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七年级历史下册

京剧形成之初即吸纳了众多的地方剧种的 优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到1840年左右,京 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从此, 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是融文学、 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 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 “国剧”.
①京剧的发端遇到的契机
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1790年)。
明 朝 北 京 城 平 面 图
皇
城
宫城
京
城
外
城
故 紫禁城 宫 又名故宫, 位于北京市 平 中心,今天 人们称她为 面 故宫,意为 图 过去的皇宫。
故宫
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两代24 位皇帝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它是汉 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 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 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 门。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 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 克里姆林宫)。
明朝人观看《唐明皇游月宫》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有“颜骨赵姿” 之美。
董其昌《行草扇面》
明代的绘画以山水和花鸟为主,代表画家有“扬州八 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 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八怪”在扬州话中并非指称八人,而是形容一个人行 为举止不合规范,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 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 郑燮(又名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
鸭绿江 ,西到__________ 嘉峪关 ,蜿蜒 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 奇迹 之一。 6000多公里,气势磅礴,是世界________ 明成祖 时,在________ 元大都 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2、_______ 紫禁城 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城中心的_________ 3、人物与成就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 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课堂PPT)

综上所述,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 是次要的。 因此,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国 人都应当积极进取,拆掉有形和无形的墙,而不 能被所谓的长城意识、院墙经济拖住,减缓了我 们前进的步伐。
今天,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2007年7月20日英国前首 相布朗游览故宫
明清小说之四大古典名著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价值 叙述东汉末年和 我国最早的一部 三国时期的政治 长篇历史小说 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人物知多少
鲁 智 深 黑 旋 风 李 逵
宋 江
母 夜 叉 孙 二 娘 玉 麒 麟 卢 俊 义
武 松
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嘉峪关镇西南隅,是万里长城 西端的终点。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由于地势险要,建 筑雄伟,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 要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
嘉峪关 ——“天下雄关”
看了这些长城的图 片你有什么感想?
长城是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 慧结晶,凝聚着我们 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 脉相承,是中华民族 的象征和骄傲。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桃园三结义
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内容: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 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 主题: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反对战乱 分裂的思想,及拥护仁君、反对暴君 的愿望和“忠义”的思想。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思想性与艺术性 高度统一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阶段 特点:1)反映现实问题; 2)反封建传统; 3)突出个性解放。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理解明清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丰富多彩的明清文化艺术形态。
二、教学重难点
1.明清文化时代特点;
2.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课内容和学习目标;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明清时期的印象。
2. 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20分钟)
•分析明清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讲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明清文化的艺术形态(30分钟)
•介绍明清文化的戏曲、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品味艺术作品,理解其内涵。
4. 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0分钟)
•对比明清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提出思考:明清文化是否对中国文化有积极影响?
5. 总结(5分钟)
•整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法;
•小组讨论法;
•欣赏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让学生重视并注意课前预备工作;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明清文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节课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时代特点鲜明明清文化》说课稿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课标规定为一课时,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下面我从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二: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社会危机。
一方面,本时期的发展是以前历朝发展积累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相对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农业、手工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空前繁荣,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是当时中国赶超世界潮流,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有利契机。
但是,明清时期在对外政策上实行禁海和闭关锁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
这样在经济上压制了海外贸易,限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了思想也阻隔了对外交流,无法看到世界的发展变化,无法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落伍,这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从科技文化上认识到我国古代的繁荣和强大,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又有助于理解即将学习的近代历史上遭受西方列强的不断欺凌的原因,培养“以古鉴今”的能力。
所以说,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衔接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继承和总结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了解秦长城和明长城,明清时期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列表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收集有关北京城和明长城的资料,体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色。
②通过列表比较《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以及特点,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一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对历史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掌握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文化成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时代特点。
4.课堂互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5.总结全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 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姓名
类别
著作
具体内容
价值影响
李时珍 医学、 《本草纲 内容丰富,考 具有总结 药物学 目》 订详细,附有 性的药物 大量插图 学巨著
宋应星 科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工开 物》
《农政全 书》
相关链接:北京紫禁城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 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 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 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 说是上古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 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不仅为我们呈现 了紫禁城建筑的发展脉络,更通过诸多实地的测绘数据,加 以分析,很真实地还原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规划思想以及工程 算法。并从历朝历代紫禁城的变化,推测出了皇帝的规划意 图,令人耳目一新。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 八年(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过。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 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耕牛
炼水银、朱砂 织布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 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 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 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 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 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 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 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 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 产力状况。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清明文化(一、二)

初 一 年级 历史 科 自主探究 学案 班级 主备:任渊 时间 : 月 日学习内容: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清明文化(一、二)(3)、明朝的书法以______和_______见长,著名书法家________的作品兼有“____________”之美。
(4)、明朝的绘画以__________和________居统治地位,著名画家__________善用泼墨。
清朝的“____________”发展了他的___________手法,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二、合作交流1、组长引领,对以上知识深入研讨,达成共识。
(5分钟完成)2、小组内两两说记,熟悉以上内容。
(6分钟完成)三、展示反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选择,并陈述理由)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我国古代对北京的称呼 ①大都 ②蓟 ③京师 ④涿郡A .②④③①B .②④①③C .④②①③D .③②④① ( ) 2、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同属于一个领域的一项是____ ( )A.《水经注》和《齐民要术》B.《九章算术》和《天工开物》C.《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D.《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3、我国传统的医学称为中医学。
下列医学名家都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 ( )①华佗 ②李时珍 ③扁鹊 ④张仲景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4、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_____ ( )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5、明朝的说书人在说书时不可能选择的内容是______ ( ) A .《红楼梦》的爱情故事 B .郑和下西洋 C .开凿大运河 D .戚继光抗倭6、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 )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游 7、“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能从下面哪部古典小说中读到? ( )A .《西游记》B .《三国演义》C .《水浒传》D .《红楼梦》8、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 ( )A .《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学习目标:认识和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及艺术方面的成就重点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四大名著 难点: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一、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121-124、127-130页内容,用你习惯的符合或者不同色彩勾划重点知识,然后完成下列知识表格和填空,25分钟完成)1、 紫禁城和明长城(1)、明成祖在_________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运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2.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原因和背景,分析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文化特点: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3. 分析原因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4. 讲解科技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进展。
5. 讲解文学艺术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小说、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点。
6.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莎士比亚、汤显祖等。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导学提要
年级:七年级备课组: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主备人:耿玉家
【课标要求】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
【学习重点难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四大名著”。
【自学导引】
一、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请阅读教材第121页至第126页的内容。
完成下列任务。
1、代表明朝建筑成就的是什么?
2、明朝的科技巨著有哪些?其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请阅读教材第127页至第131页的内容。
完成下列任务。
1、请概述明清古典小说的特点?“四大名著”分别有何特点?
2、明清时期在戏剧方面有何成就?
3、明清时期在书法、绘画方面有何成就?【知识梳理】
一、建筑
1、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城中心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
1、卓越的医药学家,编写了一部具有的药物学巨著。
2、末年,杰出的科学家,编写的,总结了明代和的生产技术,被誉为“”。
作者在书中强调和相协调、要与相配合。
3、末年,的科学家,为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写的,是一部。
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的水利技术。
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的书籍。
三、古典小说
1、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小说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表达了人民反抗、追求的意愿。
1、是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品。
2、以、为基础,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五、书法绘画
1、的,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著名画家,善用泼墨,的,继承发展了他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