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故事
我的化学课堂教学小故事

我的化学课堂教学小故事引言在我的化学课堂上,我一直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和有趣的研究环境。
我相信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教授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个我在课堂上使用的化学教学小故事。
故事背景在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化学式的记忆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解释化学式的构成和意义。
故事内容这个故事是关于一群可爱的元素们的冒险旅程。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首先,我们有氧元素(Oxygen),他非常喜欢与其他元素结合,因此他总是很容易找到伙伴并形成化合物。
然后是碳元素(Carbon),他是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总是能将其他元素组合成有机化合物。
氢元素(Hydrogen)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元素,他喜欢和氧元素结合来形成水分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还有氮元素(Nitrogen),他非常强大而稳定。
当氮元素与氢元素结合时,他们能够形成强大的氨分子,这个分子对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故事的是关于硝酸的形成。
硝酸的化学式是NO3-。
我们有一个名叫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的坏小子,他喜欢与氧元素结合,但是很容易爆炸。
所以,当氮氧化物与氧元素结合时,他们形成了硝酸。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式是如何构成,并记住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结论通过使用这个化学教学小故事,我发现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明显增加了。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式,并开始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个故事还帮助学生们形成了对化学的整体概念,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保持了一定的热情。
希望我的化学教学小故事能够给其他老师带来一些启发,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到大家。
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
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生观察现象)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
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投影显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生:(讨论分析)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我的化学教学故事分享

我的化学教学故事分享我的化学教学故事分享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教学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经历和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我在初涉化学教学领域时遇到的挑战。
当时,我刚刚开始在一家中学担任化学老师。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需要对化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准备。
此外,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化学原理,也成为了我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我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次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的经历。
那是一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决定采用实验教学法。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单一变量的控制并不理解。
于是,我决定调整策略,采用实例教学。
我以汽车行驶为例,告诉学生们化学反应速率就像汽车的速度一样,需要控制好油门和刹车,即控制好反应的条件。
通过这种直观的比喻,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烟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为什么苹果会变酸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我还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我逐渐培养了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
回顾我的化学教学经历,我认为不断学习和改进是成为一名优秀化学教师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传授了化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让我深感自己的价值。
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化学教学故事,能对其他化学教师或即将投身教育行业的同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在未来的化学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我的化学教学故事

我的化学教育故事————-杨冬生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知道他是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刚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那么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从教十三年,下面就从我对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我的教学故事一、我对学生的态度(一)一切从爱开始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孩子。
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二)、细心工作,唤醒冷漠的心灵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其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
(三).滴水穿石,永不放弃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平平,成绩不理想而被忽视,被遗忘,作为教师应从小处着手,多给他们关注的目光和微笑,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如绵绵春雨滋润大地,微小之处的关爱往往最能感动学生。
(四)以情动人,以爱致胜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
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甘露,爱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创造激情,让所有学生都抬头走路,以此造就学生完美的个性特征.,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
(五)帮助学生赢得赞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
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化学教学小故事

化学教学小故事涞水三中王晓倩我所教的班级的付凤娇学生,上课经常听不懂。
但我并没有放弃他,疏远他,而是关心他。
由于他家住的离我家很近,吃完晚饭我就常去他家给他单独辅导。
他每次问我的题,我都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解。
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经常找他谈心,上课的时候也特别关照他。
我有意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算有时候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我也鼓励他、奖励他。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了一道题:“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的习题,课下他问我,我又给他讲了一遍在做道题时,关键是把碳原子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进行比值,当他听懂后,他对我说:“老师,原来这道题这么简单。
”我及时地鼓励他说:“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经过多次给他课外辅导,并找他谈话,作他的思想工作。
在接下来的一次测试中这个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平时化学总是不及格,这次竟然考了64分。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且自己花钱为他买来笔记本作为奖品。
他当时还很不好意识的推辞说不要。
我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小小的礼物是老师的一片心意,每个老师都和家长一样希望你能学习好,将来能考上高中、上大学。
希望你能珍惜初三的时间努力拼搏,那就是对老师、家长的最好的回报。
”从此他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老师的感情也更贴近了,上其课也学会了认真听讲,整个人有了很大的进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师,感情的付出带来的是学生的上进,爱心换来的是学生的进取心。
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才能引导学生成才。
我还从他唱歌的自信中,看到了他的长处,多次鼓励他像唱歌那样对待学习,投入,产生兴趣。
这样的学生还有许多,我利用双休日或晚上时间去学生家里辅导,学生都很感动,在班级的上课又很大改观。
化学教学小故事涞水三中李聪颖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必须明确要求,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哪些问题可以结合课本进行;哪些问题要动手试一试;对例题的处理怎样进行模仿和交流;最后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
初中化学故事讲解范文

初中化学故事讲解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故事讲解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深知化学学科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富有教育意味的化学故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故事导入: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化学的了解仅限于炼金术和神秘药水。
而如今,化学已成为一门揭示世界奥秘的重要学科。
让我们一起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中的奇妙世界。
二、故事一:酸碱中和之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明的中学生。
一天,他在家里做家务时,不小心将一杯咖啡洒在了白色桌布上。
妈妈告诉他,桌布上的咖啡渍可以用碱性物质去除。
于是,小明想到了家里的洗洁精,它具有很强的碱性。
小明将洗洁精涂抹在咖啡渍上,轻轻擦拭,没想到咖啡渍竟然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酸碱中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故事二:分子的神奇之旅小明在化学课上学习到了分子概念。
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他明白了分子是如何不断运动的。
故事中,小明跟随分子一起经历了神奇之旅。
他发现,分子在不断运动中,可以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上,甚至可以穿越物体。
这使得小明对分子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化学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四、故事三:化学反应的魅力在一次实验课上,老师展示了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的实验。
小明惊讶地发现,原本闪闪发光的铝片,在与氧气反应后,变得失去了光泽。
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五、故事四: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中,小明发现妈妈在烹饪时总是讲究火候。
原来,火候的控制与化学反应速率有着密切关系。
在适当的温度下,食材中的蛋白质可以更快地变性,使菜肴更加美味。
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总结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化学故事讲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的化学教学故事

我的化学教学故事——溶液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努力的学习课改的精神,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慢慢的走进自己的新角色。
在教学中,发生了很多让我感受颇深的事情。
为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化学组根据上级部门的意见布置了一次探究活动“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对于探究活动中的植物我们选择了司空见惯的又容易获得的而且容易培养的泡大蒜苗和水仙花。
布置这项活动的时候,我跟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和设计了这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刚开始我提出这个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就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只是在如何培养大蒜苗上遇到了问题,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并告诉他们可以去寻求家长或者是长辈的帮助或者自己去查找资料。
最后经过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大家讨论出几套实验方案,大多数的同学都赞成下面这个方案,具体的步骤就是:首先培养大蒜苗或者水仙花;把它浸泡在水中;接下来做对比实验,把大蒜苗或者水仙花分成三组,一组用正常的水来浇灌,一组用浸泡过废旧电池的水浇灌,一组用加有少量食醋的水来浇灌,而且要注意保证其它条件都一样;最后每隔半天观察一次大蒜苗的生长状况:并做记录,总结实验结果。
至于其它的方案,我也给了相关的指导。
具体的实验步骤出来后,我又跟学生们一起对实验的结果做了猜想。
讨论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实验。
我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实验,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并在二十天后上交一篇相关的论文。
活动布置下去了,我就没再多想,也没有亲自自己动手试一试,因为习惯性的思维让我觉得结果就是我们猜想的结果,我只等着半个月后学生把报告或者是论文交上来就可以了。
大约一周的时间过去了,一天下课后,一位学生拦住了我。
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能够来找我,因为他在班级里是属于那种最默默无闻的孩子,从来不违返纪律也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如果你不去主动注意他,他是不会引起你的注意的。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化学是一门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学科。
初三的我,对化学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在这一学年的课堂上,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学习活动,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其中几个故事。
故事一:奇妙的物质变化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种令人神奇的物质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在实验室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碱液和酸液混合,亲手演示了酸碱中和反应。
当两种溶液慢慢混合时,我们可以看到溶液产生了热量,同时溶液的酸性和碱性也逐渐中和,形成了中性物质。
这一过程迅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在自己的小实验室进行这个实验。
我购买了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并按照老师的示范精确地称取了它们的量。
我小心地将碱液和酸液混合在一起,观察着它们的变化。
令人惊讶的是,它们迅速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热量,溶液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明白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对其中的化学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二:神奇的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这是化学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的质子数)进行排列,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初次接触元素周期表时,我觉得这张表格看起来有些复杂而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我决定制作一个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我收集了各种元素的信息,并用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周期表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记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还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这个制作过程不仅让我对元素周期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我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三: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课堂中,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这让我产生了对化学应用的兴趣。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了食物中的化学变化。
当我们烹饪的时候,将食材加热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例如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我在家中的厨房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食材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食物的化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故事
导读:我的初中化学教学故事,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效果。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
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
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因此,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
1、运用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
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甲烷)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用“东陵大盗”的故事引入新课:1928年夏天,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孙殿英,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他要趁军阀混战、群龙无首的机会开幕取宝,发笔横财,经过了两三个月的挖掘和爆破,奉命开墓的官兵终于打开了慈禧墓,进入墓室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可刚把火柴一划,墓室就发生了爆炸,突然间卷起了一片火光,他们被炸得血肉横飞。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CH4 )的气体创下的奇迹,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甲烷的一些性质,这样引入,学生一下子就对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甲烷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理,对于学习甲烷知识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
2、运用故事讲授新知识,活跃教学气氛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化学概念。
化学性质,化学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
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加入一点故事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恰切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越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对于初中化学第一章“燃烧和缓慢氧化”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引用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采取边讲故事边传授知识的方法进行趣味教学: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能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
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化学家是这样解释的: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象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象铁生锈也是一种缓慢氧化。
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
由于“欧巴罗”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
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着火点是指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而可燃物燃烧,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燃),成了“欧巴罗”号的“纵火犯”。
这样教学,教师把本课所要掌握的“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都溶于津津有味的讲故事中进行传授,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3、运用故事巩固知识,提高复习兴趣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有效的防止遗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的一般做法是:不厌其繁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型练习,反反复复的问题回答,重重叠叠的复述小结等等,如果总是这样做,便毫无新意,学生对于复习便非常厌倦,并且所复习的是“巳曾相识”的旧知识,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有新鲜诱人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苦苦的磨难,因此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更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看到旧中有新,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
做法会有很多,但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的知识后,可以引用“化铁成铜”的故事引导学生复习,加深理解和记忆,“宋朝有一个商人惟利是图,用‘点铁成铜'的方法骗人钱财,他把别人交来的铁器放在清水中,然后放入一些白色粉末,清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溶液只见溶液中的铁器慢慢地变成了紫红色的金器,请想一想,商人是利用什么进行骗人的?(利用置换反应:CuSO4 +Fe==FeSO4 +Cu)”。
又如:初中化学第三章“碳酸钙”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运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复习巩固:“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
据说洞内有一个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
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原来此洞地处‘喀斯特地区',属石灰岩溶洞,在地层深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受热分解出二氯化碳,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山洞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又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C03 +H2O+CO2 ====[Ca(HC03 )2 ]当含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面时,由于受热,碳酸氢钙又分解放出二氧化碳:Ca(HCO 3 )2====CaCO 3 +H2O+C0 2 ↑
因此,山洞里弥漫着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他从水里逸出后积聚在洞内地层低处,形成高度为半米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在洞里会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体里很快地窒息而死去。
”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
4、运用故事深化德膏,增强德育效果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化学故事对学生进行深入具体的思想教育,学生会感到亲切实际,乐于接受,同时,故事特有的感染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5、运用故事进行安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腐、防毒、防火、放爆等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注意和重视。
例如:我校曾有一学生初二便自动退学回家搞草编,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他家里人叫他在楼上房间里烘草编制品,他在房间里用两个锅生了两堆炭火,并把门窗关上便开始烘草编。
一段时间后,他便感到有点难受,于是他倒在床上睡觉,第二天早上九点多钟了,他家里人见他不起床,便把门撬开,只见他只有微弱的呼吸不会说话了,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一死。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不约而同地说:木炭燃烧消耗了房间内大部分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多了对人体有害。
我便补
充说不但有二氧化碳还有一氧化碳,CO是有剧毒的。
如果这个学生能学完初中化学就不至于险些丧生了。
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把化学故事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愚教于乐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真正感觉到“不学不知道,化学真奇妙”,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