。

但外部环境总体对我们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大的战争一时打不起来,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完全有可能的。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被人瞧不起,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要抓住当前国际有利时机加快发展自己。

发展是硬道理,不仅是解决国内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外交实力的基础。

国家间的竞争,基础在实力。

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

各条战线都要以现代化建设为大局,配合大局,从大局出发,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为大局服务。

从国内来讲,就是把发展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我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

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成就,中国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从生产社会化角度来看,市场经济还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从综合国力看,人均GDP水平还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看,还存在第三产业落后,区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我国公有制及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使共同富裕的目标有了现实的保障,但在公有制的现实形式、按劳分配的现实形式、公有资产的运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上层建筑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民主专政已经确立,但在政治体制,民主与法制领域还存在诸如官僚主义、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无法可依等现象。

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都决定我国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
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这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想完全实现社会主义,还需要我国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历练和完善。

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不能急躁,不可超越,从基本国情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埋头苦干,艰苦创业,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大规定的各项任务,最终胜利完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