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原电池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锌片、铜片、酸性溶液、导线、灯泡等。
2. 实验材料:硫酸、盐酸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原电池的实物或图片,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及应用。
2. 理论讲解: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如锌、铜作为电极,酸性溶液作为电解液,电化学反应
产生电子流动的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原电池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池的极性变化及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讨论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应用,并总结原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5. 拓展练习:设计相关的习题及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原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及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
过设计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复习学案一、考纲1、掌握原电池原理,2、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伽伏尼的“青蛙抽搐”实验引出今天要讲的原电池原理,青蛙为什么会抽搐呢?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复习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原电池原理一原电池实验设计 Fe + H2SO4 = FeSO4 + H2↑要求:A、标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及反应类型B、标出电子的流向C、两极转移电子数的关系D、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E、溶液中SO42-、H+的移动方向F、放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值的变化G、电极本身的粗细变化H、画出原电池的示意图1、原电池的概念:将转变为的装置2、原电池的实质:例、发生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在理论上可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A. C(s)+H2O(g)=CO(g)+H2(g); △H>0B. Ba(OH)2·8H2O(s)+2NH4Cl(s) =BaCl2(1)+2NH3·H2O(1)+8H2O(1);△H>0C. CaC2(s)+2H2O(1)→Ca(OH)2(s)+C2H2(g); △H<0D. CH4(g)+2O2(g) →CO2(g)+2H2O(1); △H<03、原电池的原理:负极电子,发生反应正极电子,发生反应4、粒子(阴阳离子,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外电路导电,从极流向极内电路导电,流向,流向。
判断负极的常见方法①发生反应的电极②电子的电极,③电流的电极④较的电极⑤离子移向负极⑥常见溶解的电极判断正极的方法①发生反应的电极②电子的电极,③电流的极④较的电极⑤离子移向正极⑥常见气泡冒出或金属析出的电极学生活动:回忆旧知,结合活动情境,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几个条件。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造、原电池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铜板、锌板、铜硫酸、锌硫酸、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作用和原理。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介绍电极、电解液、电动势的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操作,观察铜板和锌板在铜硫酸和锌硫酸中的反应情况。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讨论原电池中各个部件的作用。
5. 应用拓展:介绍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6. 思维拓展: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应用拓展和思维拓展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
教学内容:原电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质的作用。
3. 能够解释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难点:工作原理和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材资料:化学教材《化学原理》。
2. 实验器材:原电池实验装置、锌板、铜板、酸性溶液等。
3. 录音、视频资料:关于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原电池,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Step 2: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 讲解原电池中阳极、阴极和电解质的作用。
2.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
Step 3:实验演示
老师进行原电池实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Step 4:师生互动
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Step 5: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Step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电池的定义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苏教版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原电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能够解释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4.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原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1. 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锌板、铜板、硫酸铜溶液、导线、电灯泡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有哪些种类?介绍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原电池实验演示,将锌板和铜板分别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
连上导线后,观察电灯泡的亮度变化。
3. 理论学习: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不同种类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效果。
5. 思考探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原电池的结构和材料选择,提高电池的效率和寿命。
6. 总结归纳:总结原电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总结原电池的种类和作用;
2. 设计一个新型原电池,包括结构和反应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
果。
同时,本节课设有课堂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三化学原电池复习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原电池的定义、本质、构成条件。
2.带盐桥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及电子、电流、阴阳离子的移方向。
3.书写典型的电极反应方程式,pH的变化。
4.设计可逆反应原电池并规范作图。
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原理、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书写、原电池的设计
难点:电极式书写;陌生带盐桥原电池分析、计算。
1.原电池工作原理
(2)Mg-Al-NaCl溶液写出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3)Mg-Al-NH4Cl溶液,写出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4)Fe-Cu-浓HNO3,写出正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5)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图。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_。
3.可逆反应与原电池
Zn-Cu-CuSO4原电池中实验一中铜片、锌片表面均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流计指针偏转,但较短时间内电流即明显减小。实验结束时测得锌片减少了3.94 g,铜片增重了3.84 g,则该原电池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_(指参加原电池反应的锌占反应总量的百分率)。
(1)原电池中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
(2)电子的电极是负极,电子的电极是正极(填流入或流出)
(3)结合课本72页图4-1分析:①盐桥中,向左边烧杯中移动的离子为_______,向右边烧杯中移动的离子为_______;
②假设开始两电极质量相等,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当电路中转移2mol电子时,两烧杯的溶液的质量差为_______,两电极的质量差为______;左侧烧杯的pH变;
③维持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5分钟,理论上消耗锌g。(已知F=96500C·mol-1)
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原电池与电解教案

前言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
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
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
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
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教案:原电池与电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掌握原电池、电解、电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原理。
能力培养:根据知识点的复习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应用电化学的知识综合、归纳,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方法:应用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一、电化学知识点的复习【设问】电化学中有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要掌握的呢?学生活动回答: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不同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两极反应的判断和书写;电化学的应用。
很好,我们可以将电化学的知识归纳在网络图中,哪一个同学能够写出?【投影】知识点的归纳,网络图学生打出投影:1.常见的电池【设问】①构成原电池的材料是什么呢?②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呢?③它的原理与电解池有什么不同?④常见的电池的类型?看录像或投影:回答:①原电池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电解质溶液构成的。
②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③它的原理与电解池不同,因为电解池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主题:原电池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原理及其化学反应;
3. 能够解释原电池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化学反应。
三、教学内容:
1. 原电池的定义及构造;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 分析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化学反应;
4.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电池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5. 总结课程内容,做一些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估:
1. 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原电池的理解;
2. 完成相关练习,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扩展阅读:
1. 《物理化学原理》;
2. 《化学电源》杂志。
七、小结:
原电池在电化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其中的化学反应。
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单液原电池不足的分析和改进,设计并完成双液原电池的装置。
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反应过程中离子导体的作用及整个工作原理产生更完整的认识。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并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活动,温故而知新,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原理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析双液原电池闭合回路中微观粒子的定向移动体会盐桥的作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和离子导体内涵的认识。
同时进一步体验构建模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原电池的改进感受到科学的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家认识和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和研究电化学问题的视角。
通过双液原电池模型的设计,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双液)和离子导体概念的完善。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液、分池)的工作原理及知识模型的完善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一段用橙子给手机充电的视频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目的是通过一个搞笑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
环节一:通过让学生判断几个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从而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自发的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1、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的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环节二:让学生分析锌与铜、硫酸铜溶液构成的原电池装置从而总结出原电池工作原理。
提出如下问题
1、正负极的判断
2、两极的电极反应式
3、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
4、内电路中阴阳离子的移动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温故知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环节三:1、引导学生动手演示铜锌单液原电池装置。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单液原电池的缺陷。
3、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找出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
4、引导学生从问题根源出发,依据模型分析、思考、交流、探究解
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设计的改进方案。
环节四: 1、设计一组双液原电池的装置,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引导学生自主巩固落实原电池的原理,促使学生从能量观和微粒观的角度认识盐桥电池,进一步发展离子导体的内涵。
在仔细观察装置的基础上,分析双液原电池的原理,电流产生的过程。
环节五:观察几组常见化学电源的图片,从而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的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态;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 (aq)+Cu(s)=Cu2+ (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电极流向电极。
(4)原电池工作时,盐桥(装有琼脂饱和KCl的U型管)里的Cl—移向电极。
板书设计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自发的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1)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的回路
3原理:(负氧正还)
负极(Zn)Zn-2e- =Zn2+
正极(Zn)Cu2++2e- =Cu
4、盐桥原电池
(1)组成:两个半电池
(2)盐桥的作用:
①平衡电荷。
②形成闭合回路。
课后作业:教材73页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必修二原电池基础上继续学习原电池,对原电池形成条件有一定基础,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式也基本能写出。
我在实验基础上指出原有电池的缺陷,学生们接受起来很容易,从而引出盐桥电池。
学生接受的很轻松。
教学评价方案:在这堂课通过橙子制造原电池给手机充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根据铜锌原电池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实验验证单液原电池的不足,引出盐桥原电池的必要性。
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盐桥原电池的用处。
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