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书-1

合集下载

实验指导书一

实验指导书一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学习如何在利用NLTK进行分词\词性分析与句法分析,同时将NLTK和结巴分词的结合中实现中文文本分词和词频统计。

通过次实验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以知识获取与自主实践相结合,学习对自然语言信息的处理以及结巴分词,文本相似度算法的实践。

二实验目标1. 了解自然语言处理的原理,加深对文本处理的理解;2. 熟悉文本分词、词频统计的原理;4. 掌握文本处理的其他的应用。

三实验要求1.实验前,请认真阅读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实验指导书,仔细听从老师的讲解。

2.实验前编好程序,实验时调试。

3.编程要独立完成,程序应加适当的注释。

4.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报告要求内页:实验n :1、实验目的:xxxx2、实验原理和内容:3、实验环境和编程语言:4、主要功能及实现:5、实验结论:文字用小4号或4号;程序和注释用5号以班为单位交.实验一:1.怎样载入自己的英文语料库(obama.txt),在自己的语料库中找出频率小于8,排名前5的词和其频率。

(使用nltk的英文分词函数tokenize)2.写程序处理布朗语料库,找到一下的答案:(1)哪些名词常以他们复数形式而不是它们的单数形式出现?(只考虑常规的复数形式,-s后缀形式的)。

(2)选择布朗语料库的不同部分(其他目录),计数包含wh的词,如:what,when,where,who 和why。

3.输出brown文本集名词后面接的词性,参考代码:4.句法分析演示>>> from nltk import *>>> f=open('F://obama.txt')>>> raw=f.read()>>> import nltk>>> tokens = nltk.word_tokenize(raw)>>> tokens>>> c={}>>> for i in tokens:if tokens.count(i)>72:c[i]=tokens.count(i)>>> print(c)Wh:>>> from nltk.corpus import brown>>> import nltk>>> import re>>> brown.categories()>>> romance_text=brown.words(categories='romance')>>> fdist = nltk.FreqDist([w.lower() for w in romance_text])>>> modals=set([w for w in romance_text if re.search('^wh',w)])>>> for m in modals:print m + ':',fdist[m],词性:>>> def findtags(tag_prefix,tagged_text):cfd=nltk.ConditionalFreqDist((tag,word) for (word,tag) in tagged_textif tag.startswith(tag_prefix))return dict((tag,cfd[tag].keys()[:5]) for tag in cfd.conditions())>>> tagdict=findtags('NN',nltk.corpus.brown.tagged_words(categories='news')) >>> for tag in sorted(tagdict):print tag,tagdict[tag]>>> wsj = nltk.corpus.treebank.tagged_words(tagset = 'universal')>>> word_tag_fd = nltk.FreqDist(wsj)>>> [word + "/" + tag for (word, tag) in word_tag_fd if tag.startswith('V')]Ofen:>>> brown_lrnd_tagged = brown.tagged_words(categories='learned', tagset='universal') >>> tags = [b[1] for (a, b) in nltk.bigrams(brown_lrnd_tagged) if a[0] == 'often']>>> fd = nltk.FreqDist(tags)>>> fd.tabulate()名词后面词性统计:>>> import nltk>>> brown_lrnd_tagged = brown.tagged_words(categories='learned', tagset='universal') >>> tags = [b[1] for (a, b) in nltk.bigrams(brown_lrnd_tagged) if a[1] == 'NOUN'] >>> fd = nltk.FreqDist(tags)>>> fd.tabulate()。

模电实验指导书第一部分

模电实验指导书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一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调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片多功能集成电路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功能及特点。

2.会用示波器测量波形的各种参数。

3.掌握正弦波失真调节、频率调节和幅度调节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频率计三、实验原理图1-1 函数信号发生器1.ICL8038是单片集成函数信号发生器,其内部框图如图1-2所示。

它由恒流源I1和I2、电压比较器A和B、触发器、缓冲器和三角波变正弦波电路等组成。

外接电容C由两个恒流源充电和放电,电压比较器A、B的阈值分别为电源电压(指U CC+U EE)的2/3和1/3。

恒流源I1和I2的大小可通过外接电阻调节,但必须I2>I1。

当触发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恒流源I2断开,恒流源I1给C充电,它的两端电压UC随时间线性上升,当U C达到电源电压的2/3时,电压比较器A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恒流源I2接通,由于I2>I1(设I2=2I1),恒流源I2将电流2I1加到C上反充电,相当于C由一个净电流I放电,C两端的电压UC又转为直线下降。

当它下降到电源电压的1/3时,电压比较器B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的输出由高电平跳变为原来的低电平,恒流源I2断开,I1再给C充电,…如此周而复始,产生振荡。

若调整电路,使I2=2I1,则触发器输出为方波,经反相缓冲器由管脚⑨输出方波信号。

C上的电压UC,上升与下降时间相等,为三角波,经电压跟随器从管脚③输出三角波信号。

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是经过一个非线性的变换网络(正弦波变换器)而得以实现,在这个非线性网络中,当三角波电位向两端顶点摆动时,网络提供的交流通路阻抗会减小,这样就使三角波的两端变为平滑的正弦波,从管脚②输出,而尖端存在一点失真。

图1-2 ICL8038原理框图2.ICL8038管脚功能图图1-3 ICL8038管脚图四、实验内容PTP7和PTP8用作扩展外接电容用,电容越小,频率越大,PS1、PS2、PS3对应值为1000P、0.01µf、0.1µf。

气动传动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双作用气缸的换向回路

气动传动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双作用气缸的换向回路

.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编写李晓华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7年9 月实验一双作用气缸的换向回路一、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和熟悉双作用气缸、单向节流阀、双气控二位五通换向阀、手动(人控)二位五通换向阀、三联件等气动元件的结构、性能和气动方向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法。

2、练习本实验设备的使用及接线方法。

3、进一步学习领会气动方向控制回路的原理。

二、预习要求复习本实验指导书中附录部分的内容。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1、气动实验台。

2、空气压缩机。

3、双作用气缸、单向节流阀、双气控二位五通换向阀、手动(人控)二位五通换向阀、三联件。

四、实验原理1、气动方向控制回路是通过控制气缸进气方向,从而改变活塞运动方向的回路。

图2—1是用双气控二位五通换向阀控制双作用气缸伸、缩的回路。

在回路中,通过对换向阀左右两侧分别加入输入控制信号,使气缸活塞杆伸出和缩回。

当左位加了控制信号后,气缸活塞杆伸出;控制信号一旦改为右位接入,不论活塞运动到何处,活塞杆立即退回。

在实际使用中必须保证信号有足够的延续时间,否则会出现事故。

2、双作用气缸的换向回路如图1—1所示:五、实验步骤1、按图1—1(双作用气缸的换向回路)依次连接各气动元件。

2、仔细检查回路,确保实验回路的连接无误后,先将空气压缩机出气口的阀门关闭,接通电源,待气源充足后,打开阀门使用。

3、通过调节装在气缸进出气孔处的单向节流阀,调节气缸的动作速度。

使气缸动作平缓,实验现象明显。

4、对换向阀左右两侧分别加入输入控制信号,观察气缸活塞杆的伸出和缩回。

六、注意事项1、本气动实验台采用插入式管接头。

使用时,先将接头体固定,把需用长度的管子垂直切断,修去切口毛刺,将管子插入接头内,使管子通过弹簧片和密封圈达到底部,即可牢固地连接、密封。

拆卸管子时,用手将管子向接头里推一下,然后向里推压顶套,即可拔出管子。

2、注意单向节流阀的连接方向。

3、实验时,所加气压信号或气压源的压力不要过大,一般以0.4MPa压力为宜。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第1次实验 input和print的练习(python环境)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第1次实验 input和print的练习(python环境)
理解函数的调用,学会导入 Python 标准库中的相应模块,调用 Python 的标准库函数。 实验指导: (1) 本题需要用到 Python 标准库中的随机模块,在程序开始时需要进行导入。
示例:from random import randint 用该模块中的 randint()方法产生一个随机整数 函数用法示例:randint(a,b)表示产生一个 a,b 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掌握数值(任意类型)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运算的优先级。 实验指导: (1) 用 input()语句接收用户从键盘的输入,并将该输入赋值给变量
示例:num = input("输入自然数:")
3
(2) 进行预处理,将该输入值用内置函数 int()强制转换为自然数,防止用户输入非整数 用法示例:int(num)
(4) 计算式子 BMI=体重/身高 2 ,并将计算结果赋值给一变量进行存放 (5) 用 print()语句打印输出该结果变量 参考代码:
# -*- coding: utf-8 -*#1-2
weight = input("请输入你的体重(千克):") #输入体重(千克) height = input("请输入你的身高(米):") #输入身高(米)
理解浮点数的运算、程序的输入输出方法。 实验指导:
2
(1) 用 input()语句接收用户从键盘的输入(包括用户的体重和身高) 示例:input(“请输入你的身高:”)
(2) 将这些输入依次用变量(变量的名字有意义)进行存放(变量赋值) 示例:height= input(“请输入你的身高:”)
(3) 用系统的内置函数 float()进行类型的强制转换,将用户的输入转换为浮点数 示例:height=float(height)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实验一水的沸腾【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有铁夹)、玻璃片、水、火柴、污物杯。

【实验步骤】1.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水,约2~3mL。

2.用铁夹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所示)。

3.用酒精灯的外焰预热,然后固定在试管的底部药品所在的部位进行加热。

4.用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靠近试管口。

现象:试管里的水沸腾,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液滴。

结论:水受热汽化成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实验分析】1.实验原理水受热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遇冷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2.实验成功的关键(1)水的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液体外溅。

(2)玻璃片(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靠近试管口的距离。

3.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1)水的量太多时,液体外溅。

(2)加热之前先进行预热,否则试管有可能炸裂。

(3)试管外壁有水,应擦拭干净,否则试管有可能炸裂。

4.实验建议(1)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以免容器炸裂。

(2)给试管里的液体物质加热,一般要用试管夹。

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和他人。

(3)加热时先要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所在的部位,用外焰加热,加热后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刻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4)若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口要向上倾斜45°(30°到60°),也要先对试管预热,然后再固定在药品集中部位加热。

实验二胆矶的研碎【实验用品】研钵、胆矾、药匙。

【实验步骤】1.取少量的胆矾(蓝矾)放于研钵内(如图1-2-1所示)。

2.用杵沿着研钵的底顺时针进行研磨。

现象:硫酸铜晶体变为蓝色的粉末。

【实验分析】1.实验原理:研磨可以使物质由颗粒状变为粉末状。

2.实验成功的关键:用杵沿着研钵的底顺时针进行研磨;不能用杵捣。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臧兰云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一图像基本运算一、实验目的:1、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基础2、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运算方法3、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内容:1、根据图像采样原理,试对lena图像分别进行4和16倍减采样,查看其减采样效果。

2、对一幅图像加入椒盐噪声,并通过减法运算提取出噪声。

3、两幅二值图像进行逻辑与、或、非运算。

4、实现把一幅图像旋转45°,并分别采用把转出显示区域的图像截去和扩大显示区域范围以显示图像的全部两种方式。

5、选取一幅大小为256*256像素的图像,分别将图比例放大1.5倍,比例缩小0.7倍,非比例放大到420*384像素,非比例缩小到150*180像素。

三、思考与总结:1、将一幅图像如果进行4倍、16倍和64倍增采样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图像的采样?2、图像的选转会导致图像的失真吗?若有,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3、由非比例缩放得到的图片能够恢复到原图片吗?为什么?实验二图像变换及增强一、实验目的:1、掌握图像变换的应用2、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空间域及频域的增强方法二、实验内容:1、构造一幅图像并对其旋转一定的角度,求原始图像及旋转后图像的频谱图。

2、对一幅灰度图像进行均衡化,灰度等级为8级。

3、对一幅灰度图像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平滑、锐化滤波。

4、对一幅图像进行幂次变换。

三、思考与总结:1、图像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2、什么是傅里叶变换的旋转性?3、以上实验分别可以应用到那些实际问题中? 实验三图像压缩编码一、实验目的:1、掌握图像压缩编码的概念2、比较图像压缩编码的各种方法二、实验内容:1、计算一幅灰度图像的熵。

2、选择一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压缩,并计算压缩比。

三、思考与总结:1、注释程序功能2、以上实验可以应用到那些实际问题中?实验四图像分割及彩色图像处理一、实验目的:1、掌握图像分割的基本原理2、掌握彩色图像处理方法二、实验内容:1、用全局阈值法对图像进行分割2、实现sobel算子及Roberts等算子的边缘提取算法3、生成一幅大小为256*256的RGB图像。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1)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1)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测试指导书实验名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测试课程名称:电化学原理与方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2.掌握电极片的制备及电容器的组装;3.掌握电容器的测试方法及充放电过程特点。

二、实验原理1.电容器的分类电容器是一种电荷存储器件,按其储存电荷的原理可分为三种:传统静电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和法拉第准电容器。

传统静电电容器主要是通过电介质的极化来储存电荷,它的载流子为电子。

双电层电容器和法拉第准电容储存电荷主要是通过电解质离子在电极/溶液界面的聚集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它们具有比传统静电电容器大得多的比电容量,载流子为电子和离子,因此它们两者都被称为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电容器。

2.双电层电容器双电层理论由19世纪末Helmhotz等提出。

Helmhotz模型认为金属表面上的净电荷将从溶液中吸收部分不规则的分配离子,使它们在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离电极一定距离排成一排,形成一个电荷数量与电极表面剩余电荷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界面层。

于是,在电极上和溶液中就形成了两个电荷层,即双电层。

双电层电容器的基本构成如图1,它是由一对可极化电极和电解液组成。

双电层由一对理想极化电极组成,即在所施加的电位范围内并不产生法拉第反应,所有聚集的电荷均用来在电极的溶液界面建立双电层。

这里极化过程包括两种:(1)电荷传递极化(2)欧姆电阻极化。

当在两个电极上施加电场后,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正、负电极迁移,在电极表面形成双电层;撤消电场后,电极上的正负电荷与溶液中的相反电荷离子相吸引而使双电层稳定,在正负极间产生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当将两极与外电路连通时,电极上的电荷迁移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溶液中的离子迁移到溶液中成电中性,这便是双电层电容的充放电原理。

(a)非充电状态下的电位(b)充电状态下的电位(c)超级电容器的内部结构图1 双电层电容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示意图3.法拉第准电容器对于法拉第准电容器而言,其储存电荷的过程不仅包括双电层上的存储,还包括电解液中离子在电极活性物质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而将电荷储存于电极中。

实验一柔性演示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柔性演示实验指导书

柔性制造系统的演示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柔性制造系统的整体构成
2、了解柔性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
3、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对柔性制造系统的整体进行了解,包括各个模块的布局、组成以及相互
之间的连接。

2、参观柔性制造系统的现场,连接其运行过程。

三、实验步骤
1、由实验室老师介绍柔性制造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柔性制造系统的概念、
模块构成、通讯方式等。

2、老师启动柔性制造系统,进行整体的参观。

3、在整体运行过程中,老师对逐个组成模块进行详细讲解。

四、实验结果(心得体会)
五、思考题
1.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各个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有多种方式,分别是哪些通信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2009.9
实验一以太网组网初步
第一部分双绞线电缆制作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2.熟悉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及其使用
3.掌握双绞线连接器压接方法
4.掌握双绞线模块的打线方法
5.掌握简单的物理网络维护知识
【实验要求】
1.预习网络设备工作原理方面的知识
2.预习背景知识
3.实验前熟悉相关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4.在使用Rj45接头压接工具时,应十分注意安全
【实验原理】
一.以太网简介
典型的局域网主要有:以太网、令牌环、FDDI、ATM、优先权局域网(即100VG-AnyLAN)。

其中以以太网使用最为普遍。

按数据传输率,以太网分为三类:
1.标准以太网
由IEEE802.3标准所规范,对于拓扑结构、传输介质、数据编码方式、数据传输速率、数据帧的长度以及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等均有详细的描述。

按使用的传输介质不同,可分为四种:
10Base-5:粗同轴电缆,最大传输距离500m
10Base-2:细同轴电缆,最大传输距离185m
10Base-T: 双绞线,最大传输距离100m
10Base-FL: 长波多模光纤,最大传输距离2000m
2.快速以太网
由IEEE802.3u标准所规范
按使用的传输介质或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
100Base-TX: 五类UTP或STP双绞线(只用两对),最大传输距离100m
100Base-T4: 3、4或5类UTP或STP双绞线(4对线全用),最大传输距离100m
100Base-FX: 单模或多模光纤,最大传输距离2~20km
3.千兆位以太网
由IEEE 802.3z和802.3ab标准所规范。

按使用的传输介质或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七种:
1000Base-T: 5类UTP双绞线(4对线全用),最大传输距离10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