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来源
卖炭翁原文和译文

卖炭翁原文和译文《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一、作品原文卖炭翁⑴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半匹红纱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二、注释⑴卖炭翁:此诗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诗中指的是长安终南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
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
将:语气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人的衣食住行与地球的哪些资源有关

人的衣食住行与地球的哪些资源有关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地球所提供的资源。
从我们每天所穿的衣物,到口中的食物,再到居住的房屋,以及出行的方式,每一项都与地球的资源紧密相连。
先来说说“衣”。
我们身上穿着的各种衣物,其原材料大多来自于地球上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
棉花是制作衣物最常见的天然植物纤维之一,它生长在土地上,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
羊毛则来自于绵羊,而丝绸则是由蚕吐丝制成。
这些动物的养殖和生存都依赖于地球的生态环境。
此外,现代衣物中还大量使用了化学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这些化学纤维的生产离不开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
再看“食”。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也都依赖于地球的资源。
首先是土地资源,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广阔的耕地。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质地、肥力和酸碱度都有特定的要求。
水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灌溉用水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气候条件对农业也至关重要,阳光、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决定了哪些地区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除了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的来源也与地球资源密切相关。
畜牧业需要大片的草地来放牧,动物的饲料也大多来自于农作物。
渔业则依赖于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水域资源,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受到水质、水温、水流等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是“住”。
我们居住的房屋、公寓或者别墅,其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地球资源。
木材是常见的建筑材料,它来自于森林资源。
石材、沙子和水泥等则与矿产资源有关。
建造房屋所需的钢铁来自于铁矿石的冶炼。
同时,房屋的取暖、制冷和照明等都需要能源支持,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等。
而且,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与周边的自然资源有关,比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优美的景观。
最后是“行”。
现代社会,人们出行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步行、骑自行车到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
汽车的制造需要钢铁、橡胶、玻璃等材料,这些都源于地球的矿产资源。
汽车运行所消耗的汽油或柴油来自于石油。
(完整版)衣食的来源第二课时

主 备
复备
教学目标: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
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三:粒粒皆辛苦
1.看图P57页“馒头诞生记”。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3.馒头是麦子经过加工制成的,种植麦子非常辛苦,你还知道哪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知选择一两种说一说,启发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
4.你对袁爷爷还有哪些了解?如果袁爷爷来到我们的班上,你最想向他提出什么问题?你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
5.在许许多多像袁爷爷一样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播放“现代农业”图片。
三、总结: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呢?
教后记:
4.那各种美味的食品都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才做出来的,因此它们有许多.你知道馒头的痛苦是什么吗?你想对哪些让馒头痛苦的人说些什么呢?
6.我不仅听到了馒头的诉苦,我还听到了一些食品痛苦的呐喊,你听过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7.教师小结,出示古诗《悯农》,齐声感情朗读。
二、活动四:希望的田野
1.算一算:自己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全班同学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全国十三亿人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
2.议一议:通过计算,自己有什么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节约粮食,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还要想办法让粮食增产。我国有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增产粮食的科学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
四上品德《衣食的来源》

10 .衣食的来源教学目标1.经过学习,晓得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节俭勤俭的原理,盲目珍惜劳动后果。
2.可以分辨日常饮食行为的正确与否,并扶植学生良好的勤俭习。
3.了解一些基本的农业学问,可以熟识并先容多见的农作物。
4.指示学生用差别的要领进行相比和探求,正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学问、领会成功。
课前预备:制作课件、若干农作物的图片、衣服商标、食品商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2.能够分辨日常饮食行为的正确与否,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习惯。
3.了解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能够认识并介绍常见的农作物。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探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体会成功。
教学过程:环节一:生活离不开农业(一)食的来源正在农村落1.激趣导进。
师:老师带来了一袋“珍果”,是田野里的珍果,如今我请一位同学上前来摸一摸,只准摸禁尽瞧,并猜猜它们是什么。
A 边摸边猜边瞧。
B 指出农产品。
适才大众瞧到的这一袋“田野珍果”都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我们称它们为农产品。
板书:农产品C 举例。
你还晓得哪些农产品呢?本来农产品是个大众庭啊,家里的成员还真不少呢!2.课件定格正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图片。
A 大众瞧这些是什么农产品?大众可别小瞧了这些农产品啊,它们的本领可大啦,摇身一变能酿成种种食品。
不信,你瞧:B 出示农产品加工成的食品图片。
谁能一眼就瞧穿它们分别是有什么农产品变出来的呢?C 延伸。
你还晓得哪些食品和这些农产品相关呢?3.联系生活,明白一日三餐与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
师:农产品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富余的食品,那么我们的一日三餐有哪些食品和农产品相关呢?4.除了我们一日三餐和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平常爱吃的零食又和农产品有什么关系呢!A 小组谈论零食的成份。
《衣食的来源》教学设计

《衣食的来源》教学设计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李海艳【设计理念】1.新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本课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解决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丰富认知,激发美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品德课程的活动性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农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时,采用了学生课前调研,课上交流汇报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时,创设情境、图片感知,音频感受多种手段;在升华情感、指导行为时,采取心理投射,小组合作感恩卡表心声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养成习惯。
【教学内容】 55、56、57页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农产品,认识衣食之源在农村。
2.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懂得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衣食之源在农村,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教学难点】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粮食和感恩农民,培养对农业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分小组调研,搜集。
一日三餐食谱食物图片衣物图片农产品图片农作物图片爱吃的食品的制作过程2.教师准备:生活中浪费粮食的图片,水稻种植过程音频、图片,《馒头的哭诉》音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发放“感恩卡”。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悯农》新学堂歌谣,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歌曲引入《悯农》是诗人李绅的作品,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辛苦。
以此作为整节课的感情基调,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勾描的主题。
一、分享收获,知道衣食之源在农村1.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
分享一下吧。
2.分小组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巡视,确定每个小组交流的主要内容。
4.组织学生班级内进行交流。
预设:(1)一日三餐追根溯源。
学生交流自己家一日三餐的食谱(实物展示台展示55页一日三餐表),教师相机追问食物的食材,引导孩子认识农产品并揭示课题。
古诗《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卖炭翁白居易[唐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标签乐府、冬天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称:说。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衣食的来源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衣食的来源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衣物的来源,知道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1. 衣物的来源及生产过程。
2. 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衣物生产过程、自然环境图片等。
2. 视频:农民伯伯种田、工人叔叔织布等。
3. 讨论话题:衣食的来源,我们应该如何珍惜。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衣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衣物是从哪里来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衣物来源于棉花、羊毛等自然物质,经过农民伯伯种田、工人叔叔织布等过程生产出来。
Step 2:学习衣物来源1. 观看视频:农民伯伯种田、工人叔叔织布等。
2. 学生描述视频内容,教师提问:“衣物生产过程中,人们付出了哪些努力?”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衣物生产过程中,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温暖的衣物。
Step 3:探讨自然环境与生活的关系1. 出示课件:自然环境图片。
2. 提问:“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衣物、食物等生活用品。
Step 4:学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1.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衣物,保护自然环境?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应该珍惜衣物,不浪费,注意环保,减少污染。
Step 5:学会感恩,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感恩,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丢弃,不浪费,懂得感恩。
Step 6:总结课堂内容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衣食的来源,自然环境与生活的关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感恩他人的劳动成果。
4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 我们的衣食之源

7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设置了两个板块:“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美好生活的保证”。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板块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了解生产过程中人们的辛勤付出,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美好生活的保证”板块设置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农业是我们衣食的重要来源。
二、学情分析当前,绝大多数的四年级学生,包括很多农村的学生,都远离农事劳作,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
尤其在城市,小学生五谷不分、蔬菜不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农耕教育,让他们感受农业生产的辛苦,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等行为习惯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
2.懂得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属于农业中的哪一类。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深入体会农业生产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保证。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农业的种类及其类别下的物品。
学生准备:生活中关于林业、渔业、畜牧业的物品。
一、导入新课1.情景探究:周末,小明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如果想买纸巾和橙汁,他们应该去哪个区域购买呢?点拨:纸巾属于生活用品,橙汁属于饮料。
所以,他们应该选择去生活用品区和饮料区。
小结: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和农业密切相关。
2.引入新课: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
农业: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劳动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引出课题:我们的衣食之源——美好生活的保证二、了解农业生产1.小组交流:我国种植业遍布全国各地,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吗?举例:课本第54页6种物品2.思考交流:种植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种植业的产品满足了我们基本的饮食需求,且大部分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必备品,如大米、食用油等。
因此,种植业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食的来源》教学案例
临海市哲商小学胡军伟
教学内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第10课)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情感与态度: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实践调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充分了解衣食的来之不易。
通过实话实说、组建行动小队引领学生积极实践。
教学准备:
1、课前调查日常生活中一些食品的配料、服饰的成分。
2、查找资料或访问他人了解一种以上农产品的生产成熟过程。
教学过程:
一、摸猜珍果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师述:今天,能给四(5)班的同学上课,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特地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见面礼。
想知道是什么吗?(师一袋一袋拎出来。
神秘些)给你们一点提示,这可是一些“珍果”(小麦、稻子、玉米、大豆等),一些来自田野的珍果!下面我想请几个同学上来摸一摸、猜一猜,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2、学生摸猜珍果,认识农产品。
3、揭示课题。
师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珍果”,都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粮食,也叫农产品。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农产品,他们可是我们“衣食的来源”呢!
二、追溯根源感知不易
&探究衣食的来源,充分感知农产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师述:在每一天生活中,我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这些农产品!不信?让我们来看看。
2、认一认:师边点击图片边介绍:这是我们每天要穿的衣服,这是我们每晚都要盖得被子,还有这些食物,如豆乳、面包、馒头……是我们经常要吃的。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都是这些农产品摇身一变,变成的!
3、连一连: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你能不能让这些东西现出原形呢?请大家给它们连连线。
4、说一说:除了这些,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东西也是由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呢?
5、点明农产品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是啊,我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这些农产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农作物的生成成熟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6、探究衣食的来源:怪不得有句话说:树连树,根来根,衣食的来源在农村。
你可知道这些农产品是怎么来的吗?(生长成熟)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一粒米的故事”。
7、播放课件“一粒米的故事”。
8、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心里一定有所感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粮食是来之不易的;种植
)
师述:①是啊,种水稻的确辛苦!②老师了解到,暑假的时候,有的同学到过农村,割过稻子,有过劳动体验;有的同学听父辈们讲过:插秧——施肥——打药——收割的种种辛苦。
③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结合背诵古诗《锄禾》。
④小结:是啊,粮食来之不易!一粒米、一颗大豆、一朵棉花……那一样不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呀!
&进一步了解农产品加工而成的食品也是来之不易的,
9、粮食加工而成的食品也是如此。
我们就以馒头为例,看看馒头是怎样诞生的?请大家看书本。
教师结合演示课件。
①看一看馒头诞生的图片。
②认一认要经过哪些工序?
③数一数有几道?(耕地——播种——施肥——成熟——收割——脱粒……磨成面粉——发酵)
10、快板演练馒头歌。
③导语:馒头的诞生真是来之不易哪!它要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程序。
胡老师把馒头的诞生写成了一段快板,让我们一起合作来演一演。
④出示快板,演练。
《馒头歌》
小馒头,白又香。
……小朋友们要珍惜,要珍惜!
三、情景再现辨析明理
1、师述:一个小小的馒头浸透了农民伯伯的滴滴汗水,但是他满腔的委屈却无人知晓。
2、课件演示《馒头的诉苦》
3、师述:馒头在哭,馒头在怒,馒头在喊,它的遭遇多凄惨哪!它哭什么?它怒什么?它又喊什么?
生①:哭人们不爱惜它,浪费粮食;
生②:怒人们不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生③:呼吁人们要勤俭节约。
4、同学们说得好,可是我们听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小明却不是这么说的?课件出示:
对吗?为什么?你想怎样对他说?
噢,我明白了:你是告诉他:(清楚、懂得、知道、理解)
生①: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不浪费。
生②:钱是爸爸辛辛苦苦撰来的,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合理消费。
生③:你是教育他: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应该继承优良传统,并把她发扬光大。
(老一辈革命家:毛主席(红烧肉)周恩来(睡衣穿了了20多年,打了73个补丁,他都舍不得扔掉。
)
生④:你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光来考虑的。
是啊,党的十六大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倡导全国人民关注节约,抵制浪费。
社会主义荣辱观。
生⑤: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一个小家富裕了,虽然可以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住的好一点,但是还要考虑大家庭里的其他成员。
有些人的温饱问题还都没有解决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们国家有13亿人,如果每天每天节约一粒米,可供6万人,吃一年。
生⑥: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比尔盖茨晚宴招待胡主席。
小结:我想听了大家的一席话,小明一定能改变自己错误的想法。
四、反思自我指导行动
1、师述:在我们同学当中,或许和小明一样,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想法,甚至还有些同学有着不爱惜衣食的行为。
2、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爱惜衣食自查表”,当当小医生,给自己查一查。
爱惜衣食自查表
下面的几点,你做到了吗?做到的,请给自己画个笑脸。
爱惜衣食自查表
3、交流反馈:在爱惜衣食方面,你已经得到了几个笑脸?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今后你有打算?怎么做?
(你不但看到不足,还有了今后的打算,老师相信你能说道做到。
我就把这个笑脸将给你,作为对你的鼓励吧。
)
3、导语:说到不如做到,我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做一个爱惜衣食人。
4、为了时时提醒自己,提醒家人,提醒身边的小伙伴,不忘爱惜衣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提示语、警句警句,把它张贴在餐厅、食堂、卧室、社区等,让大家都做到爱惜衣食,勤俭节约。
5、学生设计爱惜衣食警句警句。
交流反馈。
你设计的警语是什么?读给大家听听看。
5、小结:我们生活中有了这些温馨的提示语和警语警句,定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到爱惜意识,勤俭节约。
6、出示格言齐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下面的几点,你做到了吗?做到的,请给自己画个
爱惜衣食自查表
一、聊衣食揭课题
二、溯根源感不易
1、课件展示琳琅满目的服饰和食品,感受美好生活。
2、认一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农产品。
3、连一连衣食是由哪种农产品加工而成。
4、说一说课前收集的食品的配料、服饰的成分。
5、课件演示“一粒米的故事”,认识农作物生长的繁杂过程。
6、交流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成熟过程。
7、课件演示“馒头的诞生过程”,感受衣食的来之不易。
三、学故事谈感受
1、学习小故事《馒头的诉苦》。
2、畅谈感受。
四、明事理导行动
1、关注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2、辨析明理。
3、夸夸身边的好榜样。
4、师生共同实话实说。
5、组建小队开展爱惜衣食行动。
6、诵读名言结课。
备注:本稿即——修改53
2006-11-2上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