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1.1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1.2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地位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前奏,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2.1 中国革命的性质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2 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毛泽东强调,只有工农联盟才能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实现革命的胜利。

2.3 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三、对中国革命的策略3.1 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一战线。

只有统一战线的建立,才能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3.2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3.3 群众路线的贯彻毛泽东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只有紧密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2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篇著作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在中国革命中实现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转换问题。

本文将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主题进行总结,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深刻地指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原因,使得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和贸易受到了外来势力的控制,中国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二步: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是进一步发展旧民主主义的阶段,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必要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必须进行土地革命、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然后,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推动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

第三步:革命的领导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革命的领导作用。

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中,共产党和革命领导人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应该依靠人民力量,推动革命的实现。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论》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国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毛泽东提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问题,指出了正确的革命领导作用。

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构想,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要深入去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加深认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进步。

毛概经典文献阅读《新民主主义论》

毛概经典文献阅读《新民主主义论》

二、内容讲解《新民主主义论》全文由十五部分组成,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论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国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在本文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

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这是互相关联的两项任务。

(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产阶级的领导,那么,中国无产阶级能否从一开始就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呢?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还认为,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泽东1940年1⽉9⽇在陕⽢宁边区⽂化协会第⼀次代表⼤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化》,刊登在1940年2⽉15⽇延安出版的《中国⽂化》创刊号上。

同年2⽉20⽇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和很⼤变化。

中国的抗⽇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本帝国主义由于⾃⾝兵⼒不⾜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开展,不得不停⽌对正⾯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的晴⽇拍公开投降⽇本,以蒋介⽯为⾸的亲英美派消极抗⽇,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发动了第⼀次反共⾼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切宣传机器,⼤肆宣扬“⼀个主义(三民主义)”、“⼀个政党(国民党)”、“⼀个领袖(蒋介⽯)”。

张君励发表致⽑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便去,取消⼋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边”。

叶青等⼈宣扬“⼀次⾰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论,不但破坏抗⽇团结,⽽且是⼴⼤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表⽰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命队伍内部,也有⼀些⼈对中国民主⾰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些模糊认识,对中国⾰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整理记录——顽石

《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整理记录——顽石

本文档仅用于交流学习,本人阅读理解水平有限,整理不足,请多包涵!《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整理记录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国向何处去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

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

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

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综述∙中国的历史特点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旧的政经文——新的政经文∙革命的历史进程: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世界革命的两部分:一,资产,终结于十月革命,第二种,无产∙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中国革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而其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特点。

最新《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精选

最新《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精选

?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全文共15小节,近3万字,以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严整的体系向我们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成果,对指导中国革命吴有先进的董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之际正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外患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和对国民党由武力进攻改为政治诱降与经济拉花,使得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

内忧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国派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在军事上加紧制造反共摩撼,在政治思想上大肆制造反共舆论。

另有一些反动文人瞎扛“三民主义〞的招牌,无知富目地叫蠶共产主义从外国来,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需要共产党的存在。

再加上对国民党不满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与政策抱以疑心的态度。

在中国艰难的革命进程中这场严置的政治斗争面前,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月全国人民做出了全面、详尽、科学的庄严答复,为低迷阴暗的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辉煌、明确的康庄大道。

文章从广阔人民群众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饰大社会实践出发,汇总报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开展,说明了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局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

新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根本相同,但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更深入、科学地将中国引向光明。

自周秦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府朽封建的束缚,人民的思想思想形态更是倍遣压迫。

晚请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新一轮的创伤。

直到?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当时,日本的侵略占领,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残留压追,再加上封建思想的顾固每害,中国国土虽大,国情却异常复杂棘手,中华民族到了转折的迷惑时刻。

新民主主义论的概述

新民主主义论的概述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问世和早期文本《新民主主义论》最初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月15日定稿,2月15日同题首次发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中国文化》创刊号上,接着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同名单行本。

在毛泽东对论著进行了240处左右的修改后,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在同年2月20日出版的第98、99期合刊上以《新民主主义论》为题登载此文,解放社也随即出版了第一个同名单行本。

建国后,人民出版社在出版《毛泽东选集》现行本时,将此文编入第二卷。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的一个《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为研究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本人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文献早期出版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文物局《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这个早期单行本确定为二级文物。

这个《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平装,小32开,纵18.3厘米,横12.1厘米。

封面上方是书题“新民主主义论”,红色字体,并注明“毛泽东著”,黑色字体,横排;封面中间印有毛泽东免冠半身像;封面下方是“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黑色字体,横排(图一)。

封面之后是书名页,署有“前线丛书之九,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1940,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黑色字体,分五行排布(图二)。

版权页注明出版者“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发行者“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时间“一九四〇年五月出版”(图三)。

书的1页目录紧随其后,正文共56页,新闻纸铅字竖行印刷。

《新民主主义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既表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论》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毛泽东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方法政策的重要著作。

写于1940年1月。

最初以《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1940年2月2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并大力进行反共宣传。

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他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可以划分为新旧两个历史时期和两个历史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毛泽东批判了看不到这种联系而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顽固派,也批判了看不到这种区别而主张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空谈主义。

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它是真正实行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某种必要办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容许富农经济存在。

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反对文化专制主义,确立共产主义思想在国民文化中的指导地位。

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新的重要发展。

【原文】一中国向何处去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

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

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

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

因此,趁着《中国文化》⑴的出版,说明一下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或者也是有益的。

对于文化问题,我是门外汉,想研究一下,也方在开始。

好在延安许多同志已有详尽的文章,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

对于全国先进的文化工作者,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希望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来适应我们民族的需要。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三中国的历史特点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⑵。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⑶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

”⑷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

我们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这个基本观点。

这样说来,问题是很清楚的,我们要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它是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的;而我们要建立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

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

所谓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是什么?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旧文化又是什么?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

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

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

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作为统治的东西来说,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

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

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

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那末,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又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呢?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由此可以断言,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那末,这个历史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一百年来就有了的,还是后来才发生的呢?只要研究一下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就知道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⑸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形成过程。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

中经太平天国运动⑹、中法战争⑺、中日战争⑻、戊戌变法⑼、辛亥革命⑽、五四运动⑾、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段,费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从某一点上说来,都是实行这第一步,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这第一步,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为了完成第一个革命而斗争。

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

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然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

在这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在世界资本主义战线已在地球的一角(这一角占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崩溃,而在其余的角上又已经充分显露其腐朽性的时代,在这些尚存的资本主义部分非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便不能过活的时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并宣布它愿意为了扶助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而斗争的时代,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一天一天从社会帝国主义的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下面解放出来并宣布他们赞助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

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

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阶段,第一步,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