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逃离——谈王安忆小说(一)

合集下载

王安忆

王安忆
王安忆
中国当代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创作特点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 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短篇小说《发 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红楼梦奖”首奖。 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 个字》。
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反响,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长篇小 说《黄河故道人》与《69届初中生》先后出版。1987年,被调至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个人生活
王安忆的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为剧作家王啸平。
1981年初,王安忆与在徐州文工团认识的某乐团指挥李章结婚。1986年,李章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夫妻二人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居生活。
1980年,由《少年文艺》推荐,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半年时间,写下一系列小说,后 集册为《雨,沙沙沙》,在《北京文艺》上发表,王安忆因此成名。 1981年,完成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后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5月,完成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初稿,发表于杂志《收获》1984年第3、4期;8月,应作家聂华苓 邀请,随母亲茹志鹃到美国,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1975年,写下第一篇散文《大理石》,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知青散文集《飞吧,时代的鲲鹏》,因 形势变化,该合集停止发行,仅每人得到一本纪念,其余捣为纸浆。 1976年,在杂志《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 《向前进》。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平原上》。 1979年,发表小说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王安忆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王安忆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王安忆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

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

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浅析王安忆

浅析王安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坛上, 王安忆是一位独特的作家, 她不媚俗、不趋时, 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自信、骄傲的个性, 虽然不屑于跟随潮流但却又能合潮流之精华并且使自己超越潮流、进而引导潮流——这显然得益于她独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

她创作力旺盛,而且不断尝试变更小说格局和叙述策略。

自从发表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之后,她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对于这位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来说,她的中篇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并称为“三恋”)无疑在她整个文学创作中是值得重视的部分,因为在“三恋”里,王安忆以一种悲壮的笔调书写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将笔触伸向一个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女性欲望, 这在王安忆的创作中也是全新的内容。

王安忆这样说:“我认为有两类作家在写爱情。

三四流作家在写, 是鸳鸯蝴蝶类的言情故事;二流作家不写爱情,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难以跃出言情小说的陷阱, 所以干脆不写了;一流作家也在写,因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 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性爱。

而且我认为, 如果写人不写其性, 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 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 如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三恋”最早发表的是《荒山之恋》, 其次是《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从作品可以看出, 这三篇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写出来的。

从内容上依次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小城之恋》主要描写物质本能的性爱,并且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源自于生命力被压抑后的畸形爆发,因而他们的性爱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的折磨;相对而言,《荒山之恋》则加入了比较低层次的精神性的东西, 作家在描述两人相遇之前,有一段长长的分割的各自成长故事, 这既为两人的生活处境、性格作了交代, 同时也为他们之间的性爱关系笼罩了一层悲凉的命运色彩;到了《锦绣谷之恋》就转为写精神恋。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王安忆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瞩目的一位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小说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以家庭、性别、历史、文化等议题为题材,通过对细小生活的深度观察和敏锐洞察,描述了中国社会从大时代背景到个体生活层面的变迁和沉浮,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力量与拷问。

本文将从王安忆小说的主题入手,探讨她在作品中所呈现的几个重要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家庭。

王安忆的小说中经常描绘了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家中的种种问题。

她深刻地触及到了婚姻的困境、夫妻关系的矛盾,母女之间的纠结和代沟等。

典型的例子是她的代表作《边城》中,女主角孙少平的家庭寓言。

从孙少平的父母到她自己,整个家庭的命运都被塑造得复杂而充满戏剧性。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基础单位,往往存在着种种矛盾和问题,王安忆通过小说将这些问题抛诸纸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家庭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第二个主题是性别。

作为一位女作家,王安忆对于性别的思考和关注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

她试图探究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暴露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在她的描写中,女性往往是家庭的受虐者,承担着巨大的家庭责任,同时还要应付外界的期待和压力。

然而,王安忆的女性形象并非孱弱无助,她们经历了挫折和痛苦,依然能够以坚强的意志和智慧去面对困难。

这种对女性的描写,既展示了女性的脆弱性,又赋予了她们力量和勇气。

第三个主题是历史。

王安忆小说的设置往往融入了历史时期的背景,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再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长恨歌》中,王安忆以散文和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成就,既表达了她对于民族历史的热爱,又探讨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边缘化和抗争。

历史是一面镜子,王安忆通过小说将这面镜子翻转过来,让读者重新审视历史,并反思现实。

王安忆的小说主要通过家庭、性别和历史等主题,呈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生活。

王安忆

王安忆

谢 谢 !
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 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 多地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 此,作品的主题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 作家也作了新颖的探索,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 誉,也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第三阶段
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 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作家往往站在中西 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 民间生存。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 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 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 ‚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 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 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 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 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 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 命丧黄泉。
王安忆
CONTENTS
个人简介 主要创作阶段与作品 具体作品分析 创作特点
王安忆个人简介
王安忆(1954.3-今)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 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 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 根问学”、“女性写作”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 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 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 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 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 极追寻的意蕴。
第一阶段
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 求,执着的表现生活中的美。 本阶段作品有被合称为“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 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和少女的烦恼》、 《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

王安忆——精选推荐

王安忆——精选推荐

王安忆这一讲大家应当阅读的作品,主要有“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在这些作品中,又可以《长恨歌》为重点。

一、学习常识提示(一)关于王安忆的生平1954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

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刚满一岁便随父母进入上海,从此,具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双重身份”:既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也永远只是上海的“外来妹”。

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并开始发表作品。

1969年(15岁)初中没毕业就到安徽省北部(淮北)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18岁)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文革”结束后,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儿童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曾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

这年,她因在《北京文学》(1980年第6期)上发表《雨,沙沙沙》而引人注目。

1987年调入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任专业作家,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职。

(二)关于女性写作的发展1.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谢冰莹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

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王安忆简介_王安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安忆简介_王安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安忆王安忆姓名:王安忆性别:女出生年月:1954年出生地:南京籍贯:福建同安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

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

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

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1976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

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

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

上海作协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80年代中期以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

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

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

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王安忆

王安忆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以细致地分析人物的 性爱心理过程见长,通过对一对对男女彼 此吸引又互为抗争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揭 示性爱的神秘;又通过对爱使人沉沦又使 人获救的激情的描绘,感悟爱的伟力。王 安忆对性苦闷、性爱渴求的心理描写是当 代作家致力于深入探讨人性奥秘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王安忆还努力赋予她 的性爱小说以人类意识。

《荒山之恋》中的男人懦弱,不敢迈出离 婚的一步;《神圣祭坛》中的项五一灵感 枯竭,虽经战卡佳拯救也未完全超脱), 而且因为她笔下的女性多具有博大的襟怀 (《小城之恋》中的女人最后从母爱中获 得了自救的力量;《神圣祭坛》中的战卡 佳走向项五一也是为了想解救项于孤独之 中)。正是对女性博大襟怀的描写使王安 忆有别于西方的女权主义文学。

两个作家对社会的态度不同,又 主要在于她们的出身背景不同。我们 可以看到,在出身大家族的张爱玲身 上,家族力量的强大是不容低估的, 这个力量投下的阴影也是无法摆脱的, 而王安忆的出身与家族无关,家族力 量在她的身上几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 小城之恋》写了一对其貌不扬的小 人物之间毫无诗意的热恋:生长在禁欲的 年代,努力压抑着生理的渴求,视性为罪 恶,却怎么也挣脱不了性的诱惑。由压抑 到身不由己的扑向对方,“他们并不懂什 么叫爱情,只知道互相是无法克制的需 要。”又由“无名的狂躁”渲泄过后的 “万念俱灰”到莫名的悲凉。“他们处在 一个蒙昧的时期,没有一位先行者来启开 他们的智慧。
二、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王安忆自己并不承认张爱玲对她有多大影响。但我们可 以看到,她们在写上海和写上海女人这两点上,两人的 创作是有共同的契合点的。张爱玲小说主要写两座城; 上海和香港。而张爱玲笔下的香港,实际上也可以说是 上海的女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 的葛微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琐记》中的 长安。而王安忆小说的主要题材,也集中在乡村小城镇 和上海这两大环境中,前者可以以“三恋”和《岗上的 世纪》为代表,后者则可以《本次列车终点》、《流 逝》、《长恨歌》等为代表。特别是《长恨歌》发表后, 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张爱玲之后中断了数 十年有“海派小说”的空白,甚至直接把王安忆看作了 张爱玲之后的传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 十年 代初 , 国在 被 迫和 主动 这 双 重 力量 的促 中 使 之 下 , 快 地 汇 人 了 现 代 大 潮 , 多 人 一 夜 之 间 成 很 很
为 “ 雄 ” “ 潮 儿 ”, 着 反 叛 性 和 超 越 性 横 冲 直 英 和 弄 带
撞 , 图 颠 覆 旧 有 体 系 。 在 自我 陶 醉 一 番 之 后 发 现 , 妄 种种无 形 力量 的 合 力 , 碍 人 们 达 到 真 正 的沟 通 , 阻 并
且 自己 也 没 能 成 为 世 界 的 主 宰 , 而 成 了 失 却 家 园 的 反
文 化 对 传 统 彻 底 否 定 , 至 Ⅱ 将 其 付 之 一 炬 。 陈 晓 甚 U嚣
明说 :拒 绝历 史 是整个 后 现 代 主 义 ( 后 结 构 主义 ) “ 或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征 , 管 它 们 是 明 确 提 出 拒 绝 历 史 主 题 不
第2 4卷第 6期
20 0 9年 l 2月






V0. 4 No 6 12 .
De . o e 20 9
J un lo iz o ec esColg o ra fLu h u T a h r l e e
坚 守 与 逃 离

谈 王安忆小说 ( ) 一
葛 旭 东
是 , 此 影 响 很 小 。 随 着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 与 世 界 的 彼 人 联 系 逐 日频 繁 和 密 切 了 , 化 的 交 流 出 现 了 前 所 未 有 文
重 困 惑 , 我 爱 比 尔 》一 文 正 是 对 这 种 种 矛 盾 的 集 中 《 体现 。小说 里 的 中 国人 在 东 西 文 化 碰 撞 中 的处 境 颇
精 神 流 浪 汉 。这 样 , 的 根 基 被 强 行 拔 除 , 的 价 值 旧 新 体系并 未 建构 起 来 , 能 在 非 理 性 之 中徒 劳 挣 扎 , 只 失
去理想 和信 仰 , 缺 乏 精 神 支 撑 的生 存 中无 法 自主 。 在
还 是 复活 历史 , 理 论 结 果 都 是 达 到对 历 史 的颠 覆 , 其


吐 旧纳 新 的 时代 境 遇
命 力 的 先 进 文 化 。 但 是 , 为 文 化 存 在 着 强 势 和 弱 势 因 之分 , 强 弱碰 撞 中 , 然会 出现 失衡 和 跌 落 。那 么 , 在 必
东 西 文 化 撞 击 , 定 然 会 使 中 国 现 代 文 化 与 传 统 文 化 也 发 生 断 裂 , 且 在 西 化 进 程 中也 不 会 完 美 磨 合 。 现 代 并
关 键 词 : 安 忆 ; 说 ; 理 性 ; 覆 ; 灵 “ 岛” 王 小 非 颠 心 孤
中图分类号 : 0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0 7 2 (0 9 0 0 7 0 0 3— 0 0 2 0 )6— 0 3— 3 永 恒 的 威 胁 。 [3 了 获 得 新 的 活 力 , 然 寻 求 有 生 ”2 为 1 必
据 — — 现 代 历 史 颓 败 的 背 景 , 这 种 拒 绝 历 史 主 题 的 在
背 后 , 实 掩 盖 着 一 个 对 ‘ 史 ’ 话 破 灭 的 恐 惧 心 其 历 神
理 — — 这 是 对 历 史 的 无 望 超 越 。 ”
二 、 守 心 灵 “ 岛" 坚 孤
具 有 古 典 之 心 的 现 代 王 安 忆 , 对 传 统 的 繁 华 与 面 失落 , 代 化 的兴 起 与傲慢 , 生 了无 可 名状 的悲 哀 。 现 产
( 口师范学院 中文 系, 周 河南 周 1 4 6 潮之 后, 多人 带着反 叛性和超越性横冲直 撞, 图颠覆 旧有体系。在 自我 陶醉一番之 后 很 妄
发现 , 种无形力量的合力 , 种 阻碍人们达到 真正的沟通 , 并且 自己也 没能成 为世界 的主宰 , 反而成 了失却家 园的精神 流 浪汉。这样 , 旧的根基被强行拔 除, 的价值体 系并未建 构起来 , 新 只能在非理性之 中徒 劳挣扎 , 失去理 想和信仰 , 在缺 乏 精神 支撑 的生存 中无法 自主。 以个体 的心 灵“ 岛” 孤 漂流在 波涛起伏 的海面上 , 其颠 沛流 离可想 而知 。然而 , 图坚 守 试 心灵“ 岛” 孤 的人们仍 以深深 的焦虑和虚无之感 , 倔强地 向社会 、 心灵 、 精神 、 命运 的腹地艰难地掘进 。
她 怀 恋 传 统 气 息 , 对 其 腐 朽 进 行 批 判 ; 奈 阻 挡 新 又 无
潮 滚 滚 , 止 不 住 对 现 代 性 仰 慕 , 矛 盾 之 中 面 临 重 又 于
各种 形态 的 文化组 成 一个 庞大 复 杂 的世 界 , 前 以 因为受 到 科 技 条 件 的 约 束 , 种 文 化 基 本 上 各 行 其 各
历 史 随 同 它 的 永 恒 性 深 度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化 中 已 经
不 可 挽 回 地 死 去 , 里 无 疑 有 着 强 大 的 ‘ 史 ’依 这 历
孙 绍振 说 :在人 的精 神 深 处 , 是 需 要 有 个 依 托 , “ 总 有
个 - 以 赖 以 憩 息 的 终 极 家 园 的 , 开 这 些 , 类 所 遭 T 离 人 遇 到 的 只 有 分 裂 、 诞 、 惧 乃 至 绝 望 , 就 是 尼 采 以 荒 恐 这 后 人 类 生 存 的基 本 面 貌 。 而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兴 起 , 再 却 次将 这种 苦难 的生 存境 遇 推到 了极 处 , 底堵 死 了人 彻 类 心 灵 中 那 条 通 往 神 性 终 极 的 道 路 … … 凡 有 责 任 感 的 人 都 会 为 之 感 到 恐 慌 , 为 过 去 我 们 所 坚 守 的 那 一 因 隅 神 圣 净 土 正 像 水 土 一 样 地 流 失 , 后 , 全 站 在 一 之 完 片 生 存 的 空 地 上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