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可比性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四节)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四节)

将全世界文学看作一个整体
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在于共同性
2.类同性:
• 类同性还涉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即跨学科比较。

包括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
示出人类文化体系、科学知识与文学的类同性、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把文学和
其他学科进行的比较置于系统性之中,即从文学以外的学科领域来与文学进行类同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 2.平行类同研究方法 3.变异研究方法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的研究特点
1
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其重心在于探讨不 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国际关系史。
2 注重事实性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
3
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 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精确 机械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1
• 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 比较文学研究之中,注重对 作品的文学意蕴的挖掘,试 图揭示文学文本背后类同的、 共通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
• 不回避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意 义的探讨 ,认为“文学性” 比对具体事实材料的罗列和 整理更为关键。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4.变异性:
• (1)变异性首先指涉的是一种文学影响与交流之间的变异性。较为典型的
是在译介、传播、接受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变异现象,如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异域文学的形象变异、文学的他国化等。 如:印度佛教——因明学——逻辑——文字——辞藻
禅宗——中国佛教——非逻辑——妙悟——以心传心
• 中国学者的目标是试图建构一种杂语共生与范畴交错的多元互补的世界文学格局,这是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独创性,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法,代表 了当前比较文学方法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3、比较文学可比性研究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历史 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的是作品的形式、 语言、意象、象征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批评是对文 学作品进行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方法,它的是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以 及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3.《比较文学:理论、实践与文 化批评》
这本书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马尔蒂诺撰写,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 理论、实践与文化批评。亨利·马尔蒂诺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应该不同文化之 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和历史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深入探究文 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比较文学议题,例如 跨文化改编、翻译研究、形象学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2、《中国比较文学献彪所著,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代表 性著作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了中国比较文 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3、《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
这本书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瓦克所著,是一本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力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本书强调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跨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文化差异和文化相似性的平衡。
参考内容
标题: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的学科。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尤其是通过重 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可比性:比较文学的核心概 念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具有以下特点:
(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它的是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张铁夫 1. 文学范围 2. 可行性体现在“同源性”、“同类性”、
“对比性”
3. 并非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 4. 可比性的生成性、变易性
如何对待可比性问题:
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理论根基, 又是一个文学研究当中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 如何认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
1)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
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社会、 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既具有其整体性和统一性, 又由于环境、条件、经历、种族的不同而形成 了各种差异。文化(包括文学)、社会及其历 史发展过程同中有异的现象构成了各种比较学 科(比较文化/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 研 究的基础。
价值关系的研究路径
类型学研究 主题学 形象学 比较诗学
3. 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文学与 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 系研究。(北师大版 P.256)
姊妹艺术: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 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2.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定义:
可比性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即跨界限的各种 文学现象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 和价值。
教材定义:P36-37 (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国内学者关于可比性的几种观点
卢康华、孙景尧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
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ຫໍສະໝຸດ 象之间具有可比性, 从而进行比较。
神秘的何烈山头,或西奈的峰巅 点化过那个牧羊人,最初向你的选民 宣讲太初天和地怎样从混沌中生出; 那郇山似乎更加蒙您的喜悦, 下有西罗亚溪水在神殿旁奔流; 因此我向那儿求您助我吟成这篇 大胆冒险的诗歌,追踪一段事迹——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例3.即使是对于同一动物,汉英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情感与象 征意义。如对待 “鼠”:汉语:鼠辈、抱头鼠窜、鼠目 寸光、鼠肚鸡肠、过 街老鼠、鼠窃狗偷 英语:mouse and man(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龙”:汉语:龙-高贵、神圣、威严、威武、权力的象征 英语:龙-凶残肆虐、令人恐惧的怪物 “狗”:汉语: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 低、走狗等 英语: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 中西文化的差异远远不只这些。拿思维方式来说 起码存在四种差异: • 一是整体与个别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 无视自我、个性,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意识、个人 价值。 • 二是情感与法制的差异。中国文化考虑的顺序首 先是情感、仁义、道德、伦理、习惯,其次才是 规则、法律。西方的顺序首先是法律、规则,然 后是伦理、习惯、传统、情感、仁义、道德。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33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文学性跨越性相容同源性同源性类同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有事实上的联系或有事实上的联系或关系关系两部没有必然关联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上所表现出的类同现象现象异质文化与文学互异质文化与文学互补互证互论补互证互论第一阶段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 例2.汉英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 更多的不对应。 • 形容力气大:汉语:力大如牛 英语:as strong as a horse 形容蠢笨:汉语:蠢得如猪 英语:as stupid as a goose 形容胆小:汉语:胆小如鼠 英语:as timid as rabbit/pigeon-hearted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PPT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PPT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 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
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影 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类同性 到美国学派时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
出来。 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
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 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 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 交叉关系。
• 3、异质性与互补性:
跨文化研究中对文化、文明的原生性 和独立性的重视,其目标是达到多元互补,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 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 4、变异性
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译介学、形象学、 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
1、同源性。
这是影响研究赖以存在的基础。 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 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 传学和渊源学。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研究异 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ed 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 得像她的思想 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 稀看见 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 温柔和善良 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 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总之,比较文学的比较,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违背这一条,比了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较文学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分为四种: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和平行研究。

流传学和渊源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简单点说,比如我国(汉民族文化体系下的文学)文学作品流传到外国,从我国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我国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就属于“流传学”;而我们的作品流传到国外,被接受,使国外的作家受到启发、影响并有所创作,此时,他们的学者去研究他们的作家受到我们的作品的影响的情况,就是“渊源学”。

流传学和渊源学包括了对涉外文学和区域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的研究。

媒介学,主要包括促成文学流传的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本的研究。

而平行研究,是两个互不影响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最能体现一些人类共通的规律。

假如我们能够在两个毫不相关的文化环境中,发现相同之处,说明了这相同之处很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

而在具体的平行比较当中,比较又分为三个方面:类同研究、反比式研究、互衬式研究。

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发现双方的相互之间的三种关系,或者是类同的,相像的;或者是相反的,对立的;或者是各有特色而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的。

比较类同点和不同点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文学母题,不管是差异多大的文化体系,都会有一些母题跟别人的相类同,仿佛是不约而同那样;又如中国的反侵略文学和日本的侵略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立关系。

这些,都很容易可以发现并找到可以轻易找到比较的立足点。

而互衬式比较,不是为了
求同,也不为了辩异,而是要使两者并立,双珠合璧,使人能把握全貌,了解一些独特的有趣的文学现象,例如钱钟书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指出中西诗各自的优胜处,介绍现象,说明原因,并不比较两者优劣。

总之,只有拥有世界眼光,为了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特色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两种文学的研究,才能算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也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挑选出来的两个比较对象,才具有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可比性。

而这两个可比对象,又应该具备或往来交叉互相影响,或两两相望相映成趣的事实上的联系,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比较对象,因为比较不是空口无凭的瞎猜测,而是需要一定的论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