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属性与重构路径

合集下载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1天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

天津市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五大道”历史街区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汉族社会的缩影,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里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还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是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概述:空间肌理是指建筑与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组织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建筑高低错落,兼顾公私离合。

五大道历史街区以西洋建筑为主,建筑高低错落,体现了空间层次感。

一些建筑的庭院设计非常出色,既保护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同时也有利于光线和空气的自由流通。

二、强调对称、平衡,构建空间秩序。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格局强调对称、平衡,既体现了建筑形式之美,也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

三、强调景观形态,注重城市演进。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多样,既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也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也体现了城市演进的历程和特征。

保护和更新中的空间肌理延续与重构:为了保护和更新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

一、立法保护。

天津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条例》,在立法领域对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

二、重视管理。

为了加强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管理,天津市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修建和改造的规划,以确保其空间肌理的延续和重构。

三、传承优秀传统。

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国家战略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重构与空间管治

国家战略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重构与空间管治
士 .2 1 6 21 1。
镇江 、 镇 山脉 、 山东麓 、 目山 北麓 至 杭 州湾 宁 茅 天
北 岸一 线为 西 界 和 南界 , 止 黄 海 和东 海 。 面积 东 约为 5万 kn, r 以太湖 平原 为 主体 , 括 里下 河 平 2 包
原南缘 、 江河 口沙洲 区 。其 空 间地 域包 括镇 江 、 长
的发展 定位 备 受关注 。 阐述 了基 于 国家 区域政 策 变迁和 重 大基 础设 施发展 背景下 长
三 角地 区的城 市体 系的空 间重构 , 以及地 方 城 市竞 争 态 势下 区域协 调 发展 与 多层 次
区域 空间管 治体 系。
[ 键词 】 重 大基础 设施 国家 区域 发展 战略 空 间重构 区域 管 治 长江三 关
次 中心城 市 的发展定 位也更 加 引人瞩 目。
收 稿 日期 :080 .9 20 .9 1 基 金项 目 :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国 省 际 边 界 区域 协 调 发 展 国 我 的理 论 与 对策 研 究 ”0 BL5 ) 果 。 (6 J08 成 作 者简 介 : 山 , 州 师 范 大 学 淮 海 发 展 研 究 院 副 教 授 , 沈 徐 博
通道 的建设 至 19 9 9年后进 入 到快速 发 展时期 , 江 阴长江 大桥 ( 99年 ) 南 京 长 江 二桥 (0 1年 ) 19 、 20 、
南 京长江 三桥 (05年 ) 润扬 大桥 (05年 ) 苏 20 、 20 和 通大 桥 (0 8 先 后 竣 工通 车 , 得 长 三 角 的经 济 20 ) 使
和改 革委员 会 以“ 三 角都 市 圈 ” “ 津冀 都 市 长 和 京 圈” 的作为 区域 规划 试 点 , 以及 国 家建 设 部 “ 三 长 角城 市群规 划” 的启 动 , 志 着 “ 江 三 角洲 都 市 标 长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社会文化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 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陈 钊 陆 铭 许 政内容提要 在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如果片面限制大城市的扩张,鼓励小城镇发展,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等化,将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发展的好处。

为此,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分割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并由此最终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发展引 言中国未来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区域发展平衡而牺牲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其二则是充分发挥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并在长期内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前者很可能导致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的丧失,而后者更可能使中国实现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这两条道路的抉择是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抉择。

未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和快速提高将是一个同时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进程。

历史地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城市化比率却仍然只有43.9%。

①据预测,如果中国每年的城市化比率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才达到60%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我们在指出中国城市化的潜力时,往往只关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持续的大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要素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更为重要的将是中国城市的区域布局的持续调整和城市内部集聚效应的加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的确正在加强,但与此同时,中国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一集聚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顺应市场规律,在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更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

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
多方 案选择 和 多方 面综 合衡 量 的过 程 ,但 是 最 主要
关 中城 市群地区区域空 间分异 与重构研 究
钱 慧 ,姚 秀 立
( 京 大 学 城 市 与 区域 规 划 系 , 苏 南 京 南 江 209) 10 3

要 : 以 “ 中城 市 群 建 设 规 划 ” 空 间结 构 的研 究 为例 ,提 出 了一 种 新 的 空 间 重 构 的 方 法 . 首 先 运 用 Arma 关 c p软 件
s r n h,t wn a iy s a u nd e o og c r s rc i n s n c p t ol. Se o t e gt o nd ct t t s a c l i e ti to u i g Ar ma o s c ndl y, t e e o he d v l pme nt p t nta nd i e i n of he ov r m e a e d e t wo k ut h po e i l pa i l t u t e f t e o e i la nt nto t g e n nt r a d d o r o t e t nta s ta s r c ur o h
Ke r s: M i - y wo d d Sha nx o i c r a g o e a i n; s ta fe e ta i n; r c ns r c i a iPr v n e u b n a gl m r to pa i ldif r n i to e o t u ton
维普资讯
西
9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第4 3卷 20 0 7年 第 3期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杨荫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内容提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虽具雏形,但不明确、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适应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既损害了空间规划的形象和效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

研究表明,国外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有四个共同点,分别是:配套法律的完备性、协调机构的权威性、规划层级的系统性、制定实施的开放性。

建立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对空间开发行为的统筹协调;理顺层级关系,明确各类空间规划的地位作用;创新实施机制,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鼓励公众参与,着力夯实科技支撑基础。

Although China has presented the embryonic form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t is not definite and perfect enough. Meanwhile, it doesn't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al.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damaged the image and 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planning, but also wasted lot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broad has four common points, which are the complete supporting law, the authoritative coordinating agency,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level and the ope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To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of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methods. Firstly,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specify the legal status of spatial planning. Secondly,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co-ordination of spac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rdly, rationalize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mak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arious types spatial planning clear. Fourthly, innovat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guarantee the accomplishment of planning mission and objectives. Lastly, encourag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关键词】区域政策/空间规划体系/区域经济战略regional policy/spatial planning system/regional economic strategy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形式,从国土和区域角度看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总体物质环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走向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走向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走向摘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占据的地位也更加的重要。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进行楼房区域的规划与植被的种植,而更多的是需要结合当地状况,进行建筑规划的设计。

通过建筑规划的设计,使这些能够服务于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通过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重要性,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

本文就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走向展开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引言城市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所进行的系统梳理,良好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加快城市经济建设、增加城市文化深度、提高城市精神文明风貌。

不过,城市规划必须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方向。

以下联系实际来谈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1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现状目前,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布局,要按照区域发展的理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

比如,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划等都是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区域规划要能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约束作用,在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指标来实施,同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方案。

但是,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时效性不强,导致很多指标在落实的时候无从下手,没有参考价值。

其次,我国的国土规划基本上还是按照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五级规划体系进行设置的,各个级别严格执行上一级的规划和指导,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指标也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逐级落实,进行任务分解,这样能充分保障我国农业生产需要的基本农田和基本建设的用地管控得到落实。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弹性不足,尤其是一些无法预计的线性工程或者独立选址的项目还不能做到很好的处理,同时地方决策也对国土空间规划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patial Attribute and Reconstruction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Policy
DENG Mu-jun,GONG Qin—lin
(School ofEconomics,Sichuan Unwenity,Chengdu 610065,China)
城镇 化 与 区域 发展 中国 区域政 策 的 空间属性 与重 构路 径
区域政策是政府 (主要是中央政府)对 区域经 了对 区域政策 实施思 路的重新思考 ,其焦点在 于
中 国软科 学 2018年 第 4期
中 国区域策 的空 问属性 与重构路 径
邓 睦军 ,龚 勤林
(四川大学 经济学 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 :区域 政 策 作 为 国 家调 控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重要 工 具 ,其 空 间属 性 包括 空 间 中性 和 空 间 干 预 两 种 不 同 的 发 展 思路 。空间 中性不直接 考虑空 间因素 而强调 经济集聚效益 ,空间干预政策直接针对特定地 区以改善地 区福 利 水平。本文认 为 ,区域政 策的两种发展 思路并不 矛盾 ,单一 的区域政 策思路 并 不能有效 解决 区域 的公 平 与效率 问题 ,兼顾 空间中性政 策和空间干预政策 ,符合 当前 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 的现 实逻辑。新时期重塑 中国经济地 理、 促 进 区域 经 济 优 化 升 级 、实 现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是 推 动 区域 经 济 迈 向 高 质 量 发 展 阶 段 的 客 观 要 求 。 因 此 ,需 要 积 极 重 构 区域 政 策 的 实施 方 向 :逐 步 完善 要 素 自由 流 动 的 制 度 条 件 ,适 度 平 衡 人 口和 经 济 总量 的 空 间 密 度 ,突 出 区 域政 策 的 差 异 化 和 精 准性 。 关键词 :区域政策 ;空间属性 ;空 间中性 ;空间干预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66(2018)04—0074—12
Abstract:Region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ool with which gover n ments regulate development of regiona l economy,and its spatial attribute includes two different ideas:sp ̄ia l neutrality and spatial intervention. The spatial neutral policy does not directly take spatial factors into account and emphasizes the economic cluster ing benef it, but the spatial inter vention policy is directed to specific areas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welfare leve1.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two ideas of regional policy is not contradiction,the single ideas o f regiona l policy does 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both spatial neutr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policy comply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logic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reshape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promote reg ional economic upg rading and realize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push the regional economy
towards the stage of high quality evolution. So the reconstruction o f regional policy is g radually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factors free flow, moderate balance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 l density, highlight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accuracy of regional policy. Key words:regional policy;spmial attribute;spatia l neutral;spatia l intervention
收 稿 日期 :2017—08—22 修 回 日期 :2017—12—28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新型工农城 乡关系统筹构 建研究 ”(编号 :13BJL060);教 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 项 目“区域 产业 链 培育与优化研究”(编号 :14JHQo21);四川省泸州市社科联 2017年度重大社科课题资助项 目“泸州市建设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 中心城市研 究 ”(编 号 :17LZD002)。 作者简介 :邓睦军 (1989一),男 ,四川富顺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金融经济 、区域经济 。通讯作 者:龚勤林 。 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