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2说课稿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

体育课教案(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项目名称:引导课第1次课任课教师:王育江一.教学内容1.提出本学期的任务,要求和计划。
重申课堂常规和纪律。
2.讲述上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3.进行几个课堂的游戏。
二.教学任务1.通过教师对本学期教学任务的讲解,使学生对本学期体育课的安排有个初步了解。
2.提高学生对良好的生活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对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在课上和课下与教师积极配合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则讲过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四.课的内容。
1.教师宣布上课,师生问好,教师做自我简介。
2.本学期的体育课的任务在前面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生自身的体育,另外要加强对小学职业训练过程里所讲的学生自我身体主要包括“三基”素养,“全面的身体锻炼”以及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3.重申课堂常规,上课的服装,请假手续,上课纪律。
4.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①什么是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每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学习,工作,饮食,休息和文化娱乐。
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形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同学们每天的学生生活也是有规模的生活方式。
人的一天一般会出现2次工作高峰,这是因人的各种活动都受大脑支配,而大脑是一个生物体,会有活动能力的波动,所以应该配合大脑合理的利用每天有限的经理,这也是珍惜生命的一种表现,同时还可以在其他许多方面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②什么是生活习惯——是日常生活中某些习性由于不断的重复而巩固下来的,并成为自动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心胸豁达情感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酗酒、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有:吸烟、饮酒过量,不恰当的服药,体育运动不够合理,热量过高多盐的饮食,饮食没有节制,不接受合理的医疗救护,对社会压力产生不良反应,破坏身体的生物节奏和精神节奏的生活。
2013校内赛讲说课稿

说课稿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本节课的阅读课教学。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Come and eat here 是一篇围绕整个单元的中心话题healthy food展开的叙事性的文章,主要讲述王鹏和庸慧开饭店的风格,经营不同菜肴以及顾客对不同食品的不同反响,反应现代人对饮食的关注和时尚追求。
故事的尾声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如两个人的饭店会怎么样继续经营下去?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饮食文化知识,教会他们如何改善饮食习惯。
2.教学目标我的学生是普高一(一)班的学生,男生比例较大,多数同学基础薄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比较被动。
本节课我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课主要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具体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单词,短语,知道何谓健康饮食。
2)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a)使学生学会审视自己、审视食物,提高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意识。
b)使学生懂得健康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要想有强健的体魄,除了合理安排好一天的生活以外,还需要有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c)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并养成较强的合作意识。
3.重点和难点: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读的技能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和对教材内容的科学分析,确定本环节的主要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2)侧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结构的把握,突出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a.文章中心把握能力。
b.根据主题快速捕捉文章重点细节的能力。
2.难点1) 如何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
2) 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取、筛选和重组文章中关于健康饮食的信息,并灵活运用于语言实践中,达到语言实践能力的扩展与提高。
燃烧与灭火教案

西江中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课人:许小平九年级学科:化学时间:2012年12月12 日课题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与方法难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学情分析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主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即“实验—探究式教学、分析—归纳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用“恩格斯名言”和“水火相容”实验导入课题,说明火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证明水火是可以相容的。
1.了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还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讲述】燃烧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一点较易理解。
一:燃烧条件的探究:【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将演示实验改进:[讨论]:1、实验中试管里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试管里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最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分析“水火相容”的实验原理。
二.由燃烧条件推导出灭火的原理。
依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获得结论:1.可燃物;2.与氧气接激发学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踊跃探讨燃烧的条件。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巩固燃烧的以一段简短的火灾视频。
引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讨论与探究:】1.如何熄灭酒精灯?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3.你有哪些熄灭蜡烛的方法?【抢答】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1.釜底抽薪:2.火上浇油:3.扇风点火:4.杯水车薪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灭火原理应运于生活,谈谈生活中大家是采取了什么灭火方法。
【能力提升】:烧杯内有两支燃着的蜡烛,一长一短,哪支先熄灭?为什么?有什么启示?三.火灾中自救知识讲解:睡梦中小明被浓烟呛醒,他该如何逃生呢?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观看录像。
12说课稿

12、《北京亮起来了》说课稿一、说教材的理解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
这篇课文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通过学习这篇教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并激发他们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本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优美的词语,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晚上的首都是多么的美丽。
结合低年级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把说课内容分成四部分:一、教材的理解二、教学目标三、教法和学法四、课堂教学设计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抓住好词好句,增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一开始上课,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1、引题激趣整节课,我们用去北京旅游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们对去旅游很感兴趣,就认真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新建2012-2013 说课表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一、说课标:1、说总目标(8页)2、学段目标(一学段10页、二学段11页)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3、内容标准(一学段16——20页、二学段20——26页)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二、说教材1、教材内容结构。
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去说。
2、编写体例本册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他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体例是:情景引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展示成果——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
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主要体现在:(1)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
(2)例题: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发散学生思维。
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
(3)做一做。
(4)练习(思考题):弹性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5)整理与复习。
内容具体全面有代表性、层次性、灵活性。
(6)综合应用。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阅读材料: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3、编写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2)知识点体现在整册教材中的每一个角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运用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6)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4、单元目标、重点、难点。
(1)目标:(2)重点:(3)难点:5、教材立体式整合:横向整合本单元知识在本册书中的联系。
纵向整合在小学学段的联系及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说建议1、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预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012-2013思修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的老师,我叫。
我今天所说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课程设置二、课程设计三、教学设施四、教学资源五、教学效果六、课程特色七、教学反思首先说课程设置,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作用和课程目标来看: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之结晶,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开课要求,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一体,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必修课。
这门课程定位是面向全校各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的并行课程为《形势与政策》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第二、三、四学期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这样的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可以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和学习动力,也为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学新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转型和适应的问题,同时开始思考诸多人生课题,接受和践行各种社会规范,为完成社会化任务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入学适应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课程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方面来看,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后续课程的开设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而且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辅助作用。
《Lesson 12 》 说课稿

《Lesson 12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Lesson 12》。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Lesson 12》是教材名称中的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单元主题,而这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之前所学的知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这一课主要包括了具体的知识点 1、具体的知识点 2和具体的知识点 3等内容。
这些内容紧密联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核心语言技能或知识。
教材的编排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我所授课的班级是具体班级,学生的年龄在年龄范围左右。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但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困惑,尤其是在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方面。
但是,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练习,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喜欢参与各种互动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如词汇 1、词汇 2、词汇 3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如句型 1、句型 2、句型 3等。
2、技能目标能够听懂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简单对话和短文。
能够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英语文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VIP专享】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说课稿

2012-2013学年度集体备课说课稿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教材分析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它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在此意义上,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落脚点。
而本框题则是分析方法论要求的意义,是对上一框创新意识的一个升华。
学习本框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具有很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确立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创新的作用,才会自觉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2)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确立的依据: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和把握。
二、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识记掌握创新在民族进步中的作用⑵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⑶运用结合实例说明创新的重要性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情感目标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创新而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2、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①合作探究法②多媒体教学法③讨论法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改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2)学法①案例分析法②合作学习法③知识迁移法确立依据: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活跃中领会本节课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六个探究活动,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编写体例
二· 说教材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知识体系
二十三中学
1· 学段知识体系
教材知识体系
2· 单元知识体系
3· 知识纵横整合
二十三中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与民族融合
第三单元:统一国 秦汉时期 家的建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 夏商周时期 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 隋唐时期 的社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 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族经 关济 系重 的心 发的 展南 移 和 民
巩统 固一 和的 社多 会民 的族 危国 机家 的
二十三中学
2、文字与图片相结合 。
考古实物 照片(71)
情景再现 图片(47)
考古复原 图(8)
文字主体
人物肖像
(15)
今天实景 照片(13)
地图(17)
这些彩图的使用,既体现了 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也让学 生有了更直观的学习历史的 机会。
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 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 流等方式发展起来;“丝绸之 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 洲大秦开始交往。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海陆
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 远。
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 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交
往进入最频繁时期,对外贸易 发达使节络绎不绝。 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 岸地区。清朝:随着殖民者 的侵略,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
班超经营西域 宗教
佛教 道教
陈、吴起义 秦的暴政 秦王扫六合 秦朝疆域
巩固统一 的措施
秦的统一
政治、经 济、文化、 思想、军
统 一 国 家 的 建 立
科技 医学
造纸术 地动仪 华佗 张仲景
数学 文学
《九章 算术》、 《史记》
单
元
知
识
体
系
【2】历史地位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是从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 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 灭亡为止,包括秦、西汉、 东汉三个朝代,和一个短 命的王莽政权,共440年 的历史 。在这四百多年中, 大部分时间国家是统一的 状态。这一 时期为我国数 千年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历 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3、正课结构
使教学活动 多样化
二十三中学
正课结构
导入框
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 诗歌、文物、图画等,把 学生带入正文
正文
也就是课文,是学生学习 的主要内容。
副文
有故事,有知识,开阔学 生的眼界,引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文献资料
是摘录于史籍中的资料, 体现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动脑筋
便于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探究历史问题,体会科学 的研究方法。
经济:秦始皇统一货币、度
量衡,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 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 造五铢钱。
秦汉时期整合 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
坑儒,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军事:秦始皇北筑长城、
开发南疆,汉武帝命卫青、 霍去病反击匈奴。
二十三中学
整合专题四
对外关系整合————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秦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
二十三中学
教材编写体例
二· 说教材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知识体系
二十三中学
1、教材结构 教材编写体例
2、单元结构
3、正课结构
二十三中学
目录 致同学们 主题单元
教材结构
附录
二十三中学
单元彩封
明确本单元 的学习要点
1、教材结构
主题课
学科学习的 主要内容
教材编写体例
单元拓展
对本单元主 要内容的补 充
2、单元结构 活动课
政治、思 想
单
东汉统治
元
农业
知
识
体
系
卫、霍 破匈奴 昭君出塞
汉武帝军事 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大一统 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手工业 商业
冒顿统一 蒙古草原
汉武帝经济 上的大一统
两汉经济的发展 大一统的汉朝 伐无道,诛暴秦
匈奴的兴起 与汉朝的和战
张骞通西域
汉通西域 和丝绸之路
昌盛的 秦汉文化
丝绸之路
教材编写特点
3、严谨与趣味相结合。 4、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5、主体与辅体相结合。
二十三中学
1、时序与专题相结合。
夏 北三 商 朝国 史 秦 周 时两 ………………………… 前 汉 期晋 第三单元 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48 时 时 期 南 第11课 秦王扫六合…………课 第16课 中 第17课 华 第18课 文 伐无道诛暴秦……………………52 大一统的汉朝……………………56 两汉经济的发展…………………60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64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68 政 国 统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72 权 家 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76 分 的
公 元 世 纪 基 督 教 产 生
207
209
221
27 73 119 138
1
二十三中学
1· 教法建议
三· 说建议
2· 学法建议 3· 评价建议 4· 资源开发建议
二十三中学
巧用历史典故 提升课堂趣味 讲述难点问题 避免无效探究 引导观察地图 强化空间位置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破釜 沉舟” “背水一战”、“约法三 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典故, 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本单元内容 相关的其他历史典故。以增加学习 的趣味性。
隋 唐 时 期
宋 元 时 期
明 清 时 期
中国近代史
时 间 为 序
繁 荣 与 国 明 立 产 开 家 的 与 第四单元 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89 放 的 起 民 和 第20课 三国鼎立…………………………89 的 建 族 源 社 第21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94 社 立 融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98 会 会 ………………………… 合 的 变 革
六年级下册 第15、17 课
整合专题二
政权的沿革整合 夏 商 西 周 ( 奴 隶 制 王 朝 )
春 秋 战 国 ( 奴 隶 向 封 建 过 渡 )
秦 到 清 ( 大 一 统 封 建 国 家 的 分 合 )
二十三中学
整合专题三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整合
政治:为巩固统治,秦朝
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制度;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 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 治。
【3】学习要点
秦王朝的兴亡:包括秦统一 六国、秦始皇大一统和秦 的暴政。 汉王朝的兴亡。重点了 解三个问题:一是汉初 的形势及文景之治;二 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三 是 汉朝的对外交往及丝 绸之路。 科技文化成就。
二十三中学
单
元
知
识
体
系
【4】重点:
秦始皇、秦的统一 及秦巩固统治的措 施 秦的暴政及秦末的 农民起义 文景之治和汉武帝 的大一统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 的和战和丝绸之路 秦汉文化及其传播
选用影视作品 辨识历史真伪
节选《楚汉争霸》中相关片段,引导学 适当补充史料 生认识分析,把影视剧作品中的描述与 理解重点难点 史实进行比较,学生就轻松获得了真实 如在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 的历史认知。 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误期当斩,学生 自己可以完成。而根本原因,以初一学 构建知识体系 有些重点难点,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 生的理解能力,一时无法完成。这时教 引导阅读文字 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回忆秦末的暴政 理清“点”“线”脉络 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的结论。比如“焚书 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充 理解教材内容 的表现。 坑儒”一目,学生并不了解秦朝当时的 分利用《丝绸之路图》,一让学生 观察清楚丝绸之路的起止地点,二 形势,所以很难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 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 原因,为此,可以补充司马迁的《史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画出简单的 中的记载,学生就容易形成对焚书坑儒 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 知识体系,既便于学生理解各个知 原因的了解。 一,能否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文字描
二十三中学
3、严谨与趣味相结合
4、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历史的真实性决定了历史 教材中必然要有大量的客 观描述的文字。本套教材 依然继承了这一传统,但 为了避免枯燥和乏味,在 导入框和阅读文字部分, 增加了大量的传说、故事 或历史典故。在六年级上 册全部的22个课前导入框 中,属于这种题材的就多 达10课。阅读文字中则比 率更高。这些传说、故事 或历史典故,既和正文一 起有利于学生基本的历史 学习能力——阅读能力、 观察能力的提升,也大大 提升了教材的趣味性。
【5】难点:
秦统一六国和焚书 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的 背景及影响 文景之治的背景、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与匈奴的和战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 绸之路 秦始皇、汉武帝的 功过
二十三中学
1· 学段知识体系 教材知识体系
2· 单元知识体系
3· 知识纵横整合
二十三中学
整合专题一
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
六年级上册 第13课
二十三中学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荣成二十三中学
王海玮
编写特点 编写体例 单元内容标准 单元课程目标 知识体系
说教材
学法建议
说课标 流程
说建议
评价建议
学段课程目标
说 课
二十三中学
学段课程目标
一· 说课标
单元课程目标 单元内容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1、从秦灭六国、秦的暴政等方面掌握秦王朝的兴亡及其原因;2、从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掌握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3、抓住秦汉兴 (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亡的基本脉络,了解汉与匈奴的和战及汉朝的对外交往史实。 (4)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制作表格分类归纳张骞通西域、秦汉文化成就等相关知识;2、观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 (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 察教材中的重要地图、图片,把握图中的主要知识,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和道教的产生。 索;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的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 (6)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 晰的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华佗的故事。 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 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 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