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4

4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外国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
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
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
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
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
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
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时代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黑人谈河流1、作者介绍: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
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4 ﹡外国诗两首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中是怎样 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体现这一主旨? 体现这一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 ”“大地的诗歌呀 来没有停息。 来没有停息。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 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 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 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 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 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 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 ---蛐蛐---蝈蝈 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1818年到1820年 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 年到1820 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 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 圣亚尼节前夜》 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 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 古瓮颂》 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 25岁 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 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 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 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却 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 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 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4 外国诗两首教案和教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 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 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
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
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生字新词预习
虔信(qián):
慰藉(jí):
深邃.( ) 瞰.望( ) 黝.黑( )
四、整体感知
潺潺.( ) 晨曦.( )
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部分 成为历史——灵魂和河流一般深邃
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
沉。
七、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 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1.B 2.C 八、小结 这两首诗都抒写着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是全人类的共 同感情。放眼天下,纵观古今,你会一次次地被崇高的爱国情感所打动。 九、作业 以本单元课文为主,再搜集一些爱国思乡的诗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开一 次新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4.外国诗两首4.外国诗两首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研析赏析《蝈蝈与蛐蛐》
感受优美画面
朗读
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 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仿佛置身在各种优美的自然景物之中。 感受到诗歌中浓郁的田园情趣。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研析赏析《蝈蝈与蛐蛐》
赏析诗歌语言
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从 多个角度去赏析。请用“我欣赏_________,因 为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欣赏第四行,特别是“飘荡”,使我觉得蝈蝈 唱歌很好听,悠扬回荡。而且是在“新割的草地的树篱” 周围“飘荡”,感觉很好。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
自学《夜》
这首诗传达出作 者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
追踪美自点学,《把夜握》主旨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诗中所描绘的夜景。
蝈蝈和蛐蛐只是最普通的, 最被人们所忽略的两种昆 虫,它们的叫声居然也能 称之为诗歌,那么其他的 百鸟千虫自不待言了。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研析赏析《蝈蝈与蛐蛐》
诗的末尾,人们感到“蛐蛐的歌儿”仿佛就是 “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有什么新意?
让冬天“蝈蝈的歌儿”呼 应盛夏“蛐蛐的乐音”, 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 首此起彼伏的“不停息” 的“大地的诗歌”,富有 内涵,给人留下了广阔的 想象空间。
当堂检测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 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 “大地的诗歌”? 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 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 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赞颂了大自然 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第一篇:《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蝈蝈与蛐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
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第1~8行诗为第一节。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
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
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
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______①晕()______②乐()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③盛④弹()______ ()______(3)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5)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6)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7)填空。
《蝈蝈与蛐蛐》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是____国__________诗人。
②《夜》选自《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诗人_________。
(8)简答。
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①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何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篱②qī③茸茸④rǎng(2)略(3)C (4)A (5)D (6)C(7)①世界流派诗选济慈英浪漫主义②外国名诗三百首俄罗斯叶赛宁(8)①略②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③(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蝈蝈和蛐蛐》,完成1~4题。
蝈蝈和蛐蛐济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在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夏景:“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冬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3.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从而来突出主题。
4.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题。
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大河”会“银星万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原野上的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纳这首小诗的题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梦乡”指睡熟时候的境界。
这说明了“夜”已来临了。
2.这是描写“大河”平静,没有波澜,映照着天上的繁星,所以说“大河银星万点”。
3.这是描写月光下的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因为青草上有水,所以会反射着月光,因此“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4.着力描绘夜的静谧、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乡、响、嚷。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节和第二节都以“多美的景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节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白桦树,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2.“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时的喜悦和激动。
3.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4.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有感染力。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1)一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来观赏。
(2)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一面对大自然,各色人等都有自己的感受,画家有作不完的画,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英国浪漫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那么你面对大自然有怎样的感受呢?请说说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