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79条刍议_黄妍丽_赵国平_杨威_等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伤寒论.第179条

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是也。
见《论》.第179条)。
作者:蒋远东病有太阳阳明是说这个阳明病是由太阳病转属而来的,是阳明经病;有正阳阳明是说这个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转属阳明后变成阳明腑病了,因为,阳明病有经腑之分。
有少阳阳明是阳明从少阳病中转属而来的,也是阳明经病。
至于为什么?因为,阳明是六经的叫法,在十二经络中又分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卦象兑上阴爻代表人体津液;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卦象艮,艮卦的上阳爻代表是热。
在太阳病的时候汗出不当,夺了足太阴脾经艮卦上阳爻的阳热增加了足阳明胃经兑卦的上阴爻的热了,导致足太阴脾经的艮卦变阴,阴代表的湿寒,阳代表的是温热。
这个时候的足太阴脾经被湿寒所困,脾不运化了,换句话说脾被湿寒制约了,即变成脾约证了;这就是脾约证的来由。
手阳明胃经得到了足太阴脾经上阳爻的阳热后,这个手阳明胃经兑卦上面的阴爻变阳了,这个兑卦就变成一个阳热卦了,即手阳明胃经得到了脾热后,手阳明胃经变热了,所以胃中就干燥,这个胃中干燥就叫胃家实。
胃家实是胃里面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了。
这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胃热把饮食中的水分夺了,即胃热把胃中的饮食灼烧了,饮食在胃中就结实了。
正阳阳明是本经传本腑的病,即阳明经传阳明腑的病,是一个真正的阳明病。
正阳阳明内实证是一个大承气汤证。
少阳阳明病是少阳转属阳明。
少阳病是一个和解证,病在少阳就该和解的。
误汗、误下、误利小便,因转属阳明,即是少阳阳明病。
因为,少阳病误发汗,误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解实。
又因为,少阳病误发汗,误利小便后,伤及到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了,即伤及到肝胆了,所以躁烦。
所以本条讲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是也。
其中的已(yi)是已经的已。
少阳阳明,发汗利小便已(yi)是说这个少阳阳明病在少阳病的时候就已经发汗,已经利了小便了。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伤寒论》学术考古重要问题之一(一)东汉度量衡古今换算《伤寒论》方剂剂量的古今换算一直是研究《伤寒论》的焦点问题。
其实东汉度量衡的问题科技史学界已经基本解决,可以参考中国度量衡史、科技史学者的考证。
按科技史学界目前为止的考证,东汉与今天度量衡单位的换算普遍认为如下:一斤约为今220克;一两约为今13.8克(或13.9克);一升约为今200毫升。
一尺约为23.1厘米。
由于学界的分歧主要在于权衡,以下主要就是针对权衡进行研究讨论。
丘光明先生花了10多年时间专注研究中国的古代度量衡问题。
他的基于大量出土文物的研究结论可能更逼近历史的真实,比吴承洛1937年《中国度量衡史》依据于新莽时期的货币和嘉量推算1两合今13.9206克的结论更可靠。
丘光明认为东汉每斤约合220 g(一两为13 .75 g) ,并认为东汉权横的量值与秦、西汉相比具有下降的趋势。
参见他的著作《中国历代度量衡考》(1992年版,资料收集到1989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史. 度量衡卷》。
以前很多医书论古今度量衡换算,多采用吴承洛先生的观点,丘氏与吴氏的考证著作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期间正是中国田野考古大发展的时期,出土了大量历代度量衡的相关文物。
丘先生的考证应该比吴先生的考证更逼近历史的真实。
代表了这一领域考古的新水平。
东汉1两=15.625g,这个从汉光和大司农铜权推测的数据近些年在伤寒学派中广为流传,最早应该是出自柯雪帆等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一文,但丘光明先生认为汉光和大司农铜权上未刻标称值,尚难折算此权量值。
如果按12斤权折算,一斤合250克,但如按14斤权折算,每斤合214克(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与218克相近)。
东汉权的特点为它们是秤砣而非砝码,因此不能从没有自重刻铭的权推算单位量值,请注意这个前提非常关键,而汉光和大司农铜权的形状确实就如同今天常见的秤砣形制。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 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 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拈痛汤。
•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 、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 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 葛根。
• 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 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 又兼有阳明肺热之象。此病得 于惊恐之际,而时发癫痫,又 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
• 处方:柴胡10克,龙骨10克,牡犡10克, 生姜10克,黄芩1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铅丹4克(布包),茯苓10克, 大枣6枚。服一剂,谵语不发,胸胁满去, 精神好转。
• 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 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 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 甘汤。
• 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 甘草。
• 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 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 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 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者,用 甘露消毒丹。若患者发热困倦,胸闷 腹胀,肢酸,舌上白苔满布,则更加 确切。
•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 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 似有似无。
•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 拟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 枣) 、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 惬意;
• 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 妥;
• 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 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 曰:始终无汗。
• 辨证: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 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 涎沫也。《伤寒论》于378条有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主之”是矣。
伤寒论--平脉法全文原文翻译

伤寒论--平脉法全文原文翻译伤寒论--平脉法全文原文翻译【原文】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①,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②。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③,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④,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⑤,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⑥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注释】①因息游布:借气息活动,精华物质得到游行输布。
②效象形容:仿效物象描述脉的形状。
③参差:长短不齐。
④进退低昂:脉象有快慢高低之异。
⑤衡铨(quán):量轻重的器具,这里喻作正常法度。
⑥漏刻: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
【译文】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
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
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
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
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
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
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
并且,人自生下来,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
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张虎【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8(38)1【摘要】《伤寒论》中讨论"小便不利"的条文较多,对其辨证论治也相对全面,因散见于全书之中,不便分析与归纳。
通过分析"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鉴别相关病证具有一定意义,如据小便利否辨蓄水与蓄血、辨水停之部位、辨发黄与不发黄,还可根据小便利否以检测治疗效果、津液之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及其转归,审病势之进退等。
目前临床上不少医家都认识到小便不利直接病位在膀胱,可是按中医整体观思想,五脏有病,皆可影响水液代谢致膀胱失约。
认真研究《伤寒论》"小便不利"之条文,对多种疾病的诊疗、预防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若能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验,如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等,从微观辨证及定量分析深入探讨《伤寒论》辨治小便的规律,在继承中求发展,尽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小便不利”;伤寒论;张仲景【作者】张虎【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相关文献】1.《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J], 杜志中2.《伤寒论》"小便不利"与"小便难"病机辨析 [J], 黄斯;赵国平;蓝海;黄妍丽;杨威3.《伤寒论》小便不利治则探析 [J], 胡福田4.《伤寒论》小便不利之脏腑辨证 [J], 王哲藤;何赛萍5.《伤寒论》小便不利证治探微 [J], 闫璞;张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伤寒论_原文179条刍议_兼与规划教材_伤寒论选读_商榷

《伤寒论》原文179条刍议*——兼与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商榷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葛 琦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朴,言简意赅。
故尔论中有些原文是比较费解的,必须前后互参反复推敲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望文生义或拘泥于前人的注释则容易产生误解。
《伤寒论》原文179条是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的开首条文,论中各篇均以本经提纲为首,唯独阳明篇例外,以179条原文为首,其后才列述阳明病提纲(180条原文)。
这种特殊的安排提示179条原文对于阳明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此,本文将就如何理解179条原文发现拙见,并兼与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商榷。
1 规划教材对179条原文的认识原文179条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规划教材认为:“179条指出阳明病的来路和形成的机理,主要有三:一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叫做太阳阳明;二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叫做正阳阳明;三是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叫做少阳阳明。
……三者虽然来路不同,但邪气既入阳明之后,则每随燥化之程度,均有‘脾约’、‘胃家实’、‘大便难’之可能,不可固定来路而限制病症”。
依照上述认识,则179条原文是讨论阳明病成因的原文;太阳阳明(脾约)、正阳阳明(胃家实)及少阳阳明(大便难)均为阳明病,只是成因不同。
2 规划教材存在的问题第179条原文如果是孤立存在的,规划教材的认识则无可厚非。
然而原文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前后互参,规划教材的认识就出现了下列不尽合理的地方:2.1 阳明病提纲(180条)对阳明病有着明确的定义,即“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也就是说,阳明病提纲明确说明太阳阳明(脾约)、少阳阳明(大便难)均不属于阳明病范畴,只有正阳阳明(胃家实)方为阳明病。
规划教材将脾约、大便难均归属于阳明病,无疑混淆了阳明病的概念,与180条原文产生了矛盾。
赵国平应用柴胡桂枝汤的临床思路探讨

赵国平应用柴胡桂枝汤的临床思路探讨姜洮洮;高超;黄研丽;杨威;赵国平【摘要】小柴胡汤、桂枝汤均是《伤寒论》的常用代表方,论述的条文很多.由以上两方各半量合方组成的柴胡桂枝汤方证更具复杂性,临床应用更加广泛.为更好地把握该方的辨证要点,故试图从赵国平教授的临床验案入手,理清其运用柴胡桂枝汤的临证思路,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5【总页数】3页(P628-630)【关键词】柴胡桂枝汤;名师经验;临证思路;赵国平【作者】姜洮洮;高超;黄研丽;杨威;赵国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 51063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51063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 51063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510630;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 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赵国平教授长期潜心张仲景学说研究,擅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
笔者有幸随其临证学习一年余,亲历其应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多例。
其效果之好、应用范围之广,颇受教益。
现将余师应用该方的临床辨证思路剖析如下,以飨同道。
1 太少同病,安内攘外《伤寒论》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本为太阳病经尽向愈之时,若太阳病未解,又出现“微呕,心下支结”之少阳证候,应责之于机体正气不足,正邪相持而皆弱也,用柴胡桂枝汤为最佳选择。
桂枝汤外能调营卫、祛风邪,内能补脾胃、和阴阳;小柴胡和里解表,扶正托邪,两方相合具有安内攘外、太少两解之功。
余师将其运用于妇人经期、老人及幼儿等虚人外感,日久未愈或经常复发者,皆应手而效。
案1:频发经期感冒。
宋某,女,44岁,2012年7月14日初诊。
患者诉多年来经期易患感冒,常感疲惫,食后腹胀,现为经期第3天,昨日出现发热、干咳少痰、咽干、怕冷、人易疲劳、恶风恶寒,时有双侧胁肋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2.024
《伤寒论》179条刍议
黄妍丽,赵国平,杨威,姜洮洮
(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探讨《伤寒论》179条作为阳明病篇首条的意义。
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成因和来源的阐述,而是阳明病实证的
分类。
按照阳热的多少,分为“脾约证”、“胃家实”、“胃中燥”三类。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阳热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2-0255-02Discussion on 179th Clause of The Typhoid Theory HUANG Yanli ,ZHAO Guoping ,YANG Wei ,JIANG Taotao
(Medical Colleg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179th clause of The Typhoid Theory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chapter in Yangming disease.The author does not think that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auses and sources.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should belo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Yangming disease.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of Yang heat ,
it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nstipa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constipation due to stomach excess and constipation due to stomach heat.
Key words :The Typhoid Theory ;Yangming disease ;Taiyang -Yangming ;Zhengyang -Yangming ;Shaoyang -Yangming ;Yang heat
收稿日期:2013-08-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3189)
作者简介:黄妍丽(1988-),女,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
方治疗疑难病的研究(中医内科学)。
通讯作者:赵国平(1958-),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
医教学、临床、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工作。
E-mail :tguo428@jnu.edu.cn.
《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
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
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作为阳明病篇的首条,对于它的安排和主旨大意,历来都是众说纷纭。
众
观《伤寒论》中六经病篇,除阳明病篇之外,其余五篇均是以“某之为病”为提纲,这是讹误,还是特意的安
排?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将该条安排在180条之后,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将该条全部删除。
笔者认为这
并不是王叔和编排有误,该条应是阳明病的分类,而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对179条进一步的提炼,为该篇的提纲。
要想知道该条是否讹误,那么我们先弄清楚该条的主旨意义,自然不辩自明了。
1历代医家的解释
在历代医家中,该条多解释为阳明病的成因和来
源。
以成无己为首的医家指出
:“邪自太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太阳阳明;邪自阳明经传入府者,谓之正阳
阳明;邪自少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少阳阳明。
”胡希恕老先生释之:“太阳转属阳明,但太阳病没罢,大便
不通,这就叫太阳阳明,所以说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
者,专就阳明病来看,没有太阳与少阳证候存在,只是
阳明病了,就是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由少阳转属阳明的……”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该
条亦解释为
:“论述阳明病的成因。
一是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或妄利小便,致使津液损伤,邪入阳明化燥,
约束脾阴,而使大便秘结,形成脾约,称为太阳阳明。
而是外邪直犯阳明,化热化燥,形成阳明腑实证,称为正阳阳明。
三是少阳病误用汗、吐、下诸法,损伤津液,少阳之邪由热化燥入于阳明,形成胃中燥热实
证,称为少阳阳明。
”2
解释存在的问题
这种“三阳传入”的解释不免过于牵强了,如果该
条是孤立存在的话,该条这样认识是无何厚非的,但是在《伤寒论》中原文的条文是相互联系的,这样解释就令人费解了。
如果是“三阳传入”的解释,“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不外就是合病,或者是并病。
如果是合病,与《伤寒论》中太阳篇的条文互参,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
主之”;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宜麻黄汤”;三条文虽然症状有所不同,但都是外邪内陷引起,治则都以“发汗解表”为大法。
而太阳阳明的
“脾约”却是胃强脾弱引起的,应以“泻热润肠通便”为大法。
显然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的。
如果是并病,如48条“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该条文
·
552·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4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