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力及其作用效果学案(1)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3、探究弹簧弹簧计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二、学习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及使用预习案1、物体受力后能发生哪些形变?什么是弹性形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2、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导学案一、弹力:课堂探究:活动1:(动手操作,观察现象)(1)用力弯直尺;(2)用力拉橡皮筋;(3)用力拉弹簧。
结论:(这些)物体受力会,不受力时又,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4)用力捏橡皮泥;(5)用力揉面团;结论:(这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6)将乒乓球分别压在橡皮泥上和弹簧上松手后观察现象;结论: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乒乓球仍静止;而压在弹簧上松手后,乒乓球会弹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越高。
总结: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测力计。
活动3:认识弹簧测力计观察图及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活动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2)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是多少?说明:弹簧测力计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测力计会损坏。
(3)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说明: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据刻度值和格去算。
观察弹簧测力计(4)零刻度的调整填一填你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初三物理力及其作用效果教学案

(二)探究问题一、
(三)一、力是什么
(1)①人推车②推土机推土③人提水④拖拉机犁地
(2)问题:①上述素材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②上述各事例中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换言之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③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发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力的大小:用脚踢球,用力与不用力
力的方向:推门与拉门.
力的作用点:推门时,推A点与B点,效果有所不同.
老师做示意,学生练习.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画图时出现的问题.
知识梳理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改变物体的,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在画力的示意图的时候应注意————————————————————。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学案
学科初三物理编号主备人执讲人时间审核人授课班级课型 Nhomakorabea新授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
环节及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课堂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分钟)
(二)新课讲授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动脑思考并理解掌握本节知识
(三)巩固练习
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在掌握例题的基础上,会举一反三,实际应用。(10分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力及其作

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示意图二、重点: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预习案1、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
2、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3、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用50N 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导学案一、力的三要素:1、实验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程度的因素(1)怎样使塑料尺向下弯曲?施加力的方向应向 。
(“上”或“下”)(2)要使塑料尺向下弯曲程度相同,力的作用点在哪点较省力呢?作用于____ __点(“A ”或 “B ”或“C ”(3)如何使塑料尺向下弯得程度更大一些?作用在A 点的力应______(增大或减小)(4)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力的三要素:(5)生活中力的三要素事例:推门、用板手拧螺丝、拉弹簧等。
2、自学课本第5页(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 ,符号 。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需要 N 。
二、力的示意图:1、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在物理学中通常用 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 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 , 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 越大,线段应越长。
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2、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 的拉力。
AB C②沿竖直方向向上拉物体B的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物体C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初中物理的作用与功效教案

初中物理的作用与功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3)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会使用物理仪器和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科学知识,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
教学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3、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物理学研究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力、能量、物质、空间等多个方面。
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单位是牛顿。
2、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具有做功能力的属性,它的单位是焦耳。
3、物质的概念: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它具有质量和体积。
4、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体存在的位置和范围的度量,它的单位是米。
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15分钟)1、观察法:通过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理论和探究问题。
3、推理法: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和预测。
4、测量技能:学会使用物理仪器和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四、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力的作用:举例说明力对物体的影响,如抛物线运动、碰撞等。
2、能量的转化: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摩擦生热、水力发电等。
3、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物质的不同性质,如磁性、导电性等。
4、空间的概念:举例说明空间的应用,如地图测量、建筑设计等。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物理教案与反思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效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了解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拉扯弹簧,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解释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踢足球、拉扯弓箭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拉伸弹簧,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概念模糊不清。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生活实例和课堂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布置更多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中考物理力和运动温习学案1无答案鲁教版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乡中学中考物理《力和运动》温习学案(1)(无答案)鲁教版【温习目标】一、明白得力的概念二、会辨析彼此作使劲和平稳力3、明白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联系实际明白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式。
【题型解析】考点一:力的概念例一、人干体力活的时候,很讲究巧使劲,那个“巧”字说明:人使劲的时候,必需注意施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选择,下图所示的各类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练习:一、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A、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B、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C、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考点二:弹力、重力、摩擦力例二、有一准确的弹簧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两位同窗各拉该测力计的一端,使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静止,测力计的示数为6N,忽略测力计与桌面间的摩擦,则两同窗所用的力()A、均为3NB、均为6NC、均为12ND、别离为6N和12N例3、人们的研究表明: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大约是它在地球上重力的1/6。
一个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是588N,若把它放在月球上,它的重力是 N,施力物体是_________,质量是 kg。
(g取10N/kg)练习:如图6所示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_____________,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例4、用手握住一个啤酒瓶,啤酒瓶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啤酒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
C、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的静摩擦力并未增大D、若啤酒瓶原先为空酒瓶,那么向瓶中注水的进程中瓶维持静止,即便手握瓶的力大小不变,平所说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
例5: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重100N的小车,受到15N水平向右的拉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拉力增大到18N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A.18N B、15N C、115N D、118N练习:一、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必然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4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力为的砝码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的砝码时,木块正好作匀速运动时,当小盘内放有重为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当小盘落在地面上后,木块继续运动,现在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___ N。
初中物理教案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三部分内容构成,在“力”的部分,教材引出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1.感知力。
教材设计了本章的章首图雄伟的“长征”火箭将“神舟”8号送入浩瀚的太空。
通过科技的发展进步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接着教材引用了人拉车、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的实例,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材还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2.描述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3.分析力。
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事例和实验,发现个实例都涉及两个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至此,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1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基础,已经初步了解了物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学习规律。
在此之前,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质量和密度,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着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需要让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经历感知、描述、分析等测量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力的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学生当前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生活事例、进行实验,归纳、概括出什么是力;能说出实例和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作用效果感知力;2.通过观察分析实例,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及其作用效果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难点:力的三要素
预习案
1、1.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即施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_____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
______________物体。
3.用脚踢球时脚感到痛,是因为脚踢球时,脚给球一个力的同时
..,球也给脚一个力。
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把这两个力称为____________的力。
4、静止在桌面上的书,对桌面有_______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桌面对书有_______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
5、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
6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
提出问题并实验:选取一女生、一男生分别演示关门的实验看谁的力气大?刚才的两位同学交换位置后再进行比赛。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场景,设立探究探究课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事例:①马拉车②推土机推土③同学提一桶水④手推桌子⑤磁铁吸引铁钉
(2)问题:
①上述各例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②上述各事例中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换言之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③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发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单独一个物体能不能有力的作用?”
④根据前面的分析回答:是否只要有两个物体就有力?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就没有力?试举例说明。
⑤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能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吗?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事例:
①人用力提水,为什么过段时间会觉得胳膊酸痛?
②用手拍桌子,手为什么会感到疼?
③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小孩为什么向后退?
(2)自我探究上述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3)活学活用:
①游泳时,双臂用力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②鸡蛋碰石头,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却碎了。
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填大于、等于、小于)
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B.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