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二年级语文下册《敕勒歌》学案(无答案) 北京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敕勒歌》选⾃《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民歌,⼀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热爱家乡热爱⽣活的豪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敕勒歌》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敕勒歌》原⽂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西省北部)⼀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在现在的⼭西、内蒙⼀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默川⼀带称为敕勒川。
阴⼭:在今内蒙古⾃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lú):⽤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四野,草原的四⾯⼋⽅。
天苍苍:苍苍:青⾊。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边的样⼦。
见(xiàn):同“现”,显露。
译⽂: 阴⼭脚下啊,有敕勒族⽣活的⼤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与⼤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群群的⽜⽺时隐时现。
【篇⼆】⼩学三年级语⽂《敕勒歌》教案 [教学⽬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壮阔及游牧民族的⽣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和牧民的⽣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师:今天,⽼师想带⼤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草原图⽚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回答 3、师:天蓝蓝,⼭⾼⾼,⽜⽺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敕、勒、庐、笼、盖、苍、茫”等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敕勒川的辽阔和美丽,体会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准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2.难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诗歌所蕴含的豪放风格。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有高山、有大海、有森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草原。
(板书课题:敕勒歌)2.播放一段关于大草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5.全班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分析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阴”: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月”,注意“月”的写法。
“似”: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以”,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比例。
“野”:左右结构,左边是“里”,右边是“予”,注意“里”的笔顺。
“苍”: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仓”,注意“仓”的写法。
“茫”: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汒”,注意“汒”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书空。
4.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四)理解诗句1.学习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出示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在阴山脚下。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
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敕勒歌》这首古代名篇。
2.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敕勒歌》的诗意和情感,领悟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 背诵并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中的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敕勒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背景介绍来引起学生对《敕勒歌》的兴趣。
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歌》吗?对它了解多少?2. 学习课文(40分钟)-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了解大致内容和诗的韵律。
- 第二遍阅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 第三遍阅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跟读整首《敕勒歌》。
- 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思考与讨论(20分钟)针对《敕勒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敕勒歌》中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你认为《敕勒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何意义?4. 扩展活动(30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展示其诗意和文化内涵。
- 邀请一位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解读《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尝试运用《敕勒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扩展活动,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作业:1. 背诵《敕勒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课时目标: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齐背《夜宿山寺》。
2.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并配乐。
课件出示:3.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4.导入新课。
〔1〕介绍《敕勒歌》。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2〕板书诗题。
生齐读诗题并书空。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引领他们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课件出示: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点3名学生朗读。
〔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纠正〕〔5〕齐声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字词。
〔1〕强调易错字音。
①“似、苍〞是平舌音,“庐、笼〞是边音。
②“见〞同“现〞,表示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不读“jiàn〞。
〔2〕摘苹果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苹果树〕〔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川:平地。
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圆顶的帐篷。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古诗阅读教学的起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字词的学习,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奠定了根底。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结合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敕勒歌》教案设计

《敕勒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敕勒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解析3.诗歌韵律分析4.诗歌意境欣赏5.课堂互动环节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敕勒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向学生介绍《敕勒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背景介绍详细讲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民族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敕勒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同时,注重词语的解析,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
4.诗歌韵律分析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节奏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5.诗歌意境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的意境美,如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
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6.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一些课堂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敕勒歌》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水平,检验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掌握。
4.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敕勒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敕勒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敕勒歌体裁:诗题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未知描述:翻译: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译文: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在阴山脚下。
原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译文: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原文天苍苍,野茫茫。
译文: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原文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敕勒歌》成于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黄色的牛、白色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赏析四:语言赏析诗歌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
【学习目标】
1、感受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
2、学习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
3、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景物。
4、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预习】
I.教材助读
作者、作品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
二次备课:
II.预习自测
1、生字
敕勒chìlè穹qiónɡ庐见xiàn牛羊天似sì笼盖lǒnɡ
2、一词多义
敕勒川(平川、平原)
川
子在川上曰(河流)
3、词语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同“现”,呈现。
二次备课:
【探究】
I.质疑探究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二)重点语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
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三)文章思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四)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包含了热爱自己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首先,这样的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即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的热爱之情。
穹庐,即蒙古包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蒙古包的方便搬迁成了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天空大地,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见出草原人对自己家园的热爱的情感。
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表现了赞美草原、赞美家乡的自豪情感。
草原的空旷使四向所见皆如此,而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既特别高远又特别
亲近,就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笼盖着四野。
也恐怕只有无比辽阔的草原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和想象。
显然,这样的感觉和想象,充满了赞美自己的草原、自己的家乡的自豪之情。
第二题(突出草原的瀚海苍茫。
“见牛羊”句见人,给人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从课文的注释中可以知道,“天苍苍,野茫茫”可以理解为天地苍茫一片,旷远迷茫,这正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
参见下课《静默草原》:草原的辽阔使人觉得“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这是读者能自然产生的并且是富有生机的联想。
而且这些牛羊原先藏在草丛中,可见草的丰茂,一片壮阔草海;一有风吹草动就随处呈现牛羊,又可见牛羊的众多,这真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
就这一句不仅给了我们人类在此生息的信息,而且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生机、活力。
更重要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对比下,是在强调、渲染广大草原的旷远辽阔,似乎只剩下苍茫自然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对比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 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 犹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 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第二问,能注意对比,说出上述三点感觉中的一点即可。
第三题
第1句的“见”通“现”,意为出现、显现。
上古无“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做“见”。
第2、3句的“见”都是看见、看到、见到的意思。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之意。
Ⅱ知识网络
敕勒川,阴山下。
有动有静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热爱家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次备课:
【当堂训练】
1、生字
敕勒chìlè穹qiónɡ庐见xiàn牛羊天似sì笼盖lǒnɡ
2、一词多义
敕勒川(平川、平原)
川
子在川上曰(河流)
二次备课: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