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家区域政策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恶性竞争加剧,给中国出口和外贸带来了较大压力。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和金融风险隐患。
这些问题和挑战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造成影响,需要通过政策调控来稳定和改善经济形势。
近期,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采取“三降”(即降准、降息、降费)的方式,以促进流动性增加和传导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创业的热情。
财政政策主要实施减税降费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以支持民营企业、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强抗风险能力等。
未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任务和挑战: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硬着陆”和金融风险积聚。
当前,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出现一定放缓,如GDP增速下降、出口下滑、投资增速下行等。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和联动,稳定社会预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强创新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需要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和降成本等措施,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人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和改善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
当下,中国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力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瓶颈和问题。
为此,需要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产业转移和均衡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总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需要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强政策协调和联动,稳定经济基本面,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十四五”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即2024年至2025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区域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四个战略方向将成为实施区域发展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方向。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区域差异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些差异问题的关键。
这一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分配的合理性。
第二,要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交通条件的改善,能源的高效利用等,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三,要增强区域合作发展的动力。
政府应加强对各地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指导和支持,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互补和协同创新。
第四,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提高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动,提供更好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政府应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建设,构建创新生态圈,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第三,要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

中国的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规划。
而区域政策是指国家、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的区域规划中国的区域规划是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因素的过程。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区域规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规划。
国家级规划主要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涵盖宏观经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省级规划则根据国家级规划进行细化,并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点。
市级规划则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具体问题。
在中国的区域规划中,东部地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区域。
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
东部地区的规划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强环境保护。
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转移和支撑区域。
中部地区的规划重点是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增加农民收入。
西部地区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后方。
西部地区的规划重点是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促进资源开发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中国还注重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区、特色经济区和示范区,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中国的区域政策中国的区域政策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地区差距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国家发展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
例如,对于东部地区,国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体育文化产业。
对于中部地区,国家鼓励发展制造业、农业和农村旅游业。
对于西部地区,国家鼓励发展能源、矿产资源、旅游等特色产业。
同时,国家还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除了区域发展战略,中国还采取了以区域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
例如,国家出台了关于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通过建设沿海经济开放区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
另外,国家还出台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到来,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展望逐渐提高了关注度。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建国7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建国70年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区域经济也同样经历了从闭塞到开放的历程。
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主要依靠中央计划经济体系来进行经济建设,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区域差距不大。
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3年,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速现代城市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用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推进跨区域融合发展。
1、制度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原因,各地的发展现状不相同,政区管辖过于分散,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区经济结构不够协调。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地区依赖外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则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3、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虽然加速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使社会贫富差距更加突出。
4、创新能力不足。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然而各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贡献不均衡,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政府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三大攻坚战”的提出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在扶持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解读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解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政策背景与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差异巨大。
过去长期以来,一些地区过度依赖资源开发或传统产业发展,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薄弱,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互补和合作,实现资源、市场和产业布局的协调,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政策措施与实施情况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 资金支持政策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例如,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2. 产业升级政策中国政府鼓励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同时,也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
3. 人才引进政策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工作和创业。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人才补贴、提供配套的职业培训等,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以上仅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部分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一些地区的发展潜力逐渐释放。
三、政策影响与展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经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对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一、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处于严重落后状态,受到了旧中国时期长期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破坏,国内生产力极度衰退。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大量工业资源的集中,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和科技条件限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特别是近年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东部地区经济更具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逐渐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逐渐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广东、上海、北京为代表。
这些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拥有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达程度。
但也正是因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加明显,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增长可能出现趋缓和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结构性调整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阶段,但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尤其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斐然。
但由于科技和人才的短缺,中部地区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投入来支持。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经济结构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2024年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2024年1.引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对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对2024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2.宏观经济政策202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着力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
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的投入,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和适度增加债务,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202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保持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加大对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3.产业结构调整2023年,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2024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4.区域发展2023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国家将推动一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布局新格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4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一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新格局的形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科技创新202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国家将鼓励创新型企业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建国七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区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七十年间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与巨大变革。
回顾过去七十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更加公平、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回顾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七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建国初期,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投资热点。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东部沿海地区也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适度增长。
这种区域发展的转变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得到了迅猛的推动,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人员流动、资金流动和技术流动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大城市的发展,但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村地区人口资源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强资源配置和流动,推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更加公平、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我们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发展、促进人才流动等措施,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转型与扩大的鸿沟
扩大的鸿沟: 马太效应?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5
2.0
2.5
3.0
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6
2005
2.48 3.22
3、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不协调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产活动一 直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 ♪ ♪ ♪ 东部GRP比重 东北 中部 西部 1980-2005 +11.9 -5.0 -3.5 -3.4 1999-2005 +3.7个百分点 -1.3 -1.9 -0.5
人均G R P 相对水平 100 120 140 160 180 40
1980 1981 1982
60
80
东部1 0 省市 东北3 省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淄博高新区115 km2,济南高新区162 km2,大庆高新区 规划面积208.5 km2。
♪ 大建“花园式工厂”:“圈地运动”
21问题:
三大经济核心区开发强度过高,几乎快连成一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2
空间结构的“四多四少”
从生产与生态看: 生产占用空间偏多 留给生态的空间偏少 从生产与生活看: 生产占用空间偏多 用于生活的空间偏少 从城市与农村看: 农村居住空间偏多 城市居住空间偏少 从城市内部看: 工业空间偏多 居住空间偏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3
系数值 0.15 人均NI变异系数 人均NI加权变异系数 人均GDP变异系数 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 0.35 0.55 0.75 0.95 1.15 1.35 1.55
中国省际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长期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18
• 1985-2003年间,除烟草制造业外,钢 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制造业 生产能力都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大区人口分 布却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9
♪ 由此形成两个不协调:
工业生产与能源、原材料产地脱节 就业岗位与人口分布不协
我国四大区域人口与生产总值分布的不协调系数: 1980-1990年 14.6个百分点 1991-2000年 18.1个百分点 2001-2005年 20.3个百分点。
新兴工业基地:
制造业产值份额 1980 25.4% 2001 50.4% +25.0 增长率 1981-2001 14.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8
人均GRP(元)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5000
0
中部6省
东北3省
东部10省市
西部12省区市
2、城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省际差距:大体呈“N”型变 化,1993年之前扩大,之后开始缩小,但1998年 之后又开始扩大
5.5 5.0 4.5 极值差率 4.0 0.35 3.5 3.0 2.5 2.0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0.50 0.45 0.40 变异系数
15
极值差率 变异系数
0.30 0.25 0.20
城乡收入比
1.0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3.87 3.55 2.88 2.67
1.76 1.64
2005 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006年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宁 贵 夏 州
海 青 西 古 山 蒙 内 肃 甘 疆 新 北 河 宁 辽 南 云 林 吉 四 湖 川 北 西 江 陕 龙 黑 庆 重 南 湖 南 河 东 山 西 广 徽 安 津 天 江 福 西 建 南 海 苏 江 海 上 江 浙 东 广 京 北
♪ 2004年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每km2已开发土地实 现销售收入只有3.03亿美元,仅相当于台湾新竹 科学园的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4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 3.5 3 2.5 2 1.5 1 0.5 0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25
3.97 3.66
分工类型 专业化形 式 分工特点 产业边界 分工模式 空间分异 传统区域分工 部门间分工 部门专业化 在不同产业之间进 行 清晰 以垂直分工为主 不同产业在空间上 的分离 地区比较优势或资 源禀赋差异 新型区域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品专业化 在同一产业不同产品 之间进行 较清晰 以水平分工为主 同一产业不同产品在 空间上的分离 产业链分工 功能专业化 按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工序、模块进行 弱化 混合分工 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工序、模块在空间上 的分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3
空间结构 不合理
5、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 400个城市缺水,其中130多座城市缺水严重 • 工业企业呈现“四高三低”特征:
♪ “四高”:能耗高、物耗高、“三废”排放高、土地消 耗高 ♪ “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低
• 区域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扩张”,土地利 用效率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6
东西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1979-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 15 平均增长率(%) 10 5 0
12.5 10.2 10.2 9.0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南方与北方的不平衡增长
下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制造业产值份额 1980 15.6% 2001 8.0% -7.6 增长率 1981-2001 7.6%
中国的国家区域政策展望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
内容
• 当前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 对区域发展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 对未来我国国家区域政策的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
一、当前区域 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3
1、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 “十五”时期,我国仍呈现出东部地区增长较 快,而其他地区增长较慢的不平衡格局。 ♪ 东部10省市 12.4% ♪ 东北3省 10.9% ♪ 中部6省 10.7% ♪ 西部12省区市 11.1% • 关于GRP增长速度与人均GRP的比较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90年代以来,其他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GRP 增长率差距已在趋于缩小。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历史因素和发展阶段的影响:
中国三大地带间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
0.45
0.40
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0.35
加权变异系数
0.30
0.25
0.20
0.15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7
G R P 所占比重(% ) 10 20 30 40 50 60 0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导致经济生产活动持续 向东部地区集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东北3省 中部6省
东部10省市
西部12省区市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2
省际人均GRP差距:以1990年为拐点,大体呈“U” 型变动。2004年以来已开始缩小。
1.05 0.95 0.85 0.75 系数值 0.65 0.55 0.45 0.35 0.25 0.15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人均GRP变异系数 人均GRP加权变异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