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小石潭记26课
小石潭记自读教案

《小石潭记》自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朗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能通过朗读品味景物。
初步体察写景方法。
3、能从文章朗读中品悟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2、品悟情景。
五、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一件时髦的事。
人们对旅游的热情越来越高,近年来每到节假日,到处都人满为患。
于是想到曾经的一个段子,说:旅游是什么?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
关于旅游,有很多人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有这样一首讽刺在旅游区乱写乱画行为的打油诗,诗云:许久不见诗人面,不觉诗人长丈二。
若非诗人丈二长,缘何放屁上高墙?还有一首更通俗的打油也是批评这种丑陋行为的,诗云:如此放大屁,因何墙不倒。
那边也有屁,所以抵住了。
可以说,山水本怡人,古人讲究心性,他们多有纵情山水之举。
(完整word版)《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6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的所在!情感与价值: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作者的心境及背诵。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描摹的能力和鉴赏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观赏理解分析记忆法 五、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及作者简介1、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幸福与烦恼随时相伴,而苦恼与愤懑之情往往居多。
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我们胸中的愤懑容易被驱散,生活的乐趣将是其乐无穷。
今天我们就去会会我国中唐时代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柳宗元吧!2、教师互动,了解作者生平:同学们有谁了解柳宗元吗?请你随便说说! 投影展示:二、板书课题及题解投影展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真是“景美情伤”。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1、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并圈出生字、生词。
(师生共同正字音和字形)投影展示:2、师范读课文(配音)或利用MP3朗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四、分析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师生观图诵读理解分析)投影展示:探究问题:这段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 ⑨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用,介词) (连词,而) (因为,介词)
二、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今,前往 ②佁然 ③小生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三、词类活用
开了。
⑤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
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以及我
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 ,(还有)姓
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恕己 ,
(一个)叫奉壹。
温馨提示:如果以上译文字体太小, 看不见,就用以下的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 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佩环 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 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向上弯曲, 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 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柳宗元 , 字子厚, 山西人,世称“柳河 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韩 愈并称“韩柳”,代表 作有《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小 石潭记》是《永州八记》 之一。
孤独、 执著的钓 翁形象其 实就是柳 宗元孤傲 人格的写 照!
第二讲
文体简介
古代的“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这 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 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 者的某些观点。 名作: 魏学洢《核舟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姚 鼐《登泰山记》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彻一作:下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
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26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男读: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女读: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结语:汪国真的散文诗《雨的随想》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 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 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 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柳宗元: 心乐的时候, 心忧的时候,
温馨提示:
1.准备1分钟抢答。
2.借用古诗文名句 或格言警句表达, 语言表述完整, 声音洪亮,吐词 清晰。
+1
五、课堂回访:提示:组长主持,准备2分钟,全班展 背读课文 示背诵,可依据图片齐备,也可一人 (3+3) 背一段。
柳 宗 元
当堂检测 目标达成
准备10秒钟 按提示回答
(提示:各组2号抢答)
解释句中红色的字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向西
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心乐之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使„„寒冷
凄神寒骨
六、课外作业
提升能力
1. 观察一处景点的景色, 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 写一段话。
温馨提示:
练笔本上写, 不 少 于 300 字 。 组内 相互 批 改 , 每组评出最佳作 品展示。
2.高效课堂P95“拓展延伸”
好像
依靠
愣住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轻快敏捷的样子 忽然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 有什 么依靠似的。太阳光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 子散布在潭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 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和游览的人相互取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年级语文下册 26《小石潭记》练习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小石潭记》一、注音:篁〔〕佩〔〕洌〔〕坻〔〕屿〔〕佁〔〕翕〔〕邃〔〕寥〔〕俶〔〕怆〔〕嵁〔〕二、解释如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⑵隔篁竹..⑶如.鸣佩环⑷心乐.之⑸水尤清..洌.⑹近.岸,卷石底以.出⑺青树翠蔓....翠蔓:蒙:络:..,蒙络摇缀摇:缀:⑻参差..披拂⑼潭中鱼可.百许.头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⑾佁然..不动⑿俶尔..远逝⒀似与游者相乐.⒁潭西南..而望⒂斗.折蛇.行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⒅隶.而从.者三、填空: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织。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外表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X畴。
四、理解课文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卷石底以出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一样的一组是( )A.乃记.之而去某某楼记.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 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5、如下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世俗的无奈,是我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在小石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灵异的场景:一只黑猪被困在石潭中,无法自拔。
作者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下潭中救起了这只黑猪。
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古代的墨吏来说,他们是以严谨的规则行事,但在面对人性善良的瞬间,他们也会无私地伸出援手。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当代社会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利,很少有人会像古代墨吏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善良与正义。
相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地被功利主义和私利驱使,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小石潭记》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这部作品告诫我们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牢记古代墨吏的榜样,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像古代墨吏一样,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石潭记》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用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隐士在小石潭上的生活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隐士的生活环境。
小石潭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中流过,潭水碧绿清澈,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景色宁静而美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柳宗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雪。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借景写情的写法。 借景写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 孤独凄凉的心境。 孤独凄凉的心境。
填一填
写景技巧与文章对对碰
是面, 1、点面结合。如写石:“ 点面结合。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 ”是面, 是点,体现作者的感知。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为坻为屿, ”是点,体现作者的感知。 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 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 ”是远, 是近,多层次展现小潭的景致。 “下见小潭 ”是近,多层次展现小潭的景致。 动静结合。如写鱼: 影布石上。 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是静 俶尔远逝,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是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是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虚实结合。如写水: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虚实结合。如写水:“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实虚写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实写鱼, ”实写鱼,其实虚写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正侧结合。如写鱼: 5、正侧结合。如写鱼:“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写一写
反馈训练 选择一处你印象最深的风景名胜, 选择一处你印象最深的风景名胜, 按照所学的方法(可选其一, 按照所学的方法(可选其一,也可综 合运用),写一则小游记, ),写一则小游记 合运用),写一则小游记,要求写出 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 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 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 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 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 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 情又会流露出来。
凄清美
仕途失意 壮志难酬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翠绿的 遮掩 缠绕 藤蔓 连结
长短不一
披拂。
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大约 表示约数 在空中
所依。 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
向下 照射、直透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呆呆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 而 望, 斗折
表修饰,无义
蛇行,
像蛇那 像北斗星那样 样蜿蜒 曲折 前行
表顺接
而
去。
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
我
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跟着同去的人 年轻人
恕已,曰奉壹。
古今异义
1 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今,前往
2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使……凄 ,使……寒)
⑵意动用法
心乐之
⑶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
(以……为乐)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课下注解④ 乐,以……为乐。 向下,往下
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
砍掉竹子,开出一条路 格外 清凉 把……作为
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以全石为底:潭以 整块石头为底。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而露出水面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成为水 相当于“而”, 中高地 表承接
树翠蔓,蒙 络 摇 缀,参差
犬牙差互
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例句: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
“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源自 译文:以整块石头为底⑵省略句
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 译文: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 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一词多义
①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② 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③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④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玉环,名词 环绕,动词 表修饰 表承接 大约,副词 可以,动词
⑤ 隶而从者 世隶耕
⑥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⑦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⑧ 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跟随 属于 清澈 冷清
相当于“而”,表承 因 接为,介词 形容词,长短不一 动词,交错
问题研究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的抒 悲发 凉在 凄寂 苦寞 的处 情境 感中
剪水为衣,搏山为钵,山水的 衣钵可授之何人?叩山为钟鸣,抚 水成琴弦,山水的清音谁是知者? 山是千绕百折的璇玑图,水是逆流 而读或顺流而读都美丽的回文诗, 山水的诗情谁来领管?
——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此山即我,我即此山,此水如我,我如此水。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 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 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 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 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自然就成 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或在其中找到生活 的另一个乐趣,或于其中韬光养晦以为重新 出山作好充分的准备。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 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 人以景传。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听读欣赏
听节奏,悟语速。
(在文本上作出标注)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 速适当,节奏准确。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明灭可见。
时隐时现
其 岸势
那
犬牙
形状 像狗的牙齿 那样
差互,不 可 知 其源。
参差不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
环绕,围绕
无人,凄神 寒骨, 悄怆 幽 邃。
使……凄凉 使……寒冷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因为 这里 凄清 忧伤的样子 幽静深邃
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 记 之
停留
于是, 代词,指代 就 这里的景色。
柳宗元
作业:
1、翻译课文。
2、背诵全文.
3、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 换景或定点特写镜头写一段话。 (不少于300字)
读音检测
• • • • • •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 为坻( chí ) 为嵁( kān) 俶尔( chù) 差互( cī ) 悄怆( chuàng)
清冽(liè ) 为屿( yǔ ) 佁然( yǐ ) 翕忽( xī ) 寂寥( liáo ) 幽邃(suì )
向西
竹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
• 在作者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 潭?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美
寓情于景
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贞元十七年,柳宗元因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 官场的腐败,萌发了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 派的重要人物。但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 ,柳 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在湖南和广东的交 界处,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 怕的地方。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 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 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贬谪生涯所经受的 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 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 地区的施行。
移步换景
隔
发 现 小 潭 闻 伐 取
水
清 奇
石
树
幽
青
见
闻声
见形
活
游鱼
潭中景物
定点特写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衬
潭水
清澄 融
乐
心情
由景生情
形象比喻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由近及远
奇
品读文章
• 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 石奇、水清、树青、鱼活、溪流曲折、生 机昂然的自然美。
美
品读文章
唐 柳 宗 元
小 石 潭 记
[ ]
体裁?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 主要是记载事物, •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 者的感情或见解, • 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 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 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 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 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 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 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 《柳河东集》。
“仕 不 得 志” 便 纵 情 山 水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吴均)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弄扁舟:
隐逸于自然、江 湖中。
樊笼: 官场,也指世俗 社会。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
推荐阅读
《中国文人与山水名胜》
葛晓音
《文化共山川一色》
朱又可
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