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燃料(第2课时)

图6-1-4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___________①_②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 安全措施是严__禁_烟__火__(合__理_即__可__) _____(写出一种即可 )。
考查角度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考查角度3: 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实现的 探究目的是( A )
A.甲图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B.甲图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C.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
列解释合理的是( B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考查角度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解析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1)实验探究 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 玻璃管。用_排__水___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 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一开始氢安气静 ______地燃烧,片刻后就发爆生炸了______。
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 不可.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 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B.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解析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点(鲁教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考点精讲】考点一、燃烧与灭火(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2)碳: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 2CO 2 ;氧气不充足2C+O 22CO ;(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典例1 【2020云南】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乙炔 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现象 蓝色火焰、放热 黄色火焰、放热、浓烈黑烟 生成物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或炭黑)、水 方程式2C 2H 2+5O 22H 2O+4CO 2 2C 2H 2+3O 22H 2O+4CO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D.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答案】C【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用水浇灭,会有触电的危险,错误,不符合题意。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正确,符合题意。
燃料与燃烧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 燃烧与燃料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重点)1.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
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 2点燃C+2MgO ;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 +Cl 2点燃2NaCl(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 (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注意:①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② 要掌握含C 、H 、O 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二.灭火的原理:①.移走可燃物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1) 移走可燃物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 (2)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等冒盖灭,油锅着火用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将灯吹熄,(4)用灭火器灭火:①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一般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火灾;②干粉灭火器:除了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用于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
3.二氧化碳与灭火(1)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灭火器主要是用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4火灾处置、自救 (1)火警电话:119(2)电器、管道煤气、天然气着火,首先要关闭电源或气阀。
九年级上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中,燃烧及其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涵盖了燃烧及其利用的
一些主要知识点: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产物和火焰的
过程。
燃烧通常伴随着火焰、光、热和气体等现象。
2. 燃烧的必备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质、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这
些条件统称为“燃烧三要素”。
3. 燃烧反应的类型:根据可燃物质的状态及产生的产物,燃烧反应可分为氧化性燃烧、还原性燃烧和完全燃烧等。
4. 燃烧产物及其特征:燃烧反应产生的主要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氧化物等。
燃烧产物通常具有较高的能量,是燃烧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5. 燃烧的利用: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的热能,被广泛应用在生活和工业中。
如利用燃烧
产生的热能来加热、煮食、发电等。
同时,燃烧还可以用作化学反应的驱动力,如用
燃料燃烧来驱动燃料电池。
6. 燃烧的环境问题:燃烧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以上是九年级上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燃烧与燃料知识提纲(纯原创)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提纲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定义:可燃物与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三者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①;②;③。
灭火的实质其实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只需破坏条即可达到灭火目的。
4.促进燃烧的方法:;。
5.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改变。
(填“能”或“否”)6.爆炸的条件:①;②;③;④如果可燃物是气体,需要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
7.爆炸极限:爆炸上限:可燃性气体浓度高到不能爆炸的限度。
爆炸下限:可燃性气体浓度低到不能爆炸的限度。
8.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时发生充分燃烧,生成;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时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
9.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若,证明氢气不纯净;若,证明氢气纯净。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1.三大化石燃料分别是、、。
2.石油的分馏原理: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其分离出来。
该变化属于变化。
3.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的是,被称作“工业的粮食”的是。
三、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色味的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会变成固态,称作。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两种药品为和(写出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装置,因为反应物的状态分别为和,而反应的条件不需要。
3.以下是几种固液制气装置A B C D E①试写出这几种装置各自的优点A: B:C: D:E:其中,装置D控制反应停止的原理是使和分离。
②装置A在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应,原因是;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4.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采用法,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
若用右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端进气。
5.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方法:6.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7.制取二氧化碳时,不用粉末状石灰石的原因是:;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

核心一 灭火的原理
例1 【 2017·徐州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
是( A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探究点二 燃烧的条件
[情景展示]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问题探究]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 反应的发生。而要使燃烧反应发生,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归纳提升] 灭火与燃烧的不同之处是:燃烧必须三个条 件同时具备才能进行,而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 可,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灭火方法来理解灭火的原理。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方法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在有限空间内气体体积急 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保持气体纯净、注意验纯、注意通 风、严禁烟火等措施可有效减少爆炸的发生。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探究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情景展示]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问题探究] 氢气是如何发生爆炸的?你所了解的 安全防护措施又有哪些?
[思考交流] __________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初中物理物理燃料及其热值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理燃料及其热值知识点
物理燃料及其热值知识点
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般是不同的。
三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燃烧值的单位是焦/千克(即J/kg)。
燃料的燃烧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
2.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很难完全燃烧,并且放出的热量也有部分损失了,因此要建立“炉子的效率”这一概念。
炉子有效利用的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炉子的效率。
3.提高炉子的效率的途径:一是要让燃料充分燃烧;二是要减小热量的损失。
核心知识
1.燃料燃烧的实质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不同物质组成的燃料,在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相等的。
2.正确理解燃烧值的内涵
燃料的燃烧值是反映燃料燃烧时放热的本领,反映了不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大小。
燃烧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状、质量、是否完全燃烧以及
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质量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如下:Q= m*q.在国际单位制中,燃烧值q的单位是J/kg,燃料质量的单位是kg,则放出的热量Q的单位是J.
3.提高炉子的效率既能节约燃料,又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大家都要注意节约燃料。
新编: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2、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3、初步掌握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燃烧的的条件和灭火方法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三、学习过程预习案请预习课本P118-121回答下列问题:1、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
○1;(2)燃烧的条件:○2;○3达到燃烧所需的(即)注意: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2Mg + CO22MgO + C2、灭火的方法(1)原理:破坏,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或使与其他物质隔离;(2)灭火的方法:○2隔绝;○3使温度降低到以下。
(1)增大;3、促进燃烧的方法(2)增大。
探究案探究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活动一: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体同学间展示。
学生活动二:把同学们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灭火的方法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降低温度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学生活动三:反思:根据灭火的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你认为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活动四:交流共享:回想一下前面学过的物质跟O2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学生活动五:尝试练习:1、使物质燃烧应具备的条件()A、只要有充分的氧气B、只要是可燃物质C、只要是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D、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D、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还使木材与空气隔绝3、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时,用湿抹布扑盖C、电器因短路着火时,用水浇灭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室的火灾探究活动二: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学生活动六: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现象:(1)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但是在纯氧中加热能剧烈燃烧:(2)一张纸被揉成一团时燃烧不旺,而打开时燃烧很旺;(3)湿稻草不宜燃烧,且冒烟,干稻草却燃烧很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一、燃烧与灭火
1、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的O2接触。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不可变)
②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
(可变)
③O2的浓度。
(可变)
4、促燃方法
①增大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
例:工厂锅炉煤加工成粉末状、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
②增大O2的浓度。
(或加快空气流动)
例:烧锅炉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炉鼓入空气、炼钢时不断向炉鼓入富O2空气
Fe在纯O2种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爆炸
①原因: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②分类:
注意:
锅炉的爆炸是因为炉循环不畅通,使热量聚积,导致气体膨胀,达到锅炉无法承受的高压,最后产生爆炸。
属于物理变化引起的。
6、灭火原理(一条即可)
①移除可燃物。
例:森林失火,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以形成隔离带
②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例: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③隔绝空气(或O2)。
例: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灭火器灭火
注意:油锅起火还可以立刻向其中加菜。
二、能源利用
1、化石燃料
(1)种类:
煤、石油、天然气
(2)形成:
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堆积起来,并被岩石层、泥浆层埋入地下后,经几亿年的时间,在地球部的热量和压力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3)重要性:
三种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的三大支柱。
①煤是黑色的“金子”,有“工业的粮食”之称。
②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③天然气是“洁净的气体燃料”。
2、是有的分馏原理
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沸点不同的各个成分先后蒸发出来。
注意:
①沸点低的先蒸发出来。
②无新物质生成(都是原有的),属于物理变化。
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4、燃料的选择
(1)考虑因素
①是否易燃。
②热值多少。
③安全性。
④是否易储存和运输。
⑤价格。
⑥来源。
⑦污染性。
(2)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3)绿色能源
①乙醇:可再生、省石油、少污染
②氢气:无污染、来源广、热值高
误区:
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能量全部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吗?
分析:
现在,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为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并非全部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如利用风能和潮汐能发电。
三、CO的性质和用途
1、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①可燃性(蓝色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还原性(冶炼金属)
③有毒性(煤气中毒)
2、用途
①冶炼金属(Fe、Cu)。
②气体燃料(液化气)。
四、CO2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①三不: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一般情况)
②与水反应:CO2+H2O=H2CO3
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④无毒性
2、用途
①灭火。
②工业原料。
③气体肥料。
④制冷剂。
⑤人工降雨。
注意:
CO与CO2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原因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误区: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就能用于扑灭所有可燃物造成的火灾吗?
分析:
通常情况下,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于一般可燃物造成的火灾。
但二氧化碳却能支持钠、镁等活泼金属燃烧,此时,不可用其灭火。
误区:
误认为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
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是因为CO2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并不是CO2使石蕊试液变红。
误区: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用水除去二氧化碳吗?
分析:
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只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其溶解量很小,因此,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是将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
五、CO2的制取
1、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3、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原因:CO2能溶于水且能跟水发生反应,密度比空气大,又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
4、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5、检验方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6、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向装置中装药品(向锥形瓶中放入石灰石,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定——固定装置
收——收集气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过一会儿,把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收集CO2)
验——验满
7、注意事项
①若用长颈漏斗添加稀盐酸,末端要插入页面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②导出气体的导管口稍露出橡胶塞即可,否则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③收集气体时,瓶口盖上玻璃片,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利于排尽空气。
④若用锥形瓶做气体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先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或液面不下降,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8、药品选用
①不可用浓HCl——浓HCl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会使CO2不纯。
②不可用稀H2SO4——稀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附着在CaCO表面,阻碍CaCO3与酸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③不可用K2CO3或Na2CO3——两者都是粉末状,且易溶于水,使应过快不利于收集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