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赏家张祖仁论书画鉴定常识

合集下载

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

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

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作者:赵华来源:《中国美术》2014年第03期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一般包括对艺术品本身特色的认识,以及对印鉴、题跋、著录等辅助证据的认识。

证据,有没有顺序,顺序是什么,什么是核心证据,什么是次要证据,什么是无关证据?艺术品本身与印鉴、著录、题跋存在矛盾或者辅助证据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如何来鉴定和认识?一件艺术品如果没有印鉴、没有题跋、没有著录,又怎样才能鉴定和认识?对于证据的正确运用,显然对鉴定的结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这些问题,半个世纪前,张珩在《怎样鉴定书画》一书里已经就讲得很清楚了。

这里结合《功甫帖》论辩再做实例实践,就教识者。

书画鉴定的核心证据是作品本身,作品本身的水平和风格是唯一本质的、不可复制的。

实践中,既要识真鉴伪,掌握鉴定标的作者本人的风格,同时也有必要熟悉历代所谓“乱真”的“高水平”伪作,掌握作伪的极限水平,识伪鉴真。

苏轼风格比较方面,前期《功甫帖》论辩已经相当充分,《安素轩刻石》所特有的明清审美情趣,《功甫帖》墨迹都不具备;《功甫帖》墨迹中的“瑕疵”反而是苏轼书法所特有的[1](图1、图2),这样的特征在著录累牍的大名鼎鼎的“超一流”伪作中却很难找到(图3、图4、图5),这些伪作直到近年才得以确定和公认[2],反过来看,最好的伪作都不可能具有苏轼风格,这就是风格的排他性。

然后是书画本幅上的其他辅助证据,比如题跋、印鉴等,这些证据又以早期的比晚期的更具权威的特点,确切地说,早期证据对存在争议的晚期证据有否决权。

早期证据往往难以复原,比如“义阳世家”,晚期的很多一流藏家都不明其所以,直到2014年2月,才有人第一次考证了其姓氏和时代属性[3]。

其次,“安仪周家珍藏”这个印章是有大量样本可以作统计比较的,这个印鉴真了,那么跳过早期证据之后的论证就舍本逐末毫无意义了。

笔者和康耀仁的两篇文章专门进行了核对[4],遗憾的是这个“安仪周家珍藏”就是真印(图6)。

中国画品评标准之我见

中国画品评标准之我见

中国画品评标准之我见2015年06月29日10:03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我有话说收藏本文陈云画史上,有诸多中国画作品的品评标准。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将三国至南齐的27位画家分为六品加以评说。

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提出“神”“妙”“能”“逸”四品标准。

晚唐张彦远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绘画分成“自然”“神”“妙”“精”“细”五品。

五代荆浩将绘画列为“神”“妙”“奇”“巧”四品。

明代陈洪绶将画家列为“神家、名家、作家、匠家”等。

直至近现代黄宾虹提出“江湖画、市井画、文人画、士夫画”之说。

前人对中国画作品的品评标准,可谓持续不断,众说纷纭。

只是这些品评标准过于简单空洞,没有进行较详细的具体论述。

品评标准的意象性语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而无所适从,很难理解真正的含义。

因此,历代画论的品评标准是不完善的。

当前在中国画继承发展的复杂态势中,对中国画品评标准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出中国画的正确品评标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目前由于缺乏中国画的审美基础共识,中国画的品评成为较模糊的概念,缺乏较为统一的品评标准。

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品评标准的多样化等于品评标准的混乱,造成了中国画品评尺度的失真。

例如以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观点,用西画的品评标准来要求中国画。

当前中国画的“新颖”与“形式感”,似乎成为品评的决定因素,使不能称之为笔墨意义的中国画,往往在各类画展中获奖。

还有人认为中国画品评标准是众口难调,中国画既有品评标准又没有品评标准,从现在看是标准,从将来看未必是标准,品评标准似乎是无法定论的。

当前还存在以作品的市场价格,画家的职务和官位来界定中国画作品的品评标准等。

针对这些现象,更证实了元代赵孟頫的断言:“画固难,识画尤难。

”品评的水平是审美鉴赏力、学识、修养的集中体现。

一位中国画家画不好中国画,制约的重要因素是缺乏对中国画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辨别不清作品的优劣。

如果是审美眼界高而手低,是可以逐渐自我完善的,如果是审美眼界低,必然导致手低,从根本上无法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中国艺术品鉴定家.拍卖师张祖仁

中国艺术品鉴定家.拍卖师张祖仁

中国艺术品鉴定家.拍卖师张祖仁中国艺术品鉴定家中国艺术品鉴定家张祖仁论当代画家作品收藏潜力及福建书画拍卖市场初探当今画家作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大家知道50年前齐白石、张大千的画在北京出售,一尺仅几元钱,如今齐白石、张大千的画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元了。

张祖仁说20年前,吴冠中、范曾、吴湖帆、刘海粟、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黄胄、潘天寿、吴作人、程十发等画家的画一般数百元一幅,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画家的画已达数十万元,尤其是吴冠中的画。

甚至达到4000万元一幅。

20年上涨了千万倍!张祖仁说投资书画被人看好,现在收藏最热门的是书画瓷器。

价值令人不敢相信,成为天价,我们知道投资书画家的作品与投资者的鉴赏水平和敏锐眼光有关系,因为他们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其作品就可能不断升值。

由于书画名家被人看好,因而投资人和收藏家十分关注,他们的书画作品气势磅礴,纵横驰骋,达到了国画境界的极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风格。

如吴湖帆画山水苍茫雄秀,以云气胜,花卉秀丽,可见功力和魄力,吴湖帆作品市场较稀少,在收藏界十分看好,收藏潜力巨大。

潘天寿擅长写意山水、花鸟,偶作人物,其作品雄浑奇纵,峥嵘壮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他的指画可谓妙笔生花,可谓绝品,其作品收藏价值和潜力可估量。

张祖仁说林风眠,他的作品色彩明映,立体感强。

他画的花朵,山水风光,墨彩交融,构图新奇,形成了全新的中国画创作手法,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价位,这几年不断攀升,尤其受到海外收藏家的追棒。

傅抱石,他的画气氛和动感较强,善于将水墨,密切配合,泼墨挥洒,浑然一体,达到生趣盎然的效果。

他的画“江山如此多娇”在中国画坛声誉达到顶峰,由于他的画作极少,在拍卖场十分走俏。

李可染,学过西洋画,搞过木刻,画过宣传画,可谓多面手,他创作的态度十分严谨,传世作品较少,他的画在拍卖场可谓十分热火张祖仁说。

陆俨少,描绘山水画大师,能生动逼真,出神入化,他的山水画真情坦露,灵趣横生,有独特的“山水造诣。

福建收藏奇人张祖仁

福建收藏奇人张祖仁

福建收藏奇人张祖仁--------------------------------------------------------------------------------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收藏奇人张祖仁”,张祖仁,男,58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州政协文史委研究员,福建古玩商会副会长,福州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现任职于福州二中,自幼酷爱收藏,主藏书刊十万多件,体育580000件,在香港办体育收藏展。

《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社》等报刊报道过,被誉为“体育收藏家”、“红色收藏家”。

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奥;福州三坊七巷历来是名士聚居,世家繁衍、书香门第、;体育收藏家张祖仁收藏体育在福州可谓家喻户晓,媒体;当今真是奥运会纪念品收藏的大好时机;地摊、书店等,不断收集;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福州三坊七巷历来是名士聚居,世家繁衍、书香门第、人才辈出产生不少流芳百世的人物。

光禄坊有“光禄琴台”胜迹,这里的土地孕育了许人名人雅士,闻名海内外。

我今天要拜访了是位福州奥运火炬手,福州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家住光禄坊100号,体育收藏家张祖仁先生慕名已久了。

造访他的收藏斋是一件趣事雅事,他的居室都被收藏品和书籍占满了空间,可以说“乱而不杂,精而不粗”许多书刊都被他零乱地摆在一起,但唯有一处圣地,放满了他精心收藏的体育收藏品。

他正在为他的“奥运体育收藏展”而整理忙禄着,张祖仁因研究孔子、老子、毛泽东、邓小平而闻名“八闽”大地,传遍全中国。

福建电视台“八闽之子——访奥运火炬手张祖仁”上下两集,被誉为“红色收藏家”奥运体育收藏福建第一人。

打开电脑百度探索张祖仁发现张祖仁确是在收藏研究方面惊人,1000多个网页、众百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他多才多艺,对儒、道、佛、中医、心理学、养生学、古玩有一定的造诣,尤其对奥运体育收藏的研究较为突出。

联想、可口可乐、三星集团都推举他为奥运火炬手,这在全国也属首例,尤其是参加可口可乐的火炬选拔,张祖仁老师志在必得,经过面试、笔试、才艺表演,过五关、斩六将,他终于如愿以尝了。

中国书画收藏家张祖仁论古字画鉴定

中国书画收藏家张祖仁论古字画鉴定

中国福州书画收藏馆张祖仁论古字画鉴定古字画鉴定是相当难的要经过长久的学习才能掌握基本要领,张祖仁对古字画鉴定有一定的造诣和水平,在收藏界知名度甚高,他说书画作品的水平有几个要素。

一、书画作品造型变型是否合理。

齐白石讲:“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宾虹讲“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徐悲鸿讲“造型、解剖、结构准确”,这些都是在讲造型的道理。

二、画中的章法、构图是否严谨。

三、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

特别是画家能否在传统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别人都用前人用过的皴法画,而你又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皴法,这就是创新。

四、该作品的气韵是否生动。

意境是否深邃。

有的画家画的山水、花卉都是带着灵性,是活的,这就是气韵生动。

有的画越看越爱看,百看不厌,过后脑子里还有深深的印象,并且给人的想象力带来驰骋的余地,这就是因为该画意境深邃造成的。

五、该画的格调是否高雅。

六、古字画鉴定方法。

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作者:尹星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0期摘要:书画鉴定是一门需要与其他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艺术学科,是需要同时掌握技法和理论的学问,这要求鉴定家们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定知识,还必须掌握其他门类的鉴别知识,开阔视野,融会贯通。

从鉴定的角度讲,“知人论画,知画论鉴”是起码的品鉴道理,大凡优秀的画家,必定是鉴赏家。

只有懂鉴赏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画家。

中国书画鉴定的学者,虽然各自的鉴定方法或有不同,但都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用拓展研究的方式从大文化的角度和高度进行综合鉴定,提升了中国书画鉴定理论的高度和深度。

关键词:笔墨风格学术鉴定谢稚柳启功中国书画鉴定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老的书画历史是分不开的,因此鉴定与鉴赏是否有所区别,正是金维诺先生所提出的“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之间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必须相互联系。

由于大部分经典的书画作品距离我们当代生活年代甚远,因此书画鉴定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进行书画鉴定则成为人们要考虑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古至今,诸多书画鉴定大师对这一学科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技术等因素的局限性,往往在对一件作品进行判定时会凭借自我感觉决定真伪,评判的理论依据往往只是只字片语,没有详细周到的推断理由,现代的鉴定学者们在对前人诸多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学习下,已有很大的进步。

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文章,例如鉴定家张珩曾在1964年发表的《怎样鉴定书画》一书,可以说是书画鉴定理论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转折点。

当今已有诸多学者对书画鉴定这一工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学术界通过对几位权威书画鉴定大师鉴定方式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几种不同的书画鉴定流派,主要可以分为笔墨风格分析鉴定学派、技术经验加著录鉴定学派、文史文献考证鉴定学派、器物图像考证鉴定学派等,这四大鉴定学派分别以谢稚柳、徐邦达、启功和傅熹年为代表,他们的鉴定理论既翔实又周到,不同的书画鉴定研究方法在他们的个案研究中得到了准确的论证和表现。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书画鉴定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旨在辨别、鉴定实物书画作品的真伪、价值以及艺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考证法、比对法和审美评价法。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准确判断一幅书画作品的真伪,并评判其艺术价值。

考证法是中国书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作品所涉及的人物、时代、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证,来确定作品的真实性。

首先,鉴定人员需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包括相关人物的生平、创作时期、社会环境等。

其次,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其与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风格是否相符。

最后,需要通过与已知真迹的比对,进一步确认作品的真伪。

这种方法注重对历史资料和现存作品的分析,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比对法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主要通过与已知真迹的比较来判断作品的真实性。

鉴定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名家的风格特色,通过与这些真迹进行对比,来判断作品所展示的艺术风格是否符合该时期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考虑作品的材料、技法等方面与已知真迹的相似性。

这种方法强调对比分析,需要对大量的真迹进行研究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作品的真伪。

审美评价法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另一重要方法。

它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评价,来确定其在艺术价值上的地位。

审美评价主要包括对作品的题材、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的评判。

鉴定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富有敏锐眼光的审美能力,从整体和细节的角度来评判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审美评价法,可以准确判断一幅书画作品的创作水平和观赏价值,从而对其进行相应的鉴定和评定。

在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中,考证法、比对法和审美评价法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鉴定体系。

在实际实践中,鉴定人员需要对这些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进行准确的书画鉴定。

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鉴定环节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鉴定结果。

福州收藏家张祖仁说田黄石鉴别和欣赏

福州收藏家张祖仁说田黄石鉴别和欣赏

福州收藏家张祖仁说田黄石鉴别和欣赏张祖仁说寿山田黄石号称“石帝”,“石中之王”是名冠石界的稀世之珍品。

近年来,随着拍卖市场的红火,田黄石受到人们的青睐。

过去人们说:“一两田黄,一两金”现在是“一两田黄,百两金”这种百倍升值,来源于田黄的名贵和稀少,寿田、田黄石最早发现于寿山溪两旁的稻田里“因真产于稻田底部,多呈黄色。

所以称田黄,田黄由于长期受到雨水,溪水冲刷,某些矿物质杂质被涤净,同时又长年受到水土的酸化滋润。

因些,质地特别晶莹温润、多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

肌里陷约可见萝卜丝状细纹和格纹。

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外浓者称“皮”因些行家诺田黄石有“无纹不成田,无络不成田,无皮不成田”之说。

笔者多年与寿山石雕刻工艺大师陈敬祥请教,陈敬祥老先生有着 70多年的雕刻史,尤其善辨认田黄石。

他认为田黄有“黄田、白田、红田、灰田、黑田、花田和独石等 10多个品种;颜色布黄金黄、橘皮黄、桂花黄、枇杷黄等,尤其以黄金黄最为名贵。

在长期的实践中,寿山石老工艺师陈敬祥有着丰富的鉴别经验。

对田黄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为 为形状,石皮、色相、肌理、裂格形态、手感和比重。

如: 1、形状:一般呈棱状,即鹅卵形状; 2、石皮:除了少许外表无破外,一般田黄石都布皮层色裹,因些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的主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应有黑、黄、白、绿色泽有浓有淡。

通常情况下,田黄皮有良好的通透性。

3、色相:田黄石最大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以黄色为主,无论红田、白田、黑田,都有一层“帝王之气”观察色相在太阳光下观察最明显。

4、肌理: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有密如织网的细萝卜丝纹;色泽愈透明。

5、裂格:寿山石界有无格不成田,田黄石一般都有裂纹。

裂纹多呈交叉状如龟裂纹等; 6、手感:田黄石重要特征是温润、细腻、凝嫩,在光律照耀下,石心有泛黄红之光,空气灿烂,田黄石在握手感脂润。

即在市面上造假田黄石有以下几种: 1、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丝状的石材,把它整成卵子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画鉴赏家张祖仁论书画鉴定常识书画收藏和鉴赏是个大学问,中国书画鉴赏家张祖仁共收藏名家字画1000多幅在福建享有声望,他对古代书画的鉴定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一般来说,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辅助依据是书画上的印章、题跋、收藏印,以及各时代的纸绢、著录、装璜等。

张祖仁说:书画时代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特质条件等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

比如写字方式,自古至舍就有过许多变化。

汉六朝以前人写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

后来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势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

再后由于科幸制度的实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定,对书违出出了不同的要求。

明代规定虽写小楷,但书体还未限制。

由于写小楷笔锋活动的范围有限,手指握管离开笔毫的距离变近了,手臂也随着贴着桌案。

清代试卷到康熙以后更为严格,要求行行齐整,字字匀称,划平竖直,又光又圆,于是连手腕都挨着桌面了,开成了所谓阁体的书风。

这固然属于科学仕禄范围的现象,但即是在野的文人、方外的僧道,由于种种关系的影响,也常无形中反映出那一时期的风气。

若问某时代的书风究竟怎样,这便须把各代的字迹摆出来观摩比较,才能理会。

(一)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以书法为例:不仅书法本身关系重要,即从文学方面来看,不论是诗是文,词汇的运用,事迹的叙述,思想感情的表这,也都能看出它的时代风格。

就书札行款格式来说,自晋唐至明清也有很大的变化,连称呼都不相同。

会天我们用“千古”作为对死替的哀悼,明代却用来对生人表示尊敬。

清人书画题款惯用的“某某仁兄雅属”,明人是不会这样写的。

不同时代的字,笔划也不同。

武则天时新创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时出现。

不同时代的绘画也有不同风格。

绘画自古以来就注重“成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所以首先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

早期人物的描法,如“春蚕吐丝,始终如一”,继之而起的有轻重提按近似兰叶的衣纵,标志着用笔的进一步发展。

转折快利、顺挫分明的描法要到南宋才开始流行。

山水画初起时不讲究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它的时代风格。

等到画家知道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将大自然缩写到画幅之中,所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累数尺,体百里之中”。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山水多摄取全形,到南宋李唐、马远、夏圭诸家截取山腰、山脚,取景才向另一种局势发展。

北宋大家如李成、郭熙,所画树石是中原景色,南宋才出现水天空蒙的一角“剩水残山”,这和宋室偏安,政治中心南移是分不开的。

元代文人画讲求笔情墨韵,不以形似为工,使山水面目又为之一变。

以上只是简略地提一提时代不同,画家的思想、生活、工具、方法,都会有所改变以致影响绘画的风格,而使人看出它的时代特点.具体到绘画中的服饰器用,往往有关历代制度,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更为鲜明。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专论这方面的问题。

画中事物是否与历史相符,被郭氏用作评论的标准之一,可见自古以来鉴赏家对这方面就十分注意。

熟悉各个时代的服饰情况对鉴定是有帮助的。

古代画家也有画错前代衣冠制度的。

但只有画错或混淆了前代已有的,而不会画出当时尚未有的。

有些画上题有唐代画家的名款,但画中有用藤竹缠扎的高形圆几和带束腰的长方高桌,从器物上来看,便知这画是宋非唐。

再譬如有古纸古绢的风俗画,而画中有戴红顶花翎的人物,无论纸绢如何古老,它也绝对不会是清以前的作品。

书画条幅的形式也有它的时代风格。

如北宋人常画高头大卷,团扇宋元都有,明代就少了,一直要到清代道光时又时兴起来。

折扇明初更多地流行起来,起初用它来写字,后来才作画。

对联产生于明代晚期,乾隆以后始流行,如有宋元人款的对联,可以肯定是假的。

从事鉴画的人不妨将书画的时代分一段落。

如唐以前、北宋、南宋、元、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到清初、康雍到乾隆初、乾嘉到道咸、同光到民国初年。

只要我们书画看得多了,渐渐熟悉了,不同时代的风格在心目中就会出现一个轮廓。

凡遇一件具体作品时,首先要看它的风格特点属于哪个时代。

不过时代也不是上来就能十分确定的,有时也是从其他条件观察、了解之后才判断出来的,要充分考虑其他种种的可能性。

一则提防有例外,二则前期的风格有时会延续到后代。

即使撇开书画中那些确凿表现时的形象不谈,它的时代风格也决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明显存在的。

同一时代的作品,尽管有个人和地区上的差别,如宋代书家苏、黄、米、蔡异体,山水郭熙、范宽殊规,但其间还是有某些共同的风格特点,使人一看而知是宋人的字、宋人的画。

前人鉴定书画,看到同一时代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时代用品的相异点,往往说什么“朝代气象”,实际上他们所感觉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风格。

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还要具体,更容易捉摸。

书画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习惯不同,使用的工具也往往不同。

古人写字,不仅执笔方法有出入,运笔的迟速、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用力更是人名相殊,摹写古人的书法固然可以使用同样的工具,运用相同的方法和速度,但很难掌握用力的分寸和笔锋转折的节奏,要写某一家的字先要分析研究某家的笔法。

所以鉴定书画不能只着眼于作品的表面形式,而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否则便不能深入地抓往它的特点,也就是无法掌握他的个人风格。

有人学书画鉴定是从看字入手的,为了要求有切身体会,学看字又从学写字入手。

从对写字的用笔有了门径,就感到看字也能比较深入。

从这里再引申到看画,举一反三,对绘画用笔的迟速,用力的大小,以及笔锋的正侧等等也较易贯通。

一个不受个人爱好所局限的画家,在鉴定绘画时在某些地方要比不会画的人占便宜,就是因为他能掌握作画用笔的缘故。

(二)辅助依据1、印章印章是文件上的证明物,是“取信于人”的东西,书画家用以表示自己的创作,鉴赏家用以表示自己的鉴别,都是相当郑重的。

由于印的质地比较坚固,所以某一家的某些印可以延续用若干年,甚至一生。

印虽然会因用久而损坏,但究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新刻一印,而常是若干件书画上同用某一或几个印,所以从印章的真伪来帮助判断作品的真伪,是有相当依据的。

但印章本身比使用印章的书画家寿命长。

书画家死了,如果印章还在,别人可以将它盖到伪造的书画上去。

有些书画家所用的印章比较固定,不经常换,容易核对;某些书画家的印章却既多且乱,根本无法核对。

所以印章不完全足以为据,只能作为辅助依据。

印章也有它的时代风格,形状、篆法、刻法、质料、印色等等都因时或因人而异。

宋代印章形状种类较多,有钟形或鼎形,明以后渐渐少了。

宋人篆法不严,字体往往臆造,很难辨认。

篆法真正谨严,是在清代中叶说文之学盛行以后的事,赵孟濒开始用圆朱文,明代出现了文派(文彭),清代出现皖、浙诸派,他们的布局及刀法各有特点。

宋的印章有的可能是木制的。

宋人讲究的印泥用密印,一般人用水印,油印出现较晚。

密印、水印色淡而模糊,与油印区别很大。

有些书画家的作品流传很少,印章根本无法核对,但可以从它的时代风格来判断是否可信。

画和印章如果都不假,那末二者的时代风格至少不应当彼此矛盾。

倘有一幅元人的字,印章却是皖派的刀法,则此印若非后人加盖,就是连字也是假的了。

在过去的鉴赏家中也有完全不相信印章的,认为它不起任何作用,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古人印章传下来的究竟是少数,翻刻假造,在过去不具备照相制版的技术条件下是比较困难的。

即使翻刻得好,也容易辨别。

因此印章在辅助依据中还是比较重要的一项。

2.纸绢书画凭借纸绢而存在,纸绢对鉴定之重要自不待言。

不同的纸绢有它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纸绢上作书画,便出现不同的效果。

书画家各有他们自己喜用的纸绢,以期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艺术特点。

当然也还与他们当时取得的方便条件有关。

有少数几种纸只有在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而且数量不多,米芾、欧阳修都用一种白色发灰的纸,只北宋有。

一种很白很细的纸也产于北宋,南宋高宗时也还有一些。

明大家沈周、文征明等常用一种白棉纸,质松而容易变黑。

??? 绢也有很多种。

宋画院尤其是南宋中期画院所用的绢,光匀细致,历久不纰,可能是由于经纬紧密,灰尘不易侵着的原故。

明中期有一种粗绢,疏透则纱。

一般说来,纸绢也有它的时代风尚。

宋朝四大书画家都用熟纸写字,取其光滑适意,到元朝才有用生纸的。

早期绘画多用纱,后期多用纸,这与国法的发展有关,宋代画家如范贡、郭熙、马远、夏圭等,多用水墨烘染,故绢素为宜;元以来的文人画偏重皱擦,用纸便于表现。

过去外国人士企图通过对绢的研究来解决中国画的鉴定问题,但仍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来作为鉴定书画年代或真伪的根据。

这是因为古代纺织原料可以长期不变,生产技法也可能延续很久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生产的绢,因地区不同、蚕种不同、绢法不同,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再说某代纸绢也可以留到后代被使用。

近代作伪越来越精。

解放前上海曾有人用白棉纸做明版书,切下天地头,泡成纸浆,重制成小幅笺纸,看起来和明代纸质料一样,不易分瓣。

所以只凭纸绢的颜色、质地来判断书画真伪是肯定要上当的。

但纸绢对鉴定书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前代的纸绢后人虽能用,但后代的纸绢前人却绝对不可能用。

摸清了纸绢的年代之后,至少能排除用后代纸绢伪造前代书画的那些赝品。

目前还没有人对古代的纸绢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有很多纸绢我们叫不出名称,文献中讲到的名称,我们又拿不出实物。

名称、实物,使其一一符合,并通过科学实验,弄清楚它们的质地、性能以及制造方法等等,将是今后书画鉴定中的课题之一。

3.题跋题跋可以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后人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

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赞扬它的美,于是有许多作品仗着题跋而增加了后人对它的信任。

题跋的正面作用,本是人所共喻的。

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

真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事,竟连画家自己的题跋而作品却假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以近代人为例:吴昌硕作画喜欢一批一批地画,上午画完放在地下,午睡后再题诗添款。

别人有时把画好的画拿走了,用假的顶替,老先生乍起床,未加思索就一律题上了款。

有的画家晚年误把别人摹仿他的画当成亲笔,加上题跋。

年代久了,底蕴不为人知,鉴别起来就麻烦了。

看到画上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

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公认是真迹,此卷无款识,鉴定依据除书画本身的时代风格外,张著的跋也很重要。

张著金时人,泰和五年(1205年)受监御府书画,离张择端的年代不远,他的话可以令人相信。

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

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

清代乾隆皇帝收藏书画极多,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却差,往往弄假成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