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控制下时间门的人体血液参数无创检测研究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实践经验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不断优化和完善,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创新
未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不仅局限于心血管疾病,还将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应用拓展
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3
02
01
技术原理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用于评估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
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病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危重病人监护
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麻醉
适用范围
非侵入性
实时监测
操作简便
广泛适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压波动、体位改变等,导致准确性不如有创监测。
准确性问题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
设备依赖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的成本较高,增加了医疗成本。
成本较高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法监测某些参数,如中心静脉压等,需要结合有创监测进行全面评估。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目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简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优势与局限性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未来发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实践经验分享
01
CHAPTER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简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方法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技术。
无创电子血压计检定相关问题探讨

无创电子血压计检定相关问题探讨发布时间:2021-01-21T02:53:44.72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董章芝[导读] 目前,电子血压计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差不多相同的测量条件下,使用不同品牌、型号的血压计、同一测试对象,个体的血压往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是不同厂家使用的电子血压计的数学模型和体模不一致造成的[1]。
钟山县检验检测中心广西贺州市 542699摘要:电子血压计主要利用压力传感器接收袖带内人体动脉的血压信号。
通过微机对信号进行判断、测量、控制和显示,最后由显示装置显示人体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数。
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子血压计静压检测方式不同,特别是对于某些类型的电子血压计,要进行静压显示误差验证,必须打开设备外壳连接压力管道,操作复杂,给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和验证带来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电子血压计;示值误差;问题讨论1电子血压计目前,电子血压计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差不多相同的测量条件下,使用不同品牌、型号的血压计、同一测试对象,个体的血压往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是不同厂家使用的电子血压计的数学模型和体模不一致造成的[1]。
其次,根据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原理,可以看出血液流经血管壁的波动转化为人体舒张压和收缩压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是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确定的,基于统计学原理,在理论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但考虑到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血管壁的弹性和厚度也不同,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直接影响到电子血压计对血流波动的检测和识别。
上述因素都会影响最终舒张压和收缩压,使测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大。
然而,无创电子血压计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误差,其中,血压计静压指示误差和血压指示重复性是两项重要的验证项目,也是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和病人的使用,电子血压计必须经常调整为动态血压测量模式,直接测量舒张压和收缩压。
无创心排量和血液动力学监测

➢相比于Swan-Ganz,其创伤较小,只需要一根中心静脉导管 和动脉导管,无需使用右心导管。
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PICCO 的缺点---
对于血管张力变化的敏感性还没有得到临床验证。
➢PICCO需要通过热稀释法对个体的血管阻抗进行校准,并且需要频繁的对
其进行校准来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尤其是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时。有研究显 示,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测定的CO值比实际低53%;在手术过程中,当 牵拉主动脉时,测定的CO值比实际高4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设备 进行校准,否则测定的数值没有临床指导意义。
数不准;由于其测定的是阻抗,因此CO读数严 格受到电极片位置的影响;对测定人群有限制, 肥胖患者和儿童不适用;测定过程中易受到病人 运动、呼吸等因素的影响。
➢ 由于BioZ的以上缺点极大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导
致其目标科室由ICU、手术室和急诊转至保健科、体 检科、老年科等一些无关紧要的科室。
经胸连续多普勒法
❖ 禁忌
❖ 缺点
✓ 价格 ✓ 非完全无创 ✓ 需要专业人员 ✓ 难以在ICU持续监测
✓ 声束与肺动脉血流始终存在较大夹 角,难以用于右心CO
✓ 食道狭窄或肿瘤、急性食管炎、食道憩室、食道静脉曲张 伴出血高危患者
✓ 颈椎及上段胸椎损伤累及脊髓
✓ 近期食道、气道手术史
➢由于在使用PICCO测定心排量时,脉搏轮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
当波形改变时,可能预示着需要对设备进行重新校准。多久校准一次目前尚不 明确,但是当儿茶酚胺或是血管内容量变化引起动脉波形改变时,重新校准是 非常必要的。(如持续出血、应用升压药、心肺体外分流时)
无创血流动力学可行性报告

无创血流动力学可行性报告研究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需要侵入性操作,如导管插入,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便。
因此,研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可行性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本报告旨在评估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可行性,包括其优势、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对当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并探讨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应用前景。
结果优势1.非侵入性: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不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风险。
2.连续性监测:相比传统的侵入性监测方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实现连续性监测,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3.便捷性:无创监测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监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局限性1.准确性挑战:与侵入性监测相比,无创监测技术在某些指标的准确性上可能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验证。
2.适用范围限制:目前的无创监测技术主要适用于一些基本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监测仍然存在局限性。
应用前景1.临床实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2.个性化治疗:无创监测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连续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结论综合分析可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能较确切反映病人的心血管功能,其与心
排量及总外周血管阻力是初步估计循环血
容量的基本指标,对指导术中输液及用药
有重要意义。
无创血压 临床评价
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年龄的病人和拟行各种大小手术的
患者; 自动化的血压监测,能够按需要定时测压,省时省力; 能够自动检出袖套的大小,确定充气量; 血压超过设定的上限或低于下限时能够自动报警。 受肢体局部病变影响较大,若血压过低数值不准
超声多普勒法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EDM) 经气管超声多普勒(TTD)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EDM)
原理:利用超声多普勒探头通过测定红细 胞移动的速度来推算降主动脉的血流量, 用M型超声探头,直接测量降主动脉直径的 大小,由于降主动脉的血流量是CO的 70%(降主动脉血流与CO的相关系数是0.92), 故其计算公式为:CO=降主动脉血流量×降 主动脉的横截面积÷70%。
健康人肺泡CO2含量近似于PaCO2,利用部 分重复呼吸技术可避免直接测量Cv CO2, 即与呼吸机管路相连的重复呼吸环为150ml 的死腔,当呼吸环内的气体与肺泡及肺毛
细血管达到平衡状态时,则可测出环路内 的CO2含量,假设整个重复呼吸过程中 CvCO2无显著变化,则间接FICK公式中 CvCO2可以被约掉,通过环路中CO2含量计 算出CO,平均3-4min测定一次。
血流动力学指标正常值
低血容量的判断
BP CVP CO LVEDV LVEDP PAWP 下腔静脉宽度及吸气变化率
心肌的氧供需平衡
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 血红蛋白含量(Hb) 心排出量(CO) 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正常值<12000,>12000提示心肌缺血 三重指数(TI), TI=RPP*PCWP ,正常值<15000 心内膜下心肌存活率( EVR),EVR= (DBP—PCWP) × TD /SBP × TS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LiDCO)监测是近几年来临床广泛使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LiDCO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
LiDCO血流动力学分析仪同时具备无创与微创两种监测模式。
无创模式基于血管卸荷技术,该技术使用无创指套获得实时的动脉波形,无创袖带校准,经过计算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
LiDCO血流动力学分析仪针对△SV(每搏量增加率)和Frank-Starling原则,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的、动态的、连续的测量和分析,内置了详细的容量负荷试验指导流程,多种容量负荷试验流程适配不同状态的患者。
在不依赖深静脉置管的情况下,LiDCO也能合理判断患者液体容量状态,反映心脏、血管、容量、组织的氧供氧耗等方面功能的多项指标,更好地帮助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和其他科室医护人员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实时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数字化的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贴合患者个体情况的用药和补液方案,辅助临床决策。
有关LiDCO血流动力学分析仪的检测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点:CO(心排量)、SV(每搏量/每搏量指数)、SVR(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指数)、SVV(每搏量变异率)、PPV(脉压变异率)、HRV(心率变异率)、△SV(每搏量增加率)。
其中,主要的监测参数介绍如下:CO: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重心输出量,人体静息时SV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
SV: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约60~80毫升,影响搏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
SVV:在一个机械通气周期中,吸气时SV增加,呼气时SV下降,以此来算出SVV,SVV来评估液体应答能力,当SVV高于13%时,进行补液或血管活性药物,需要注意的是,纠正SVV不是目标,SVV仅仅是一个工具,提供临床医师用药补液的参考。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
手术风险评估
在手术前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预测手术风险,为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手术安全。
评估病情严重度
对于重症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超声心动图技术
通过测量脉搏波信号,分析血管阻力和顺应性,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总结词
脉搏波分析技术通过测量脉搏波信号,分析血管阻力和顺应性,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该技术可以检测动脉血压、血管阻力、血管顺应性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脉搏波分析技术
总结词
利用生物电信号测量身体组织的阻抗变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成本效益
0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需要具有成本效益,以便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解决方案:优化技术方案,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开展经济性评价,证明技术的经济效益。
临床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需要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技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解决方案: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如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临床试验规范等。
评估疗效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从有创到无创、从复杂到简便的演变过程。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生物阻抗分析等。
未来展望
未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便携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方法。
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医疗设备被研发出来,其中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便是其中一种。
这种技术能够对人体的心血管功能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医疗技术。
下面将对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概念所谓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性的手段,对人体的心血管功能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
这种技术能够全面分析评估人体的血管功能、心脏功能、血液循环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原理及研究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超声、电生理、心电图、肺活量等不同的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进行多角度、多参数的测试。
这些检测都是无创过程,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在测试过程中,医生可以实时地看到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图像和指标数据,从而能够快速了解患者的总体情况和功能状态。
在技术研究方面,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目前,医学界对这种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均在不断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在未来实现更为精准的心血管功能监测和评估。
因此,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检查和治疗。
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儿童、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以检测他们的心血管功能状态。
在临床应用方面,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它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个体化治疗建议,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四、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心血管检测技术,无创心血管功能测量技术具有很多优势:1. 无侵入性:该技术的检测过程不需要任何切口和穿刺操作,可以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 l . 3 3, N o . 9, 2 5 3 6 2 5 4 0 p p , S e t e m b e r 2 0 1 3 p
犉 犻 3 犃 犫 狊 狅 狉 狋 犻 狅 狀犮 狅 犲 犳 犳 犻 犮 犻 犲 狀 狋 犪 狊犪犳 狌 狀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 犵 狆 / 犫 犱) 犪 狉 犪 犿 犲 狋 犲 狉 狊狅 犳犚 犅 犆犪 狉 犲 犪 狋 犻 狅 狀( 狆 犵 犵 犵
犉 犻 1 犜 犺 犲犵 犲 狅 犿 犲 狋 狉 犳 狋 犺 犲犱 犻 狊 犮 犾 犻 犽 犲 狊 犺 犪 犲狅 犳 狋 犺 犲犚 犅 犆 犵 狔狅 狆
] 。其 中 犎 为 红 细 胞 压 积 , 参照文献 [ 6 0< 犎 <1,为 血 液 中 红细胞所占体积 。通常情况下 ,一 个 健 康 人 体 的 红 细 胞 压 积 ) 表达 犎 =0 . 4~0 . 5。对于约化散射系数 μ 2 t r由式 ( ( ) ( 犎 1- 犎 1-犵) 犓( 2 2 ρ) 1-犵)= π( 犱 +犫Ξ) t r =μ s( μ 犞0 ( ) 2 其中, s 为血液散射系数 , 犵 为各向异性因子 , μ ρ 为有效相移 ( 狀HB -狀H2O ) , 犮 狀HB 为红细胞的折射率 , 狀H2O 为红细 π Ξ ρ =2 λ 胞周围血浆的折射率 。 在血流控制下 ,血液中的红 细 胞 逐 渐 聚 集 ,红 细 胞 的 聚 。 集体的形状近似为椭球 ( 椭球的旋转轴 为 犫,长 轴 为 犱) ρ为 散射平均角相关参 数 。没 有 维 数 的 参 数 Ξ 与 聚 集 形 状 相 关 。 单个红细 胞 可 近 似 为 一 个 各 向 同 性 盘 状 粒 子 ,由 式 ( 表 3)
2 犱 表示 , 2 犱 =2 犚
π, ( ) ,厚度由2 犪+ 犫 犫表示 , 2 犫= =2 ( 2 φ)
的典 3) 2 犚( 0, 犫。对于一 个 标 准 红 细 胞 形 状 ,表 达 式 ( φ)= 2 型参数为 犪=3μ m, 犫=0 . 7 5μ m, 狇=5。图 1 为 由 单 个 红 细 胞典型参数做出的红细胞结构图 。
血流控制下时间门的人体血液参数无创检测研究
吴金鹏1,孙美秀1 ,康美玲1,李 刚2,李迎新1
1.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天津 3 0 0 1 9 2 2.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天津 3 0 0 0 7 2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血液成分无创伤 测 量 的 精 度 ,从 而 达 到 临 床 的 要 求 ,提 出 了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无 创伤测量的一种新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血流受阻条件下 ,基于动力双波长时间分辨透射测量 ,将先进的时间 门技术和拉普拉斯变换方法结合起来 ,对人体 血 液 成 分 进 行 无 创 伤 测 量 。该 理 论 模 拟 了 利 用 该 方 法 在 体 测 量人体血液参数 ,模拟结果显示当 狆>0,强调早期到 达 的 光 子 的 贡 献 时 ,能 提 高 人 体 血 液 参 数 的 检 测 灵 敏 度。 关键词 时间分辨透射测量 ;人体血液参数 ;血流控制 ;拉普拉斯变换 : / ( ) 中图分类号 : . i s s n . 1 0 0 0 0 5 9 3 R 4 4 6 . 1 文献标识码 :A 犇 犗 犐 1 0 . 3 9 6 4 2 0 1 3 0 9 2 5 3 6 0 5 j 技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血糖无损精确测量仪器 , 2 0 0 7 年已获
2] 。 适应性等指标尚不如微创伤检测的结果 [
在众多的测量方法中 ,测量都是在正 常 血 流 状 态 下 进 行 的 ,测量信号也是脉动相关的 信 号 。利 用 压 力 停 止 受 测 部 分 的血流可以诱导血红细胞的聚集 ,聚集起 来 的 红 细 胞 逐 渐 减 小血液的散射系数从而导 致 透 射 信 号 有 一 个 1 0 倍的量的增
第 9 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血液的光学特性由吸收系数 μ a 和约化 散 射 系 数μ t r来 代 ) 、氧 化 血 红 蛋 白 ( 表 。血液吸收系数 为 血 红 蛋 白 ( H b H b O 2) 和水的吸收系数的线性组合 ,对 于 动 脉 血 ,血 红 蛋 白 氧 饱 和 ) 表达 度为狊 =9 8% ,吸收系数由式 ( 1 ( ( ) ) ( ) 狊+μ 狊 犎 +μ 1 -μ a = μ a H b O a H b 1- a H a H μ 2 2O 2O 式中 μ a H b O , a H b和 μ a H O 三种 血 液 成 分 吸 收 系 数 的 光 谱 性 质 μ
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十多年来各 国 科 学 家 从 各 个 可 能的技术角度以多种方案开展了不懈的 研 究 。对 无 创 伤 血 液 成分的检测研究 ,主要是通过提取光学信 息 来 测 量 患 者 血 液 成分浓度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的 无 创 伤 检 测 方 法 包 括 近 红 外 光 谱 、中 ( 远)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光声光谱 、光散射 、毫米波 检测 、颜色法 和 偏 振 光 旋 光 等 。检 测 部 位 包 括 指 尖 、指 肚 、 前额 、手臂 、耳垂 、眼球等 。检测介质包括血液 、组织 液 、眼 房水 、汗水 等 。有 体 外 采 集 组 织 液 检 测 和 在 体 组 织 直 接 检 测 。无 创 伤 检 测 的 数 据 重 现 性 、灵 敏 度 、选 择 性 、对 个 体 的
5] 。 方法 [
一个必要的信噪比 。这种技术近年来被应 用 到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无创伤检测 技 术 中 ,成 为 无 创 伤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检 测 的 新 手
4] 。以 色 列 O 段 ,并 且 取 得 了 良 好 的 效 果 [ r S e n s e公 司 利 用 该
2 0 1 2 1 2 2 1,修订日期 : 2 0 1 3 0 2 2 0 收稿日期 : ) 资助 8 1 1 0 1 1 7 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m 1 9 7 2 年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 e m a i l i c r o k n@1 2 6. c o m 作者简介 :吴金鹏 , : m a i l s m e i x 2 0 0 3@y s u n m e i x i u@g a h o o . c o m. c n; m a i l . c o m 通讯联系人 e
Ξ=
( ) 5
/ 2 1 2 / ) 。 其中ε= ( 1- ( 犫 犱) ε反应了散射的各向异性以及所有 例 如犫 > 犱 阶 可能聚集方向的平均 。对 于 更 长 阶 段一个复平面中由式 (
Ξ=
1 a r c t 狕 g ( 狕)
( ) 6
/ 2 1 2 ( / ) 。 其中 狕 = ( 犫 犱) -1
7] 达[
犓( ρ)= 1-
( ( s i n 2 n ρ) + s ρ) ( ) (i ) ρ ρ
2
( ) 4
式中 , 做为有效相移ρ 的函数 ,随着ρ 值震荡变化 。 犓( ρ) 在聚集过程的初始阶段 ,例如在犫<犱 过程中 ,没有维数 ) 的参数 Ξ,在方程 ( 中 ,对于一个相移等于 2 ( ) 1 1+ε l o g[ ( ) ] ( ) 2 1-ε ε
2 5 3 8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 3 3卷 斜率 。 红细胞压积和血氧饱和度的测量 : ) 从式 ( 和式( 可 以 看 出 ,红 细 胞 压 积 犎 既 影 响 吸 收 1 2) 系数又影响约化散 射 系 数 。血 氧 饱 和 度 犛 只 影 响 吸 收 系 数 。 为了调查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分别 调 查 了 两 个 红 细 胞 压积水平 0 . 4和0 . 3 8,两个血氧饱和度 9 8% 和 8 6% 。
犉 犻 2 犜 犺 犲犿 狅 犱 犲 犾 狅 犳 1 犇犚 犅 犆犪 狉 犲 犪 狋 犲 狊 犵 犵 犵 犵 假设红细胞沿一维方式聚集 ,也就是 红 细 胞 边 靠 边 的 聚
犉 犻 4 犚 犲 犱 狌 犮 犲 犱狊 犮 犪 狋 狋 犲 狉 犻 狀 狅 犲 犳 犳 犻 犮 犻 犲 狀 狋 犪 狊犪犳 狌 狀 犮 狋 犻 狅 狀 犵 犵犮 / 狅 犳狆 犪 狉 犪 犿 犲 狋 犲 狉 狊狅 犳犚 犅 犆犪 狉 犲 犪 狋 犻 狅 狀( 犫 犱) 犵 犵 犵
/ 血液吸收和散射系 数 做 为 红 细 胞 聚 集 体 的 粒 子 参 数 ( 犫 的函数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文中分别模拟了 三 个 入 射 波 长 犱) ( ,因为对于血氧饱和度的测量λ 6 3 7, 9 4 0和7 6 0n m) 6 0 1 =7
狇 ( ) 犚( s i n 3 θ, θ +犫 φ)= 犪 , ) 。 其中 犪 和犫 为表达式 犚( 的 参 数 盘 状 红 细 胞 的 直 径 由 θ φ
2 2
2 5 3 7
集 ,如图 2 所示 。根据 此 模 型 ,红 细 胞 聚 集 体 近 似 为 椭 球 形 状 ,其中椭球的两个相等的轴的长度等于 单 个 红 细 胞 的 长 轴 2 犱,第三个 轴 长 在 聚 集 过 程 中 随 着 时 间 而 改 变 。在 此 模 型 6] 。 下 ,红细胞压积并不随着聚集过程而改变 [ 反应了每一个 . 9 9 5,函 数 犓 ( 选取各向异性因子 犵=0 ρ) 单次散射的内部性质 ,
引 言
对人体血液成分的检测是医疗诊断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手 段 ,近年来无创伤血液成分检测方法吸引 了 众 多 学 者 进 行 研
1] 。由于人体血液成分的无创伤测量与 提 高 人 民 健 康 水 平 究[
得欧洲的 C E 认证 。为了进一 步 提 高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无 创 伤 测 量的精度 ,从而达到临床的要 求 ,我 们 提 出 了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无创伤测量的一种 新 方 法 ,这 种 方 法 是 在 血 流 受 阻 条 件 下 , 将先进的时间门技术和拉普拉斯变换方 法 结 合 起 来 ,对 人 体 血液成分进行无创伤测量 。我们提出的在 利 用 压 力 停 止 受 测 部分血流条件下 ,将先进的时间门技术和 拉 普 拉 斯 变 换 方 法 结合起来的测量方法 ,包含了利用压力停 止 受 测 部 分 的 血 流 诱导透射信号明显增强 ,对双波长入射下 的 时 间 分 辨 透 射 信 号的测量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手段增加血 液 成 分 浓 度 测 量 的 灵敏度三个部分 。关于利用压力停止受测 部 分 的 血 流 诱 导 透 射信号增强的原理对 人 体 血 液 成 分 无 创 伤 测 量 已 经 有 报 道 , 但是把利用压力停止受测部分的血流诱导透射信号增强的原 理和时间门技术以及拉普拉斯变换方法结合起来的无创伤人 体血液成分检测方法还未见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