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顼龄砚台
宁夏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宁夏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宁夏博物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有许多文物。
宁夏博物馆有好多文物,有古代的,现代的,历史的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西夏王墓出土的文物”,它是西夏文摩崖石刻。
西夏文是在西夏建国以前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书写的,这种文字在西夏时期成为一种通用文字。
西夏国灭亡以后,这些石刻就不见了。
在宁夏博物馆里有两件西夏文摩崖石刻:一个是“李继迁碑”,另一个是“贺兰山神道碑”。
这两个石碑都是明代宁夏人李继迁所立。
这件文物出土于李继迁墓中。
这件文物看起来十分精美,它是一件古代瓷器。
这件瓷器的花纹十分精美,有些花纹还是立体的。
这件瓷器不仅美观而且还很实用。
这件瓷器非常古老,距今已经有600多年了。
我最喜欢的文物是“清代贺兰石画”。
它是用贺兰山岩画上的图案雕刻而成的。
这幅画里有一个神仙坐在莲花台上,旁边有一只小鸟正在啄花,旁边还有一个仙女在绣花,画面十分美丽、壮观。
—— 1 —1 —。
翰墨阁砚台介绍

翰墨阁砚台介绍翰墨阁砚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房用品之一,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中的砚台。
它是用于买卖、摩擦和干磨墨块的器皿,常见的材质有石料、陶土、瓷器等。
翰墨阁砚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寄托了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追求。
翰墨阁砚台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起初被称为“瓠砚”,后来发展演变成为翰墨阁砚台。
翰墨阁砚台是由石料制成的,最早使用的石料是自然形成的河床石,并逐渐演变为人工开凿的石料。
石料砚台因其独特的材质和纹理,被誉为“天然的艺术品”,深受书画家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
翰墨阁砚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选择合适的石料材质,如玉石、青石等;然后进行原材料的切割、雕刻、抛光等工艺,使砚台达到完美的外观和功能;最后进行加工、烧制等步骤,使得砚台具备稳定性和不易破损的特点。
翰墨阁砚台有着不同的形状和样式,常见的有方形、圆形、杂形等。
除了实用功能之外,砚台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有的砚台上雕刻着四季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有的砚台上刻有文人雅士的名言警句,寓意深远,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中,翰墨阁砚台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和身份象征。
它代表了文人的高雅情趣、精湛技艺和丰富知识,是文人雅士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品位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翰墨阁砚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重要性,被誉为“砚台滋养文明,滴水成汪洋”。
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翰墨阁砚台的使用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便捷、快速的书写工具,如钢笔、毛笔等,而翰墨阁砚台则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翰墨阁砚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翰墨阁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无论它是否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都不改变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附砚台的种类、价格、鉴别方法及砚台保养知识)启明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砚台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砚台的种类、砚台的价格、砚台的鉴别方法以及砚台的保养知识。
之所以要整理砚台方面的知识,是因为之前因为自己的需要,整理了关于毛笔牌子以及宣纸牌子的文章,后来又因为有前辈留言让我整理一些关于墨汁的文章资料,所以在十一国庆五台山穿越回来后趁着闲暇,我又对墨汁的一些常识也做了整理,晚上浏览自己的博客时,心想干脆把砚台的一些知识也做个整理,这样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就全了。
虽然自己平时用的就是普通的砚台(当时报书法班的时候老师赠送的圆形的带盖砚台,后来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在北京砚田书院买的。
),但是今后可能也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全文如下:中国十大名砚——砚台的种类通常我们说起“文房四宝”时脱口而出便是“笔墨纸砚”,砚在这里是排最后的,但是这似乎丝毫不影响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书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
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táo)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1.广东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端砚的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砚台从单纯的文房用具,发展为集书法、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被历代文人视为珍玩藏品。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最为文人所珍视。
北宋诗人唐庚在《古砚铭》中写道“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观之寿以世计”;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也将砚放在四宝之首,说“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甚至一些文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陪葬。
《遂昌杂录》中记载一则逸事:“和靖先生……杨连真助亦发其墓焉。
间棺中一无所有。
独有缩砚一枚。
”由此可见,古时文人们对砚台的钟情程度可见一斑。
砚台的起源砚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颜料来装饰器物、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从其结构及附带的器物推测,古时还需使用砚台需借石质磨杵来研磨块状的矿物颜料。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的石砚与磨杵自然形态的石砚一直从战国和西汉早期都在使用,随着秦朝统一中国文字,砚台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汉代之前,对于制作砚台的材料选取,只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坚硬耐磨即可。
而汉朝之后,古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改制。
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人工制墨可直接磨于砚面,因此不再需要磨杵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矿物颜料了,因此对于砚台材质的坚硬度,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手工制墨因此,砚台在此时得以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同材质的砚,如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
明代铜砚河蟹纹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而在造型方面,汉代砚台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西汉后期,还出现了较为规整的刻有纹饰的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开始兴起,于是也出现了瓷砚。
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
江南“砚”遇——余姚博物馆藏黄宗炎澄泥砚考释

遇◆张宇( 广州 ) 冯叙翰( 浙江 宁波 )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记,砚之寿以世计。
——宋·唐庚《古砚铭序》古代文人的案头,必然少不了文房四宝的身影。
砚,历经岁月磨砺,仍坚实如初,自古被冠以“文房四宝”之首。
古人云:取一佳砚,胜于拱璧。
北宋诗人苏舜钦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
”拥有一方制作精良的砚台,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四大名砚中,唯澄泥砚以泥制成,其余三砚皆为石砚。
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犹如道教炼丹。
其具有质地细腻、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如油,不损笔毫的特点,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今岁孟春,我与友同访浙江余姚博物馆,喜见一方名人自制澄泥砚,其颜色、形制、铭文及章法布局皆为精妙,观之欣喜,遂以拙笔记之。
一、黄宗炎自制澄泥砚余姚博物馆所藏清代黄宗炎自制鳝黄澄泥砚,砚呈鳝鱼黄色,质地细腻,长方形,长15.8cm,宽10cm,高2.5cm,砚池椭圆形,水池成一弯眉月。
泥砚背面中间内凹,刻有黄宗炎所题铭文,楷体直书,分5行,共48字。
铭为:中央属土,笔歌复墨舞,思古而不泥于古。
澄泥以鳝鱼黄为最上上品,盖以绢囊沉汾河底,积数十百年始成一砚,其难如此!落款“黄宗炎”。
后钤篆书“晦木”印鉴。
砚铭中,作者介绍了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及赏鉴品第。
其中“中央属土”,按《易经》八卦中,属土的方位即中央。
道教称中央为黄庭,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
澄泥砚譬如炼丹淬火而成,而此方砚台正是鳝黄色。
明末清初,传统古法制(澄泥)砚工艺已经失传,古籍所载也仅为“纸上得来”,制砚是一门手头技艺,需不断“躬行”与锤炼。
在此背景下所制澄泥砚,已很难再是原汁原味的古法工艺,一定程度上,需要靠制砚者凭着对古代工艺的理解及实践来制作。
“思古而不泥于古”,即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亦要总结并与时俱进。
这类对古法澄泥砚的仿制与复刻,在乾隆《西清砚谱》中亦有记载。
澄泥砚因原料及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玫瑰紫等不同颜色。
砚贵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

◆周同祥( 北京 )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造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流传下来,大部分已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当然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有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在民间流通,在今天这个全民收藏的大时代,有的人喜欢收藏瓷器,有的人喜欢收藏字画,还有的人喜欢收藏家具等等,不胜枚举。
砚台的收藏一般会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材料的选择分几个阶段:首先是汉唐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砚台是如何从简单的研磨器演变成实用砚台。
接着是明清阶段,这个阶段里古人开始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且由于文人的介入,砚台渐渐被融入到金石体系里,被文人当作一种记录、抒情、馈赠、自勉的载体,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不捉刀代笔,在砚台上镌刻文字绘画,从而千古流传。
今将十方馆藏铭文砚做一展示,其中有释文和考证不准确的地方,烦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清代端砚长15.5厘米 宽8.3厘米 高3厘米铭文:铁耕斋藏雷悦(1882—1933),字怡甫,一作彝甫,号虚公、锲公、铁耕山人、壶盦外史,室名铁耕斋,长沙人。
工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精鉴赏。
清代端砚长17.5厘米 宽12.7厘米 高2.2厘米铭文:作外吏难免俗毋饮贪泉重为尔辱 云麓自铭判牍之砚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别署闲云,又号顽头陀,别署洞天真逸,鄞县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善书,宗二王参以南北。
民国后寓沪教授书法,鬻书自给,间画墨梅,每日临碑读书,至老不衰。
子高式熊,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清代天成端砚长14.5厘米 宽11.3厘米高2厘米铭文:暝秦馈汉斋书画砚 乙未夏五题于宣武坊南寓庐 素人朱本 素人印朱本(1761—1819),清代人,字素人,号溉夫、竹西,江苏扬州人。
山水画法学文伯仁,笔墨秀润古雅。
花卉、人物笔致简淡恬静。
游寓京师(今北京)时,与其兄文新、泰州朱鹤年并称“三朱”。
清代庙前洪歙砚长宽14.8厘米 高3.8厘米铭文:庙前洪者龙尾石之良也今亡其处言如端溪之有青花者然铭曰庙前洪在何许产此石谁适主有美如斯勿用何居 癸未春让泉过客制程瑶田(1725—1814),清代经学家,字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让泉过客,安徽歙县人。
臆说古砚: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

臆说古砚: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砚台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砚台收藏也是一个非常偏的收藏冷门,但近年来,小小砚台却频频拍出百万甚至千万元高价,以砚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内涵来说,它的价值目前仍远远被低估。
好砚台的材质就是稀缺资源一方砚台,兼具了材质美、雕刻美、书法美以及强大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玩味。
更何况,在所有收藏品当中,砚台是保存起来非常方便的。
先看材质美。
中国古代三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石砚,都是罕见的矿石。
砚台是用来发墨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墨强、而且不伤毛笔,这就要求好的砚台必须材质坚硬、密度极高,好的砚石其硬度接近于钻石,同时好的砚石还显得温润、娇嫩,一方材质名贵的砚台,呵口气在砚堂,马上就会有细密的水珠渗出来,可以直接研墨。
古代一些名坑出产的砚石,向来为历代文人所珍视,比如歙砚里的龙尾坑,端砚里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很多名人都曾特地赋诗赞美。
因此,砚台收藏,首先要讲究材质,那些早已“绝版”无法再开采的名坑砚石,尤其是有着珍贵石品(即纹理和石眼)的,价格一向高企。
砚台造型体现文人追求再看雕刻美。
中国砚台一向属于雕刻文化里的一种,无论是对于整体砚台的造型设计、雕琢、打磨,还是因材施为、巧夺天工的各种纹饰图案,都是我们欣赏的重点之一。
宋代以来的砚台,就讲究砚台四边都略微往里收敛一点点,不但在视觉上更美观,还直接传达了中国文人内敛、谦冲的精神。
砚台每条边的线条,都因为手工打磨,而达到一种能体现哲学精神的境界。
宋代和明代的砚台,在形制上达到了文人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其线条之美,几乎可以看作是当代世界极简主义的先声,也是中国明代家具制作理念的又一体现。
所有者身份决定砚台身价一方好砚台,往往会引来无数文人殚精竭虑为之题铭,或讲述砚台得来经历,或记录创作过程,或赞美砚台材质、造型,或撰写人生格言,传递给家族后人,其优美的书法刻在砚石上,更显金石气。
总之,一方砚台上的铭文,可以直接决定它的市场价值。
辽代金花银龙纹“万岁台”砚

在 安阳 般墟 妇好 墓和 洛 阳北 周墓 中 ,均 出 土有调 色 器物 ,可 掉是 砚的 鼻根 。汉 以 耵的砚 里饼 心带有 凹楷 .加 以石杵压莆颗 粒状 相片状噩喜 迕研庸 ,石杵约 占磨盘 的四分之 一。
“ 岁 台” 砚 万
随 着 时 代的 发 展 , 类 的 进 步.长方 形 砚 逐渐 人 被 先 民启 用 。原 始的 墨 是用 炭 灰 、 墨等 天 然 材料 石
注释 :
① 河北 省文物研 究所 《 五代王处 直基 》 文物 出版牡 .9 9 . 1 9 年。 ⑦ 盖 之膏 : 探寻 逝去 的王 朝—— 辽耶 律羽 之墓 ) 内奠 古大 学 ‘ .
出版 社. 0 4 9 0 年。
力 ,龙酋同望 .虬豫取 逸 .极其 视觉冲 击力 ;三枝立 莲穿绕 于龙身 .其中一 朵盛开 .经龙嘴衔 立于 龙头顶
制 成 . 铜 器腹 下 的黑 胭脂 即 炭黑 也 是谰制 墨 丸的 青
最 佳 原 料。砚 在 文 房 四 宝中 ,最受 钟 爱 .因 为纸 会 写尽 .墨能 磨蚀 . 将用 秃,唯有 砚台 可伴 随主 人左 笔 右 .经久 不 坏。古 代文 八 雅 士 均视 砚 为 知己 和 文房 中 、 案 上必 备的 工 具 , 下了 许多 爱砜 、 砚 、 书 留 赏 藏 观 的佳 话。 我 国制 观历 史 久远 .品种 繁 杂 .装饰 各异 。随 着历 史的消 进.形制 也各具特 色 .富 有强烈 的时代气 息 从唐代起 .端砚 、歙砚 、洮河砚和 澄泥砚 被井称 为 “ 四大名砚 ” .其中 尤以端砚 和敛砚为 佳 。 “ 辽砚 ” 因始 产于辽 代 而得 名 .素 以龙雉 腾起 而扬 名天下 .有龙 _驾 云 .伴 之龙砚 主题 .辽 砚的云 必 雕 也可谓变 化万千 。其若烟 非烟 .若 云非云 .郁郁芬 芬 。缳缈空 灵。古以 云为祥瑞 之气 .辽 砚继 承井刨意 “ 云势 ”之 美 ,细数 有行 云 、卧云 、七巧 云 、四台 云 、如意云 、和合云 、蚕茧云 、骨朵 云、大勾 云 、小 勾云 等 ,大有 “ 行云绵 延似流 水 ,卧 云平摆像 如意 , 大云 连身通气 。小云巧 面生灵 ” 。体现 了龙 以 “ 云” 活 .云伴龙美 的艺术效 果。耶 律羽之基 墓室建 造极尽 奢华 。结构精 细考究 .犹如地 下宫殿 ,是辽代 早期十 分置 娶的大型 契丹贵族 墓葬 其中出土 的这件 金花银 龙纹 ” 万岁 台”砚图案 构思新 奇.工 艺精 湛 .富有立 体感 ,是极为 难得的珍 稀之物 .以其造 型可 一窥辽砚 风格 初成之端倪 。其砚 盒盖正 面为栖顶式 样 .凸凹有 形 。锴 藩有 致 :下端 錾刻 波涛 ,翻 滚奔 腾 ,茁 势待 发 中 部横 冲腾 龙 ,曲身 同首 ,龙 爪张 扬 .道劲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顼龄的砚台
湖边客
在清朝康熙年间,江南华亭(今属上海市)有个家庭出现了“父子四登科”:这就是曾经名噪一时“华亭四王”。
这一家的父亲王广心,字伊人,号农山,顺治己丑年(1649年)進士,曾以御史巡视京通二仓漕政,后以亲老请假还乡,与他人共同编纂了《松江府志》、《江南通志》。
王广心有三子:長子王顼龄,字颛士,号瑁湖,康熙15年(1664年)進士;次子王九龄,字子武,号薛淀,康熙33年(1682年)进士;三子王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康熙24年(1673年)会试第四名,赐進士一甲第二名及第。
这父子四进士中,以王顼龄名气最大。
王顼龄康熙15年中进士后,康熙18年举为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的编纂。
康熙20年后,先后主持顺天府乡试和福建乡试,提督四川学政,转升侍讲学士。
当时康熙帝亲临讲筳,由侍讲学士每天讲《通鉴》一章。
因王顼龄史学功底扎实,颇得康熙赞赏,康熙南巡时曾两次视察其宅“秀甲园”,赐御书榜。
王顼龄在康熙57年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兼任工部尚书,后来还担任御批《书经传说汇纂》的总裁。
雍正皇帝即位后,又加封王顼龄为太子太傅。
此时他已是82岁高龄,屡屡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雍正皇帝多次慰留,还亲撰七律一首书于扇面赐赠:“端揆仪表百僚中,两历朝熙眷数隆,学识宏才名世业,老成安重大臣风,耋耄可作岩廊瑞,眷顾还当冰镜同,正在谅暗资赞化,邱园荣退莫相
匆。
”
王顼龄死后,雍正皇帝亲自下诏书哀悼,停止朝事一天,令凡出其门下的官员都要素服持丧,各部院汉人官员都要去祭送,并赐谥文恭,极尽哀荣。
王顼龄著作等身,有《清峙堂稿》、《索笑檐稿》、《紫兰山馆稿》、《华黍楼稿》、《赐书楼稿》、《含晖堂稿》及《画舫斋稿》,最后合编为《世恩堂集》32卷存世。
晚年又有《松乔老人稿》等,词集《螺舟绮语》(又名《兰雪词》)、《世恩堂诗集》等也传于世。
王顼龄生前往往自称“瑁湖”,世人则称其“瑁湖先生”或“瑁翁”,其书法作品和生前文房用品偶见传世,很为收藏者看重。
笔者收藏到一方刻有“瑁湖先生之宝”铭的砚台。
这方砚台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端石砚,砚堂微凹,砚额上刻有简洁的云龙纹,显得十分古朴典雅。
该砚背面刻有“瑁湖先生之宝”6个字,带有红木整挖的南瓜造型砚盒。
请教几位对古代砚台比较有研究的朋友,他们认为,此砚应该是清朝早中期的,与王顼龄的生活年代相符,很可能是王顼龄使用过的,但砚台背面的“瑁湖先生之宝”这几个字不是王顼龄的书法,大概是他的后人或学生加刻上去的,以表示对此砚来历的珍视和对瑁湖先生的纪念。
2009年,杭州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曾推出一方王顼龄铭的歙砚。
该砚背面题有“余素好古砚”等40多字,字迹端庄秀美,是功力深厚的馆阁体书法,当为王顼龄所题。
王顼龄称该砚为古砚,可见其早于王顼龄所生活的年代,至少应该是明代制作的了。
此砚年代久远,又有王顼龄这位清朝著
名文人和重要朝臣的铭刻,但成交价仅为3.58万元,比同场拍卖的许多民国时期的砚台还要便宜,购买者真可以算是“捡漏”了。
“瑁湖先生之宝”砚台
2009年杭州拍卖的王顼龄铭歙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