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业界特制)

合集下载

走进益生菌的神秘世界

走进益生菌的神秘世界

锐一段汇聚精彩的追踪·聚焦张宇(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益生菌”,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无论是在商场、超市还是在药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永远都属于益生菌食品和保健品。

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已经从全民补钙跨越到了人手必备益生菌的时代。

那么,益生菌究竟为何物?作用又有哪些?话不多说,笔者今天就带你走进益生菌的世界。

益生菌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历代哲人都在思考的人生三大哲理问题。

今天,我们也从益生菌的“人生三问”出发,去揭开益生菌的真面目。

第一问,益生菌是谁?益生菌是指能够通过定植在人体内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的一类对我们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听起来有点拗口,简单来说,益生菌就是一些细菌和真菌,与众不同的是,它们必须长期生存在体内(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定植)才能发挥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作用。

而调节人体黏膜与系统免疫功能或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是益科学24小时Science in24hours2020年第01期生菌发挥作用的机制。

但是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是要成为这个前提,还是要发挥这个机制,都需要保证益生菌有一个适合的量,至于其原因以及量究竟是多少,接下来笔者会有详解。

第二问,益生菌从哪里来?人们对益生菌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

法国有位儿科医生叫做亨利•迪塞尔,他喜欢研究儿童的粪便。

有一次,他发现在腹泻儿童的粪便里Y形细菌的数量要比正常儿童的低,于是他猜想这类细菌是否与腹泻有关,如果额外补充一些或者通过某些物质刺激体内的这类细菌繁殖,患者的症状是否可以得到减轻?他的猜想最终在半个世纪后得以证实。

学界则把这种需要额外补充的活菌或刺激人体固有细菌繁殖的物质命名为“益生菌”,而Y型细菌正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双歧杆菌。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对人体有益的菌类,但它们并不都是益生菌。

有益菌最常存在于人体肠道和一些发酵食品中。

根据2019年5月发布的《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与健康专家共识》规定,食品中的有益微生物,只有在进行分离鉴定、安全评价及功能试验后符合益生菌概念的,才能称为益生菌。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及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益生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增长较快、创新密集的产业,同时,益生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2019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5 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 年版)》(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再次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01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根据国际上对益生菌菌株安全性评估的新进展和我国对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2018年国家卫健委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工作,标准的制定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已有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且多发生于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而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

针对新属种的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阐述待评价的益生菌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致病性基因和环境抗性基因的特征,结合体外微生物学检测和体内动物毒理学评价,以及人群和临床试验的安全评价等作为关键标准,判断菌株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是益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益生菌耐药性的研究应基于菌株水平。

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耐药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些耐药基因可转移给其它肠道的致病菌。

基于此,欧洲食品安全局制定了在食品中使用菌种的抗生素耐药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杨昭徐;李瑞军
【期刊名称】《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4(002)005
【摘要】微生态制剂(michroecological preparation)或称为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是指利用正常的、非致病性微生物或促进其生长的物质制成的制剂。

微生态制剂以活菌为主体,也包括死菌菌体及其组分和代谢产物,供口服或经由其他黏膜途径投入黏膜表面,能改善微生态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总页数】8页(P27-34)
【作者】杨昭徐;李瑞军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R57
【相关文献】
1.生长抑素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骆泽宇
2.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J], 李宜辉;赵晓晏
3.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J], 孙刚;邢军;李海民;魏桂叶;朱丽;王晓勇
4.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测定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附423例报告)
[J], 杨霞芳;杜武杰;莫坦隆
5.康复新液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张春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

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

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1炎症性肠病: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

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推荐意见:老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1260 mg,3次/d),症状控制后益生菌继续服用1~2周。

4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推荐意见: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d,服用至症状控制后2周)。

5慢性便秘:推荐意见:老年便秘患者可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2 g,3次/d,疗程2~4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 g,2次/d,疗程4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2次/d,疗程4周)、双歧杆菌乳杆菌四联活菌片(0.5~1.5 g,3次/d,疗程4周)、乳果糖(15~45 ml/d,疗程2~4周)等肠道微生态制剂。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

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

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1炎症性肠病: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

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推荐意见:老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1260 mg,3次/d),症状控制后益生菌继续服用1~2周。

4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推荐意见: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d,服用至症状控制后2周)。

5慢性便秘:推荐意见:老年便秘患者可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2 g,3次/d,疗程2~4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 g,2次/d,疗程4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2次/d,疗程4周)、双歧杆菌乳杆菌四联活菌片(0.5~1.5 g,3次/d,疗程4周)、乳果糖(15~45 ml/d,疗程2~4周)等肠道微生态制剂。

科学解读益生菌

科学解读益生菌

科学解读益生菌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9年第12期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目前主要被添加到酸奶中。

有媒体报道,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根本起不到助消化等作用,因为酸奶中的益生菌是死菌,没有活性;还有的媒体说,只有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益生菌才对身体有益,而酸奶中的益生菌数量很少。

针对益生菌,到底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呢?5月23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浙江省食品学会、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盛大开幕。

为了让公众了解益生菌的科学真相,夯实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形成对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在会上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

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为益生菌的核心特征益生菌的3个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有益健康功能。

2014年,由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联合会(ISAPP)发布的关于益生菌的共识中也突出强调了益生菌的这3个核心特征。

另外,益生菌的定义也得到了欧洲食品与饲料菌种协会(EFFCA)、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认可。

2018年我国修订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已采纳了这一概念。

益生菌最主要的核心特征在于有益健康的功能属性,这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

目前有上万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各种功能,已被证实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如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在2011年指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便秘等方面的功效有着“强有力的证据”,2017年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昔文献

例丘症状Hp感染者随机应用克拉霉索潜硝唑、雷贝拉唑治疗
1周及乳酸杆菌或安慰荆治疗2周,并随访3I吉j,结果乳酸杆葡 可明显减轻疆揭、恶心、味觉障碍等外良反应9。
2.1.4肠易澈综含症(I匿)【Bs可“便秘为主或以腹泻为主
或两者症状兼而有之.有推j苴.“3种类型的比例分别为28%、 29%和33“,其中58蹦的女性的主要症状为腹泻,50%~60%存 在菌群失调。国内余颍聪等“一对[BS患者肠道微生态进行对照 研究发现双蛙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肠遭定 植抗力明显下降。用随机双盲方法观察m1倒IBS患者.分成2 组.治疗组2n例服用乳杆菌制剂,对照组20例口服安慰剂,连 续4周,结果治疗组20例腹痛消失,6倒便秘正常化,95蹦的患 者症状改善.而安慰剂组仅有l【例腹痛消失”o。
2.1
¨~S
geneticjAⅢM“kMrthc
salivanus Guandalh_li
Van Nnderen
1)Thornlo丁_GM.et
a【Ck㈣za r…f

the
producti∞dABPll
anoveltmctefi-
Ⅲ。1”prod,,ced by 1he pmbiotic bactedⅢn
1()r18_6358(2【l【)5)0争1 184 02
Recent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ao Modulator
Used in the Digestive Disease
近20多年来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已广 泛应用干临床借以调整人体特别是肠道微生态失调,保持菌群 平衡,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提高宿主的健康状态,对消化系统许 多疾病的防治起到定的作用。 1肠道微生物与微生态制剂 1.1肠道微生态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包容80蹦以上 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这些微牛物可分为有害茁群和有益菌群 两类。正常时肠道芮群傣持生态平衡并发挥其有益于阢体序奇作 用。在患病、年老体弱等情况下.正常的菌群结构、种类和数量 发生变化而出现微生态失调导致疾病发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索或久j}}j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亦可引起医源性肠道菌群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作者:斗章李雅江张吉生李慧玲张晓丽【摘要】目的分析微生态调节剂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对临床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相关报道的调查分析,阐述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现状。

结果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临床多种疾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

结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应该不断探讨和研究,学会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微生态制剂将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produced,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Methods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use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report related, This expound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about clin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Result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is wid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al of var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onclusion Clinical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s and studies, learn to use the ecological theory to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linical.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will have better help for people’s health.【Key words】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produced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倾力
10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在 NAFL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调节肠
道微生态有助于防治在 NAFLD ,在NAFLD动物模 型中添加益生菌 VSL#3,可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
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肥胖密切相关,肥胖患者 接受来自消瘦个体的肠道粪菌移植,胰岛素抵抗得 到了显著改善。
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双歧三联活菌等有确 切疗效。粪菌移植是恢复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对 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行业倾力
15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7、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共代谢途
径,影响宿主的代谢表型,和大肠癌的发生具有一 定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对放化疗或围手术期患者 口服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 乳杆菌等益生菌,能有效保护结肠癌术后肠屏障功 菌还能够起到降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作用。
行业倾力
6
治疗
• 微生态调节剂:包括活菌体、死菌体、菌体成分、 代谢物及生长军促进物质,分成益生菌、益生元 和合生元三部分。
(1)益生菌: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 有益作用的微生物制剂。菌种主要来源于宿主正常 菌群中的生理性优势细菌、非常驻的共生菌和生理
性真菌。
行业倾力
7
治疗
(2)益生元是一种不被上消化道消化的营养物质,直 达结肠能选择性刺激一种或数种生理性细菌生长增 殖,从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益生元主要包括低 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 低聚半乳糖、水苏糖等数百种低聚糖类,以及抗性 淀粉。 (3)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组成的制剂。
2016年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 剂临床应用共识
行业倾力
1
前言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 1000 种以上的细菌,其总 数接近于 1013~1014 CFU。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 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 谢起着重要作用。
行业倾力
2
前言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 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 失衡。
行业倾力
11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3、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细菌异位,引起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
等并发症。
微生态制剂可减少细菌以及内毒素生成,对肝硬
化肠源性内毒血症患者,推荐使用含双歧杆菌、乳
杆菌及肠球菌等制剂作为辅助治疗。同时预防肝硬
化自发性腹膜炎和肝硬化肝性脑病,改善肝性脑病
行业倾力
5
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
(1)有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发性疾病及病理因 素。 (2)临床表现: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 (3)实验室依据:①粪便镜检球 / 杆菌比值(成人 参考值为 1:3)。②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 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③双歧杆菌与 肠杆菌 DNA 拷贝数的对数比值(B/E值)<1。④ 粪便细菌指纹图谱等。
行业倾力
17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3)合理应用微生态调节剂。 (4)粪菌移植治疗 (5)中医药在微生态失衡的防治方面也有许多积极 的作用。
行业倾力
18
谢谢
行业倾力
19
关,主要表现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大肠埃 希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 减少等。益生菌治疗 IBS 可以缓解腹胀、胃肠胀气, 一些菌株还可以缓解疼痛,尽量选取乳杆菌、双歧 杆菌等人体原籍菌。
行业倾力
14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6、炎症性肠病(IBD) IBD 患者肠道中微生物种类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行业倾力
3
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
(1)一度失衡(潜伏型微生态失衡):菌群组成 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去除病因后 可自行恢复。 (2)二度失衡(局限微生态失衡):在临床上 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 疾等。
行业倾力
4
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
(3)三度失衡(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肠 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少数菌过度繁殖,多 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 毒性药物、激素、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 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行业倾力
8
治疗
• 目前我国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1) 乳杆菌属;(2)双歧杆菌属;(3)肠球菌属; (4)链球菌属;(5)芽胞杆菌属;(6)梭菌 属;(7)酵母菌属。
行业倾力
9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某些微生态调节剂可减轻或消除、根除HP引起的
不良反应,布拉氏酵母菌可提高HP根除率,降低不 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某些乳酸 杆菌及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具有一定疗效。
行业倾力
16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8、微生态失衡的综合防治 (1)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并减 少使用、慎用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药物(制酸剂、 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对不能 进食患者,肠道内营养,鼻饲以保持肠道微生态平 衡十分重要,尽可能减少肠外营养。
的临床症状起一定作用。
行业倾力
12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抗生素相关腹泻(AAD) 使用益生菌能有效减少 AAD 发病率,目前治疗
AAD 的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酵母 菌、链球菌、肠球菌、芽胞杆菌等。
行业倾力
13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5、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 IBS 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