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性能仿真与分析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及性能仿真

一 一
衄∞ 一 一
P 。一
^
.
( 2)
第三 , 电动汽 车应具备 持续爬 坡 能力 , 据最 大爬坡 度确定 电机 额定输 出功 率 根
( gf ̄ mgi a r + ) , () 3
其 中 i 电动 汽 车爬坡 速 度 , 为 单位 为 k h 要使 电动 汽 车能 正常 行 驶 , m/ . 电机 额定 功 率 P 必 须 同时 满 足 以上 3 条件 , 个 又考 虑到机 械传递 效率 刁 则 ,
电池组 容量 选择 主要考 虑 电动 汽车行 驶 时的 最大 功 率 和行 驶 一定 距离 所 消耗 的能 量. 在选 定 蓄 电池 型号 的条件 下 , 电池组 容量 取决于 蓄 电池 数 目. 此 , 因 根据 电动汽 车 所需 最 大功 率 和续 驶 里程 确 定 蓄 电池
数 目 r / .
其 中 : V C , 分别 为每块 蓄 电池 的容量 和 电压 ; 为单 位 路 程 ( m) 消耗 能 量 , 位 为 k ; 为 续驶 里 W k 所 单 W L 程 , 位为 k 单 m. 根 据 () () 7 ,8 式所列 条件 得到 7 , 则 电动汽 车需 要蓄 电池 数 目即为 n T X , ) " n, / z ≥Ia { z. I
作者简介: 树健(98 )男 . 高 1 8 一 , 山东 临 沂 人 , 安 大 学 硕 士 研究 生 , 要 从 事 汽 车 新 能 源 研究 ; 丁 跃 ( 90一 , , 长 主 陈 16 )男 安 徽 安 庆 人 , 安 大 学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从 事新 能 源 车辆 、 制 技 术 和 太 阳 能 汽 车 等 研 究 . 长 硕 主 控
车动力 性 能和续 驶里程 .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新能源汽车一直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动力源的选择。
目前,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源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
不同的动力源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因此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使用环境、续航里程、充电设施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动力源。
其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还涉及到动力传动装置的选择。
传统的汽油车主要采用发动机驱动车辆,而新能源汽车在动力传动装置上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电机、逆变器、减速器等组件的配合与匹配。
不同的传动装置对车辆性能和经济性都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
在动力系统设计完成后,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动力系统的分析可以从能量利用效率、排放情况、动力性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为后续的系统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实验测试和模拟仿真等手段,可以全面了解动力系统的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除了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新能源汽车在实际运行中还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充电设施的不足、电力资源的供给等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相信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种新型电液执行器设计

业装备等领域需要大驱动力或高精度连续调节控制的
场合。
目前 , 内对 电液伺 服执 行器 的研 究 比较少 , 国 市场 上 该类 执行 器主要 为德 国某 早期 产 品。它存 在 的不 足
主要表现在 : 采用双联齿轮泵 , 工作 时, 无论伺服 阀调 节 控制偏差 大小 , 电动机 驱 动双 泵不 停 地泵 油 , 品能 产
电液 伺服 执行 器是 一种 智能 型机 、 液 一体 化动 电、
力装 置 , 过 控制伺 服 阀调 节 液压 油 流 动 方 向及 流量 通
大小 , 以线 性 位移 ( 角 位 移 ) 出力 ( 力 矩 ) 驱 动 或 输 或 , 被控 对象 , 利用位 移 反馈完 成调 节过 程 , 并 实现各 种功 能 控制 。具有 输 出推 力 大 , 应 快 , 制 精度 高 , 响 控 运行 平稳 等特 点 , 合 高 压 差 、 适 高黏 度 介 质 等 严 酷 工 况 条
21 0 1年第 1 1期
液压 与气动
2 9
的工作 状态 。调 节 到位 后 , 有 控 制 指 令 可 使 二位 三 若 通 电磁 阀 8断 电 , 控 单 向 阀 7 4 7 5将 输 出液压 缸 液 . 、. l 位锁 定 。运 用 伺 服 阀精 确 调 控 时 , 磁 阀 l 7原 电 3处
电器下 限 , 电机 自动启 动 , 驱动齿 轮 泵 3 1向蓄能器 补 . 充高压 油 。如此 周 而 复始 , 电机 及 泵 就处 于 断续 运 行
收稿 日期 :0 1 51 21- — 0 8 作 者简介 : 贾正伟 (9 5 ) 男 , 18 一 , 山东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车辆工程 、 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新能源商用车车架性能仿真分析

第7卷第2期2024年4月Vol.7 No.2Apr. 2024汽车与新动力AUTOMOBILE AND NEW POWERTRAIN新能源商用车车架性能仿真分析何金泉1,李发兴2,陈亮宇1,黄传海1,周思1(1.柳州坤菱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0; 2.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434)摘要:车架作为衔接底盘与车身的桥梁时刻承担车身、附件及货物的重力,同时承受着各种路面激励和发动机激励,因此车架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舒适度和驾驶体验。
本文利用Optistruct软件搭建车架有限元模型,对某车架进行仿真分析,并根据仿真结果对车架进行模态分析和刚度分析,从而评估车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结果表明:所研究车架因发动机激励而产生共振的可能性较小,其刚度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强度性能也满足材料屈服要求,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经过车辆路试,该车架未发生性能问题,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可为商用车车架性能的仿真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车架;模态分析;刚强度;有限元0 前言车架作为汽车的基础载体,主要是由2根边梁和数根横梁组合而成的梯状刚性结构,汽车的承载和车内外所承受的激励源都作用在车架上,因此车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品质。
有限元法根据近似分割和能量极致原理,将求解区域离散为有限个单元组合,研究其单元特性并通过变分原理把问题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1]。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汽车开发前期对车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模态、弯扭刚度、强度等性能仿真结果进行评价,确认车架在造车路试前没有基础性能缺陷,为后续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1 工况设计由于汽车有多种实际路面工况,车架需要承受各种不同的载荷激励。
载荷主要包括弯曲、扭转和弯扭组合等,载荷激励对车架寿命影响较大,因此需要计算求解弯曲、扭转刚度值,以保证设计阶段车架设计的性能要求。
作为汽车承载体,车架需要承载车身及货物的重量,同时在实际使用中还受到各种力及力矩。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原理及CAE仿真分析

1 2 3 4 51 结构及工作原理1.1 结构组成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由EM,G-BOX,IPU,DCDC,OBC,HV-BOX,VCU,ACP,PUMP共9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整体采用四段式结构,分别为减速器左端盖、减速器右端盖、电机定子壳体、电机后端盖,其中减速器右端盖为电机和减速器共用端盖,ACP固定在电机左端盖上,PUMP 固定在电机右端盖上。
IPU,DCDC,OBC,HV-BOX,VCU布置在控制器系统壳体中,DCDC,OBC布置在同一层,称之为电源层;HV-BOX和IPU,VCU布置在同一层,称之为电机控制层,电源层和电机控制层共同组成控制器系统,布置在EM正上方。
该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为原有长安量产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的进一步集成产品,提高了能量密度和冷却效率。
图1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三维数模该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高压电传输、低压电信号传输、热量交换、动力传递等,其中高压电包括高压直流电、高压交流电、家用220 V交流电;低压电信号包括12 V直流电信号、CAN信号、高压互锁信号、电子锁位置信号、制动踏板位置信号等共62个电信号。
图2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原理简图动力电池输出高压直流电,经过HV-BOX中叠层铜排将高压直流电分配成4部分,包括控制器系统内部IPU中的INV 功率模块、DCDC模块,外部的ACP,PTC。
INV功率模块将高压直流电转换成高压交流电输送到EM,驱动EM旋转;DCDC模块将高压直流电转换成低压直流电输送给12 V蓄电池,实现对12 V蓄电池进行动态充电,12 V蓄电池输出低压直流电给IPU中的INV控制模块和VCU控制模块。
OBC模块经过HV-BOX中叠层铜排与动力电池相连,OBC 可将输入的家用220 V交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输入到动力电池中,此过程为动力电池慢充过程。
该电驱动系统的冷却水路、PUMP和电驱动系统外部的冷却控制系统可组成封闭的回路。
乘用车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开发探讨

2024年第1期91乘用车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开发探讨张晓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芜湖 241006)摘 要:结合某新能源乘用车制动系统开发,阐述当前主流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关新功能的开发应用,并梳理新功能在开发匹配中需要关注的要点,为后续相关车型线控制动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控制动;工作原理;新功能中图分类号:U4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24)01-0091-06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hydraulic Brake Systemby Wire For Passenger CarZHANG Xiao-ming(Chery Automobile Co., Ltd, Wuhu 241006, China)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nergy passenger car brak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mponent structure,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lated new functions of the current mainstream electro-hydraulic brake system by wire, and sorts out the key point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tching of new func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related car brake by wire.Key Words: Brake By Wire; Working Principle; New Function张晓明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学历。
新能源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新能源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与测试杨学平;周明;蒋超宇;薛秀丽;钟彦雄;陈晓萍【摘要】Automobil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is the superior technique which supplies power to steering system of automobile with motor directly.And it has become the sign of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high technique of automo-bile.A platform of the electric-power-assisted steering system of testing and simulating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LabCar.The simulation model of EPS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MATLAB/Simulink and the related modules have been test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of EPS has been reduced by LabCar systems.This method can improve high prac-tical value for developing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systems.%电动式助力转向系统(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动机提供辅助转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代表着未来新型汽车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
基于 LabCar 环境搭建了 EPS 仿真测试平台,基于 MATLAB/Simulink平台创建了EPS仿真模型,进行了相关模块仿真测试。
一种新型电液控制无级变速作动系统

电控无级 变 速作 动 系统 主 要 由电控 单 元 、 械 单 机 元 和液 控 单 元 组 成 。 电 控 单 元 主 要 由 电子 控 制单 元
E U、 C 底层 驱 动 模 块 、 温 传 感 器 、 出 轴 转 速 传 感 油 输 器 、 档启 动开关 、 R 空 P ND选 挡开 关和有 级换 档 开关 等
H E Li W U a g qing n, Gu n - a 。
,
ME G X a —e,WA i N inj 。 i NG We ,
202 ) 10 8
(. 1 同济 大学 汽车学院 , 上海
2 10 ;2 总装汽车试 验场 , 0 84 . 江苏 南京
摘
要 : 文介 绍一种 电、 该 液控 制的新 型 无级 变速作 动 系统 。该 系统 采用具 有 溢流 阀特性 的 夹紧 力控 制
SmHyrui i dals& SmD ien 模 块建 立 仿 真 模 型 , c i r le vi 进 行仿 真计 算 , 与车 载 实 验 结 果 进 行 对 比 , 证 此类 电 验
液 作 动 无 级 变 速 器 ( VT,C niu u l ai l C o t o s V r be n v a
版 社 ,9 2 18 .
[ ] 何 存兴 . 5 液压元件 [ . 京 : M] 北 机械工业 出版社 ,9 2 18 . [] 日本液压气动协 会 . 6 液压气 动手册 [ .北京 : M] 机械 工业
出版 社 ,9 4 18 .
[] 雷天 觉 .液 压 工程 手 册 [ .北 京 : 2 M] 机械 工 业 出 版社 ,
部件 组 成 , 图 1 见 。 机械 单 元 主要 有 主 动带 轮 位 置反 馈 机 构 , 原 理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Vol.28No.2 2004年4月Journal of N an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Apr.2004文章编号:1005-9830(2004)02-0169-05一种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性能仿真与分析Ξ常思勤ΞΞ,易 纲(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提出一种新的电控液驱车辆技术方案,针对这一方案建立车辆的仿真模型,初步确定主要技术参数与控制策略,对其经济性与动力性等基本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常规的同类车辆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新型电控液驱车辆具有优越的节能环保性能及其它特性,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车辆性能;电控;液压驱动;仿真中图分类号:U463.22文献标识码:A学科代码:580.20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与大气污染的加剧使车辆的节能与环保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对于车辆密集,交通拥挤的城市而言,车辆在频繁起步与制动、加速与减速的情况下,更进一步使车辆经济性恶化以及尾气有害排放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对发动机本身采取技术改进措施以外,电力驱动,混合动力驱动以及天然气发动机动力等多种车辆驱动方式得到了研究与应用[1]。
而本文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控液驱车辆的技术方案,针对这一方案初步确定了主要结构参数与控制策略,并建立了车辆的仿真模型,对其经济性与动力性等基本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常规的同类车辆进行了对比分析。
1 新型电控液驱车辆技术方案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以定压网络液压马达控制系统为理论基础的电控液驱。
(2)无级变速。
(3)车轮独立驱动与制动或轴驱动与制动。
(4)发动机工况与汽车负载基本无关,并通过工况的电控实现性能优化。
(5)可实现制动能量回收。
电控液驱车辆的基本技术方案见图1。
由电控单元1控制发动机4间歇工作于最佳经济性能区域及其附近,由发动机驱动液压泵5,在需要时为液压蓄能器6提供高压油。
每一车轮3上均装有一液压马达2,电控单元接收车轮角速度、油门踏板位置、制动踏板位置、发动机转速、液压蓄能器压力等传感器信号,并控制发动机的运转以及通过高速电磁开关阀分别控制与调节每一液压马达的转向与流量,在驱动时由液压蓄能器提供高压油,以所需的转收稿日期:2002-11-19ΞΞΞ作者简介:常思勤(1954—),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电控与机电液一体化技术,E2mail:changsq@。
1—电控单元 2—液压马达 3—车轮 4—发动机 5—液压泵 6—液压蓄能器7—液压管路 8—车架图1 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基本技术方案Fig.1 T echnical scheme of vehicle with electronic control and hydrostatic drive 矩驱动液压马达及车轮转动,在制动时将动能通过液压马达转换为高压油存入液压蓄能器。
2 仿真模型新型电控液驱车辆与常规汽车相比较,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上有较大差异,涉及机械、液压以及电子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
为了初步确定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定量评价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其主要性能,建立了车辆的仿真模型,对整车经济性与动力性等基本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
对整车[2],由整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平衡,有F D =F R 。
驱动力F D =i p A q M ηM 2πr ,其中,i 为液压马达数;p A 为液压蓄能器压力,也即液压系统的压力;q M 与ηM 分别为液压马达的排量与总效率;r 为车轮有效半径。
行驶阻力[2]F R =f gm cos α+c D A u 221115+gm sin α+m δd u d t,其中,f 为滚动阻力系数;g 为重力加速度;m 为车辆总质量;u 为车速;式中右边的4项分别、空气阻力、上坡阻力与加速阻力,其和即为总的行驶阻力。
对液压蓄能器,由质量守恒可以得到d m A d t=Q P +Q M ,其中,m A 为液压蓄能器内的液压油质量;Q P 与Q M 分别为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流量。
蓄能器的总容积为液腔与气腔之和,对气腔(即气囊),有多变过程方程式:pV n =const ,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pV =m R T 。
上述关系式中,p ,V ,m ,T 分别为气腔内气体的压力、容积、质量与温度;R 为气体常数。
发动机驱动液压泵,有P E =p A Q p /ηp ,式中,P E 为发动机有效功率,ηP 为液压泵总效率。
发动机按下述模式间歇工作:当液压蓄能器压力低于某一限值且汽车不处于制动的工况时,发动机开始工作;当液压蓄能器压力高于某一限值或汽车处于制动的工况时,发动机停止工作;为达到经济性最佳,发动机尽可能工作在最低有效燃油消耗率区域所对应的转速下;当液压泵的输出流量小于液压马达输入流量且发动机转速尚未达到最高转速时,发动机转速则适当调高。
对发动机的万有特性,将数值按二维数组存入,计算中用二次插值求得任意工况点的发动机有效燃油消耗率。
对于制动能量回收,考虑制动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可以得到 12m δ(u 22-u 21)=∫t 2t 1(Q M p A /ηB )d t式中,u 2与u 1分别为时刻t 2与t 1的车速;ηB 为制动能量回收效率。
根据上述主要关系式,自行开发了仿真计算软件,用于对新型电控液驱车辆进行基本性能的仿真计算。
071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第28卷第2期3 性能仿真计算及其讨论以一微型客车为具体对象,进行了性能仿真计算,微型客车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中,A 为车辆迎风面积;C D 为空气阻力系数;δ为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此外,还初步确定了电控液驱系统的技术参数(包括系统工作压力、蓄能器容积、液压泵与马达排量等)和在各种不同工况下系统的控制策略。
表1 微型客车主要技术参数Table 1 Main technology parameters of minicar参数m/kg A /m 2u max /(km ・h -1)P Emax /kW f C D δ数值1500214100350101401551105图2 经济性计算的工况Fig.2 Operating condition for economy calculation 3.1 经济性计算按G B/T 12545—90《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中的“多工况燃料消耗量试验”所规定的工况(见图2)进行了客车经济性计算。
进行多循环计算直至收敛为止,收敛的准则取为一个循环起点与终点的液压蓄能器内的压力保持不变。
计算中,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总效率均取为88%,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取为80%,并假设其不随工况变化。
图3给出了在一个多工况循环中,液压蓄能器压力p A (相对值)、液压泵流量Q P (相对值)与液压马达流量Q M (相对值)的变化情况。
液压蓄能器压力在额定值的83%至105%之间变化。
在一个多工况循环中发动机工作1次,持续时间约为15s 。
计算的每100km 的耗油量为4107L ,但其中未计及发动机保持怠速时或停机后重新起动过程中所消耗的燃料。
图3 系统内主要参数的变化情况Fig.3 Variation of main parameters insystem 图4 客车加速过程Fig.4 Accelerating processof the vehicle对同样参数的常规微型客车对比计算表明,常规微型客车多工况下每100km 的耗油171总第135期 常思勤 易 纲 一种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性能仿真与分析量为6190L ,新型电控液驱微型客车的燃油消耗降低了约41%。
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经济性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发动机工况与车辆阻力负荷基本无关,因而能保证其工作于高效区域内,显著改善常规车辆中发动机工作于负荷较低的工况和非稳定工况下效率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实现制动能量的回收与再利用。
3.2 动力性计算计算了客车的加速性能,加速过程曲线见图4,图中,L 为距离。
加速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原地起步加速至400m 所需时间为24.8s ,此时的车速为85.9km/h ;加速至90km/h 与100km/h 所需时间分别为28.7s 与44.2s ,优于常规微型客车的加速性能。
此外,还计算了客车能够长期持续运行的最高车速,计算值为107.5km/h 。
在此工况下,发动机以最大功率持续运行,液压泵所供油量刚好为液压马达所消耗。
新型电控液驱车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于可在短时间内由发动机带动的液压泵与液压蓄能器同时供能,使车辆短时间的加速性能有明显提高,其最高车速可能更高,例如,对计算的微型客车的车速至少可达到120km/h 以上,其持续时间主要与液压蓄能器的容积有关。
图5 客车制动过程Fig.5 Breaking process of the vehicle3.3 制动性计算制动性计算的目的仅是初步评价液压马达回收制动能量的能力与取代常规制动系统的可能性。
计算假设无常规制动系统以及制动能量由液压马达回收。
此时液压马达以最大排量作为泵工作,将制动时的客车动能转换为液压油的压力能,高压油供入液压蓄能器。
未考虑驾驶员以及装置的反应滞后时间。
初速度为80km/h 的制动过程计算结果见图5。
制动距离计算值为43.2m ,所需时间为3.89s ;初速度为50km/h 时,制动距离计算值为16.9m ,所需时间为2.44s 。
计算表明,可以在减速与非紧急制动时,由液压马达回收制动能量与取代常规制动系统。
此外,由于制动力与车速成正比,车轮转速下降后,制动力也成比例下降,因而不可能出现车轮“抱死”的现象。
可考虑采用辅助制动装置或再适当加大液压马达的排量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紧急制动时的性能。
例如,提高制动时液压马达出口的压力,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计算表明,当液压马达出口压力提高20%时,对于初速度为80km/h 的制动过程,制动距离计算值缩短为37.7m ,所需时间为3.40s 。
综上所述,针对一种新的电控液驱车辆的技术方案,初步确定了主要结构参数与控制策略,并建立了车辆的仿真模型,对其经济性与动力性等基本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常规的同类车辆进行了对比分析。
计算表明,新型电控液驱车辆在经济性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在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可使有害排放水平大幅度降低。
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在车辆频繁起步与制动、加速与减速的情况下,新型电控液驱车辆节能与环保的优势将更为明显。
同时,电控液驱车辆加速性能优于常规车辆,制动性能可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并存在取代常规制动系统的可能性。
271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第28卷第2期由于是初步计算,电控液驱系统主要技术参数与控制策略的确定均较为粗略,存在着进一步提高与优化车辆各方面性能的可能性,但已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