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我国Urban Development的历程我国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著名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和发展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和决策。

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有限,当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的政策在1978年开始实施,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开放了经济和对外合作,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这导致了中国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重点逐渐从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内陆地区。

这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减少沿海地区的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

2000年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人们搬迁到新建和改造的城市,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超过6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扩张导致了土地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

城市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沿海到内陆,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调整。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原始社会中人们劳动生活的发展情况表
原始居民点的实例: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原始的居住形式: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的时间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 及地面建筑。 干阑式建筑史有巢居直接演化来的。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现了穴居建筑。
城市的产生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频繁迁都是殷盘庚以前的常事。原因是:“盖古者邑居无常,择利而后动。其宗庙、社稷、朝 市之制,简而不伙,约而不费,故不以屡迁为劳也。”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资源匮乏有关。据 史料记载,夏代有六次迁都。 夏代的生产力低下,当时国土洪水泛滥,社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争取生存 权,城市之所以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是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好,而且第一代帝王对山川的有效治 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进步与回顾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进步与回顾1949年至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进步与回顾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更新也经历了从1949年到2019年的巨大变化。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非农化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关系见表5-8,表5-9。 (P116)
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是7.7亿,只有654 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个,而20万以下的小 城市却占比不到18%。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
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 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 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 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 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 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 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961
9 维也纳
1866
10 布宜诺斯艾 1632 利斯
柏林
4332
莫斯科
4137
布宜诺斯 艾利斯
上海
4089 3595
加尔各答 3436
上海 布宜诺斯艾利斯 芝加哥 莫斯科 加尔各答
5800 5300 4900 4800 4800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4 频繁的近代战争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1)对城市物态本体的影响 每当大规模战争之后,城市物态构成要素中的基础设施、 商铺、工厂、民房以及军事建筑等总是难于幸免。 (2)对城市人口的影响 战争造成人口锐减的表现在两方面:战争造成的人口的直 接伤亡,还有离散性逃亡,对于人口原居地的城市而言,所表 现的都是城市人口总存量的迅速下降。 (3)对中国财政经济的影响 军事费用的急剧增加,财政开支总量增大,而且近代中国 战祸不断,而且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巨额“战争赔款”, 使中国的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 (4)对城市商业贸易的影响 战争对商业场所、经营的直接性损毁,而且间接影响商业 贸易的发展条件,诸如交通运输网络、税赋、价格、社会购买 力、市场空间范围、商业运营投资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三、中国古代“城”与“市”

城郭与商业市场相互促进了中国城市文 明的发展, 城市在商业市场的作用下蓬 勃发展。中国许多古代城市的兴起和发 展, 很大程度上都与商业的发展相联系, 因为商业为城市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和活 力。反过来, 城市的进步又极大地拉动 了商业的发达,两者相辅相成 的地主经济同工业商品经济 并存(近代)
社会 地理 环境
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古 代)
逐渐开放的大陆—海洋 型(近代)
二、运河对城市发展影响
人类物质产品聚集途径包括:
(1)物质生产在城市空间的集中 ,这只适合于工业 ,而 且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是需要通过其 他途径供给 ,因而在古代城市发展中 ,这一聚集方 式的作用有限 ,要到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后才成为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2)通过商业途径聚集物质产品 ,这是古代城市发展 重要的人工基础之一。 (3)另外还有一个容易为人们忽视的途径 ,即通过行 政系统的调集和分配。 无论是商业途径的聚集还是行政系统的调集 , 都涉及到交通运输这一基本条件。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

建国初期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几乎从零开始。

然而,在建国后的七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惊人的城市化转变,从一个庞大农业国家逐渐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国家之一。

建国周年见证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一段既令人振奋又发人深省的历史。

一、农村人口迁徙与城市化进程建国初期,中国人口的大部分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量农民开始向城市迁徙,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一人口迁徙的浪潮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迁徙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一亿人口的城市,其中不乏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城市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加,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二、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变革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刺激了城市消费升级,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

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问题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城市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污染和社会问题的增加等。

城市承载能力不断被挑战,社会矛盾的加剧也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难题。

农村人口外流,也使得农村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口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如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四、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不断。

国内城市的历史演变见证社会变迁

国内城市的历史演变见证社会变迁

国内城市的历史演变见证社会变迁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历史演变承载了社会变迁的痕迹和发展的脉络。

国内城市的历史演变见证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古代到现代,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城市的形成源于经济活动和国家政权的中心化。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城邑蓬勃发展,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和政治决策的集聚地。

例如,商朝的亳、周朝的镐京等城市,成为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统治集权的象征。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城市在秦汉时期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城市有长安、洛阳等,它们成为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政权的中心。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汉唐之际,沿海地区的城市如杭州、广州等崛起,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城市开始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

以南京为代表的城市实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成为政治决策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广州、厦门等沿海城市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提升了中国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

进入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冲击和转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势力逐渐增强,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在对外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吸引了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逐渐恢复繁荣,并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城市迎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一些二线城市如深圳、广州迅速崛起,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市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加强环保措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市
(3)典型:陕西 半坡人 浙江 河姆渡人
半坡人遗址
河姆渡遗址
城市的萌芽——有城墙包围的居民点
我国最早的古城
湖南城头山遗址
4、中国城市初期的发展:
(1)时间:奴隶社会时期
(2)国家文明标志:城市、文字、青铜器、礼器
中国城市初期发展特征:
①城市分布范围不广,数量不多
到商代末期,共有城市26座;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 上游(晋南、豫北、豫东)
城镇数
3 约9 约100
城市(镇)名称
南京、北京、苏州 扬州、杭州、广州、汉 口、福州、佛山、天津、 上海、厦门 略
约2000多 4000~6000
略 略
农村集市
引自: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1、我国古代城市从总体而言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2、自然地理因素在古代城市发展中占首要地位。
安全 资源
2、城市起源的一般条件:
(1)定居生活的确立
最基本表现在于集中和稳定
(2)劳动分工的出现
专业分工使人与人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发生变革
(3)社会阶层的分化
出现首领,权利的集中趋向
(4)社会财富的集中
财富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
3、中国城市起源前的原始聚落:
(1)时间:新石器时代
(2)演化形式:原始群—原始村落—原始市集—原始
§5.2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第 二版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中国城市起源的假说:
1、防御说 “筑城为君”—《吴越春秋》 经济 文化 2、集市说 “争利者于市” 3、宗教中心说 原始信仰与血缘 城市 4、地利说 “因天材,就地利”
3、城市的发展由中原腹地,不断向四周扩展。 (沿江、沿海地区扩展最为迅速)
4、城市的功能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 5、经济发展在城市后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手 作用。

淮安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之交,是古时连通南北的重 要航运“中转站”。 元代以后,因大运河转向南北,漕运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 展,在明清时兴起为全国著名的都市。
淮安漕运总督府
由于漕运的不断发展,带 动沿运河小城镇的发展。 河下古镇作为运河上的一 个节点,也因此得以兴盛。
特别是在明代,在陈瑄总理漕运之前,今清浦区是人 烟较少的“闲旷之地”,自清江浦河开凿后,这里很 快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清江浦 遂成为南船北马的交汇点,因相当繁盛。
1、城市商业空前发展,市坊制被打破
古代型商业
封闭的城市
现代型商业
开放的城市
2、草市向商业集镇演变
草市由城郭附近的集散点和城乡连接点,渐变为市镇
3、政治中心随经济中心迁至南方
宋朝时期,经济中心始终位于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
随着战争影响,宋朝政治中心由开封
杭州
(四)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1、江南市镇蓬勃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原始雇佣关系
2、沿江、沿运河城市进一步发展
以淮安为例
3、边陲城镇的扩展
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4、行政中心城市网更趋完善,城镇等级规模较 均衡
“首都—省城—府城—县城—镇”5级行政中心网
表. 明清时期全国城镇等级规模统计表
等级规模
特大城市 (人口大于100万)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小城市及镇 (包括县城)
2、交通发展与商贸城市兴起
秦时,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开灵渠 汉代,丝绸之路
临淄、洛阳、 邯郸、成都、 宛
3、以小城市为主的等级规模结构
秦:“首都—郡城—县城”3级城市等级
汉:“首都—司隶校尉部、刺史部住所—郡、国—县、 道、公国”4等级体系
(二)隋唐时期城市的发展
1、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城市兴起
由于人口南迁,使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得到发展
昌南、扬州、宣州、徽州、湖州
2、水运、商品流通与城市发展轴线初现
隋大运河开凿,沿岸四州发展,中国第一条南北向轴线
长江及其支流的通路,“南京、扬州、镇江、汉口、江陵、 成都”为长江流域六大都市
3、百万特大城市开始初现
唐朝首都长安 “世界首都”
(三)宋朝城市的发展
②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
以政治职能为主
③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迁移频繁
夏都十迁、商都五迁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城市的发展 (二)隋唐时期城市的发展 (三)宋朝城市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城市的发展
1、郡县制与行政中心城市发展
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构成自上而下的行政中心体系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