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育故事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一种元素的命名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1867 —1934)在对沥青铀矿和铜矿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两种矿物中,含有一种比铀或钍的放射性强度更大的物质,她意识到:这是一种还没有被人认识的新元素。
她对丈夫说:假使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将来能够证明的话,我想叫它钋,来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玛丽·居里虽侨居国外,并同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结了婚,但她从小就热爱祖国波兰,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被沙俄帝国侵占的祖国。
她想用新元素的命名来为祖国争得骄傲和光荣!寄托她那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好好!皮埃尔·居里说:波兰是你的祖国,也可以说是我的祖国!紧张的工作开始了,淘汰,没日没夜地淘汰,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
1897年7 月,他们果然在含铋的部分矿物中,分析出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其化学性质与铋相似,放射性比纯铀强400 倍。
啊,新元素,钋,钋。
居里夫人扑在丈夫的怀里,激动地高喊着钋,钋!两行热泪洒在丈夫的胸膛上。
钋、波兰!波兰,钋!皮埃尔也从心底发出了欢呼第一个享用氧气的是老鼠我们知道,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生存。
然而,是谁发现了氧气呢?在众多讨论发现氧气的著作中,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名为《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最饶有兴味。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1733 年3 月13 日生于英国黎芝城附近的飞尔特黑德镇。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当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1766 年出版。
在这部书里,他向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
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
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
其中一段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的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
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
我自己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
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

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初中化学是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探究酸(盐酸)、碱(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中和反应时,学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方案,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刚好变无色,就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发生了反应。
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液少许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若PH=7,就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发生了反应。
在教学中,有时上完一节课,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
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
初中化学小故事

初中化学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是一名初中生,对化学非常感兴趣。
有一天,在化学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水能让人闻到味道?”听到这个问题,小明立刻睁大了眼睛,他决定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放学后,小明来到他的小化学实验室(也就是家里的厨房),在他的父母的监督下进行实验。
他把一瓶香水放在一只小碟子里,然后轻轻晃动了一下。
小明告诉父母,他想通过观察瓶子里的液体,找出闻到香水味道的原因。
正当小明专注地观察时,他的弟弟忽然打了个喷嚏,结果把小明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
小明瞪了他一眼,生气地说:“你看你,差点让我错过了重要的实验!”他的弟弟马上道歉,保证不再打断他的实验。
小明继续实验,他看到香水瓶里的液体慢慢蒸发,而且还能闻到一股香味。
小明想到:或许是这些蒸发的小液滴带有香味,进入了我们的鼻子,让我们闻到了香水的味道。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小明取出一把小刷子,把刷毛蘸湿在香水瓶里,然后轻轻地刷在他的手腕上。
随后,他让父母和弟弟闻他手上的味道。
他们都感受到了香水的芬芳。
小明在实验结束后,对父母和弟弟解释了自己的发现。
他告诉他们,香水中的化学物质会随着液体的蒸发而释放出来,并通过空气中的气体传播。
当我们呼吸时,这些气体进入我们的鼻子,然后与嗅觉感受器产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才能闻到香水的味道。
小明的父母和弟弟对他的实验结果非常惊讶,他们纷纷鼓励他继续研究和探索化学的奥秘。
小明高兴地答应了,并暗暗发誓要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家。
从那天起,小明对化学的热情更加燃烧,他决心不断探索并解开化学大自然的秘密。
初中化学教学叙事故事

松花蛋的制作--初中化学教学叙事故事背景:自从学生学习的化学这门课程,知道“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炫丽多彩”,对身边事情观察更加细致,凡事就想问个“为什么”,这不,中秋节过后,有的同学吃了松花蛋后,就在班上讨论开了。
松花蛋,蛋清中有像一团团松针样的美丽的花纹,就像朵朵松花,因而得名。
大家都想知道“松花蛋”是怎么制成的。
为了让学生用科学探究来解决化学问题,就让学生在家庭中亲自动手做一做。
描述故事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制作松花蛋的原料。
主要有生石灰(主要成分为CaO)、纯碱(Na2CO3)、食盐以及草木灰(其中含一定量的K2CO3)和黏土、稻壳。
其次,制作时让学生注意用适量水将适当比例的以上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后,将鲜蛋放入其中滚动,使鲜蛋表面沾有一层该混合物,取出后再粘上一层稻壳,放置一段时间,皮蛋就可以做好了。
最后,让学生了解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在制作过程中,生石灰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熟石灰再分别与纯碱及草木灰中所含的碳酸钾发生如下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Ca(OH)2+K2CO3=CaCO3↓+2KOH。
以上反应中生成的强碱NaOH 和KOH渗入鲜蛋内,使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凝固。
同时渗入的碱还可促使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水解,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和钠盐、钾盐结晶体沉积在蛋清中,形成美丽的“松花”。
反思: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学会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养成探究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
通过这次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这次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初中化学故事讲解范文

初中化学故事讲解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故事讲解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深知化学学科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富有教育意味的化学故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故事导入: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化学的了解仅限于炼金术和神秘药水。
而如今,化学已成为一门揭示世界奥秘的重要学科。
让我们一起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中的奇妙世界。
二、故事一:酸碱中和之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明的中学生。
一天,他在家里做家务时,不小心将一杯咖啡洒在了白色桌布上。
妈妈告诉他,桌布上的咖啡渍可以用碱性物质去除。
于是,小明想到了家里的洗洁精,它具有很强的碱性。
小明将洗洁精涂抹在咖啡渍上,轻轻擦拭,没想到咖啡渍竟然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酸碱中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故事二:分子的神奇之旅小明在化学课上学习到了分子概念。
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他明白了分子是如何不断运动的。
故事中,小明跟随分子一起经历了神奇之旅。
他发现,分子在不断运动中,可以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上,甚至可以穿越物体。
这使得小明对分子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化学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四、故事三:化学反应的魅力在一次实验课上,老师展示了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的实验。
小明惊讶地发现,原本闪闪发光的铝片,在与氧气反应后,变得失去了光泽。
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五、故事四: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中,小明发现妈妈在烹饪时总是讲究火候。
原来,火候的控制与化学反应速率有着密切关系。
在适当的温度下,食材中的蛋白质可以更快地变性,使菜肴更加美味。
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总结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化学故事讲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化学是一门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学科。
初三的我,对化学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在这一学年的课堂上,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学习活动,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其中几个故事。
故事一:奇妙的物质变化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种令人神奇的物质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在实验室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碱液和酸液混合,亲手演示了酸碱中和反应。
当两种溶液慢慢混合时,我们可以看到溶液产生了热量,同时溶液的酸性和碱性也逐渐中和,形成了中性物质。
这一过程迅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在自己的小实验室进行这个实验。
我购买了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并按照老师的示范精确地称取了它们的量。
我小心地将碱液和酸液混合在一起,观察着它们的变化。
令人惊讶的是,它们迅速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热量,溶液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明白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对其中的化学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二:神奇的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这是化学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的质子数)进行排列,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初次接触元素周期表时,我觉得这张表格看起来有些复杂而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我决定制作一个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我收集了各种元素的信息,并用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周期表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记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还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这个制作过程不仅让我对元素周期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我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三: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课堂中,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这让我产生了对化学应用的兴趣。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了食物中的化学变化。
当我们烹饪的时候,将食材加热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例如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我在家中的厨房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食材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食物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一)》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化学教育教学故事。
有一次上课,我们在做一个实验,就是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
当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的时候,“噗”的一声,好多气泡冒了出来,就像汽水打开时那样。
有个同学特别好奇,眼睛睁得大大的,凑得很近去看。
结果不小心,脸上沾到了一点液体,他吓得赶紧往后退。
然后我们就一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气泡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有的说可能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有的说是不是在变魔法。
通过这个小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啦。
还有一回,我们学习燃烧的知识。
我拿着一根蜡烛,点着了让大家观察。
有个同学说:“老师,蜡烛燃烧会变短呢!”大家都笑了。
其实这就是化学的奇妙之处,小小的现象里藏着大大的学问。
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像这样,充满好奇地去摸索化学的世界。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二)》今天给你们讲讲在化学课上发生的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我们做了一个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
把锌片放进稀盐酸里,马上就有好多小泡泡冒出来。
一个同学忍不住问:“老师,这是在吐泡泡吗?”大家都笑了。
然后我就告诉大家,这是锌和盐酸发生反应,产生了氢气。
还有一次,我们做白糖燃烧的实验。
把白糖放在勺子里加热,慢慢地白糖就变黑了。
同学们都惊讶地说:“哎呀,白糖变黑糖啦!”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大家对化学越来越感兴趣,每次上课都特别期待。
希望你们也能在化学的世界里找到乐趣,发觉更多的神奇之处。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三)》同学们,听我讲讲化学课上的有趣故事。
记得有一回,我们做了个水变“牛奶”的实验。
我把一种无色的液体倒入另一种无色的液体里,一下子,水就变得像牛奶一样白白的。
大家都惊呆了,纷纷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我笑着给大家解释,这是两种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还有一次,我们在研究物质的溶解。
我把盐放进水里,盐很快就不见了。
有同学说:“老师,盐是不是藏起来啦?”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这就是化学的魅力,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不仅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但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
于是,师生之间进行了一场争论。
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
于是我问道: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得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研究的兴趣。
接着,我又问道: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
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需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末,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加得太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研究能力得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育故事
赵学宝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
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
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
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
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
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
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