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班本课程

中国传统节日班本课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关注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本课程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将介绍春节的历史、习俗和传统食品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农事节气,我们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意义。
3. 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我们将介绍端午节的历史、传统活动和食品等。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我们将介绍中秋节的历史、
传统活动和食品等。
5.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气息的节日之一,我们将介绍元宵节的历史、传统活动和食品等。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1 -。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

一、中秋节(一)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学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

民族文化教育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春节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有哪些2、知道春节来历3、身体力行过一个祥和低碳的春节4、课时:2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文名称:春节外文名称:Spring Festival其它名称:正月初一春节日期范围: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基本简介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欢度春节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程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程是一门介绍我国各类传统节日的课程,主要包括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个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课程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传说以及相关诗词等。
2. 元宵节:讲述元宵节的起源、活动、民间传说以及诗词作品等。
3. 清明节:阐述清明节的起源、习俗、祭祀活动以及相关诗词等。
4.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起源、龙舟竞渡、粽子、传说以及相关诗词等。
5. 七夕节:阐述七夕节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相关诗词等。
6.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月饼、赏月、传说以及相关诗词等。
7. 重阳节:阐述重阳节的起源、习俗、登高、相关诗词等。
8. 冬至节: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习俗、冬至饺子等。
9. 其他传统节日:介绍其他如腊八节、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10.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介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的那达慕等。
课程形式:1. 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讲解节日的历史、文化、习俗等。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亲身体验节日的习俗。
3. 影片欣赏:观看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戏曲等,增强学生对节日文化的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某个节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创作关于传统节日的绘画、手工艺品、文章等,展示节日文化。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同时,这个课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校本课程二年级传统节日讲解

小学校本课程二年级传统节日讲解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的意义非常重要。
在二年级校本课程中,我们将为同学们讲解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一、春节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通常在阳历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间举行。
它标志着农历的年终和新年的开始。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以寓意新年新气象。
除夕晚上,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并在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
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活动,象征着除旧迎新、辟邪驱鬼、庆祝丰收的美好愿望。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之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奠并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除了祭拜祖先,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许多人会去公园或者乡村度过欢快的时光,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三、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舞狮子,吃粽子。
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是划龙舟比赛,人们手拿长竹桨,齐划长龙形龙舟,奋力划进前方,象征抵御瘟疫和恶鬼。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之一。
这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并传承和讲述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中秋节的象征物是圆月,人们通过欣赏月亮,表达亲人团圆、家庭和睦的愿望。
五、国庆节国庆节是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
这个节日庆祝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全国各地都会进行盛大的活动和游行,人们会举行升旗仪式,观看烟花表演。
国庆节期间,人们也会利用这个长假机会,进行旅游和探亲访友。
通过我们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些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庆祝和欢快的时刻,更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教案:中国传统节日

教案:中国传统节日教案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对象四年级(1)班课型班会课教学课时1课时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课题分析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难点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介绍等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过程备注一、活跃气氛先聊一些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学生有关问题。
二、切入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三、相关知识1.春节(1)时间:农历正月初一(2)简介: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3)除夕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
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4)习俗:①扫尘②贴春联③贴窗花和倒贴“福”字④年画⑤守岁⑥爆竹⑦拜年(5)有关春节的诗词:《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校本课程开发 传统节日之元宵节

校本课程之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特殊教育系082班杨冉01080201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
大第二单元元宵节yuán xiāo nào元宵闹课后练习一、听一听,说一说1.听老师读,用“√”指出你所听到的词语。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农历2.听老师读句子,再用“……是……之一”说一句话。
例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读一读,练一练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元()节()传()2.照样子用线连起来。
元传中农节统国宵日历3.读一读,再组词。
元()传()节()4.按课文填空。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之一,每年农历的是元宵节。
三、认一认,写一写你知道吗?1.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杨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
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整个洛元宵闹阳城沸沸腾腾起来。
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
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2.元宵的做法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3.元宵节要干些什么?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3.学一学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5.动动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团元宵。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亲身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和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3. 活动材料:准备传统节日的活动材料,如剪纸、灯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制作灯笼、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习俗和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文化展览,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3. 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如历史起源、习俗、活动等。
2. 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秋节(一)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 ...(三)中秋节的习俗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1、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3、其它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 ...(四)中秋节相关的诗词1、《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2、《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6、《中秋旅思》(台湾民谣)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7、《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8、《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 ...(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者谈中秋文化蕴涵“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介绍了中秋节衍变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秋季大节的过程。
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萧放认为,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
《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
月神的神话在唐朝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
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宫似乎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
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萧放认为,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
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与赏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
”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许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佳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
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
“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
”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二、重阳节(一)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