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合集下载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 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中的表现。
相同的主题
➢ 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 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 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 寞、孤独的感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
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 同源性
➢ 同类性。
可比性示例
➢ 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
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可比性示例:
➢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 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 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 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 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
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 教堂山大会的论战和影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 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 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 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 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 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就是平行研究。
北卡州州会徽 北卡州州旗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4)基亚 • 卡雷的学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为《比较文学》 (1951)。书中提出应确切地把比较文学称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首先 是国际文学关系的工具(翻译、旅行等)和使用 这些工具的人(译者、旅行家),其次是文学关 系本身。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 与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发展史及学科定位与

比较文学发展史及学科定位与

•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比较没有可比 性,其外延不是同一关系。 •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与劳伦斯《查特莱 夫人的情人》相似性研究; • 《雷雨》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比 较研究 • 李贺与济慈研究 • 包法利夫人与繁漪比较
• “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 比较 比较文学”的关系:
歌德在1827年预言 歌德在1827年预言 “世界文学时代即将来临”
• 第二,文学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第二,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 世界性眼光也必然影响到文学, 世界性眼光也必然影响到文学,使比较文 学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学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
•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 兴起。突出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 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 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第二个标志是一 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 《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发表,这是中 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比较视域作为本体
• 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 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种文学研 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 究的方法。 究的方法。
比较视域
• 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是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 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透视; 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透视; • 要有内在的汇通
• 钱钟书《管锥编》、《七缀集》、《谈艺 录》 • 季羡林《中印文学关系史论文集》 • 叶维廉《比较诗学》 • 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2)梵· 第根 • 著述甚丰,最重要的是《比较文学论》(1931), 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观点:a、划 出比较文学的地界,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 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类;b、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强调摆脱美学涵义,加强科学性;c、把影响研究 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 与学科定位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一、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 • 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但其渊源可上 溯到古希腊。 •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两名法国教师 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1816)。 但此书并未探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 • 使“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在法国流传开来的人是 维尔曼: • “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综览>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4)基亚 • 卡雷的学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为《比较文学》 (1951)。书中提出应确切地把比较文学称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首先 是国际文学关系的工具(翻译、旅行等)和使用 这些工具的人(译者、旅行家),其次是文学关 系本身。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 • • • 比较文学学科真正出现的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高校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 的出现。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二、第一阶段: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 1、法国学派的先驱 • 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1895),比较文学史上第一篇学位论文;其最 大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大学的正式课程。 • 贝茨:独立完成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专著《比 较文学书目集》(1897),收有索引3000多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