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疾病

合集下载

外科疾病的五大范畴

外科疾病的五大范畴

外科疾病的五大范畴外科疾病是指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的疾病,涵盖了许多领域。

在外科学中,可以将外科疾病分为五大范畴: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范畴中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疾病。

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有胃溃疡、胃癌、结肠息肉等。

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伤的疾病,常导致胃酸过多和胃痛。

胃癌是胃黏膜细胞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有潜在的癌变风险。

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肝胆胰疾病包括肝炎、胆结石和胰腺炎等。

肝炎是肝脏炎症引起的疾病,可以是由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或酒精滥用等原因引起。

胆结石是胆囊内结石形成的疾病,常引起腹痛和黄疸。

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炎症引起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胰腺坏死。

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胆囊摘除等。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脏病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常表现为胸痛和心绞痛。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组织坏死的严重疾病,需尽早进行急救和血管通路重建。

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常导致气短和水肿。

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和心脏搭桥手术等。

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瘤、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等。

动脉瘤是动脉壁弱点引起的血管扩张,严重时可破裂导致出血。

静脉曲张是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血管扩张,常见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是静脉内血液凝块形成的疾病,有可能引起肺栓塞。

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包括手术修复、血管栓塞和抗凝治疗等。

三、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脏疾病和尿路疾病。

常见的肾脏疾病有肾结石、肾囊肿和肾衰竭等。

肾结石是肾脏内结石形成的疾病,可引起剧烈腰痛和血尿。

肾囊肿是肾脏内液体积聚形成的疾病,多为良性。

肾衰竭是肾脏功能丧失导致的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概述在临床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肠道疾病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其研究和治疗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食管疾病的研究与治疗食管疾病是指发生于食管的疾病,常见的有食管炎症、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对于食管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食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二、胃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胃疾病是指发生于胃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对于胃疾病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的改进等。

胃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肝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肝胆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

肝胆疾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病原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等方面,致力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改善现有的诊断技术。

治疗肝胆疾病常见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四、胰腺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胰腺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

对于胰腺疾病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发病机制、遗传学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研发。

胰腺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肠道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肠道疾病是指发生在肠道的疾病,如克隆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肠道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发病机制、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新的治疗策略等方面。

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手术治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

结论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与合作。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症及用药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症及用药
二、症状:腹泻量次数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有反复 发作史。
三、治疗用药:中成药+调节菌群药+对症用药 联合用药推荐:
四、注意事项:如遇病人腹冷或食冷及油腻食物则出现腹泻,则有可能为脾胃虚弱,可选用中成药, 参苓健脾胃颗粒、香砂六君丸或肠胃宁片等治疗脾虚类中成药。
第三节 肛肠疾病
急性肠炎
一、概述:是由于进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如过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
食物而引起的胃肠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如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又称急性胃肠炎。
二、症状:多在夏季常发,与饮食有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
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
1、传染途径:经血液及血制品输入、体液接触、母婴传播,不洁注射、针灸、手术治疗传播,世卫
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
2、乙型肝炎的检查:
A、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
B、两对半:抗原
抗体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体)
HBeAg(e抗原) C、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
胆结石
一、概述:是由胆囊管或胆总管产生结石,堵塞管道,引起胆道绞痛及炎症。 二、症状:有程度不同的腹胀、上腹部或左上腹部不适,持续性纯痛或右肩区痛,进食后加剧,胆 总管结石,可出现黄疸症状。 三、治疗用药:利胆排石+解痉止痛 利胆排石:消炎利胆、金胆片、熊去氧胆酸、消石利胆胶囊、排石颗粒、复方胆通、 解痉止痛:654-2、颠茄片 联合用药推荐: 四、建议顾客:多吃含维生素A的蔬菜、水果,少吃鸡蛋,少饮浓茶,经常运动,防止便秘,禁食辛 辣刺激食物,忌暴饮暴食 五、保健品推荐:平时可补充卵磷酯,防治结石形成。

肝胆疾病术后护理措施

肝胆疾病术后护理措施

一、引言肝胆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手术是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肝胆疾病术后护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二、术前准备1.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2. 术前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护理知识,使其了解术后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

三、术后护理措施1. 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监测血糖、尿量,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 饮食护理(1)术后初期,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面条等。

(2)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3)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 休息与活动(1)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恢复体力。

(2)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骨折等意外。

4.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

(2)拆线前,每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拆线后,指导患者正确洗澡,避免伤口感染。

5. 引流管护理(1)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颜色、性质和量,了解病情变化。

(2)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

(3)定期更换引流袋,防止污染。

6.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1)预防感染:保持病房清洁,加强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被褥。

(2)预防深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3)预防压疮:定期翻身,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4)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7. 复查与随访(1)根据医生建议的时间表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2)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积极配合治疗。

(3)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及时就医。

四、心理护理1. 针对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内科学是医学领域中最广泛的科室之一,涉及到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与疾病。

作为一名执业医师,掌握内科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内科学知识点,帮助执业医师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心血管系统1. 心血管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 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 血管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脑中风等。

2. 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与诊断- 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

- 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血压测量:评估血压水平。

3.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抗凝药物等。

- 冠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等心脏疾病。

- 生活方式改变: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

二、呼吸系统1. 肺部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 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等。

-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支、肺气肿等。

- 肺癌:恶性肿瘤的一种。

2. 呼吸系统的检查与诊断- 胸部X线片:了解肺部结构。

- 肺功能检查:评估肺的功能和容量。

- 痰液检查:分析病原体及炎症程度。

3.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抗生素治疗:针对感染病例。

- 支气管扩张剂: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口服或吸入类固醇:减少肺部炎症。

三、消化系统1. 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 胃肠道炎症: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 肝胆疾病:肝炎、胆结石等。

-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岛素抵抗等。

2. 消化系统的检查与诊断-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检测乙肝感染。

- 胃镜检查:评估胃黏膜病变。

- 腹部超声检查:评估肝胆疾病和肿块。

3.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抗酸剂治疗:减轻胃酸反流引起的症状。

-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病毒感染者。

- 纤维饮食和少量多餐:促进胃肠道健康。

四、泌尿系统1. 泌尿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 结石病:肾结石、膀胱结石等。

- 慢性肾脏病:肾功能逐渐减退。

2. 泌尿系统的检查与诊断- 尿液分析:检测尿液中的炎症指标和结晶体。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临床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寻求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临床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医学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食管疾病的研究进展食管疾病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包括食管炎、食管溃疡等。

其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食管疾病,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

针对GERD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涉及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黏膜损伤以及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

在诊断方面,内镜检查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开发出更为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如食管24小时内pH监测、食管内电阻测定等。

在治疗方面,药物疗法仍然是主要方法,但手术干预也逐渐得到重视,如经食管底反流术等。

二、胃肠道溃疡的研究进展胃肠道溃疡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研究发现,胃肠道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应激等。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相关临床试验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胃肠道溃疡的治疗中,抗酸药物的应用广泛,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益生菌的应用、螺旋桿菌抑制剂的研发等。

三、肝胆疾病的研究进展肝胆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

在肝炎的研究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成功地开发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显著提高了丙型肝炎的治愈率。

在肝硬化的研究中,肝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是限制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肝硬化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此外,胆结石的研究中,体外震波碎石术、内镜下胆道镜治疗等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分为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疾病两大类。

胃肠道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肝胆胰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结石、胰腺炎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趋势1. 膳食结构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脂肪、高糖分、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量增加,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的出现,进而增加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2. 生活节奏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增加,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消化系统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压力和不良习惯会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使消化系统长期处于亢奋或迟缓状态,增加患者发生疾病的风险。

3. 环境污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增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三、消化系统疾病的挑战1. 多因素致病难以治愈消化系统疾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污染等,因此,在治愈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样性的挑战。

2. 早期诊断困难由于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在早期并无特异症状,病变部位隐匿,因此早期诊断难度较大,不少疾病往往在晚期才被发现,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3. 抗药性的出现近年来,抗生素的不规则使用导致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抗药性出现,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也开始对常用药物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挑战。

四、解决消化系统疾病的对策1. 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维持均衡营养的饮食结构,适量增加蔬果、粗粮等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对于预防和控制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2. 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主要指发生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各种疾病。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肝、胆囊和胰腺等部位,这些器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消化与吸收营养的过程。

当这些器官出现问题时,就会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一、口腔疾病口腔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口腔内出现的溃疡、龋齿、牙周炎等病症,都会影响到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因此,平时要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定期到口腔医院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二、胃疾病胃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加工消化,将其转化为我们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常见的胃疾病有胃溃疡、胃炎、胃癌等。

胃疾病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和压力等。

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胃疾病非常重要。

三、肠疾病肠是人体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体内90%的营养都是从肠道内吸收的。

常见的肠疾病有肠炎、肠胃炎、痢疾等。

肠疾病通常会导致腹泻、便秘、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病情加重,还可能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

因此,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消化道健康。

四、肝胆疾病肝胆是人体内制造胆汁和代谢废物的主要器官,如果肝胆出现病变,就会导致肝炎、胆结石等疾病。

此外,常规的肝功能检查也非常重要,以及避免饮酒过量、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肝胆疾病的发生。

总之,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疾病类别,针对不同疾病,应该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免给自己的消化系统带来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小叶(名词)
增生纤维组织将再生肝细胞结节分割包围 成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的肝细胞团。 镜下:
肝索排列紊乱;
肝细胞较大,核大,较深染,可见双核;
中央静脉缺如,偏位,可多个。
the regenerative nodules,surrounded by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that bridges between portal tracts. scattered lymphocytes and proliferation of bile ducts.
病毒性肝炎所致的黄疸 和茶色尿液
结局
1)完全恢复
2)发展为慢性肝炎 3)演变成重型肝炎
4)病毒携带者
2. 慢性(普通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根据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
重度三类。
轻度慢性肝炎
1)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 2)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 3)肝小叶结构完整。
2. 坏死
1)点状坏死 ( Spotty necrosis ) 2)碎片状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 )
3)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4)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submassive and massive necrosis)
Spotty necrosis
点状坏死 肝小叶内散在的 几个肝细胞 的溶解坏死, 同时伴有炎症 细胞浸润,常 见于病毒性肝 炎。
病原体
• HAV、HBV、HCV、HDV、HEV、HGV. • 其中以乙型肝炎最常见。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 HAV(儿童)、HEV:消化道 • HBV、HCV、HDV:密切接触,输血,注 射,血道(母婴) • HGV:血道 • 本病多发,常见,男女、年龄无差别。
基本病理变化
• 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不同程度炎细胞 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 1.肝细胞变性 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细胞水肿) 2)脂肪变 (fatty change,steatosis)
临床病理联系
1. 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门静脉压力超过1.96 kPa(200 mmH2O),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门脉高压的原因
假小叶、纤 维化压迫小 叶下静脉 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血窦闭塞 纤维化 异常吻合
门静脉回流受阻
门静脉压力增高
门脉高压症
门脉高压症 临床表现
病因
亚急性重型肝炎; 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
病变
肝实质大片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再生 假小叶大小不等,纤维分割厚薄不一。
Postnecrotic cirrhosis
Postnecrotic cirrhosis, later stage
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之处
• • • • 肝脏变形明显,结节大,大小不等 假小叶较大,内可见完整的小叶 纤维间隔宽 肝功能障碍出现得早,癌变率高
小胆管增生伴瘀胆、胆栓形成
结局
停止发展
坏死后性肝硬化
继续发展→肝功能衰竭→死亡
肝 硬 化 Liver cirrhosis
概述
肝硬化不是一种特异性的疾病,而是多种 原因引起慢性肝损伤的晚期阶段不可逆的形态 改变。
形态特征
• • • •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反复交错进行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 建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消化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张婷 病理学教研室
肝胆疾病
Liver in situ
(一)肝脏组织学复习
几个重要概念 1、肝小叶 3、肝索 5、界板
2、肝板 4、肝窦 6、肝门管区
肝小叶界板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 的传染病。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症状伴有肝大、 肝区疼痛。
3、重型病毒性肝炎(severe hepatitis)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电击型、恶性)
起病急、病程短、病变发展迅猛、剧烈、死
亡率高
肉眼 急性重型肝炎体积显著缩小,重量轻,质地软, 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 又称为急性红色(黄色)肝萎缩(名词)
镜下特点 弥漫性大块坏死
肝窦扩张
中度慢性肝炎 1)坏死明显,除点状坏死及碎片状坏死 外,出现桥接坏死;
2)肝小叶内出现桥形纤维带;
3)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重度慢性肝炎
1)肝细胞坏死重且广泛,有重度碎片状坏 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2)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3)小叶周边与小叶内肝细胞坏死区间形成 纤维条索,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
2、坏死后性肝硬化
(Postnecrotic cirrhosis)
Postnecrotic cirrhosis
Ongoing liver damage with liver cell necrosis followed by fibrosis and hepatocyte regeneration results in cirrhosis. This produces a nodular, firm liver. The nodules seen here are larger than 3 mm and, hence, this is an example of "macronodular" cirrhosis.
侧支循环形成
食管下段静脉丛
曲张→破裂大出血 (经胃冠状静脉)
直肠静脉丛曲张
→破裂→便血→贫 血(经肠系膜下静 脉)
脐周及腹壁静脉
曲张→“海蛇头” 现象 (经脐静脉和 脐旁静脉)
Ruptured esophageal varix.
“海蛇头” 脐静脉→ 腹壁静脉→ 上、下腔静脉 → 脐周静脉网→ 曲张
4. 炎细胞浸润
渗出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 少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 渗出部位 汇管区 小叶内坏死区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ng in portal area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ng
in portal area
5.肝细胞再生和间质反应性增生
胞浆疏松化:
肝细胞受损后细胞 内水分增多,细胞 肿大胞浆疏松呈网 状、半透明。
气球样变:
胞浆疏松化进 一步发展,肝 细胞肿大如球 形,胞浆几乎 完全透明。常 见于病毒性肝 炎。
ballooning
change
脂肪变
肝细胞内出现过 多脂肪空泡,可呈 小泡性或大泡性。 丙型肝炎脂肪变 常见,其它类型肝 炎脂肪变少见。
4)晚期可形成假小叶→肝表面不光滑,呈 颗粒状,质地较硬(早期肝硬化)。
Chronic hepatitis\severe type
Chronic hepatitis\severe type
* 毛玻璃样肝细胞 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状物,不透明,似毛玻璃状 含大量HBsAg, 多见于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 织。
临床病理类型
无黄疸型 急性 病 毒 性 肝 炎 普通型 黄疸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慢性
急性 重型 亚急性
1、急性(普通型)肝炎 (acute hepatitis)
病程在半年以内
肉眼
肝体积↑,被膜紧张
镜下特点
变性广泛,坏死轻微,点状坏死
临床病理联系 1)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2)黄疸 3)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等 4)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
Piecemeal necrosis
碎片状坏死
肝小叶界板肝细 胞呈片状或灶状 连接的溶解坏死。 界板呈虫蚀状缺 损,慢性炎症细 胞浸润。 常见于慢性肝炎。
Piecemeal necrosis
Bridging necrosis
桥接坏死
肝细胞带状融合性 溶解坏死 可见于二个汇管区之间 ,二个中央静脉之间、 汇管区与中央静脉之间 纤维增生和炎细胞浸润 ,后期纤维分割小叶
临床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门脉性最常见,其次为坏死后性。
1、门脉性肝硬化
(Portal cirrhosis)
病因

病毒性肝炎:乙型及丙型
慢性酒精中毒
病变
肉眼:
早中期:外观改变 不明显; 晚期:肝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 变硬;表面 弥漫颗粒状 结节.
小结节型
(苦瓜皮样外观)
切面:结节大小相近,呈黄褐色(脂变)或黄绿 色(淤胆);纤维间隔薄,厚薄均匀。
2. 肝功能不全( Hepatic failure )
1)激素灭活不全:
2)出血倾向: 3)血浆蛋白合成障碍 4)肠内物质解毒功能下降
Spider nevi 蜘蛛痣(名词)
肝功能不全 ,肝脏灭活雌激 素功能减弱,体 内雌激素过多, 引起体表小动脉 末端分支扩张形 成的血管痣,形 似蜘蛛,称之为 蜘蛛痣。
1)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2)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肝细胞再生, 小胆管增生;
Higher magnification shows proliferating bile ducts
基本病变小结
变质 渗出 增生
间质反应性增生 (1)Kupffer细胞 增生肥大 (2)肝星状细胞 (贮脂细胞Ito cell) 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 肝实质细胞再生 变性 渗出细胞: (1)胞浆疏松化 LC、MC为主 (2)气球样变 少量P、N (3)脂肪变 渗出部位: (4)嗜酸性变 汇管区 坏死 小叶内坏死区 (1)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2)碎片状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 ) (3)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4)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凋亡(1)嗜酸性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