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与反抗的结晶 朱仁裕

合集下载

《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读后感

《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读后感

《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读后感扫码阅读“叮”,一则短信提示点亮了手机屏幕,点开看来,原来是快递到了,细细想来最近似乎没有网购东西,哦,那一定是共产党员网“世界读书日”的奖品《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到了。

兴高采烈的一路小跑,激动地拆开快递,米白色的封皮里闪耀金红的《初心集》跃然于眼前,捧开书页,嗅着浓郁的笔墨流香,这注定是一场我与《初心集》的美丽邂逅。

品读《初心集》,一例例鲜活的革命先辈在眼前翩翩拂过,有“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李大钊;有“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的王器民;有虽身在狱中依然坚定信念高举旗帜给党组织写信的罗世文;有狱中党员向党组织最后寄语的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烈士集体......更看到了一封封含着血与泪的遗嘱、家书、诀别信,看着凝聚了鲜血与生命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他们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理想和崇高精神,字里行间读懂着我们共产党人坚定执着的初心。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与《初心集》的美丽邂逅中明白“姓什么”你是否读到,“我为党牺牲,有无上光荣,你们不要为我悲伤。

只要念我身后萧条是真为党奋斗的。

”临刑前留下遗书的黄竞西,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为党不懈奋斗、至死不渝舍的决心。

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拓奋进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姓什么”就是姓“马”、姓“共”,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要坚定对党的信仰,始终跟党走、听党的话,延续好党的红色基因,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严峻考验面前无所畏惧,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着我们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与《初心集》的美丽邂逅中明白“为了谁”你是否读到,“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理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我不能不首先打倒劳苦群众的仇敌。

读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有感

读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有感

读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有感《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是一本集结了100位英雄人物的遗作的书籍,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整个中国民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英烈对民族和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毅、顽强和奉献精神。

这些英烈有的是革命领袖,有的是普通工人农民,有的是学者,有的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都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民族进步、为人民利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短暂的人生赢取了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英烈所坚持的初心: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爱和坚定的信仰。

他们深知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个人自身的利益并不无关,因此,他们情愿为了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一切。

正因为有这些英烈的贡献,中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

在这些英烈的遗作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有他们的革命热情和高尚品德,还有他们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思考。

他们在毫不妥协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策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英烈的遗作让我深谙一个真理,即只有不断坚持初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它们告诉我们,要坚定信仰,勇于担当,不断开拓进取,才能在伟大中华的复兴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时代,我们依旧需要坚定不移地追寻初心,不断学习英烈们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高尚品德和科学思维。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伟大人民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这本书虽然是以逝去的英烈的遗作作为主体,但是它却不是一本死板的历史书,而是一个让我们重返初心、启迪思想、激发斗志的精神宝库。

只有认真读懂这些遗作,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悟英烈们的精神内涵,从而让他们的精神在我们自身的行动中延续发扬。

综上所述,《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是一本集思广益的好书,它让我们更好地领悟英烈们的情感、思想、行动,也让我们在学习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受益匪浅。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初心,重视人文精神,逐步融入英烈们遗留下的思想和精神,就一定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就,为民族和人民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歌颂革命者的诗句

歌颂革命者的诗句

歌颂革命者的诗句
革命者啊,他们就像是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你
想想看,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到处都是压迫和不公,难道人们不渴望
光明吗?
李大钊,这位英勇的先驱,他的誓言犹如洪钟大吕,“试看将来的
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不正是他为了理想而发出的最强音吗?就
好像一位无畏的战士,在战场的最前线呐喊,鼓舞着我们奋勇向前。

方志敏,身陷囹圄却坚定不移,“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
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坚定!这不就像是一座
屹立不倒的山峰,任凭风雨如何肆虐,依然傲立在天地之间吗?
陈乔年在就义前慷慨陈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
的幸福吧!”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歌颂吗?这简直就是用生命谱写的壮丽乐章!
革命者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的诗句,
是信念的火炬,是精神的灯塔。

我们怎能不心怀感恩?怎能不将他们
的事迹传颂下去?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些革命者,传承他们的精神,
让那闪耀的光芒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五单元第18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五单元第18课

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出生|后|1.170 多年前,克思、恩格斯在《共党宣言》中向全球无者出呼吁。

从社会演的物基看,《共党宣言》的表受益于()A.本主的快速展B.古人的理成就C.工人的斗争D.克思、恩格斯的专注研究2.傅立叶,雇用是“复生了的奴隶制”,困是由富裕生的。

他第一次指出危机是生剩惹起的危机。

傅立叶旨在()A.述社会展的律B.揭露本主社会的性C.怜悯者的愚不行及D.醒工人的革命意3.克思指出:“ 不造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武器,它生了将要运用一武器的人——代的工人,即无者。

”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制民主C.机器大生D.科学社会主4.“ 克思主⋯⋯ 不是走开世界文明展大道而生的一种抱残守缺、僵化不的学。

”资料明克思主的突出特色是()A.拥有幻想性B.与俱性C.不行熟理D.僵化和守旧5.有学者,克思在《共党宣言》中和无定了“同于尽”的史命运。

“同于尽”的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都是本主社会的物B.两个均力且没法分出C.将来的共主社会将不存在D.无将取代并成治6.有人:“《共党宣言》不是一般的。

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里能使水沸起来。

我什么不使史从头沸起来呢?” 点《共党宣言》()A.今日仍拥有意B.特别简单致激行C.是展的推力D.是现在世界的最正确7.《1871 年公社史》写道:“在市政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台⋯⋯埃大声喊出:‘我以人民的名宣布,公社成立了!’20万人出自心里地声高呼‘公社万!’”资猜中的“公社”成立于()A.希腊雅典B.法国巴黎C.俄国彼得格勒D.德国柏林8.巴黎公社委会每逢开会,行推“会主席”的做法,定每个委都能够依据自己的号施令。

反应出巴黎公社()A.体民众的直接意向B.成立了社会主民主C.民主集中制原D.缺少固的中心9.巴黎公社被称社会主运的“早儿”,主假如因()A.它是欧洲的第一次大模工人起B.它没有成功成立社会主政C.它是在法国本主上涨段爆的起D.它是在准不充足状况下的起10.当大部分法国人和相信的是共和派,全国各地很少出起来增援巴黎公社的斗争,广大人民此更不理解。

【含对比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含对比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 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
尾联“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统治。
6、联系开头第一段和结尾,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 之间的关系?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首联“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 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 保存实力地“逃走”。
颔联“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 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 写母子情。
伟森胡也频。 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析人物
白莽
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 交往?体现什么性格?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 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 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 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 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对烈士的爱
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 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 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 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 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 威。

红岩第11章批注

红岩第11章批注

红岩第11章批注《红岩》是一部由贾平凹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文革时期重庆红岩革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

其中,第11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批注这一章节的内容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红岩》第11章中,作者描绘了主人公白公朴在狱中经历的磨难和坚持信念的艰辛。

这一章节通过对白公朴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描写,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公朴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从未放弃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始终保持着一颗红色的心。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

在批注《红岩》第11章时,我们可以对这一章节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可以从白公朴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入手,解读他在狱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道义勇气。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评述,探讨其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章节的对比,来探讨第11章在整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第11章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转折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整个故事情节中的一个高潮部分,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第11章进行批注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部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红岩》第11章批注是一项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

《红岩》习题及答案

《红岩》习题及答案

《红岩》练习题一、填空题1、《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2、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围绕_江姐、许云峰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3、在《红岩》这部小说里,有一位传奇式人物,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

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双枪老太婆”的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

4、华子良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

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5、刘思洋是出身于豪门大户的中共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彻底地背叛了家庭,都成为放弃享受,甘愿吃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6、“自白书”是陈然写的。

7、她面对敌人的酷刑曾经说过:“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她曾在狱中与狱友一起绣五星红旗;她虽是弱小的女子,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她就是江姐(江竹筠)。

8、甫志高是叛徒,被他出卖的第一个人是许云峰。

9、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挺进报》。

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沙坪书店”。

10、在渣滓洞中,龙光华死后开了追悼会。

重庆现在的特务头子是毛人凤。

二、选择题1、下列时间不属于《红岩》中的事件的一项是( C )。

A秘密编印《挺进报》 B“慈居”审讯,赴宴拆敌C“温酒斩华雄” D“提前分批密载”屠杀计划2、不属于《红岩》中的英雄人物的选项是(D )。

A郑克昌 B余新江C李敬原 D彭松涛3、《红岩》中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是( C )。

A刘思洋 B齐晓轩C华子良 D成岗4、区委书记江姐要去()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A、歌乐山B、华蓥山C、缙云山D、樵坪山答案:B。

5、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

《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语言特色探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语言特色探析

教材解析JIE教解析JIAO JIE XI在一个热天。

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

”两人在一个热天相见,但白莽身上却穿着棉袄,浑身上下全是汗水,这形象确实有些滑稽。

但是,白莽这样穿着实在是事出有因。

由于敌人的迫害,白莽的随身物品全被收走了。

出门见客穿夹衫觉得不妥,因此只能穿一件棉袄。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记叙当时的见闻,在对白莽的追忆中揭露了反动派迫害革命者的事实,也对白莽不惧牺牲、坚持革命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虽然屡屡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他却始终都没有放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幽默诙谐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也让读者更感悲哀:像柔石、白莽这样的好青年最终还是死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记叙柔石等人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革命者的追思,也借此告诫世人:不要忘记死难者的遭遇,不要让他们的血白流。

四、含蓄蕴藉《为了忘却的纪念》不单是为了纪念逝去者,更是为了号召更多的人起来积极抗争。

在文章中,作者使用含蓄的语言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作者在回忆柔石的生平事迹时,特别提到柔石的家乡——台州宁海,是因为那里曾经有一个轰动天下的名人——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的大儒。

他铁骨铮铮,不肯折节屈从明成祖朱棣,最后十族被诛。

作者以委婉的手法将二者相互观照,借以展现柔石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又如“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

柔石居于上海,原本想通过创办进步刊物来达成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生活的困窘、外界的压迫、反动势力的步步紧逼,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他的处境也更为困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
本文将主要阐述抗战中延安木刻画的成因以及文艺座谈会对木刻画的影响。

作者在此简要概括了延安木刻画与抗战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延安木刻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压迫反抗抗战延安木刻画
压迫与反抗的结晶
——论抗战中延安的木刻画
压迫与反抗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而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之下,才能产生出极为深刻有力的艺术形式。

正如美国人爱泼斯坦评价中国木刻时所说:“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由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

1在抗战期间,中国美术文化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以及沦陷区三大美术区域。

2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心脏,成为抗日根据地艺术活动与创作的中心。

3延安的木刻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一、延安木刻画迅速发展的成因
首先,应当从木刻画自身来说,由于当时的延安被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绘画用的颜料、画布、画纸、画笔等物品很难输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画、油画等画种的发展。

并且一般美术家及画家感到传统国画太注重程序,虽有哲理的表现,却不能针对现实。

至于西洋画,亦只画裸女与风景,不能表现人间之苦难。

4而木刻画则不然,宜于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可以就地取材,木刻刀和印木刻用的纸张,甚至黑色油墨延安都能自制,5再加上木刻画也不像其它画种那样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空间,短时间内就能产生有效果的作品。

因而,鲁
1爱泼斯坦.《作为武器的艺术——中国木刻》.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
——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2黄宗贤.《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中心的成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5.3
4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匯出版社.2003.1
5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迅先生就曾经指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6其次,和沦陷区与国统区相比,延安解放区的环境相对稳定,环境的稳定是有利于艺术发展的。

当时,英勇的陕甘宁边区军民多次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和骚扰,保证了延安的安定。

7这为木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

再次,在物质生活方面,延安人民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吓到,相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延安军民于1942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8其中,美术工作者们在农忙的季节里,也放下了自己的画笔、木刻刀,扛起锄头,奔向黄土高原,与土地作斗争,向荒山要粮,9这为木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四,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木刻工作者们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热忱,这也使得延安解放区的黑白木刻画的质量高于其它美术区的木刻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心理促使了木刻画的迅速发展。

由于国难当头,全民族的反抗心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老百姓渴望得到一种反抗火炬的引领,而美术家们则需要通过一种表达手段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抗争情绪,来宣传侵略者的暴行以及鼓舞大众。

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木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们不把木刻艺术认作无所为而为的东西,他们有所为,他们把木刻艺术认作宣传的工具,争自由的武器”10。

而延安木刻恰为这一民族心理的缩影。

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木刻画
这里之所以要把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拿出来谈,是因为它对解放区的木刻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使主要宣扬反抗题材的木刻画出现了新的发
6李桦.《国民党统治区学运中的木刻运动》.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7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8百度.百科./view/190941.htm.2009年6月6日访问
9陈叔亮.《回忆鲁艺》.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10叶圣陶.《<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序》.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展,即在表现的内容上将关注人民生活普遍化,艺术形式上更加趋于民族化。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1取法西欧的阴刻法,用黑白对比组织画面、刻画形象的新兴木刻,不容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确实是它的弱点。

但延安木刻的民族化,并不是将早已传到中国的外来技法排除于木刻创作之外,而是有选择地保留着曾为中国新兴木刻革命化有过影响的外来技法,并在适当地融合于阳刻线条造型的中国传统木刻技法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木刻艺术。

12古元的作品就是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法,成为探索木刻民族化的典范。

在《减租斗争》(见图一)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西欧木刻“阴阳脸”的弱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明快的线条以及简洁的刀法。

同时,画面并没有抛弃西欧木刻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组织画面,使画面显得有重量,被表现的事物层次分明,而且能够突出中心。

彦涵的《审问》(见图二)也是优秀的木刻作品,画家运用写实造型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将汉奸点头哈腰的姿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看后过目不忘。

从力群1940年的《饮》(见图三)到1945年的《帮群众修纺车》(见图四),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到木刻民族化的过程。

而沃渣的作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是创造性地将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应用于木刻,极大地促进了木刻民族化的进程,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一方面,既要感谢我们的木刻工作者不畏艰难的努力创作,又要感谢党的正确领导。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木刻的影响是对压迫与反抗的新的诠释。

笔者认为,让人民忘掉战争是对侵略者最好的反抗。

而此时的木刻画就做到了这一点,木刻工作者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感召下,深入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并吸收民间的一切有利因素来丰富木刻画的题材与技法,使木刻画更加为群众所接受,也使大众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去战斗,不断地巩固着解放区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充实着前线的战斗补给,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反抗。

三、结论
1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1
12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引自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1
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

它对中国百姓的生命财产是一种绝对的摧残与破坏,而由于这种破坏,也使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这无疑成为了抗战中木刻艺术发展的一大动力。

柯仲平先生曾说过:“越被剥削压迫的,争斗的方面就越多”。

13延安的木刻画,正是在这种力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

期间,美术工作者们针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以木刻作刀枪来发泄自己胸中的愤怒。

同时,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之下,解放区木刻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即与群众、与生活相联系,使木刻逐渐民族化,这对中国木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延安的木刻画既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又是侵略者压迫与民族反抗的结晶。

作者:朱仁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8级研究生
2009-6-7
附图:
图一古元《减租斗争》1943年
图二彦涵《审问》1948年
图三力群《饮》1940年
图四力群《帮群众修纺车》1945年
图五沃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1942年
参考文献:
1、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辽宁美
术出版社.1982
2、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匯出版社.2003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
4、柯仲平.《柯仲平文集》文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李小山.邹跃进.《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湖南美术
出版社.1998
6、黄宗贤.《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中心的成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1
7、李振宇.黄宗贤.《黄土高原的怒吼——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广
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5
8、黄宗贤.《血与火的洗礼——抗战时期中国美术家审美态度的转捩》.《美
术》.2005.7
9、黄宗贤.《论抗战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文艺研究》.200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