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该类 设计 , 常造成桅体高度较大 , 重量较重 。 当桅体结构不够强时 , 会 出现 振动较大 。 对 于不通过苏伊士运河 的船 舶 ,其雷达桅 的布置仅 考虑失控灯布 置 、雷达布置及桅体强度 。 型 式相对 简单 , 考虑实用及维修方面影响 , 桅体结 构应采 用单柱型 设计 。 2 . 2 独立灯桅的雷达桅体 特点: 布置 分散 ,号灯 布置容 易。桅体 设计 一般相对 简单 。 由于兼 顾到苏伊 士运河灯 的要求 ,故桅体高度 底层 至少为 9 m。 考 虑号 型的布置 ,故桅体平 台的宽度 一般不 小于 6 m。 考 虑 失控 灯 布置 的水 平 尺寸 要 求 ,故 独 立 灯 桅体 高 度 一般 为
学 术 研 讨
柬工案 技术
1 7 5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首志平 , 叶春霞 ( 广州广船 国际股份有 限公司 , 广州5 1 1 4 6 2 )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桅体设 计的原则和影响 因素 ,根据相 关数据特点 ,形成 系统的桅体优化设计原则。
关键 词 :雷达桅;结构;振动;优化
1 雷达对桅体的要求
雷达天线布置 时,S波段天线和 x 波段 天线波束不能相对 ,需要 确认海事卫星天线、G P S 天线和 A I S天线等不得安装在雷达波束 内, 6 m。 避免烟 囱、克林 吊,桅杆造成的假 回波影响 。 2 . 3 连体雷达桅体 根据上述要求 ,雷达布置可 以分为平行布 置和 垂 向布置两种 。各 特 点:布置分散 , 号灯布置容易 。桅体设计复杂且结构重量较大 , 有优 缺点 : 使 用方便 。 平行布置 的优 点 :雷达结构平 台数 量为 1 个 ,平台数量少 ,检修 由于兼顾 到苏伊 士运河灯 的要 求,故桅体总 高度 至少为 9 m。 方便 ,缺点 :雷达布 置不 在中心 ,在垂直角度 内会 一定干涉 ,平 台的 考 虑号灯 的布置 ,通道平 台高度 为 3 m左 右。 横向尺度大 ,平台尺寸大 。 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 ,故灯桅体高度一般为 6 m。 垂 向布置 的优 点 :雷达布置靠 中心 线位置 ,反射效果好 ,平 台尺 寸稍小 。缺 点 :雷达结构平 台数 量为 2 个 ,平 台数量多 ,检修需要 穿 3 振动性能简析 插在两层平 台之 间,纵 向尺度大 。 s / x波段 雷达安装 时需满 足 A B长度不大 于 5 0 0米或不大于 两倍 ( I ) =1 . 5 3 4  ̄ / E x l O O / p日 的船长 ( I MO S N . 1 C i r c . 2 7 1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G u i d e l i n e 规定 ) ( 图1 )。 按 照一般振 动的要 求 ,( 1 ) 不在常 见船体 振频 4 H Z的 + /2 0 % 范 围内 ,基本计算要求 : H 尽量不 在 4 0 0 0 - 4 9 0 0 ,要求主桅体高度不超过 H / 2 。 在 一般 设 计 中, 当桅 体 下 方 长 度 为 2 m 时,桅 体 高 度 不 超 过
船舶用雷达桅系统[发明专利]
![船舶用雷达桅系统[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29ea305524de518974b7d29.png)
专利名称:船舶用雷达桅系统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顾洪彬,杨森,王立波,谢旭晨,曹征宇,娄春景,周熲,沈伟萍,高爱华,伍丹
申请号:CN202010173808.5
申请日:20200313
公开号:CN111391993A
公开日:
202007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用雷达桅系统,包括雷达桅、第一灯具部件、第二灯具部件及第三灯具部件;其中,第一灯具部件、第二灯具部件及第三灯具部件顺次设置,并间隔地设置在雷达桅的一侧。
本发明的部分灯具通过兼具2种或更多种灯的功能而减少灯具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少了安装灯具所使用的接线盒、插座、电缆、支架等,相应地,安装灯具所占用的空间缩小,降低了通信系统天线干涉的概率,另外,安装灯具的耗时和人力消耗也得以降低。
申请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地址:200137 上海市浦东新区洲海路300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船用新型雷达桅振动特性

+!%+
针对方案$进行纵向和横向固有频率计算!其 纵向 振 型 和 横 向 振 型 如 图 8 和 图 = 所 示'样 船 BcVI 转 速 为 #83%O%Z/-! VBI 转 速 为 #937O%Z/-!分别计算方案$转速达到额定数值时 其频率评估情况!结果如表!和表7所示'
造 船 技 术!!第!"卷第#期!
基金项目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年度校级科研课题 编号5'55$%$%qg%! 作者简介杜宜洋 &"=#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9=+
83=$ 93!8 773# $&7 >;
表F!方案B.$) 转速达IFCH&</-时的 频率储备评估
纵向模态评估
横向模态评估
项目
主机 螺旋桨 二阶 叶频
螺旋桨 倍叶频
主机 七阶
图F!方案B雷达桅基座加强布置
针对方案&进行纵向和横向固有频率计算!其 纵向振型和横向振型如图!和图7所示'样船约定 最大 持 续 功 率 "BX6*/M/6T c([/Z,Z V)-P/-,),0 I(P/-S!BcVI#转速为 #83%O%Z/-!持续常用功 率 "V)-P/-,),0 B6ON/*6 I(P/-S!VBI# 转 速 为 #937O%Z/-!分别计算方案&转速达到额定数值时 其频率评估情况!结果如表$和表9所示'
模型包括船舶机舱前壁至尾部范围内的结构 "包括 上层建筑及机舱棚结构#'其中!所有结构 "包括 外板*内 底 板* 底 中 桁* 旁 底 桁* 肋 板* 纵 桁 等 # 采用壳单元进行模拟!纵骨采用梁单元进行模拟' 单元尺寸为=%%3%ZZd=%%3%ZZ'壳单元和梁单 元具有拉压*扭转和弯曲能力!单元具有#个自由 度!分别是沿'*)*1 方 向 的 线 位 移 和 绕'*)*1 轴的转角'模型采用直角坐标系统!定义如下$' 轴!纵向!指向船首为正&) 轴!横向!指向左舷 为正&1 轴!垂 向! 向 上 为 正' 图 & 为 原 雷 达 桅 有 限元模型!图$为新型雷达桅有限元模型'
通过雷达桅修改降低船舶空高的实例研究

件,以 造成
。雷达醍部盲
总图见
图2。从图2看出,在49.77 m位置处,由于机舱棚
的 ,单个雷达的盲
超过了 26。,如 :这
个条件进行设计,则需
机舱棚对雷达盲区的
。在雷达桅 磁 的安全距离的限制无法
移的
,只能修改机舱棚 以 雷达照
,或者降低机舱棚高度,避开S波段雷达垂直方向
25。和X 雷达垂直方向20。的波束照 |度。
为6.33 m,原
雷达桅主桅体上的众多
有 范围内已
法布置,因此将原雷达桅主桅体上的苏伊士运河
移出。
将 方平台的 移 平台上,下方平台
改建成升降雷达检修平台。修改后雷达桅 设备
布置见图 3。
31可倒式灯桅节点设计
移出
后,可倒桅上仅保留了莫氏灯、卫
通i
和
, 此 桅 当降低
高度。设计 桅主桅杆高度为4.4 m,含卫通C
修改内
机舱棚结构和内部布置,成本高昂,所
以 的设计是不 、不合理的。
方案2:采用 思
设计条件,即从机舱
棚的顶点 ,以 雷达照
的 为条件,
断雷达所 置和高度。经计算,雷达位于
51.17m处,
甲板9.77 m的高度,并 部
方向平移3个 时,其照射范围高于烟囱结构,可
以 雷达
部盲区。另外,经过 ,雷达在
该高
上述船舶变更空高的设计条件,本船整个空高
只需要降低9. 22 m,在上层建 其内装
的
,所有的修改可以考虑在雷达桅上进行。
如果雷达桅还保留原有形式,则雷达桅总高需
要从15.36 m降低到8.48 m,净降低6.82 m。另
外,罗经甲板和雷达桅的设备比较多,因此修改时还
船舶舾装的创新设计探究

船舶舾装的创新设计探究发布时间:2023-02-21T01:19:30.05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9期10月作者:靳春来[导读] 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船舶制造业不断创新,舾装进行设计创新势在必行靳春来大船集团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秦皇岛 066206摘要: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船舶制造业不断创新,舾装进行设计创新势在必行。
要对现有的舾装方法进行优化,并在制造工艺上进行创新。
舾装是船舶建造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了各种不同的建设阶段,本文就船舶舾装的创新设计进行了一些阐述,以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船舶舾装;创新设计1.船舶舾装概念船用舾装件是指各种器材,用具,仪表,装置,以及机械和制品等的统称,除去了船用材料和油漆之外。
舾装件数量也很多,而且涉及面也非常广。
在现代的造船工业中,舾装件占有了约50%~60%的主要生产部分,所以,舾装件也是现代造船工业的核心部分。
在现代舰船的基本构造中,外舾装一般包括了三个部分:船装、电装与机装。
其中,外舾装和内舾装,大致包括了二个领域。
前者包括所有的锚系装置、起货装置、救生系统和消防设备等;而后者则主要涉及:船室区结构与布局,绝缘窗设备,窗户结构,厨房及洗衣设备,仓库,家具设施等。
2.船舶舾装现状舾装作业,是指在船体制作完毕后,对某些装备进行一系列装配作业。
舾装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技术,它的作用就是将各种材料和设备安装在船上,比如阀门、管道等等。
舾装的过程很复杂,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意外,这对设计者的专业要求也很高。
近年来,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观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造船厂都在使用预舾装。
造船的工程十分复杂,其建造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就拿现代船舶技术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就有了分区式的建造,将生产和设计结合在一起,这是传统的造船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可以说,舾装的各个发展阶段对造船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及注意事项3.1外舾装设计在设备订货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外舾装的很多设备都需要从专业的制造商那里购买。
配置半环照灯的紧凑型雷达桅设计方案研究

配置半环照灯的紧凑型雷达桅设计方案研究倪伟平;张捷【摘要】详细阐述了配置半环照灯的紧凑型雷达桅布置方案,引入半环照灯概念,利用其180°可视范围的特点,实现环照灯的环照要求.从雷达桅布局、重量和高度控制、环照灯盲区分析、雷达桅自身维护等因素对该方案进行综合评定,为船舶设计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更为简约的雷达桅方案.【期刊名称】《船舶设计通讯》【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信号灯布置;半环照灯;盲区分析;独立灯桅;紧凑型雷达桅【作者】倪伟平;张捷【作者单位】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201203;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47.70 前言对于普通船舶而言,雷达桅通常位于船体的最上层甲板或平台之上,除满足雷达的布置要求外,还要为部分航行信号灯的布置预留空间,有时甚至需要布置卫通天线等电气设备,因此雷达桅实际上是包含雷达支撑结构、航行信号灯灯桅、天线设置平台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桅体结构。
雷达桅型式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归并为板桅和桁架桅两类。
其中板桅以板材为主,结构牢固、稳重美观但重量较大;桁架灯桅有桁架结构组成,重量轻但稳性不足。
如何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板桅的稳重又有桁架结构的轻盈与多样性,兼顾美观与稳定性,同时降低雷达桅重量,往往成为雷达桅设计的重要指标。
作为综合性结构,雷达桅的布置将直接关系到雷达桅的使用功能,特别是在受到尺寸限制或是高度限制时。
雷达受临近桁架结构干扰而影响功能,环照灯受雷达遮挡变成闪光灯,信号灯相互影响致使信号灯意义表达模糊都将是致命的。
雷达桅位于船体的最上端,虽然其重量相对于船体而言是极小的,但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却是不容忽视的。
其自身的振动问题也往往直接影响支撑甲板下的舒适度。
航行于特殊航道的船舶由于受空气吃水的限制,雷达桅的高度将受到严格的约束。
位于雷达桅上的航行信号灯是船舶声光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光信号对于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避免船舶碰撞事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作者:首志平,叶春霞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桅体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特点,形成系统的桅体优化设计原则。
关键词:雷达桅;结构;振动;优化0 前言随着海工船舶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雷达桅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
由于桅体振动过大问题往在船舶试航过程中经常出现,一般多由于结构型式自身的缺陷而引起,即使后期通过加强处理,其效果一般都不理想。
通过分析各种雷达桅桅体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实现雷达桅结构型式设计的优化,形成适用于便于操作的雷达桅桅体设计原则。
1 雷达对桅体的要求雷达天线布置时,S 波段天线和X 波段天线波束不能相对,需要确认海事卫星天线、GPS 天线和AIS 天线等不得安装在雷达波束内,避免烟囱、克林吊,桅杆造成的假回波影响。
根据上述要求,雷达布置可以分为平行布置和垂向布置两种。
各有优缺点:平行布置的优点:雷达结构平台数量为1个,平台数量少,检修方便,缺点:雷达布置不在中心,在垂直角度内会一定干涉,平台的横向尺度大,平台尺寸大。
垂向布置的优点:雷达布置靠中心线位置,反射效果好,平台尺寸稍小。
缺点:雷达结构平台数量为2个,平台数量多,检修需要穿插在两层平台之间,纵向尺度大。
S/X 波段雷达安装时需满足AB 长度不大于500 米或不大于两倍的船长(IMO SN.1 Circ.271 Installation Guideline 规定)(图1)。
图1雷达天线前±112.50区域可视没有任何盲区和遮挡物,后1350区域内总扇形盲区大小不得大于200,雷达安全护栏离雷达基座至少500mm (IMO SN.1 Circ.271 Installation Guideline规定)。
注意:雷达安全护栏、信号灯桅杆等都会对雷达产生影响,雷达波束内不得有物体进入,否则会对雷达产生影响形成盲区。
S/X 波段雷达天线离VHF、MF/HF、AIS 发射天线距离5 米,不得进入雷达波束范围内。
桅杆雷达承载平台隐身性能分析

桅杆雷达承载平台隐身性能分析桅杆雷达是现代军事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性能的优劣对于战斗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隐身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为了确保战斗力,桅杆雷达的隐身性能也成了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桅杆雷达承载平台的隐身性能。
桅杆雷达承载平台的隐身性能首先要从平台本身说起。
承载平台的材料是影响其隐身性能的重要因素。
采用低观察率材料,可显著降低平台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提高隐身性能。
此外,在平台的表面加装吸波材料,也能减小RCS。
因此,承载平台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措施对其隐身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后,我们要考虑的是承载平台上的雷达系统的设计。
雷达系统的转速、工作方式与信号频率都会改变平台的隐身性能。
一般来说,采用宽带雷达可以更好地扫描目标,提高雷达系统的灵敏度。
然而,宽带雷达同时也会使RCS增大。
因此,需要根据任务需要权衡选择,提高灵敏度与减小RCS的平衡点能够更好地保证平台的隐身性能。
与此同时,桅杆雷达的旋转速度也是影响其隐身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承载平台的转速越快,RCS也越大。
因此,对于需要隐身行动的任务,必须仔细调整平台的旋转速度,以最小化RCS。
最后,还需要考虑到承载平台的热信号。
由于雷达系统会散发较大的热信号,因此必须采用隐身技术来降低平台的热信号。
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隐身涂料来降低平台的热信号。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吸波涂层,有效降低平台的电磁信号。
总之,桅杆雷达承载平台的隐身性能不仅关乎平台本身,还与雷达系统的设计、转速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在设计桅杆雷达承载平台的时候,必须在多方面进行权衡,以进一步提高平台的隐身性能。
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桅杆雷达承载平台的隐身性能,我们需要列出一些相关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可能与桅杆雷达承载平台隐身性能相关的数据:1. 承载平台材料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2. 吸波材料的吸收率,这决定了它在降低平台RCS时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桅体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特点,形成系统的桅体优化设计原则。
关键词:雷达桅;结构;振动;优化
0 前言
随着海工船舶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雷达桅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
由于桅体振动过大问题往在船舶试航过程中经常出现,一般多由于结构型式自身的缺陷而引起,即使后期通过加强处理,其效果一般都不理想。
通过分析各种雷达桅桅体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实现雷达桅结构型式设计的优化,形成适用于便于操作的雷达桅桅体设计原则。
1 雷达对桅体的要求
雷达天线布置时,S 波段天线和X 波段天线波束不能相对,需要确认海事卫星天线、GPS 天线和AIS 天线等不得安装在雷达波束内,避免烟囱、克林吊,桅杆造成的假回波影响。
根据上述要求,雷达布置可以分为平行布置和垂向布置两种。
各有优缺点:
平行布置的优点:雷达结构平台数量为1个,平台数量少,检修方便,缺点:雷达布置不在中心,在垂直角度内会一定干涉,平台的横向尺度大,平台尺寸大。
垂向布置的优点:雷达布置靠中心线位置,反射效果好,平台尺寸稍小。
缺点:雷达结构平台数量为2个,平台数量多,检修需要穿插在两层平台之间,纵向尺度大。
S/X 波段雷达安装时需满足AB 长度不大于500 米或不大于两倍的船长(IMO SN.1 Circ.271 Installation Guideline 规定)(图1)。
图1
雷达天线前±112.50区域可视没有任何盲区和遮挡物,后1350区域内总扇形盲区大小不得大于200,雷达安全护栏离雷达基座至少500mm (IMO SN.1 Circ.271 Installation Guideline规定)。
注意:雷达安全护栏、信号灯桅杆等都会对雷达产生影响,雷达波束内不得有物体进入,否则会对雷达产生影响形成盲区。
S/X 波段雷达天线离VHF、MF/HF、AIS 发射天线距离5 米,不得进入雷
达波束范围内。
雷达2 米区域和距离雷达波束5 米内不能安装任何设备。
目前,船东对FBB 通讯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满足船东要求安装FBB 站要尽可能安装在没有障碍物并且要避开雷达波束的干扰的位置,目前主流的安装位置就是雷达桅杆和罗经甲板。
安装在雷达桅杆上,必须安装在避开雷达波束和海事卫星C 站干扰的位置。
2 几种形式雷达桅体的对比
2.1 单柱集合式桅体
单柱集合式桅体主要优点:布置紧凑,号灯布置相对集中。
缺点:由于号灯布置空间受桅体的布置制约,常造成号灯布置受限,如增大桅体,多造成头重脚轻出现。
针对该类型桅体,从高度方面设计常考虑一下因素:兼顾到苏伊士运河灯的要求,桅体高度底层至少为6m,考虑加上失控灯布置要求至少为6m。
仅考虑上述两个方面,桅体高度已经至少为12m。
对于每层平台,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和检修方面的影响,兼顾雷达及VHF的布置,故桅体雷达平台的宽度一般不小于6m。
该类设计,常造成桅体高度较大,重量较重。
当桅体结构不够强时,会出现振动较大。
对于不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舶,其雷达桅的布置仅考虑失控灯布置、雷达布置及桅体强度。
型式相对简单,考虑实用及维修方面影响,桅体结构应采用单柱型设计。
2.2 独立灯桅的雷达桅体
特点:布置分散,号灯布置容易。
桅体设计一般相对简单。
由于兼顾到苏伊士运河灯的要求,故桅体高度底层至少为9m。
考虑号型的布置,故桅体平台的宽度一般不小于6m。
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故独立灯桅体高度一般为6m。
2.3 连体雷达桅体
特点:布置分散,号灯布置容易。
桅体设计复杂且结构重量较大,使用方便。
由于兼顾到苏伊士运河灯的要求,故桅体总高度至少为9m。
考虑号灯的布置,通道平台高度为3m左右。
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故灯桅体高度一般为6m。
3 振动性能简析
按照一般振动的要求,不在常见船体振频4HZ的范围内,基本计算要求:
H尽量不在4000~4900,要求主桅体高度不超过H/2。
在一般设计中,当桅体下方长度为2m时,桅体高度不超过10m。
4 桅体的优化设计
4.1 号灯及电气综合布置
雷达桅上的环照信号灯布置要具通用及实用性,其数量、颜色、垂直灯距等,须适满足本船航行的各港口、运河湖泊规则要求的搭配。
环照信号灯应安置在不受桅、顶桅或上层建筑等不大于6?的光弧的遮蔽的位置上(IMO规则-附录1-9-(2))。
须垂直装设2盏或3盏号灯时,最低一盏号灯应装设在船体以上高度不小于4米,号灯垂直间距应不小于2米(船长20米或以上)(IMO规则-附录1-2-(9)-1)。
前后桅灯在一切正常吃水差的情况下,从船艏1000米的前方,应能看出后桅灯在前桅灯上方并分开(IMO规则-附录1-2-(2))。
一般选择船舶压载到港和满载出港两种装载吃水状态设计计算。
雷达桅结构布置如进入磁罗经中心4m半径球形磁性范围内,须用非磁性材料(一般采用不锈钢)制成,故最好能避开此范围布置雷达桅或其附属结构。
布置号灯时,前后桅灯、左右舷灯、艉灯、前后锚灯、失控灯一般为双层灯,须将上层灯后倾才得以换下层灯灯泡,故其灯座、桅结构应有足够空间,满足上层灯更换需求。
雷达布置按照要求,一般可以分上下两层独立布置或同一平台分开布置,不同的布置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雷达桅的设计形式特点。
雷达桅设计应设有供维修人员攀爬、登踏结构平台(可以为简易平台),以进行号灯维修。
4.2 主桅体设计
主桅体型值建议要求:一般纵向高宽比不大于5,顶部尺寸最小不小于桅体宽度B+100。
对于桅体高度大于10m的桅体设计,建议采用底部与上部变宽度设计。
桅体尺寸的选择一般根据船舶的肋位尺寸,桅体下尺寸应为整档尺寸,充分利用结构自身强结构,尽量避免采用单独加强的形式。
下图为一型船舶的主桅体尺寸优化对比:
优化前优化后
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度和底部尺寸型值太过接近;桅体顶部重量太重。
可以作出以下优化:将上部失控灯从桅体的顶部移出设置单独的灯桅,顶部等重量降低和增大底面尺寸降低固有振动频率。
经修改后,振动性能可以有效降低。
也可按照将主桅体延伸至上一层平台,加大底部桅体尺寸(纵向增加一档)的形式,强结构桅体应到达第二层失控灯安装位置。
4.3 一般平台的设置要求
结构平台为增加平台肘板的剖面模数,一般按照带折边的形式进行设计。
对于桁架平台支撑数量建议采用多于6个的布置,增加平台支撑自身的抗扭刚度。
在设计节点上,建议采用“前窄后宽”的结构形式。
桁架平台支撑竖向结构对于上部桁架结构,应不小于5?进行设计,充分增加平台的整体刚度。
对于卫通顶层平台为降低其重量、减少平台的迎风面积,平台设计按照桁架结构进行规划,所有构件尽量采用管结构,实现降低平台振动可能性。
对于莫氏灯座支架,一般考虑到检修方便,在结构设计选型时,按照使用习惯,高度选择不超过4m。
5 结束语
通过优化设计,在雷达桅布置和节点设计方面有了全新的理解。
有效地解决了前期看图过程中关于一些尺寸方面的疑惑。
同时通过对比《桅樯声光信号布置原理图》和《国际避碰规则》以及相关的规则规范,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材料。
在雷达布置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对比,分析了各种布置之间的优缺点,探讨了不同配置要求对桅体形式的影响;实现了雷达桅结构型式设计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国际海上避碰规则[Z].
[2]国际海事组织规则、规范[Z].
[3]倪振华.振动力学[M].西安交通大学.1989.
[4]Japan Radio Co,Ltd厂家资料[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