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蝈蝈与蛐蛐》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夜》这首田园诗,通过对夜里各种景物的描写,展现出夜的静谧、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2.重点突破师:怎样理解《夜》所描写的夜景?生: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又产生无限的遐想。
作者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
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3.难点攻克师:《蝈蝈与蛐蛐》一诗中,作者为了营造静谧的氛围,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生:采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先描写夏日的草地、篱笆的浓阴,还有冬夜让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火炉,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再写蝈蝈和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
4.拓展延伸济慈名人名言①宁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
②如果你长期戴着一个面具,它就会成为你的脸。
③诗必须写得像树叶长在树枝上那么自然。
④只有在得到生活的验证之后,谚语对你来说才成其为谚语。
⑤听得见的声音是美的,听不见的声音更美。
⑥诗人,是神派来刺探人间的间谍。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遐.想( ) 消逝.( ) 栖.息( ) 喧.响( )微yàng( ) 树 lí( ) yōu( )暗沉jì( )2.请你根据诗歌内容选词填空( )它争先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A.沉寂休息冷寂安静 B.沉醉栖息寂寞安静C.沉醉栖息寂寞宁静 D.沉迷休息冷寂宁静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你们可来啦!”姐姐慌里慌张地对我们喊道:“爸爸不见啦!”B.古波斯的拜火教其实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4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泣珠?
2.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示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晓》)
(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态) (动态)
拓展延伸
•静夜——郭沫若
1.比较阅读:同是写夜的诗 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 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 异同?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 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 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 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 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 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 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 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 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用冬天的蛐蛐 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 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4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 个破折号,表明“爱”是 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教学小结
在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 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平实中见真情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 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 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 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 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 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 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 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 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 黑人获得自由 。
黑人谈河流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象河流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教学小结: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 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 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 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 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 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 的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下册《4外国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初三下册《4.外国诗两首》课文4.外国诗两首《祖国》[俄]莱蒙托夫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本诗欣赏《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
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
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起义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农奴主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和对东正教的迷信,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4课外国诗两首PP

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技法?
• 1、运用拟人的手法。 • 2、通过巧妙的联想。 • 3、动静相衬。
诗歌赏析技巧:
• 1、结合写作背景、题目、作者生平阅 读诗歌。 • 2、找出诗歌意象,感受意境。 • 3、分析诗歌写作技法。 • 4、感受作者的情感。 • 5、个人阅读感受。
第一节 描写夜的静谧。 通过听觉、视学 第二节 写出夜的美好。
侧重听觉 衬托,以动 衬静
从视觉角度, 进一步描写月光 第三节 下大自然的美丽。 抓住意象大河、
又回到夜的静谧, 第四节 并再次写到美丽 的月色。
小溪、青草
视觉角度
通过诗人笔下的月夜,可以窥探出 作者怎样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研讨与练习二2)
俄·叶赛宁
导入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 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作者介绍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 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 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 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 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 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 诗歌奠基人之一。有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 《苏维埃俄罗斯》等。
字词
• 蝈蝈 guō 蛐蛐qū • 昏晕yùn 树篱lí • 栖息qī 草茸茸róng
听范读(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蝈蝈和蛐蛐
•2、诗歌的主旨句是什么?
主旨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 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 •3、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息:”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一、盛夏“蝈蝈的乐音”。 • 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4

4外国诗两首祖国

俄罗斯风景
俄罗斯风光
疑难解析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 情的?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 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 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 异的爱情!”
俄罗斯乡村风情
写作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 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 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 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 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 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见本 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疑难解析
1、诗人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 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 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 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 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 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 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 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 里有所沉淀。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 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 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 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 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 《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 太奇》等。
休斯一生共出版九部诗集。他 的《我也》最初于1925年发 表在《新黑人》中;它是对沃 尔特.惠特曼的《我歌唱美国》 一诗的呼应,肯定“肤色较黑 的兄弟”也唱一首美国之歌而 且将在美国占据应有的位置。
导入新课
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的永 恒歌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 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 的吟唱。
作者简介
哈依尔· 尤利耶维奇· 莱 蒙托夫(1814—1841),俄 国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 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 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835 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 克》和剧本《假面舞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重点】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人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设计问题1、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诗的意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大自然的诗歌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六、深情朗颂学生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七、拓展创新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诗作,课处再阅读几首在班里交流:“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模仿课文,仿写几句诗句,抒发自已对地球或自然的独特感受。
第二课时夜〖课文简介〗《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设计〗一、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信息。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教师助读资料: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先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三、问题设计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五、本课总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
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
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六、作业1、完成课课练。
2、预习新课。
七、教学反思诗歌教学需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有朗读指导,有听读<跟读;有初读<再读<品读;有比较读<有师生同读。
“以读代讲,以读促品”(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正是诗歌教学的特色。
诗歌教学还需注重情感的体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讲究“调动学生的体验”。
本堂课上,诗人的情感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