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
肩袖损伤的鉴定方法

肩袖损伤的鉴定方法
肩袖损伤可是个大问题呀!那怎么来鉴定呢?
首先咱来说说鉴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医生一般会先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受伤的经过、症状啥的,这可太重要啦!然后会进行一些查体,比如看看肩关节的活动度、有没有压痛等。
还可能会做一些特殊的检查,像磁共振成像,这可是个厉害的家伙,能清楚地看到肩袖的情况呢!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跟医生说实话呀,别隐瞒病情,不然可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哟!
接着说说这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些检查通常都是很安全的啦,不用担心会有啥大风险。
而且整个过程都是比较稳定可靠的,能让医生准确地了解病情。
那肩袖损伤鉴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可不少呢!无论是运动员受伤了,还是普通人不小心伤到肩膀,都能通过这种鉴定方法搞清楚状况呀。
它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准确地判断损伤的程度和类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呢,这多棒呀!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小伙子打篮球的时候伤到肩膀了,疼得不行。
去医院后,医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鉴定,最后明确了是肩袖损伤。
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他的肩膀又能活动自如啦!你说这效果好不好?
所以呀,肩袖损伤的鉴定方法真的是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正确的治疗,让我们的肩膀重新健康起来呀!。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依据不同的文献报告为5%-39%;作为上肢的活动枢纽,肩关节决定了整个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空间精确度;而肩袖肌群作为肩关节空间位置精确控制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肩关节的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肩袖损伤会使肩关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在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将就肩袖损伤的解剖、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概述;一、肩袖的解剖和功能1、解剖肩袖由前方的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上方的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superior facet,后方的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middle facet和小圆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inferior facet构成;它们在接近止点的位置与关节囊相愈着并相互融合形成袖套样结构包绕在盂肱关节的周围;2、功能同髋关节相比,肩关节活动度更大,但内在稳定性低;肩袖的存在为肩关节提供了良好的内在稳定性和精确的空间位置控制能力;在进一步谈肩袖的功能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Inman1在1944年提出并由Burkhart在1993年进一步完善的力偶平衡理论;力偶平衡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在冠状面上的平衡:位于肩关节旋转中心下方的肩袖肌肉,包括肩胛下肌的下部、冈下肌的下部和小圆肌的全部,所产生的力矩能够与三角肌产生的力矩平衡,使合力的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抵抗三角肌收缩产生的向上的牵引力,维持了肩关节在上举过程中的稳定;2在轴面上的平衡:指位于前方的肩胛下肌与位于后方的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矩平衡;也即所产生的合力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使肩关节能够在活动范围内的任意空间位置保持稳定性;肩袖的功能就是提供以上两个平面上的力偶平衡,满足肩关节的功能要求;二、肩袖损伤的病因学1、撞击由1972年的JBJSAm上Neer提出了喙肩弓下撞击的概念,并提出通过喙肩韧带的切除和前肩峰成型来治疗;在1965至1970年之间,Neer通过这种方法少数病例加用了肩锁关节的切除治疗了50肩的冈上肌肌腱炎/部分断裂/全层断裂;在获得随访的47肩中38肩的疗效满意;1986年Bigliani报告了肩峰形态同肩袖断裂的关系;他将肩峰按形态在肩袖的出口位上,Y view将将肩峰分为三个类型:平面型、弯曲型和钩型;在钩型肩峰肩袖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前两者;该研究似乎进一步明确了撞击是肩袖损伤的原因;但其它的一些研究表明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肩峰形态的构成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在肩峰形态是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的原因还是结果方面,一直存在争论;2、局部的应力环境、血供以及退变更多的肩袖部分损伤不是发生在滑囊侧而是发生在关节侧;Seki N.等5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在肩关节外展的过程中冈上肌腱的最大张力出现于肌腱前部的关节侧肌腱前部关节侧和滑囊侧的张力分别为15.0MPa和1.8MPa;而冈上肌腱的前部关节侧正是肩袖损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肩袖的血液供应来自于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肩胛上动脉以及旋肱后动脉;Codman在1934年就提出了冈上肌腱的最远端10mm为缺血区Critical zone;随后的组织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缺血区的存在,在这一区域的关节侧只有散在的血管分布,血液供应显着弱于同一区域的滑囊侧;冈下肌肌腱的近止点区域同样也为血液供应缺乏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袖的血液供应有降低的趋势;以上的理论都支持劳损和随着年龄增长的退行性变是肩袖损伤的病因之一;3、外伤外伤直接导致的肩袖损伤很少,一般都是在退变的基础上肩袖的强度减低后发生外伤而导致肩袖的断裂;4、职业因素从事上肢过头工作及上肢高强度作业的人群容易发生肩袖损伤;一项研究调查了在12个不同工作岗位工作的733名工人肩袖病变的发病情况,作者发现以下为肩袖病变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上臂在大于等于15%的工作时间内屈曲超过45度;上肢高强度作业forceful exertions大于等于9%的工作时间;5、其它的危险因素吸烟、遗传因素等;有研究表明临床确诊为肩袖全层断裂患者的兄弟姐妹与对照人群相比发生其罹患该病变的相对风险为2.42;三、肩袖损伤的诊断1、症状1疼痛:运动时疼痛和夜间痛多见;疼痛的评价采用VAS评分;疼痛的量化便于对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评价;2肌力降低:主要为外展、外旋和内旋力量的减弱;表现为洗脸、梳头、穿衣、拿放高处的物品以及驾驶等日常活动的困难;3活动度降低:主要为上举包括外展和屈曲、外旋和内旋活动度的降低;活动度降低的显着特点是主、被动活动度的差异,显示肌力的减低是活动度降低的。
2024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2024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4块肌肉的肌腱组成的一个袖套样结构,包绕肱骨头,止于肱骨的大、小结节(图1%肩袖的肌肉在肩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中起重要的稳定和动力作用。
一、病史导致肩袖损伤的主要因素是外伤性因素和退行性因素。
外伤性因素包括急性创伤和慢性磨损。
慢性磨损可能来源于肩峰下撞击、肩关节不稳等因素造成肩袖的损伤。
退行^性因素主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引发的肌腱退行性变,是从腱病到肌腱完全断裂的一个过渡阶段。
二、临床表现肩袖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患者主诉疼痛的区域通常在肩关节前外侧或外侧。
起病缓急、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差异较大。
疼痛症状一般在活动时加重,尤其是做过顶动作时,休息时常减轻。
肩袖损伤患者特征性表现为疼痛弧,抬肩到60。
~90。
时疼痛明显,过了则不痛了。
活动受限以上举和内旋摸背受限最常见。
有些患者,尤其是一些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可以出现〃假性麻痹〃,特征性表现为主动活动受限而被动活动受限不明显,但在肩袖损伤后继发性肩关节粘连患者中,主动和被动活动也可表现为相同程度的受限。
有些患者肩关节活动时有响声及力弱的表现。
三、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在急性肩袖损伤患者中,外观并不会有明显异常,但是在病程较长患者中可以看到冈上肌或冈下肌的萎缩。
触诊时将手放在患者肩关节上方,被动活动肩关节,在一些肩袖损伤患者中能触摸到捻发感。
触诊需检查肩锁关节和大结节以及结节间沟的压痛,对应是否存在肩锁关节病变、撞击或肩袖损伤以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
2、活动度检查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前屈上举、体侧外旋、体侧内旋,这3个方向的活动度能基本代表肩关节各向的活动度。
活动度检查应该包括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检查,并将患侧和健侧进行对比。
在巨大肩袖损伤患者中,当残留的肩袖组织无法再拮抗三角肌的收缩时,肱骨头失去固定的力偶,当患者试图将臂前屈上举时,肱骨头会随之滑动,三角肌失去力矩作用,从而出现上举不能的〃假性麻痹〃现象。
肩袖损伤出院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肩袖损伤出院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肩袖损伤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腱被撕裂、损伤或断裂的一种常见问题。
它通常是由于肩部长期过度使用、外力冲击或年龄因素导致的。
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尤其在运动员和年长者中更为普遍。
肩袖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减少、肩关节功能受限等。
尽早正确诊断和治疗肩袖损伤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的干预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对肩袖损伤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肩袖损伤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功能评估等。
在了解肩袖损伤的基本知识后,我们将着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其适应症和风险。
另外,本文还将重点讨论肩袖损伤出院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制定和应用。
出院标准是指确定患者何时可以安全地出院和返回正常生活活动的一系列指标。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出院标准,能够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和效果,以便尽早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同时,患者和医护人员对出院标准的了解和遵守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和减少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介绍肩袖损伤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强调肩袖损伤出院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制定和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对肩袖损伤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康复过程中合理应用出院标准,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肩袖损伤出院标准,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进行阐述。
首先,2.1节将对肩袖损伤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讨论。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肩袖损伤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分类方法,通过明确肩袖损伤的范围和类型,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其次,2.2节将详细介绍肩袖损伤的诊断方法。
在这一部分,将系统地介绍常见的肩袖损伤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以及如何准确诊断肩袖损伤,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

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
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包括:
1. 休息和限制肩部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
2. 冰敷或热敷,以减轻肩部疼痛和炎症;
3. 物理疗法,如肩部牵引、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肩袖疼痛和改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4. 药物治疗,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消炎药、镇痛药等,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5. 肩袖支撑和保护,如肩袖粘贴、肩袖带等,可提供支撑和保护,减少肩袖的压力和摩擦。
手术治疗包括:
1. 肩关节镜手术,通过微创技术修复肩袖损伤,包括缝合或缝线锚点的修复、肌腱移植等;
2. 开放性手术,适用于较严重的肩袖损伤,修复肩袖并重建肌肉结构;
3. 肩关节置换手术,适用于肩袖损伤严重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置换假体来恢复肩关节功能。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患者应咨询医生并进行详细检查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肩袖损伤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肩袖损伤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主要指肩袖肌腱发生损伤或撕裂的情况。
肩袖肌腱是连接肱骨和肩胛骨的重要结构,负责支撑和动力控制肩关节的运动。
当肩袖肌腱受到损伤后,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都会受到影响。
肩袖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创伤、过度使用和自然老化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肩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力量下降等。
此外,肩袖损伤还可能对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程度不一。
对于肩袖损伤的伤残鉴定,是为了评估和确认受损肩关节的程度和功能损失,以确定患者的伤残等级和相应的赔偿或卫生保健需求。
针对肩袖损伤,有专门的伤残评定标准和程序,经过系统的检查和测试,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
本文将对肩袖损伤的定义、分类以及症状和影响进行介绍。
同时,还将探讨肩袖损伤的伤残鉴定标准和评定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对肩袖损伤伤残鉴定的全面讨论,旨在为相关行业、医疗机构和个人提供有关肩袖损伤伤残鉴定的参考与指导。
同时,从科学角度出发,促进对肩袖损伤的认识和治疗的进一步提升。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
首先,概述肩袖损伤伤残鉴定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肩袖损伤的定义、分类和发生情况。
然后,给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即对肩袖损伤伤残鉴定进行全面介绍和讨论。
第二部分,正文。
首先,详细介绍肩袖损伤的定义和分类。
其中,对肩袖损伤的四种类型进行解释和区分,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接着,探讨肩袖损伤对患者的症状和影响,包括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受限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实例的分析,展示肩袖损伤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结论。
在本节中,将介绍肩袖损伤的伤残鉴定标准,着重阐述相关评定指标和评分系统。
同时,也将介绍肩袖损伤伤残评定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评估流程、常用的评估工具以及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肩袖损伤护理查房

告知患者术后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患侧肩 关节过度活动等,以促进术后恢复。
CHAPTER 04
术后护理
术后体位与活动
体位管理
术后患者需保持仰卧位,避免患侧卧位,以减轻对手术部位的压迫。同时,在 患者清醒后,可逐渐调整床头角度至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循环功能恢复。
早期活动
。
禁食禁饮
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术前禁食禁饮 ,通常术前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 ,4小时禁食清流质,以确保手
术顺利进行。
术前宣教
手术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肩袖损伤手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原理、 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了解。
康复训练宣教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如肩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力量训练 等,为术后康复打下基础。
CHAPTER 05
康复训练与出院指导
康复训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
急性期,主要目标是减轻 疼痛和肿胀,促进愈合。
第二阶段
亚急性期,目标是恢复关 节活动度,加强肩部周围 肌肉的力量。
第三阶段
恢复期,目标是恢复正常 的肩关节功能和力量,防 止再次受伤。
各阶段康复训练内容
第一阶段
被动关节活动,疼痛控制,冰敷,电刺激等物理 治疗方法。
更快更好地恢复。
加强科研合作
与医疗、科研机构合作,开展 肩袖损伤护理相关课题研究, 推动护理实践的科学化发展。
对于肩袖损伤护理的建议和展望
建立完善的护理规范
制定肩袖损伤护理的操作指南 和规范,为护理人员提供明确
的工作依据。
推广优质护理经验
将本次护理查房的成功经验进 行分享和推广,为更多肩袖损 伤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肩袖损伤诊断标准

肩袖损伤诊断标准肩袖损伤是指肩关节的肌肉和肌腱受到损伤,包括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和旋肩肌袖。
这种损伤常见于运动员和年老体弱者。
肩袖损伤的诊断是通过医生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共同确定的。
下面将介绍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
1.病史:如果患者经常从事需要伸展手臂的工作或运动(比如打网球、游泳等),又或者患者有肩部疼痛的既往史,那么可能会出现肩袖损伤。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肩部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活动范围、压痛、稳定性和肌肉力量。
肩袖损伤的体征可能会包括疼痛、肩关节的不稳定性、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等。
3.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根据需要进行X光和/或MRI检查,以确定肩袖损伤的具体情况。
4.疼痛评估:医生可以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长和频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面部表情评分(FPS)等工具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5.功能评估: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肩部活动范围、肩关节的稳定性、肌肉力量和肌腱的完整性等,以确定肩袖损伤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6.临床表现:肩袖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肩部疼痛、夜间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力量下降以及肩部肿胀等。
患者可能会发现难以抬起手臂或举过头部。
7.分类:肩袖损伤可按照其严重程度分类,分为轻度劳损、部分肌腱断裂和完全肌腱断裂等不同的类型。
8.其他检查:医生也可能会进行其他检查以确定肩袖损伤的原因,例如神经电生理检查(EMG)、肌肉韧带超声检查等。
总之,肩袖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在确定了具体的诊断后,医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依据不同的文献报告为5%-39%。
作为上肢的活动枢纽,肩关节决定了整个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空间精确度。
而肩袖肌群作为肩关节空间位置精确控制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肩关节的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肩袖损伤会使肩关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在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
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将就肩袖损伤的解剖、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概述。
一、肩袖的解剖和功能
1、解剖肩袖由前方的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上方的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superior facet),后方的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middle facet)和小圆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inferior facet)构成。
它们在接近止点的位置与关节囊相愈着并相互融合形成袖套样结构包绕在盂肱关节的周围。
2、功能同髋关节相比,肩关节活动度更大,但内在稳定性低。
肩袖的存在为肩关节提供了良好的内在稳定性和精确的空间位置控制能力。
在进一步谈肩袖的功能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Inman[1]在1944年提出并由Burkhart在1993年进一步完善的力偶平衡理论。
力偶平衡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冠状面上的平衡:位于肩关节旋转中心下方的肩袖肌肉,包括肩胛下肌的下部、冈下肌的下部和小圆肌的全部,所产生的力矩能够与三角肌产生的力矩平衡,使合力的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抵抗三角肌收缩产生的向上的牵引力,维持了肩关节在上举过程中的稳定。
(2)在轴面上的平衡:指位于前方的肩胛下肌与位于后方的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矩平衡。
也即所产生的合力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
使肩关节能够在活动范围内的任意空间位置保持稳定性。
肩袖的功能就是提供以上两个平面上的力偶平衡,满足肩关节的功能要求。
二、肩袖损伤的病因学
1、撞击
由1972年的JBJS(Am)上Neer提出了喙肩弓下撞击的概念,并提出通过喙肩韧带的切除和前肩峰成型来治疗。
在1965至1970年之间,Neer通过这种方法(少数病例加用了肩锁关节的切除)治疗了50肩的冈上肌肌腱炎/部分断裂/全层断裂。
在获得随访的47肩中38肩的疗效满意。
1986年Bigliani报告了肩峰形态同肩袖断裂的关系。
他将肩峰按形态(在肩袖的出口位上,Y view)将将肩峰分为三个类型:平面型、弯曲型和钩型。
在钩型肩峰肩袖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前两者。
该研究似乎进一步明确了撞击是肩袖损伤的原因。
但其它的一些研究表明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肩峰形态的构成比例是不同的。
因此,在肩峰形态是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的原因还是结果方面,一直存在争论。
2、局部的应力环境、血供以及退变
更多的肩袖部分损伤不是发生在滑囊侧而是发生在关节侧。
Seki N.等[5]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在肩关节外展的过程中冈上肌腱的最大张力出现于肌腱前部的关节侧(肌腱前部关节侧和滑囊侧的张力分别为15.0MPa和1.8MPa)。
而冈上肌腱的前部关节侧正是肩袖损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
肩袖的血液供应来自于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肩胛上动脉以及旋肱后动脉。
Codman在1934年就提出了冈上肌腱的最远端10mm为缺血区(Critical zone)。
随后的组织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缺血区的存在,在这一区域的关节侧只有散在的血管分布,血液供应显着弱于同一区域的滑囊侧。
冈下肌肌腱的近止点区域同样也为血液供应缺乏区。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袖的血液供应有降低的趋势。
以上的理论都支持劳损和随着年龄增长的退行性变是肩袖损伤的病因之一。
3、外伤外伤直接导致的肩袖损伤很少,一般都是在退变的基础上肩袖的强度减低后发生外伤而导致肩袖的断裂。
4、职业因素从事上肢过头工作及上肢高强度作业的人群容易发生肩袖损伤。
一项研究调查了在12个不同工作岗位工作的733名工人肩袖病变的发病情况,作者发现以下为肩袖病变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上臂在大于等于15%的工作时间内屈曲超过45度;上肢高强度作业(forceful exertions)大于等于9%的工作时间。
5、其它的危险因素
吸烟、遗传因素等。
有研究表明临床确诊为肩袖全层断裂患者的兄弟姐妹与对照人群相比发生其罹患该病变的相对风险为2.42。
三、肩袖损伤的诊断
1、症状
(1)疼痛:运动时疼痛和夜间痛多见。
疼痛的评价采用VAS评分。
疼痛的量化便于对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2)肌力降低:主要为外展、外旋和内旋力量的减弱。
表现为洗脸、梳头、穿衣、拿放高处的物品以及驾驶等日常活动的困难。
(3)活动度降低:主要为上举(包括外展和屈曲)、外旋和内旋活动度的降低。
活动度降低的显着特点是主、被动活动度的差异,显示肌力的减低是活动度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