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的创作与转换

合集下载

论王安忆

论王安忆

论王安忆从1976年出道,王安忆的创作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她的高产、高质、多变,让人们惊喜不已又应接不暇、难以捉摸。

王安忆曾对小说下过定义,她认为:“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筑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

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

”①现实生活、人生经历是王安忆创作小说的“原材料”,是基础。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作家研究,研究王安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作品的创作风格、叙述方式等,剖析其创作与其出身、经历、阅读之间的联系,一个作家的经验是如何影响、左右创作的,以此探讨王安忆文学创作的价值意义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结束知青岁月回城不久的王安忆,凭借《雨,沙沙沙》一鸣惊人。

她以清新、婉转、温暖、朴素的文风、独特的艺术眼光,独树一帜的行文风格初露人前。

这多少受到她的成长之地——上海的影响。

在她创作的高峰,王安忆突破传统,闯入“性爱禁区”,创作了“三恋”等关于爱和性,以及女性意识的作品,引起文坛的轰动。

这时,王安忆日渐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丰富着她的创作。

九十年代,可说是王安忆的时代。

《长恨歌》涉入了“上海怀旧”、“张爱玲热”、女性主义等等的热门话题和文学潮流,走出一条独特的“上海书写”之路。

她写的何止是女人,上海,更是记录城市的爱恨情仇,家国兴衰历程。

王安忆的小说已相当成熟,此后,她的长篇不再难看,不再累赘,而是“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

《王安忆说》的封面语是这样说的:“从1976年到今天,新时期文学已经走过20多个春秋,当人们回头观望时,会发现,文学的潮涨潮落,始终没有淹没王安忆这个响亮的名字”②城市成长的精致与知青岁月的粗粝在王安忆身上化合,中西文化在她身上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使她能生产出与众不同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王安忆文学创作漫谈之二

王安忆文学创作漫谈之二

– “他说:我历来不拿你和我妈妈比。王琦瑶问为何,他就说: 因为你是没有年龄旳。王琦瑶倒说不出话来,停了停才说: 人怎么会没有年龄?老克腊坚持道:你其实是懂我意思旳。”
– “例如王琦瑶回忆当年。这么旳题目真是繁华似锦,将眼前 一切都映暗了。还有与那繁华联着旳哀伤,也是披着霓虹灯 旳霞帔。王琦瑶给他看那四十年前旳西班牙木雕旳盒子,没 打开只让他看面上旳花纹,里头旳东西不适合他似旳。盒子 上旳图案,还有锁旳样式,都是有年头旳,是个好道具,帮 助他进入四十年前旳戏剧中去。”
– “他似乎还没有享够婚姻旳快乐,来不及去体验父爱。又似 乎是,他还没尝够母爱,所以并不急于做爸爸。可是凭着他 温柔善良旳天性,他还是爱这个脸儿皱巴巴旳小东西,欢迎 她参加进自己旳生活。而她,也决不让他有一点被分割了爱 心旳感觉。不让他觉得,那小东西正在与他分享她旳温情。 而是叫他觉得,从此有两个女人在一起爱他,他更富有了。”
– “我以交叉旳形式轮番论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我虚构我家族 旳历史,将此视作我旳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旳关系, 是一种浩瀚旳工程。我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旳古代漠北,英 雄气十足。为使血缘传递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为地越 朝越代,九死而一生。我还虚构我旳社会,将此视作我旳横 向关系,这则是一种人生性质旳关系,也是个伤脑筋旳工程。 我还是采用这城市教给我旳归纳旳方式,将社会关系归为几 种。这关系有时很不好分,它错综复杂,盘根交节。”
王安忆文学创作漫谈之二
——现当代文学专题辅导之六
一、王安忆创作旳三个阶段及特点
• 第一阶段(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 作品: 雯雯系列 《小鲍庄》
带有王安忆诸多种人旳经验、感受 论述方式上:自我抒发 有意把握民族文化、本身文化处境, 是本期创作旳转折

王安忆谈短篇小说创作

王安忆谈短篇小说创作

王安忆谈短篇小说创作王安忆一直很谦虚地说,她写短篇小说不行,没有这个天赋,比起苏童、迟子建和刘庆邦他们差远了。

但从1970年代末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以来,三十年来王安忆不间断地也已发表了一百二十余篇短篇小说,这原本可以作为一名作家三十年间观察这个世界的注解,但王安忆摆明了要和这风云变幻的三十年保持一定的距离——小说中的时间流逝非常缓慢,空间也总是那拒绝变迁的上海弄堂和淮北农村。

相对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在中国注定是更加的边缘,这令作为上海市作协主席的王安忆也徒叹奈何。

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四卷本“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完整地收录了她从1978年到2007年创作的所有短篇小说。

不在短篇小说中宏大叙事阅读您四卷本的短篇小说集,感觉小说中时间的流逝非常缓慢。

王安忆:这和我写作一贯的观念有关。

在我的写作中,我不太着意时代的变迁,正相反我更乐意在小说中刻画时间流逝中不变的故事。

不变的故事有哪些?王安忆:很多,比如在我第一阶段的写作中,写过一对小男孩和小女孩,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形象依然出现,还有弄堂。

多年来,这样的故事我一直在写。

所以,读者很难在您的故事中寻找到时代的蛛丝马迹。

王安忆:这种情况可能在短篇中特别明显,我很难会去写革命性的事件。

不过着意去看的话,还是有一些时代痕迹的,比如第一卷中,我就用了不少当时的时代语言,这些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作品是我所有创作中跟现实联系最强的一部分。

这可能跟我那时候写作刚刚起步,还很难将现实和虚构完全拉开有关。

但是,短篇小说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小品,我在内心深处好像不敢给短篇太大的任务。

巨变性的事件、深刻性的思考,我都很难将其置入短篇小说中。

同样,这些小说主要发生在两个地点——上海的都市和当年插队的农村,读者在这些文字里也看不到都市的繁华和农村的变迁。

王安忆:这可能是因为,我的短篇小说更加主观性。

其实看我的中篇和长篇,你很难看到我对某一个人感觉、直觉、感官的描写,但是我在短篇小说里赋予文字主观性。

从城市记忆到乡村笔触——王安忆小说创作题材的开拓

从城市记忆到乡村笔触——王安忆小说创作题材的开拓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城市记忆到乡村笔触——王安忆小说创作题材的开拓罗大艳 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综观之下始终是有两个主要审美空间,一个是都市,一个是乡村。

她的城市小说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乡村的书写也别有风致,她始终不懈致力于题材的开掘。

但由于人生经历的原因使得她对乡村的书写虽上升为一种审美形式,却始终存有一种距离。

关键词:王安忆;城市;乡村;创作拓展作者简介:罗大艳(1993-),女,彝族,贵州六盘水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16-02王安忆是一位活跃于新时期的高产作家,从小受其母亲茹志娟的影响,阅读了大量书籍且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

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为王安忆后来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小说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短中长篇她都有作品问世。

王安忆说:“我自认为是一个远离一切文学潮流的作家,其实却得了一切文学潮流的好处。

”①所以,不管文坛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是怎样发展,她都能继续在文坛的蓝天里飞翔,始终活跃于文学潮流的浪尖之上。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从开始的“雯雯系列”到90年代成熟的城市小说直至投向乡村的笔触,这些转变似乎具有某种内在的连贯性,尤其是《长恨歌》以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篇幅小了,也更收拢了。

一、城市的书写王安忆的城市小说创作,真正是开始于《流逝》,她在散文《独语》中写道:“雨,沙沙沙地响过那么一小阵之后,人们开始要求王安忆——开拓题材面。

本人也想从小雨中走出来,拔起腿,却疑惑起来——这一步跨出去,是往前了,还是往后了?不知道,真不知道,但必须跨出去。

”②这是王安忆为《流逝》写的后记,她知道不能再局限于抒写“雯雯”的个体内心的困惑与烦恼,而应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迈步,至1995年长篇《长恨歌》的问世,宣告了她的努力得到了回应。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1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1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分析题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茹志鹃的女儿。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一起进入上海。

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考取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创作,成名作是《雨,沙沙沙》。

1983年随母亲茹志鹃一起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小说”,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故事。

雯雯系列小说还有《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初中生》等。

此外,这时期有名的小说还有《本次列车终点》、《流逝》等,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王安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是一种写实的自我抒发,而且大多表现作者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这时期的王安忆,人们也习惯地把她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

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国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开始把笔触转向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中,这就是1985年的《小鲍庄》的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大刘庄》和“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是从“性”的角度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

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情和爱》等。

王安忆90年代的创作,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述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写实的风格向写虚和写意的叙事风格转变。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

从《匿名》谈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转变

从《匿名》谈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转变

从《匿名》谈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转变作者:王静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7期摘要:王安忆是一位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如今都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作家。

2015年末,王安忆的新作《匿名》再一次表现出她创作上的转变,引起文坛的注意与讨论。

本文以探索新作《匿名》的创作转变为基点,回顾了王安忆整体的创作历程,并分别从创作视角、叙事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其创作进行前后期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匿名》中所体现出的新变化。

关键词:王安忆《匿名》创作转变王安忆是位迄今还活跃在文坛上并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作家,她在创作上的每一次转变都为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15 年,王安忆携新作《匿名》归来,引起文坛轰动,《匿名》也再一次地展现了王安忆在创作上的突破。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故事的发生点在当下,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一样的普遍。

故事由一起失踪案引出,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被阴错阳差绑架的所谓的吴宝宝被人扔在荒山一点点找寻现代文明的过程,另一条线索为杨莹瑛自己搜集线索寻找失踪的丈夫。

以往的小说,王安忆表现出明确故事的发展,读者可循着思路一步步明晰地走下去。

可是,《匿名》却不同,王安忆在一开始便摆出一个巨大的问号,连主人公“他”的身份都让人迷惑,“他”到底是不是吴宝宝?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被绑架之后的所谓的吴宝宝的故事是混沌的,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另一边杨莹瑛寻夫虽明晰,但也只是不断地引出更多疑团,会让读者觉得故事展开缓慢又拖沓,或者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说的:“我慢热,请耐心点。

”故事看似慢热背后也隐藏着王安忆关于文明的看法。

回顾王安忆的创作历程,她一直在不断地突破与创新。

王安忆最初由雯雯系列登上文坛,无论是她的《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还是《流逝》等作品都表现出她作为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前途充满希冀。

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借女知青雯雯迷茫又单纯的内心来表现一代青年人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少女所有的清新。

亲历生活与探触心灵——浅论王安忆创作的转变与成熟

亲历生活与探触心灵——浅论王安忆创作的转变与成熟

代 化” 的名 义重 组 当代生 活的浩 大 变革非 常 敏感 , 上 海 的巨大 变化更 有 着 自己特别 的看 法 。也许 正是 因 对

收稿 日期 :0 6—0 —2 20 6 6
作 者简 介 : 任
怡 (93 , , 江 绍 兴 人 , 兴 文 理学 院 元 培 学 院 研 究 实 习 员 。 18 一)女 浙 绍
— —
浅论 王 安 忆创 作 的转 变与 成 熟
任 怡
( 兴 文理 学 院 绍
元培 学 院 , 江 浙
绍 兴 32 0 ) 100

1 7 :

要: 文章 强调 了王 安 忆 的 小 说 所描 写 的 生 活 不 是上 层 阶 级 的 生 活 , 是 普 通 劳动 者 的 生 活 。 王 安 忆 以 生 活 为 切 入 而
了 。 ”
王 安忆 的作 品把上 海弄 堂作 为 背景 , 是因为 自己就 是弄 堂里 长 大 的 , 个 人 经 验来 说 , 是 她最 了 只 从 这
解 的 阶层 。而且 几年前 搬进 公 寓房 以后 , 就发 现她 生活 的审美 性差 了好 多 , 是 弄堂故 事最 有意思 。这就 还 进 一步 说 明 , 小说 中的 “ 碎 叙事 ” 最终 烘 托 的真正 主 人公 是 “ 活” 而 不是 上海 。这 个生 活 不 是上 层 她 琐 , 生 , 阶级 的生 活 , 而是 普通 劳 动者 的生 活 , 作者 对 此有着 她 独 到 的见解 :其 实 生 活本 身 就 只 有那 么一 点 内容 , “ 每 个人 看到 的都 是 同一 种 生活 , 家观察 到 的也都 差 不多 , 大家 写 出来 的 作 品不 一 样 , 要看 你 理 性准 大 而 这 备有 多少 。如果 你 的理 性充 分 , 就 深刻 , 和别人 不一 样 。 u 你 就 ”

浅析王安忆

浅析王安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坛上, 王安忆是一位独特的作家, 她不媚俗、不趋时, 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自信、骄傲的个性, 虽然不屑于跟随潮流但却又能合潮流之精华并且使自己超越潮流、进而引导潮流——这显然得益于她独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

她创作力旺盛,而且不断尝试变更小说格局和叙述策略。

自从发表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之后,她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对于这位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来说,她的中篇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并称为“三恋”)无疑在她整个文学创作中是值得重视的部分,因为在“三恋”里,王安忆以一种悲壮的笔调书写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将笔触伸向一个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女性欲望, 这在王安忆的创作中也是全新的内容。

王安忆这样说:“我认为有两类作家在写爱情。

三四流作家在写, 是鸳鸯蝴蝶类的言情故事;二流作家不写爱情,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难以跃出言情小说的陷阱, 所以干脆不写了;一流作家也在写,因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 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性爱。

而且我认为, 如果写人不写其性, 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 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 如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三恋”最早发表的是《荒山之恋》, 其次是《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从作品可以看出, 这三篇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写出来的。

从内容上依次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小城之恋》主要描写物质本能的性爱,并且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源自于生命力被压抑后的畸形爆发,因而他们的性爱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的折磨;相对而言,《荒山之恋》则加入了比较低层次的精神性的东西, 作家在描述两人相遇之前,有一段长长的分割的各自成长故事, 这既为两人的生活处境、性格作了交代, 同时也为他们之间的性爱关系笼罩了一层悲凉的命运色彩;到了《锦绣谷之恋》就转为写精神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你在高原》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文学创作, 从来都是来源于生活然后再服务于生 活,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文学 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这也就 赋予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任务要求, 任何时代 的创作,最终要适应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与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批判,我们当然也要继承,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就像 《你在高 原》这本书一样,投射给我们的是超越历史的想象与挑 战。 《你在高原》煌煌十部,单部不单薄,合集不合流。 一 个作家的精神宇宙由此展开, 心事浩茫的混响由此发 出,有的是凝思下的雄辩、战栗后的警策、离难中的慈 悲、渊博后的深远……他在和繁富的心灵对话,也是在 跟致使遗忘和漠然的种种力量较劲, 以多种叙述方式 穿透那些常人所认为的不可能, 让深藏的可能强大生 长,呈现历历在目之状,激活耿耿于怀之心。 他总是站
许多戏剧性的成因,都是从这里发端。 上海中心地带的 张 华丽与繁荣,多少带有海市蜃楼的性质,人物和故事都 炜
是浮面上的,虚拟着跌宕的情节,难免是隔岸观火。 而

在那片空旷的天空下,却行走切肤痛痒的人生,是主人 安
的劳动的人生和生计。 ”她曾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不 忆
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 等
当 代 作 家 评 论
dang dai zuo jia ping lun
论王安忆小说的 创作与转换
李颖
摘 要:王安忆是文坛的长青树,其创作题材和文 体特色等有其丰富多变的创作特征, 一直以来引起评 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分别对王安忆小说早期创作的 转变、 对女性命运的深情关注以及对世俗生活的人文 关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试图理清和梳理王安忆 小说的创作及转换特点。
之一个高峰。 在这些作品中,她开始走出虚妄的世界,沉
入现实世俗生活,关注现代都市市民的生活状态,体现
了她对市民阶层的人文关怀。 作品中,有的是幽暗的小
巷,普通的女人及繁琐的日常生活。 她在《寻找上海》上
··
说:“这城市地理上的边缘地带,其实是这城市的核心,
大历史事件。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 当
活。 ”王安忆多次阐述小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小说以 代
和日常生活极其相似的面目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日常

生活。 这种日常生活是理想化精神化的和比较戏剧化


的,但它们的面目与日常生活非常相似。 王安忆用世俗

性把日常生活、上海和小说聚到了一起,上海的芯子成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112
/ 2012.1 下半月
的方式,最终在男友的主动进攻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这些作品中, 王安忆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 忧愁的 “雯雯世界”和“雯雯形象”。
1.3 民族文化的思索 1985 年,《小鲍庄》的问世震惊了中国文坛,作品一 面世就被贯以“寻根文学”代表作之称,王安忆再次成 为评论界议论的焦点。 王安忆在谈到《小鲍庄》的创作 动机时,指出自己主要是要“讽刺仁义”。 小鲍庄是一个 与世隔绝的古老村庄,深受着儒教“仁义”文化影响,村 民纯朴善良,互帮互助。 王安忆的笔墨是要揭示这种仁 义下的劣质,批判仁义对人性的残害与扼杀。 比如,鲍 秉德虽表示对疯了的妻子不离不弃,可妻子的疯,却恰 恰是被他给逼出来的。 再如,鲍彦山收留小翠子,是为 了给建设子当童养媳,不顾小翠子的真实感情,试图以 “仁义”之名扼杀爱情,等等。 小鲍庄自称“仁义”,王安 忆则正是借这个讽刺性的结尾,来“宣布仁义的彻底崩 溃”。 二、女性命运的深情关注 2.1 王安忆的女性情怀 80 年 代 末 期 开 始 ,王 安 忆 相 继 推 出 了 “三 恋 ”、《岗 上 的 世 纪 》、《妙 妙 》、《米 尼 》、 《 我 爱 比 尔 》 等 作 品 , 她 的 写作也阶段性地回到了主观状态。 她的精力、个性、气 质,决定了写外部社会不可能是我的第一主题,而第一 主题肯定是表现她自己。 “雯雯”是写非常个人化的东 西,而“三恋”是走过了一大段客观世界之后又回到主 观世界,又开始写极其个人的事情。 从“三恋”开始,王 安忆把目光重新投放到她所熟悉的女性题材上, 塑造 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审 美价值。 正如王安忆曾说:“女人生下来就注定是受苦 的、孤独的、忍耐的,又是卑贱的,光荣的事业总是属于 男人。 ”因此,她总从真善美的角度,立足家庭、爱情、性 爱三个方面来展现女性人物身上美好的人性。 2.2 宽容的女性意识 王安忆的女性小说中,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王安忆 对女性需求与地位的关注以及对男女关系的某种思 索。 这种自觉的女性创作是恰逢了一个适时的历史契 机。 80 年代,西方女 性主义理论开始涌入中国,西方女 性主义的理论著述被大量翻译辑集出版。 国内的评论 者开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研究文学, 如孟悦的 《浮 出 历 史 地 表 现 代 妇 女 文 学 研 究 》、林 丹 娅 的 《当 代 中 国女性文学史论》等。 她们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 史批评等理论,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加入中国当代女性 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建构。 在女性主义理论不断引进过 程中,中国女性小说也随之不断地拓展。 王安忆的女性 创作与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借鉴了女性文学的 创作手法,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 首先,女强男弱格局的借鉴。 王安忆的这些女性作 品的主人公均以女性为主,女性是生活的主动者。 她笔 下的女性是浑身上下散发着热力,在面对人生变故,能 坚强地生存下去,并以自己的双手独立扶养女儿。 与这
深远影响,《你在高原》 对于鲁东大学同样具有重要的 意义。 张炜及其作品是鲁东大学作家群现当代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而鲁东大学作家群已内化成了鲁东大 学特殊的人文精神并成为鲁东大学特有的育人传统, 无论是育人成才还是对于人全面自由的发展都有深刻 的启迪意义和示范作用。 《你在高原》进一步扩充了鲁 东大学作家群的人文内涵, 对鲁东大学学子的精神风 貌、思想锤炼以及学习创造都将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些女性相比,男性群体则就显现得孱弱不堪,离开了女
人的庇护,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其次,欲望
叙事的发现。 “三恋”与《岗上的世纪》被认为是中国身
体写作的开始。 在对女性的思索上,王安忆不同于其他
作家。 她的女性意识是宽容的,并以人文关怀和悲悯情
感的笔触写出了现代女性走向自觉、 独立自主的艰辛
与曲折。
迫着年老的母亲,最终他成功了。 然而回到上海后,陈 信并没有像自己想像得那样开心, 生活中各种各样恼 人的事情迎面而来; 为解决工作, 要与弟弟争一个名 额; 甚至谈对象也必须考虑到现实问题而不得不委曲 求全。 王安忆是以陈信的困惑,深入思考了知青回城的 现象,对知青的出路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本次列车终 点 站 》作 品 一 出 版 ,就 引 起 了 评 论 者 的 注 意 ,荣 获 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而《流逝》则是一部反思十年 内乱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民族工商业家庭在文革 中的起起伏伏。 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的困惑,传达了作者 对生活的思考。 这部作品一出也赢得了许多同行的好 评 ,也 获 得 了 1981—1982 年 全 国 优 秀 中 篇 小 说 奖 。 王 安忆在这些作品中,以日常生活的细节片断,思索了人 生的追求与价值,开创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 [1]张 炜 . 《你 在 高 原 》,中 国 作 家 出 版 社 ,2003。 [2]白 桦. 文 学 批 评 的 新 境 遇 与 新 挑 战 ,文 艺 研 究 , 2009 年第 8 期。 [3]赵 倩 倩.“新 世 纪 十 年 文 学:现 状 与 未 来 ”国 际 研 讨会综述,文艺争鸣,2010 年第 19 期。 [4]张炜.《融入野地》,上海文学,2001 年第 8 期。 [5]张 炜 . 《我 跋 涉 的 莽 野 》,春 风 文 艺 出 版 社 ,2001 年 9 月第 1 版。
广 州 :中 山 大 学 出 版 社 ,2005,1。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2012.1 下半月 \
113
三、世俗生活的人文关怀
3.1 城市文学与民间叙事
当 代 城 市 文 学 在 80 年 代 开 始 崭 露 头 角 , 并 在 90
年代形成了对城市生活的全面观照, 涌现出众多的作
者、作品,形成了一股城市文学风潮。 王安忆的都市小
说继承了种民间叙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上海市民,
展现上海的都市文化。 首先,王安忆的民间叙事是建立
在民间的立场对现实和历史进行超然审视, 同时提供 融化苦难,净化灵魂,甚至防止道德沦陷的一个平台。
《你在高原》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 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 各种人 物和传奇、 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 中。 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 强 大 的 思 想 力 量 和 令 人 尊 敬 的 “ 疯 狂 的 激 情 ”, 给 人 以 巨大的冲 击 力 。 我 们 可 以 设 问 ,当 人 们 回 眸 打 量 19 世 纪转型的中国,还有什么会比这部煌煌大书更为丰富、 逼真和生动呢? 《你在高原》是一部反叛之书,也是一部 超越之书,让我们踏进这座“高原”慢慢地行走,细细地 品味。
1.2 纯情的少女世界 1980 年,王安忆以《雨,沙沙沙》在中国文坛上崭露 头角,小说以诗意的笔调勾勒出一个温暖的意境,描绘 出一位名叫雯雯的青春女子的内心世界。 此后,王安忆 相继推出一批以雯雯为主人公的作品。 《广阔天地的一 角 》、《绕 公 社 一 周 》 讲 述 雯 雯 插 队 的 故 事 , 雯 雯 单 纯 稚 嫩,未经世事,对生活没有积极主动的追求,在无聊中 要求下乡受了不少苦,最后被招工进城当了售货员。 就 在她安于小镇生活时, 男友左一袋右一袋地过来为她 打点一切,顺利地把她带回上海。 在面对与男友之间身 份的差别,她显得自卑,对爱情缺少信心,她采取逃避
在对都市的女性化体验上, 体现在对女性日常生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