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四节)

将全世界文学看作一个整体
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在于共同性
2.类同性:
• 类同性还涉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即跨学科比较。
•
包括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
示出人类文化体系、科学知识与文学的类同性、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把文学和
其他学科进行的比较置于系统性之中,即从文学以外的学科领域来与文学进行类同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 2.平行类同研究方法 3.变异研究方法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的研究特点
1
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其重心在于探讨不 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国际关系史。
2 注重事实性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
3
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 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精确 机械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1
• 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 比较文学研究之中,注重对 作品的文学意蕴的挖掘,试 图揭示文学文本背后类同的、 共通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
• 不回避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意 义的探讨 ,认为“文学性” 比对具体事实材料的罗列和 整理更为关键。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4.变异性:
• (1)变异性首先指涉的是一种文学影响与交流之间的变异性。较为典型的
是在译介、传播、接受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变异现象,如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异域文学的形象变异、文学的他国化等。 如:印度佛教——因明学——逻辑——文字——辞藻
禅宗——中国佛教——非逻辑——妙悟——以心传心
• 中国学者的目标是试图建构一种杂语共生与范畴交错的多元互补的世界文学格局,这是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独创性,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法,代表 了当前比较文学方法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例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济慈《希腊古瓮颂》John Keats Ode on a
Grecian Urn )
可比性问题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两种性爱观:性罪恶(诫世)、性圣洁(身心和谐交融的性关系, 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鞭挞不以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 妇女观:祸水(张竹坡评本第一回‚色箴‛) 描写: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式的诗意化描写。 作品涵括面:前者——全景式地展现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广阔图 景。人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商业贸易、诉讼、婚丧嫁娶、贺 岁祝节、文化娱乐、念斋信佛等。《查》环境狭小,集中透视。 对人性的揭示:《金》停留在对人自然属性性欲的描写和告诫,把 性视为堕落、罪恶;《查》却上升到对自然人性的探讨。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可比性问题
表面上没有共同之处,但不一定不具有可比性 和研究价值,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富有开拓性、 具有学术价值的切入点,即‚把问题提高到一 定 的范围内‛(卢康华、孙景尧,1984,《比较文学导 论》),建立一个‚可比场‛( 甘建民:《可比性
与可
比场》)。往往是看似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寻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令 人耳目一新。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3、比较文学可比性研究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历史 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的是作品的形式、 语言、意象、象征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批评是对文 学作品进行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方法,它的是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以 及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3.《比较文学:理论、实践与文 化批评》
这本书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马尔蒂诺撰写,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 理论、实践与文化批评。亨利·马尔蒂诺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应该不同文化之 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和历史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深入探究文 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比较文学议题,例如 跨文化改编、翻译研究、形象学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2、《中国比较文学献彪所著,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代表 性著作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了中国比较文 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3、《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
这本书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瓦克所著,是一本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力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本书强调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跨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文化差异和文化相似性的平衡。
参考内容
标题: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的学科。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尤其是通过重 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可比性:比较文学的核心概 念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具有以下特点:
(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它的是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1.跨越性:“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文学性: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
4.开放性和宏观性:开放性体现在: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与北欧史诗。
②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宽泛的内容。
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之间,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从作家、世界、读者等方面到文本。
③兼容并包的方法,比较文学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谈、传记互证。
宏观性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然而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①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比较文学第二章

海明威对余华小说的影响
•
余华小说受了海明威创作的影响,这 从余华本人的传记材料,例如访谈、书信 中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那么,如果在这 些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余华 《活着》中的海明威影响”,这两部作品 具有“同源性”——事实上的关系或联系, 这种同源性是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倪玲颖: 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艺术.pdf 返回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 例2.汉英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 更多的不对应。 • 形容力气大:汉语:力大如牛 英语:as strong as a horse 形容蠢笨:汉语:蠢得如猪 英语:as stupid as a goose 形容胆小:汉语:胆小如鼠 英语:as timid as rabbit/pigeon-hearted
【主要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的实质、定义、内容 二、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线索内,以 大量正例和反例,了解什么是比较文学意 义上的可比性,什么可比、什么不可比。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影响研究之间 有事实联系的“同源性”相对容易理解和 掌握,而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是讲授重点, 防止学生进行简单化的比附式研究。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例3.即使是对于同一动物,汉英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情感与象 征意义。如对待 “鼠”:汉语:鼠辈、抱头鼠窜、鼠目 寸光、鼠肚鸡肠、过 街老鼠、鼠窃狗偷 英语:mouse and man(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龙”:汉语:龙-高贵、神圣、威严、威武、权力的象征 英语:龙-凶残肆虐、令人恐惧的怪物 “狗”:汉语: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 低、走狗等 英语: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铁夫 1. 文学范围 2. 可行性体现在“同源性”、“同类性”、
“对比性”
3. 并非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 4. 可比性的生成性、变易性
如何对待可比性问题:
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理论根基, 又是一个文学研究当中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 如何认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
1)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
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社会、 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既具有其整体性和统一性, 又由于环境、条件、经历、种族的不同而形成 了各种差异。文化(包括文学)、社会及其历 史发展过程同中有异的现象构成了各种比较学 科(比较文化/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 研 究的基础。
价值关系的研究路径
类型学研究 主题学 形象学 比较诗学
3. 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文学与 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 系研究。(北师大版 P.256)
姊妹艺术: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 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2.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定义:
可比性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即跨界限的各种 文学现象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 和价值。
教材定义:P36-37 (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国内学者关于可比性的几种观点
卢康华、孙景尧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
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ຫໍສະໝຸດ 象之间具有可比性, 从而进行比较。
神秘的何烈山头,或西奈的峰巅 点化过那个牧羊人,最初向你的选民 宣讲太初天和地怎样从混沌中生出; 那郇山似乎更加蒙您的喜悦, 下有西罗亚溪水在神殿旁奔流; 因此我向那儿求您助我吟成这篇 大胆冒险的诗歌,追踪一段事迹——
从未有人尝试摛彩成文,吟咏成诗的 题材,遐想凌云,飞越奥尼的高峰
文化人类学、语言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钱钟书(《诗可以怨》):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 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 科。
罗兰·巴特《法兰西学院就职讲演》1977
文学包含很多科学知识。在像《鲁滨逊漂流记》 这样的小说里包含了以下各种知识:历史、地 理、社会(殖民地)、技术、植物学、人类学 (鲁滨逊从自然向文化过渡)。如果由于社 会..或野蛮政策的难以想像的过激措施,我们 的全部学科,除了一门以外,都从教学系统中 排除了的话,那么这唯一幸免的学科就会是文 学,因为一切学科都出现在文学珍品之中。 《写作的零度》P.185
《荷马史诗·奥德赛》
请为我叙说,缪斯啊,那位机敏的英雄, 在摧毁特洛亚的神圣城邦后又到处漂泊, 见识过不少种族的城邦和他们的思想; 他在广阔的大海上身受无数的苦难, 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使同伴们返家园, 但他费尽了辛劳,终未能救得同伴, 只因为他们亵渎神明,为自己招灾祸: 一群愚蠢人,拿高照的赫利奥斯的牛群 饱餐,神明剥夺了他们归返的时光。 女神,宙斯的女儿,请随意为我们述说。
事实联系的研究路径
实证方法:注重事实 亲缘关系:同源关系 因果关系:影响和接受 1. 放送者 2. 接受者 3. 媒介
2. 价值关系
1)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及其差 异性、独特性(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
2)文学即人学 3)文化交流(文化研究)中的比较文学
事实联系 价值关系 交叉关系
1. 事实联系
自古至今,与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交流、碰撞, 相互影响、吸收一样,世界各国(民族)文学 也始终处于相互交流、影响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中。在不同文学之间的确存在着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和因果关系。
弥尔顿《失乐园》
关于人类最初违反天神命令 偷尝禁果,把死亡和其它 各种灾祸带来人间,并失去 伊甸乐园,直等到一个更伟大的人类, 才为我们恢复乐土的事, 请歌咏吧,天庭的诗神缪斯呀!您当年曾在那
2)文学即人学
高尔基:文学是人学 艾田伯:比较文学就是人文主义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文学和文学性
日尔蒙斯基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具有共同性和规律性 的思想,是对各民族文学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 基本前提。历史类型学的相似和契合,原因在 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各别文学具有相 同的文学的可比性。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 致命的愤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 无数的苦难,把战士的许多健壮英魂 送往冥府,例他们的尸体成为野狗 和各种飞禽的肉食,从阿特柔斯之子 人民的国王同神样的阿基琉斯最初在争吵最初
在争吵中 分离开始吧,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