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合集下载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比较文学是一门关于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联系的学科,它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唐代,中国文人即开始对外来文学进行研究和比较。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撰写《原道》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文学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比较文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才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中国比较文学逐渐走向了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比较文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外国文学,并通过比较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理论逐渐成熟,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

中国学者介绍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今,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拥有一大批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

在国内,各大高校均设有比较文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比较文学专业人才。

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对中国比较文学给予了关注,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不仅包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中国文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比较,还融入了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将会更加重要。

中国比较文学不仅需要加强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的合作,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与各个国家的文学研究和交流。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 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中的表现。
相同的主题
➢ 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 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 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 寞、孤独的感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
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 同源性
➢ 同类性。
可比性示例
➢ 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
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可比性示例:
➢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 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 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 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 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
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 教堂山大会的论战和影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 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 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 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 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 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就是平行研究。
北卡州州会徽 北卡州州旗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2)梵· 第根 • 著述甚丰,最重要的是《比较文学论》(1931), 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观点:a、划 出比较文学的地界,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 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类;b、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强调摆脱美学涵义,加强科学性;c、把影响研究 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学到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学者开始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早期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上,比如《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山海经》的法文介绍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开始注重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如对比文学、影响与接受理论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中国比较文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

与此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还有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向国际,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层出不穷,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等,这些机构和团体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虽然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学术体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的研究需求,需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数字化人文、跨学科研究等,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19世纪70年代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法国学派: 巴尔登斯伯格 梵· 第根 卡雷 基亚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转向
1954年 成立“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 1955年 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1958年 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教堂山会议”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学科兴盛
大陆
1981年 北大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3年 多所院校开始招收比较文学硕士生; 1985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学科兴盛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
1976年 古添洪、陈慧桦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 中的中国派”的口号; 1977年 李达三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78年 古添洪提出了“阐发法” “双向阐发”
二、中国的比较文学
史前史
司马迁《史记》 西王母形象 佛经的传入 译介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以画论诗、以乐理论诗理等
萌芽(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夕)
梁启超 林 纾 王国维、胡适、冰心 茅 盾 严复、苏曼殊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外戏剧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译介学研究
正式建立(19世纪70年代)
标志: 1、1866年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专著 《比较文学》; 2、1877年 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 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3、1897年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 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
范围扩大
标志 1871年 意大利 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比较文学讲座; 俄国 维谢洛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创办总体 文学讲座; 美国 查尔斯· 沙克福德在康乃尔大学开设其走向 1982年 佛克马发表名为《比较文学和新范式》 提出新观点 1985年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第十二次大会 新老观点碰撞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2.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梵·第根 第根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 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 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 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 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大师们所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 1895年戴克斯特(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 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德)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名著《十九世纪 文学主潮》(1872~1890)。
二、学科史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 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 一是民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 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使长期以来即隐含 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 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 的学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的产生时间和背景
1818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写了一本
书《比较文学教程》,是第一次用到这个名称, 而这两个人也是“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先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标志: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产生在19世纪末 期,标志有4个: ①1897年,戴克斯特在法国里昂大学创设了历史上 第一个经常性、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 ②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 在匈牙利出版。 ③1886年,英国人波斯奈特出版了第一本比较文学 专著《比较文学》。 ④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产生。
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有四个:
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学之间有事实联系的
关系,即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②研究过程是考证和考据。
③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④欧洲中心和法国中心。
负面影响:
从梵· 第根到基亚,“法国学派”一个突出的 特点,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 纳在一起,解释每一个事实,找到尽可能多 的种种结果的原因,阐明欧洲文学传统的互 相关联的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但却把艺术 品当成了来源和影响的总和。
中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
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立足中国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
②研究过程是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或者用中
国的文学理论来解释西方文学。
③研究方法是阐发研究。
④东方中心和中国中心。
⑤中西方的平等对话。
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跨文明双向阐发 异质比较研究 文化探源研究 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异质文化融会研究 总体文学研究
21世纪比较文学新趋势





对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探讨; 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 主 题 学 (thematics) 形 象 学 (imagologie) 媒 介 学 (Mesologie)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
的深层开拓
限的文学研究 。
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它以文学为一个整体
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史前史(萌芽期· 一)


亚里士多德 《诗学》 贺 拉 斯 《诗艺》 但 丁 《论俗语》 西方 17 世 纪 “古今之争” 伏 尔 泰 《论史诗》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亚》 两位先驱 斯达尔夫人 歌德
文类 文学影响 作家 理论 “况义”概念 影响特点 文学翻译 梁启超 文学研究 王国维 鲁 迅
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 杂志;(4)出版专著 时间:19世纪后半期 主要发源地:法国 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 三位奠基人 安 培“创建比较文学史” 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 代表人物 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 三 个 第一 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 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
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它的主要对象是
文学的共性、基本原理、类别和标准等。 2、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 究,它要求 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3、 文学史: 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
1.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
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如德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 研究等。 2. 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 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
重要力量。80年代后,大陆学者也鼓吹这种提法。我
国比较文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学者有吴宓、
钱钟书、朱光潜、季羡林等。
中外文化交流有四大高潮::
1.张骞通西域和佛教的传入到唐太宗时期;
2.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3.五四之后; 4.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比较文学开始复兴,以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出版为标志。
之间的关系。
②研究过程是综合的美学批评。
③研究方法是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④西方中心主义。
美国学派
比较诗学 主题学 文类学 类型学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 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本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中国学派: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提出了中
国学派,而海外华族学者一直是美国比较系中的一支
比较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第二章
选修课程
2011年3月8日 白城师院中文系 王艳梅
本讲提纲
一、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二、比较文学的发展阶段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三、比较文学的前景
三个阶段
一、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
1、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 品的构成及特征等等,它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 同
合本:将同本 史前史(萌芽期· 二)


异译的经典汇 集加以参校, 最早萌芽:《史记》“安息传说” 供读者对比取 “格义”概念 舍。 “合本”概念
中 国
印度佛教
两次文化 交流 格义:用中国 固有的概念来 比附、翻译佛 西学东渐 典名相。如用 况义:有意探求事 “生死”译 理同异并作套释阐 “轮回”。 发的比较研究。
世界文学可理解为三个层次
①世界各个民族文学静态上的组合。
②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等。
③原本静态存在,老死不相往来的民族文学在资
本主义文化的大环境下,开始相互交流认识,从 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共同体。而这才是歌德所说的 “世界文学”的真正含义。
二、比较文学的发展
自从19时末期产生以来, 立足中国本土来看,比较文 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即法国学派、2、美国学派 3、中国学派
法国学派:
是指20世纪20至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比较文学
学派。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基亚和阿扎尔等。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
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
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
法国学派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美国学派:
1958年,美国学者韦勒克发表文章《比较文学的
危机》,公然挑战法国学派,也标志着美国学派的形
成和发展。
美国学派代表学者:韦勒克、 厄尔·迈纳、 雷马克
美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有四个:
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
关系,比如但丁和屈原的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